馮瀚穎
(浙江三聯(lián)專修學(xué)院,浙江 杭州 310030)
中日非語言行為的比較研究
馮瀚穎
(浙江三聯(lián)專修學(xué)院,浙江 杭州 310030)
在中日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非語言行為造成的文化摩擦也日益顯著。中日兩國在非語言行為上有共同點和不同點,日本人的非語言行為偏向封閉、內(nèi)向型,中國人的非語言行為側(cè)重外向、開放型。
非語言行為;身體行為;空間距離;體觸
非語言行為的產(chǎn)生早于語言行為,在很多方面由于人類普遍性原則,有著很多相同點。但因為地區(qū)、歷史等原因,一個民族在特定的歷史和社會環(huán)境中發(fā)展和承襲下來的非語言行為,具有明顯的民族性,體現(xiàn)了該民族的文化特征,從而也造成了各民族之間的差異性。
因此,在當今社會,人們經(jīng)常要與語言背景相異的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一味地按照自己本國的思維模式去理解對方的非語言行為,可能會使兩者的思維框架相互產(chǎn)生一定的碰撞。非語言行為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目前亟待研究的課題。
非語言行為,顧名思義,是和語言行為相區(qū)別的。在人和人在對話中,除了語言之外,還可以通過人的表情、動作、姿勢等非語言行為向?qū)Ψ奖磉_信息和意志。關(guān)于非語言行為的研究,歐美是最先進的。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與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入,才逐漸涉及到這方面的研究。
非語言行為可以說包括了人類對人行為的全部,所以沒有人與人的交際活動,就沒有非語言行為。至今為止,非語言行為被分為很多種,如:中國的畢繼萬把它分為體態(tài)語、副語言、客體語和環(huán)境語4種,[1]云貴彬把它分為身體信息、動作和表情、眼睛的使用方法、副語言、沉默、身體接觸、空間和距離、時間、色彩和種類9種。[2]本文為了方便收集資料,將非語言行為分為身體行為、體觸和空間距離這3種,來展開進行比較研究。
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正確的非語言行為可以起到加強信息交流的作用。它可以對語言行為進行補充,能傳遞語言行為所難以表達的內(nèi)涵和感情。一個優(yōu)秀的演說家,不僅要有好的口才,還要有豐富的肢體語言??梢哉f,非語言行為是人類的第二張嘴巴,是不可或缺的。研究非語言行為,對于不同國家、民族和個人之間的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日語有日語本身的非語言信息傳達體系,同樣,中文有中文固有的傳達方式。下面在身體行為、空間距離、體觸等幾方面來探討中日兩國在非語言行為上的差異。
1、手勢
手勢是肢體語言系統(tǒng)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部分。手勢分為表象、例示體、適應(yīng)體、規(guī)制體、感情表露等五大部分。[4]7以下主要就表象中的代替數(shù)字語言功能的手勢進行探討。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1的手勢都是用食指表示,2一般是用食指和中指,3一般是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4是用除大拇指之外的其他手指,5是用整個右手表示。[4]8總之,表示 1 到 5 這 5 個數(shù)字的手勢,中日兩國是相同的。
但是從6開始到10,兩國的手勢就完全不同。中日兩國同屬亞洲,又是一衣帶水的鄰國,為何在數(shù)字的手勢上也會有這么大的不同呢?以下就以6為例進行具體說明。
6的甲骨文由上部的三角形和下部的兩撇來書寫,可以說三角形代表了手腕和手指,兩撇就代表了伸出的拇指和小指,非常形象地描述了6的手勢。由此可見,中國6的手勢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隱藏著中國民族傳統(tǒng)的影子。而日本的6只是5和1手勢的疊加,只是純粹按照了數(shù)學(xué)的原理進行了組合。所以兩者才會有巨大的不同。
中日兩國在其他手勢上也有相同和不同點,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2、身體姿勢
中日兩國在身體姿勢上有很多不同點,本文列舉了極具日本特色的跪坐和鞠躬,來與中國的坐姿與寒暄禮節(jié)進行比較。
(1)正式場合下的坐姿
中國人在正式的場合下,主要是坐在凳子和椅子上,而日本人是跪坐在榻榻米上。尤其是在表演茶道等嚴肅的場合下。古代的中國,跪坐是非常有禮的坐姿。坐在椅子上是在漢代后期才傳到中原地區(qū)的。椅子從五代時期開始流行,到了宋代,中國人才都坐在椅子上,跪坐這種坐姿才漸漸地消失。
古代的日本,正式的坐姿不是跪坐而是盤腿坐。雖然現(xiàn)在播放的很多電視劇中,演員們都采用跪坐的方式,其實這只是一種現(xiàn)代特色的表演而已。跪坐是在市町時代開始的,在江戶時代中期,才漸漸在民間普及?,F(xiàn)在,跪坐這種坐姿已經(jīng)完全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日本人選擇這種不舒適的坐姿的原因就是為了防止人們在安逸中變得懈怠。
(2)鞠躬和握手
在中國,鞠躬有尊重、謙虛和寒暄的意思。所以現(xiàn)在大多在結(jié)婚典禮或葬禮中,對對方表達自己的感激、尊重時才行鞠躬禮。而在日本,鞠躬主要是寒暄、道歉和謙虛的意思。日本人之間初次見面時,基本上是行鞠躬禮,這是日本最重要的非語言交際行為。[5]224這種問候的姿勢從輕輕點頭到上身彎曲到90度為止,其中度的把握都是由本人對對方的尊敬程度來決定的。而西歐國家,主要是行握手禮。[5]225隨著西歐文化的滲透和國際交流的增加,如今的日本,采用握手禮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鞠躬還是多于握手,且一般以男性居多。
古代的中國,初次見面時主要是拱手禮,拱手的同時也會行鞠躬禮。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漸演變成了握手。特別是男士,很多場合下都是通過握手來表達問候。初次見面、告別、或者企業(yè)之間合作合同簽署成功時,類似這樣的很多情況下都會用握手表示誠意。在“找朋友”這首兒歌的歌詞中可以看出,朋友之間也用握手來表示友好。
研究發(fā)現(xiàn):中日兩國在古代時,在姿勢上都有著相似的地方。之所以會在現(xiàn)代逐漸分化開來,正是由于中日兩國在一代一代地傳承民族傳統(tǒng)的過程中,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行為樣式。經(jīng)過漫長歷史的演變,這種行為樣式被固定下來,成為了新的民族傳統(tǒng),從而對現(xiàn)代人的非語言行為產(chǎn)生影響。
空間距離,即人們在交談中往往根據(jù)交談雙方的關(guān)系及交際的需要而保持不同的距離。本文的空間距離范圍比較小,主要指交際活動中雙方的距離。
對中日兩國在家人、戀人、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空間距離進行問卷調(diào)查,通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中國,家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是20~40cm,戀人之間是20cm以下,朋友之間是20~40cm,其他人之間是40~60cm。而在日本,家人之間的空間距離是40~60cm,戀人之間是20~40cm,朋友之間是40~60cm,其他人之間是60cm以上。從以上的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中日兩國在交流時的對人距離明顯不同,日本人的對人距離要比中國遠。
為了驗證數(shù)據(jù)的正確性,翻查了有關(guān)介紹中日空間距離的書籍。李杰群所著寫的《非語言交際概論》一書,將空間距離分為四類:親密區(qū)、個人區(qū)、社交區(qū)及公共區(qū)。中國人的親密區(qū)為0~30cm,個人區(qū)為30~70cm,社交區(qū)為70cm~2.5m,公共區(qū)為2.5m以上。[6]在日本從事相關(guān)研究的西出和彥也對日本人的四個空間距離作了劃分。排他域(即親密區(qū))為50cm以下,會話域(即個人區(qū))為50cm~1m,近接域(即社交區(qū))為1.5~3m,相互認識域(即公共區(qū))為3~20m。[7]這與本文的數(shù)據(jù)結(jié)論相同。
為什么日本人的空間距離要遠遠大于中國人呢?根據(jù)環(huán)境學(xué)說的理論,人類由于環(huán)境的不同,才逐漸喪失了原本作為動物一員的行為原型。其與生俱來的行為原型,在環(huán)境的壓抑下,產(chǎn)生了各種不同的形態(tài)。也就是說人類的發(fā)展主要靠后天環(huán)境的經(jīng)驗和學(xué)習(xí)來決定的。因此,對人采取什么樣的距離,是由環(huán)境因素決定的,是依據(jù)人的社會觀念和文化,來決定人與人之間是采取親密的關(guān)系還是疏遠的關(guān)系。也就是說,社會觀念和社會規(guī)定才造成了人類行為的根本性差異。正因為中日兩國各自民族觀念的不同,才使得空間距離有如此大的不同。
體觸是借助身體間的接觸來傳達或交流信息的交際的行為,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非語言交際方式。從嬰兒吸吮乳汁這一零距離的接觸可以看出人類天生就有著強烈的接觸沖動。只不過是在成長過程中,這種沖動被壓抑了。結(jié)果才出現(xiàn)了身體接觸方式的巨大差異。本文中所指的體觸,包括人類雙方在交際過程中,任何一個部分的接觸,不包括視線的接觸。
人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有些民族的人身體接觸較多,有些民族的身體接觸較少,從而將文化劃分為“接觸性文化”與“低接觸性文化”。[8](中日兩國都屬于“低接觸性文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處。
例如:在中國,可以看到兩個人手挽著手走在大街上,特別是女性和女性之間,在久別重逢之際,會來一個熱情的擁抱。這在日本是絕對看不到的。日本人在生活中比較討厭身體的接觸。在日本人的觀念中,不要說接吻、擁抱,就連身體的接觸也是非常失禮的行為。因此,日本人在排隊時,前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盡可能避免身體接觸。
以下特以親吻為例來說明中日兩國在體觸方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通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中國,親吻對象除了戀人之外,還有可愛的孩子。而日本則只對戀人。為什么會這樣呢?在日本,親吻這個詞出現(xiàn)于明治之后,之前并沒有西方文化中所涉及的禮節(jié)性親吻。所以日本沒有像在歐美社會中,隨處看見的接吻場景。而且親吻一詞在日語的口語中一般采用外來語的形式,即kiss的英文音譯。單從語言的角度也能看出來,親吻不是日本的本土產(chǎn)物,只能說是舶來品。
中國也是一樣的,吻這個詞直到上個世紀初才在中國本土小說中出現(xiàn)。雖然在清代以前的文章中也有關(guān)于接吻的說法,但是它們的意義和現(xiàn)在的親吻卻有著不同。甚至認為接吻一詞是從日本傳入我國的。
由此可見,禮節(jié)性親吻的概念在中日兩國的原有文化中都不存在。它只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和東亞文化沒有關(guān)系。只是隨著世界交流的頻繁才傳入兩國文化中。而中國又是在吸取日本文化的同時,加入了自己的特色,因此,日本親吻的對象只限于戀人之間,而中國的對象范圍大于日本的原因可以說是兩國文化差異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體觸行為進入了最敏感的近體交際的親密距離,因此最容易產(chǎn)生敏感的反應(yīng)。這是一個十分微妙的領(lǐng)域,如果處理不當,往往會造成尷尬甚至是不愉快的后果。在跨文化交際中需要謹慎對待,認真了解每一個體觸行為的含義及其文化差異。
通過以上的比較,兩國在使用非語言行為來傳達信息上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究其原因,正因為兩國同處于東亞文化圈,而日本在隋唐時期,通過遣隋使和遣唐使,傳承了很多中國的文化,可以說兩國有著很深的文化淵源。同時兩國人民都同屬于人類大家族的一員,擁有非語言行為的人類普遍性,才會有這種相似點;又因為兩國各自的民族傳統(tǒng)和民族觀念,以及文化發(fā)展的軌跡不同,才會表現(xiàn)出差異。特別是空間距離上的不同,與兩國民族觀念的不同有很大的聯(lián)系。
總的來說,日本人的非語言行為偏向封閉、內(nèi)向型,表情與姿態(tài)比較模式化。而中國人的非語言行為相比較而言更側(cè)重外向、開放型,在表達方式上更呈現(xiàn)個性化的趨勢。同時,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中國自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都大量地吸收了歐美文化,因此在中日兩國的非語言行為中都存在著歐美文化的影子。
在倡導(dǎo)全球國際化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各種交流更加頻繁,異文化之間的摩擦,特別是非語言行為引起的文化間的摩擦也日益顯著。希望通過本文的這些研究,加深對中日兩國文化的理解,增進兩國的交流,保障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13.
[2]云貴彬.非語言交際與文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xué)出版社,2007:10.
[4]秦明吾.中日習(xí)俗文化比較[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04.
[5]許力生.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6]李杰群.非語言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191.
[7]西出和彥.人と人との間の距離[J].建筑と務(wù),1985,8(5):95-99.
[8]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xué)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117.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Non-verbal Behavio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Feng Hanying
(Zhejiang Sanlian College,Hangzhou,Zhejiang 310030)
With the frequent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conflicts arouse from the non-verbal behavior become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on the non-verbal behavior.The Japanese is more inner-ward and introversive while the Chinese is more extroverted and open.
non-verbal behavior; body action;personal space;touching behavior
H36
A
1672-3708(2011)02-0044-04
2011-01-08
馮瀚穎(1981- ),女,浙江臨海人,碩士,主要從事日語語言和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