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鯤
(天水師范學(xué)院 文史學(xué)院,甘肅 天水 741001)
王維與杜甫的異同
——兼論中國詩學(xué)的兩種范式
趙 鯤
(天水師范學(xué)院 文史學(xué)院,甘肅 天水 741001)
王維與杜甫在詩史上的地位,經(jīng)歷了一個浮沉變遷的過程。對“神韻”這個古典詩歌批評術(shù)語重新闡釋,比較王維與杜甫的詩歌風(fēng)貌、題材取向、人生態(tài)度等方面,揭示出兩位詩人的異同,及其在盛唐以后中國詩史上的典范意義。
王維;杜甫;中國詩學(xué);兩種范式
欲了解唐詩、盛唐詩,當(dāng)參考王維、老杜二人,幾時參出二人異同,則于中國之舊詩懂過半矣。
姚鼐謂王摩詰有三十二相(今體詩抄)。佛有三十二相,乃凡心凡眼所看不出的。摩詰不使力,老杜使力;王即出力,出之亦為易;杜即不使力,出之亦為艱難。
顧隨講文學(xué),有時如禪宗大師說禪,給你一個話頭之后,就把你扔那兒徑自去了。幾時參出王維、老杜異同,則中國舊詩懂過半矣。此言真是大有玄機。筆者今日且來參它一參。
一
王維在世時,詩名甚大,盛唐殷璠的《河岳英靈集》選了王維十五首詩,卻沒選一首杜詩,說明盛唐的詩歌審美,是趨向于王維那樣的空靈優(yōu)美的。與王維同齡的李白,雖然也名滿天下,但他主要以“謫仙人”的天才風(fēng)度聳動世人,其詩歌地位在盛唐也是低于王維的。杜甫生前聲名不著,且他的詩與王維、常建、崔顥等正宗“唐音”相去較遠,所以更算不得盛唐詩歌的代表。從盛唐的開元、天寶,到中唐的大歷、寶應(yīng),王維一直是詩壇的宗師。寶應(yīng)年間,唐代宗命王維之弟王縉進呈王維詩集,親作手批,并稱王維為“天下文宗”,即反映了這一詩學(xué)觀念。后世提及盛唐之音,常以李白作為代表,這是就精神氣象言。若以中國詩歌傳統(tǒng)作風(fēng)論,王維則更具代表性。而且,王維在唐代的宗師地位,與其繪畫和音樂成就、與他高深的佛禪修養(yǎng)及表現(xiàn)也有關(guān)。
接受是一回事,存在是另一回事。雖然李白、杜甫的詩歌在盛唐的影響不及王維,但其與王、孟不同的詩歌風(fēng)貌已是巨大的存在,只不過有待于世人的逐漸領(lǐng)受。可以說,盛唐詩壇王、孟是一種范式,李、杜是一種范式。后世中國詩歌,大體不出這兩種作風(fēng)。而其中,最能顯示其差異性的就是王維和杜甫。
中唐韓愈大力推尊李、杜,從此奠定了李、杜在詩壇的至尊地位。元稹奉杜甫為詩之“集大成”者,而晚唐司空圖提倡“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又以王維為宗師。至宋代,杜甫成為第一詩人,王維的風(fēng)光大不如前。與王維同屬隱逸詩人的陶淵明的地位卻空前提高,與杜甫相并列(李白之地位僅次于杜、陶)。至清代,王士禛提出“神韻說”,以“神韻”為詩之極詣,以王維為神韻詩歌的代表,又一次把王維推向高峰。王維和杜甫在中國詩史上的浮沉轉(zhuǎn)折,牽涉到中國詩學(xué)的一些基本問題。要比較二人的異同,首先得從“神韻”說起。
“神韻”是一個頗不易說清的概念。王士禛“神韻說”雖與嚴羽“興趣說”有相通處,但“神韻”更強調(diào)清遠淡雅之境,與“興趣說”不同;“神韻說”與司空圖所謂“韻外之致”、“味外之旨”也意思相近,王士禛以《詩品》中所標(biāo)舉的“沖淡”、“自然”和“清奇”為最上之品,但“神韻說”的內(nèi)涵其實不止于此。這也是“神韻說”最易引起誤會的地方。
王士禛在《陳說巖太宰丁丑詩卷》中說:“自昔稱詩者,尚雄渾則鮮風(fēng)調(diào),擅神韻則乏豪健,二者交譏”??梢姡瑵O洋所說“神韻”與“雄渾”、“豪健”不同,同時他也意識到只求神韻則有所偏廢。在《芝廛集序》中,王士禛又說:“沉著痛快,非惟李、杜、昌黎有之,乃陶、謝、王、孟而下莫不有之。”“沉著痛快”和“優(yōu)游不迫”是嚴羽對詩歌風(fēng)格的兩種分類,王士禛也不得無視“沉著痛快”而獨尊“優(yōu)游不迫”。其實漁洋所謂“神韻”還是偏于“優(yōu)游不迫”的,但他卻強給“陶、謝、王、孟”戴上“沉著痛快”的帽子,陶、謝且不論,說“王、孟”沉著痛快,未免牽強了。由此可見王士禛的理論與他的內(nèi)心目標(biāo)之間的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現(xiàn)代以來,有學(xué)者將“神韻”分說之。如郭紹虞說:“滄浪論詩拈出神字,而漁洋更拈出韻字。只拈神字,故論詩以李、杜為宗;更拈韻字,故論詩落王、孟、家數(shù)”。[1]427江弱水認為,“神”主動,“韻”主靜;“神”近剛,“韻”近“柔”。王維詩其實是“韻”。這樣的話,杜甫就成了“神派”而非“韻派”。[2]153對“神”和“韻”的這種分辨, 有道理。但把杜甫和王維分成“神派”、“韻派”,則不免遮蔽了他們的相同處。就“神”、“韻”這兩個概念言,其實也不必完全分開。因為這兩個概念都是虛的感覺(文字之外的東西),它們都是由文字散發(fā)出來的一種生命感及靈性。所以,“神”和“韻”在特定場域中是可以屬于同一范疇的。譬如,如果和更加強調(diào)文字質(zhì)感的“肌理”這一概念相對的話,“神韻”則更是一個整體的概念。
大體而言,“神韻”指的是一種興象玲瓏,富有暗示而又不著痕跡的詩歌風(fēng)味,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梢哉f“神韻”是中國詩歌的本色。顧隨先生曾對英國作家列頓·斯特雷奇 (Lytton Strachey,1880~1932)在《人物與批評》 一文中對中國詩歌的看法大加贊賞,并引而發(fā)揮之。斯特雷奇把中國詩與希臘詩加以比較,認為“中國詩是與警句相反的,中國詩在于引起印象”。[3]242又說“此印象又非和盤托出,而只作一開端,引起讀者情思。”[3]242此說法確實好,好在哪里呢?讓顧先生告訴我們:
平常說詩據(jù)漁洋“神韻”、滄浪“興趣”、靜安“境界”,以及吾所說“禪”,都太抓不住。雖然對,可是太玄,太神秘。若能了解,不用說;若不了解,則說也不懂。所以S氏說得好,只需記住給印象,又非和盤托出,而只作一開端。[3]242
的確, 所謂“神韻”、“興趣”、“境界”, 這些概念都很好,但失之于玄,而且,其實都大同小異。這幾個概念都是形容性的、暗示性的語詞,并未直接指向其所指。而斯特雷奇則用平實的非形容性的語言來揭示中國詩歌的特色,反而更加清楚明了。斯特雷奇之所以能如此,正是緣于他對中國批評術(shù)語的不熟悉,是憑直覺用簡單的語言來加以表述,故能一語道破。
二
王維算不上偉大詩人,但按照斯特雷奇所說的中國詩的那種特色,他真是典型的中國詩人,其最能體現(xiàn)此特色的詩有《終南山》、《鹿柴》、《辛夷塢》等。相比而言,李白和杜甫都是打破中國傳統(tǒng)作風(fēng)者。顧先生說:“李、杜二人皆長于 ‘垂’而短于 ‘縮’”;“垂向外,縮向內(nèi),一為發(fā)表,一為含蓄”;“李、杜則發(fā)泄過身甚”。[3]244“老杜有的詩病在和盤托出,令人發(fā)生 ‘夠’的感覺,老杜是打破中國詩之傳統(tǒng)者?!盵3]245與其說王維和杜甫的差別是“韻”和“神”,不如說是“內(nèi)斂”和“外發(fā)”,焦點在于文字的“所指”和“能指”之間的空間。王維詩的“能值”大于杜甫。當(dāng)然,這是相對而言的,王維也有外發(fā)的詩,如《老將行》,杜甫也有很多含蓄的詩。
含蓄與外露的原因在于客觀與主觀,王維偏于客觀,杜甫偏于主觀。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兩位詩人對自然的描寫上。自然,本是身外之物,王維常以客觀的眼光觀察之,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漢江臨眺》),“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他總是不動聲色。杜甫則總是無法抑制地把自己的情意、想象投入到自然中去,即使是偏于客觀的寫景,也難掩主觀色彩,如“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絕句二首》之二), 這個“燃”字,便是幻覺的表現(xiàn)。這便是王國維所謂“無我之詩”與“有我之詩”的區(qū)別(相對的)。就主觀性而言,李白更甚。但杜甫與王維還有其它的更多層面的差異。
為什么王維偏于客觀,杜甫偏于主觀呢?原因有二:一是個性,一是思想背景。
人的性格本身就大約兩種傾向性,一種是客觀冷靜,一種是主觀熱情,其關(guān)鍵在于“自我意識”。善于隱蔽自我意識的人偏于客觀,反之,則偏于主觀。王維和杜甫就是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人。
個性是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第一推動力”,而思想則是“第二推動力”。王維深于佛理,顧先生說:“深于佛理則不許感情之沖動,亦無朝氣之蓬勃,其作風(fēng)乃靜穆。”[3]92有我、感情沖動,都與佛家的“空觀”相悖。王維大約本身就是個含蓄蘊藉的人,而他又篤信佛教,這就更加抑制了其“自我意識”;或者說,王維在作詩時盡量地把自我意識過濾掉了(在生活中未必有那么“無我”)。王維式的詩是一種提純的詩,但也因此而損失了生活的色彩,對生命的表現(xiàn)亦受到局限。杜甫非道非佛,是一個完全入世的人,所以他不必刻意規(guī)避什么,而是任由感情流動,從而使得杜詩的內(nèi)容極其廣泛,情感極為豐富,這是王維不能比的。
王維早年也寫英氣勃勃的邊塞詩、寫相思送別,經(jīng)安史亂后,他便把自己徹底交給了山水田園和佛禪,不再參與世事,“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guān)心”,這樣的作風(fēng),李、杜都不可能做到。就題材而言,王維以寫自然山水為主,杜詩的核心則是人生。而取材的不同,乃是不同人生觀的產(chǎn)物。王維的放心自然,描摹山水,代表了一種出世高蹈的人生態(tài)度,這在中國文化中有很深的背景。杜甫也寫他看到的山山水水,但其韻致與王維不同,杜甫所寫自然中有人事、人氣,他筆下的自然是人事的陪襯,其中心是人。這是一種入世的人生觀。王維是佛教徒,但我們一直有所忽略的是,王維的人生觀,不僅是佛家的,其實也是道家的。在面對憂患而要求解脫這點上,道家與佛家并無二致。而王維與山水自然的融合,其精神根抵就來自莊子,佛禪的影響反屬次要。中國文人對自然的親近,都來自莊子精神。盡管王維并未直接表露道家思想,但文學(xué)研究的關(guān)鍵在于能“以心換心”,作家的外在宣傳和內(nèi)在狀態(tài)之間常常并不能找到簡單的對應(yīng),如果我們用“詩佛”的稱號把王維框住了,你就看不到王維的真相。王維早年也有用世之意,只不過后來在現(xiàn)實的挫折面前棄絕了,所以,如果我們說王維的思想跟儒家毫無瓜葛,恐怕也是皮相之見(文學(xué)研究,說有易,說無難)。杜甫的思想背景相對簡單,他是純粹的儒家的態(tài)度?!巴砟晡┖渺o,萬事不關(guān)心”和“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這是王維和杜甫的重要分野。
以上差異,便導(dǎo)致了王維和杜甫詩歌風(fēng)貌的不同。就精神氣息言,王詩閑雅,杜詩沉郁。閑雅是一種逍遙自在的精神,而沉郁則來自對苦難的承當(dāng)。所以,王詩輕,杜詩重。王維平和、靜穆,這與陶淵明相似,但淵明詩中有我,不僅有小我的痛苦,而且有對人的存在的深刻的覺悟和沉痛的感覺,王維的詩則顯示為痛苦的消解。他號“摩詰”,那位維摩詰居士不就是不以痛苦為意嗎?
就藝術(shù)感覺言,王維的詩,空、靜、淡而又秀美,杜甫的詩,實、動、濃而壯美。這種差異,在二人的山水詩中就有鮮明的體現(xiàn)。王維寫山水景物是以傳神為宗旨,不做過多細節(jié)描繪,如“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杜甫眼光也甚大,也很能抓住景物的“神”,但他的大幅山水中往往有細節(jié),如“赤甲白鹽俱刺天,閶閣繚繞接山巔。楓林橘樹丹青合,復(fù)道重樓錦繡懸?!保ā顿缰菔^句》其四)王維是簡約的,杜甫是繁復(fù)的。杜甫寫景、寫人都有細節(jié)(事物的細節(jié)中有很多精妙的東西,但細節(jié)過多則容易產(chǎn)生“滿”和“夠”的感覺)。王維寫景常是靜的,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那“江流”仿佛是凝固的一個畫面。杜甫筆下的山水則往往充滿動勢,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群山萬壑赴荊門”(《詠懷古跡》五首之三)等。王維也有壯美的詩句,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但其節(jié)奏是舒緩的,情緒是淡漠的,不像杜甫那么濃烈。
顧隨說杜甫要表現(xiàn)的不是“韻”,而是“力”。那么,王維要表現(xiàn)的則可說是“韻”。杜甫的“力”,不僅來自精神的重量,也來自語言。杜詩的語言是錘煉的,顧先生說是“字中出棱。正如退之所云: ‘字向紙上皆軒昂’”。[3]96“字中出棱”,此言甚妙,好像每個字都有棱角,憋著一股勁,當(dāng)仁不讓。與此相關(guān)的是格律問題。雖然,近體詩格律在初唐時已定型,但王維并不太措意于格律,不很注重對仗、用典,他最擅長的是五古和絕句。而杜甫則極力追求格律的精嚴,其最擅長者為七言律詩。追求格律就不可能輕松自然。王維與杜甫的一大分判,在于前者的語言是自然的、不使力的,后者的語言是錘煉的、使力的。李白雖與王維的精神懸殊,但其語言也是自然式的,故王維和杜甫更能代表中國詩歌的不同范式。
三
王維這種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詩歌,無論創(chuàng)作或欣賞,都需妙悟,妙悟乃可遇不可求之事。杜甫的詩則更有法度,其中有相當(dāng)?shù)膶W(xué)識的支撐,因而更易學(xué)。而我們知道,杜甫的這種詩法正是所謂“宋詩”的源頭,王維的詩則是典型的唐詩,盛唐詩。所謂唐詩和宋詩,若不以時代論,其實就是兩種不同的詩歌范式。唐詩范式在先,這是自六朝以來傳統(tǒng)的中國詩;宋詩范式在后,宋詩并沒有替代唐詩,而是打破了傳統(tǒng),又形成了一種新的傳統(tǒng)。我們在說中國詩歌傳統(tǒng)時,須區(qū)別唐詩和宋詩兩種不同的范式。唐詩范式和宋詩范式的兩大代表正是王維和杜甫。在唐代,王維和杜甫的影響是此起彼伏,相互重疊的。中唐的大歷詩人是王維一脈,之后元白諸人又以杜甫為宗,韓愈以李、杜為尊,“以文字為詩,以才學(xué)為詩,以議論為詩”,實是杜甫與宋詩之間的重要橋梁。至晚唐,回歸唯美清雅之風(fēng),又重接王維神韻。宋以后詩,無論在詩歌創(chuàng)作還是詩歌理論上,大體不外乎“宗唐”與“宗宋”兩種趨向,或者是兩種趨向的合一。雖然“唐音”與“宋調(diào)”的內(nèi)涵遠比“王維范式”和“杜甫范式”復(fù)雜,但王維與杜甫的詩作為兩種詩歌風(fēng)貌,始終是最具典型性的范式。相比而言,杜甫的影響大于王維,譬如明代“前后七子”提倡“詩必盛唐”,謂盛唐以后詩不足道,而其所謂盛唐詩的代表則是杜甫。杜甫地位的至尊,不僅與其集大成的詩歌技巧有關(guān),與宋以后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也頗相關(guān),而宋、元、明、清,一代代的盛衰、亂離與翻覆,使得文人們對杜詩的沉郁悲憫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同。作為出世詩人的代表之一,王維在精神上顯得有些乏力。更能讓中國文人產(chǎn)生共鳴的隱逸世人非陶淵明莫屬,因為他并非單純的隱逸,他精神中的那種自足曠達與對人生意義的執(zhí)著之間的張力,才最符合中國文人的精神需求。但王維的典范力量從未消逝,當(dāng)詩人們面對明山秀水之時,他們總期望能寫出王維那樣高妙的情景交融的詩歌。應(yīng)該說,王維在唐以后的影響,相對而言更是一種隱性的存在??傊?,王維與杜甫這兩種詩歌范式的差異不止于內(nèi)斂與外發(fā)、秀美與壯美、自然與雕琢,也存乎出世與入世,逃脫與承擔(dān)等思想背景。明乎此,則不難理解顧隨先生所謂“幾時參出二人(王維、杜甫)異同,則中國詩懂過半矣”這句話了。
不過,我們也不能一味注意王維和杜甫的差異,而忽略了他們的相同處。就王維言,他其實也關(guān)注人事,也有豪氣、不平之氣,由《少年行》、《觀獵》、《老將行》等詩不難見出;他也情意綿長,如《送元二使安西》、《哭孟浩然》;他也有憤慨,如《偶然作》,批評斗雞兒賈昌的囂張氣焰,恰好杜甫也寫過一首批賈昌的詩《斗雞》。所以,姚鼐說王維有三十二相,即指其詩有多重面影。只不過,王維那些相對入世的詩,后來就不做了。杜甫對王維是仰慕的,他在《解悶十二首》其八中稱王維為“高人王右丞”,并說“最傳秀句寰區(qū)滿,未解風(fēng)流相國能?!痹谠姼枭?,杜甫肯定受到過王維的影響。如杜甫的“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法境寺》),這兩句詩所寫景物與王維“颯颯松上雨,潺潺石中流”(《自太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盤曲四五十里至黃牛嶺見黃花川》)幾乎相同,但他卻把“颯颯”換成了“冉冉”,把“潺潺”換成了“回回”。杜甫很有可能知道王維的那兩句,乃故意避開,自造新句。用“回回”來形容山根的水,很準(zhǔn)確,但用“冉冉”形容“松上雨”,但卻不如“颯颯”真切而富有聲音,總之不及王維句來得自然。真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傮w而言,杜甫的詩深得含蓄之妙,他的外露是相對的,只不過不像王維的詩那么內(nèi)斂、那么空靜,二人境界不同。
[1] 郭紹虞.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下卷[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2] 江弱水.咫尺波濤:讀杜甫《觀打魚歌》和《又觀打魚》[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0.
[3] 顧隨全集:講錄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I207.22
A
1671-1351(2011)03-0065-04
2011-03-20
趙鯤(1977-),男,甘肅平?jīng)鋈?,天水師范學(xué)院文史學(xué)院講師,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史學(xué)院在讀博士研究生。
〔責(zé)任編輯 王小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