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俊珂 蔡玉鴻
(1.徐州師范大學信息傳播學院,江蘇徐州 221009;2.徐州市民富園小學,江蘇徐州 221009)
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在語文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1]這實際上就是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情感教育。那應當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情感教育呢?對于這個問題,目前討論者較多。但從有關討論來看,不少討論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即把情感教育作為認知教育的一種實現手段,而不是把情感教育作為獨立的目標,從而導致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實現手段主要在于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或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情感教育雖然有助于認知教育的實現,但它有自己獨立的目標,情感教育的實施途徑應當根據這一獨立目標來設計,而不能僅僅圍繞著認知教育的實現來設計。
信息技術是將文字、圖形、動畫、視頻、聲音等多種信息加工組合在一起來呈現知識信息。它具有較強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可挖性的特點。它能為教與學提供多種多樣的可以選擇的功能,隨時提供學習結果驗證,學習信息的及時反饋和可調的學習進度和可選擇進行的學習路徑,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可調節(jié)自身視、聽、讀、寫、做的創(chuàng)造性的集成的學習環(huán)境。[2]當今信息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育過程中,它不僅改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了教學績效,而且也是學習者全身心地把情感投入到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去。情感作為影響學習過程的重要因素,在學習者認知結構的構成、技能訓練、行為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等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人們開展的研究大多關注信息技術對學習者認知過程的影響,對信息技術與學習者情感教育之間的關系還缺乏研究,特別是在課堂實際的教學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情感教育。那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這個手段來實現情感教育,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
情感包含愛好、快樂、厭惡、憤怒、恐懼和悲哀等幾種基本情緒。小學語文教材大都是根據學生身心和情感發(fā)展特點所編選的,其中蘊涵了作者深厚的情感體驗,如《番茄太陽》表現了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給人以心靈的震撼和奮進的力量;《第一朵杏花》則表現了科學家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但情感是需要感悟的,由于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要讓作者的情感被學生所體驗和感悟,就要求教師運用一切手段來深入鉆研教材,準確把握好課文所表達的感情,做好與學生進行情感撞擊并達到共鳴的充分準備。
小學語文教材的情感因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關于祖國及民族感情方面的,如《開國大典》、《梅花魂》、《曼谷的小象》等;二是有關生活、歷史風云方面的,如《三顧茅廬》、《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草船借箭》、《第一場雪》等;三是關于親情、友情方面的,如《第一次抱母親》、《他是我的朋友》、《可貴的沉默》等;四是關于自然、科學方面的,如《蘋果里的五角星》、《人類的老師》、《馬踏飛燕》等;五是關于偉人名人情操方面,如《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公儀休拒收禮物》、《一夜的工作》等;六是關于介紹世界風情方面的,如《威尼斯小艇》等。為此,教師要根據不同課文確定不同的情感側重點,進而有針對性地、有效地進行教學。如果教師自己都不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因素,也就不可能讓學生體會到課文中的情感,情感教育也就不可能達到。以往教師只是借助教科書和教案來揣摩作者所表達的情感,而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圖文聲茂能更準確、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課文的情感因素。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內容呈現方式有助于挖掘教材中潛藏的情感。通過多媒體網絡,將蘊含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表現出來,同時融入教師自己對教材內容的一些情感,由此感染學生,使學生引起相應的情感體驗。這樣,便自然形成師生情感交流,使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反映在相應的教學情緒氣氛中。因此,利用信息技術呈現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提高教學內容中顯性情感的情感感染力、熏陶力乃至震撼力,而且也有助于促進學生更深入地領會和感悟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東西,從而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文章是語言和思維的統一體,是作者思想感情直接或間接的體現。但小學生的思維很大部分還是具有具體思維的特點,他們沒有經歷過相似的生活,對比較抽象的語句也很難準確理解。離開了具體的情境,小學生就很難理解作者所表達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等一切直觀的手段,創(chuàng)設出妙趣橫生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表達的情境之中,并激發(fā)其想象與聯想,讓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從而準確理解作者意圖通過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在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情感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有利于學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先讓學生聽朗讀錄音,觀看關于西沙群島的掛圖、幻燈片,在聲、像、文字的共同作用下,使學生進入西沙群島的美麗風光中,增強學生對作者意圖表達的情感的理解;然后再讓學生跟著配樂朗讀,深深體會它的美和富饒。又如在《威尼斯小艇》的教學中,首先給學生一個懸念: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著名的水上城市是哪一座嗎,它的美景你領略過嗎?這就創(chuàng)設了一個學習氛圍,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播放威尼斯整體風光的錄像,觀看完威尼斯錄像后讓學生用一兩句話談一談威尼斯給學生的印象;接下來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威尼斯,體會小艇對威尼斯的重要性。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認為,“情感為紐帶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師生的情感隨著課文情感的起伏而推進、延續(xù)。課堂教學因為有了情感紐帶的牽動、維系,變得更富誘惑力”。要使學生充分體會課文中所表達的情感,除了需要教師通過言語、“身教”對學生進行講解外,還需要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情境。要使課文作者動情綴文,學生讀文動情,教師就必須在教學架起一座溝通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的橋梁。也就是說,課文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學生感受,進而得到自我體驗,關鍵在于教師是否能夠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并把作者的感情波瀾生動地傳導給學生,進而感染學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的喜怒哀樂要與課文中作者的情感協調同步,使學生隨教學情境而發(fā)生情感共鳴,從而進入課文所表達的境界,而教師的這種情感展現可充分借助信息技術這個多媒體手段。多媒體教學信息的表達,有圖形、圖像、動畫、聲音、文本等,可以把富有情感的場景、畫面和色彩,感人的人物及故事,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枯燥無味的文字等,都集體、形象地展現出來,以情感人、以情育人,進入學生的感情世界,與其產生共鳴。
如:在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課時,講到邱少云在烈火燒身時“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fā)出一聲呻吟”,要么通過視頻材料;要么配上沉重的音樂,教師眼含淚花表情凝重,語言激昂,學生也就會被教師的情緒感染,被邱少云為戰(zhàn)斗勝利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所感動。又如:在《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教學中,可以在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播放那種低沉悲傷的音樂,以極力渲染氣氛,營造一種悲傷的情境,使同學們對總理的熱愛和懷念之情油然而生。
小學生能記住一些具體的、直觀的材料,而對抽象的詞、成語和概念卻難以記住。語文就是言與文的結合體,情感本身就流淌在語言文字之間、潛伏在語言文字背后。所以說語言是情感的載體,課文中的情感在很多情況下,就體現在于一些關鍵的字或詞句。為此,教師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字、詞、句、標點,細細品味,做到“字字不宜忽,語語悟其神”,從而捕捉跳動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情感,撥動學生心弦。
如:教學《金色的魚鉤》時,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老班長的神態(tài)、動作,如老班長“合不攏眼、喜出望外、收斂笑容、露出笑意”,“嚼著草根和我們吃剩的魚骨頭,嚼了一會兒,就皺緊眉頭硬咽下去”等動作、神態(tài),然后在多媒體課件上用不同顏色的字呈現描寫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詞句,引導學生仔細揣摩品味,既而切身體會到“小聲點兒……咱倆是黨員……”等催人淚下、感人至深的話語;細讀老班長犧牲這一重點段,并設身處地想象當時的情景。通過觀看和仔細品析這些詞句,學生的情感就會在朗讀這些詞句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課文的情感是通過語言文字滲透在字里行間的。為此,朗讀并不是對課文簡單的理解,更不是僅僅讓學生學習詞句,而是一種感情的陶冶和情感的再創(chuàng)造。因為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他們體味、揣摩課文的意思,“走進課文”獲得與作者創(chuàng)作時相同的思想激情,體味到作者體現在課文中的情感,創(chuàng)造出更豐富深遠的情感。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就曾說過:“教學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動,就會蒼白無力,索然寡味,學生對知識的接觸就會遲鈍。”因此,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配合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訓練,同時用配樂做背景來優(yōu)化朗讀,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吟誦;通過配音指導學生以一種抑揚頓挫的聲調、輕重緩急的語氣朗讀課文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從而產生思想上的共鳴。例如:在教學《小音樂家楊科》時,利用信息技術的音頻有針對性地作情感性朗讀指導,在讀楊科欣賞大自然聲樂部分時節(jié)奏是放慢的,讀“小楊科”之死時,語調是緩慢低沉的。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學生體會到其中的感情。
小學生一般都有一種喜好自我表現的欲望,他們喜歡表演,也喜歡看別人表演。所以,可以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按照課文組成表演小組,商議角色分工來進行角色表演,表演中人物的面部表情、神態(tài)、聲音語調和動作又是很關鍵的,那么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先對課文進行背景資料的介紹,觀看相關視頻,進而構思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通過一種“情境劇場”的方式,讓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充分表現自己,表達文章內容。這種做法通過個體的理解與群體的互動、創(chuàng)造性的體驗與感受,既可增長學生的知識,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還可以進一步充實小學生的情感世界。當然,雖然學生的個性應當鼓勵,應當引導,學生也可能對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有不同理解,但是,由于小學生的世界觀沒有成熟,對一些事物的是非還可能缺乏辨別能力。因此,對于學生在角色表演中所體現出來的對課文情感的錯誤理解,教師應當適時加以引導與糾正,否則就可能使學生形成一種不良的情感因素,是非不分,以丑為美。
比如:《梅花魂》一文講述的是華僑老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愛國之情。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課件展示寫梅花的詩,展示梅花圖片;而后我便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征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贊美,對中華民族的贊美層層引出,并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托著外祖父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最后,為了深刻體會這種感情在上述情境的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一場情境劇。又如:《公儀休拒收禮物》這篇課文,它本身就是一場獨幕劇,就更適合讓學生扮演角色來感悟、體會本文的情感——公儀休清正廉明、堅持原則的高尚情操。所以,在進行本課教學時我選擇先給學生們觀看公儀休拒收禮物的錄像片段,讓學生在看的同時體會、模仿人物的語調、神態(tài)、動作,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
[1]http://wenku.baidu.com/view/7c26cdf4f61fb7360b4c65e6.html
[2]邵保平.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小學教學參考,2008,(30):123.
[3]胡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途徑[J].學習月刊,2007,(18):103-104.
[4]游彩云.在語文數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J].教育導刊,1999,(6):28-30.
[5]李成福.淺談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途徑與方法[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09,(Z4):26.
[6]葉海智.信息技術與情感教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