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曹冠軍
中年級作文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
江蘇 曹冠軍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小學作文教學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令人欣慰。但就現(xiàn)狀而言,也存在種種新老問題,尤其是中年級的作文教學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誤區(qū),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思考。
教師指導缺位。有人錯誤地認為習作指導會束縛學生思維,甚至認為“習作教學中的精心指導是禁錮學生思維的牢籠”,教師僅泛泛地提示諸如“要注意觀察,大膽想象,要寫具體”之類的要求,至于如何觀察大自然,如何才算具體、清楚等,則缺乏有力的、針對性的點撥,因此習作指導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實際教學中更多出現(xiàn)的是教師指導越位。作文指導時,過多地干擾學生的觀察、思考和描寫。習慣于教師說,學生寫,忽視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習作經驗?!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中年級能“留心周圍的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比欢?,打開中年級學生的作文本,常??梢园l(fā)現(xiàn)全班學生的作文幾乎雷同,尤其是看圖寫文更是如出一轍。究其原因,是教師不敢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過多地向學生提供自己的觀察結果、感受甚至有關的詞語。在這種心理驅使下,學生圍著《優(yōu)秀作文選》和教師的指揮棒轉,作文成為無源之水,毫無兒童個性和情趣,如此教學下的作文怎會精彩?
中年級作文教學中,教師們普遍重視了學生的習作訓練,但忽視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中年級的課外閱讀在不少學校還處在一種放任狀態(tài)。我們常??梢钥吹竭@樣的例子:在課外作業(yè),尤其是節(jié)假日的課外作業(yè)中,不少教師規(guī)定了學生必須寫幾篇日記或幾篇作文,甚至規(guī)定了每篇作文必須達到多少字以上,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數(shù)量、內容卻鮮有具體的要求和指導。
當前,我們的作文批改存在一種誤區(qū),學生寫完作文后只要一交給老師,似乎就是完成任務,不管寫得如何,可能都不會再作修改。老師費力批閱,從標點、字詞到句段篇,有錯必糾,頗似魯迅筆下的藤野先生。往往一篇習作批閱完畢后“紅光滿面”、“面目全非”。然而如此勞心費神,本子發(fā)下后,學生卻并不似當年的魯迅對老師滿懷感動,而是瞅一眼等第,最多把錯別字訂正一下。至于一些不通順的句子,老師提出的修改建議往往視而不見,趕著翻過一頁進行下一篇習作。我們這樣的“認真”,為什么事與愿違呢?因為這種“面目全非”的作文已經不再是學生寫作文時候真實的心理需要,過度的修改往往會讓孩子望而生畏,興味索然。作文批改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即學生“自改”作文的過程恰恰漏掉了。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評價要根據(jù)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fā)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的評價。如是否有寫作的興趣和良好的習慣,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對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應予以鼓勵?!钡趯嶋H操作中,教師除了眉批和總批,很少采用其它方式。批語只注重習作結果,受習作目標要求過高的影響,側重于指出問題,貶多褒少。久而久之,學生習作得不到欣賞和成功的愉悅感,興趣喪失殆盡。
學生學習習作,經歷“不敢作”到“敢作”、“不會作”到“會作”這一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引領作用不容忽視。怎樣指導呢?
1.“情動而辭發(fā)”,有感情的作文才顯充實,才有內涵。教師還要善于引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情感。讓學生傾訴他們的喜悅、憂傷、委屈、建議、感想,讓學生產生溝通的欲望、需要和熱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導學生生發(fā)感情,真實地寫作。教師也可以因勢利導,利用學生的某些疑問或好奇心理來完成一篇作文。這樣寫出的作文,才真切生動,充滿感情。
2.從扶到放。不論是審題、立意的指導,還是選材、表達的指導,開始時盡量詳細、具體些,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以后要逐漸放手,最后達到能夠獨立作文。
3.突出重點。作文指導要少而精,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據(jù)學生實際的寫作能力,根據(jù)每次作文的具體情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4.因材施教。對寫作能力較差的學生,作文指導應該是雪中送炭,在他們苦于沒有材料,難于表達時,要幫助他們找米下鍋。對于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作文指導應該是錦上添花,要在布局謀篇、遣詞造句上面加以引導,使他們的文章寫得更好一些。
開展大量的閱讀實踐活動能夠擴大學生的閱讀量,使他們積累詞匯,開闊視野,提高寫作能力。引導學生自覺積極地閱讀,努力做到“五落實”:一是時間落實。根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實際,每周安排固定的自由閱讀時間。二是讀物落實。學校的圖書室有足夠的藏書量,定期對學生開放;教室設有圖書專柜,使學生都有書可讀。三是輔導落實。在學生自由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教給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課外書刊,名人名篇。四是筆記落實。閱讀過程中,做到邊讀邊寫,摘抄優(yōu)美詞句,撰寫讀書心得。五是活動落實。學?;虬嗉壎ㄆ谂e行讀書讀報競賽,交流讀書心得,舉辦背誦名人名篇或古詩比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當學生的閱讀超過一定數(shù)量的時候,會自然地產生一種表達的欲望、寫作的熱情。這也許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最好解釋吧!
我們批改作文究竟是為了完成工作,還是為了給學生提出建議,促使他們把作文修改得更好?“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母裱?,只是這個改的主體應該是學生。指導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發(fā)現(xiàn)自己文章的價值,“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談到作文修改,葉圣陶明確指出:改與作的關系密切,改的優(yōu)先權應該屬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自己改的能力。學生自改作文,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應該在批閱后加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進行“作文講評,二次作文”。
我校一位教師的做法值得借鑒:學生作文草稿完成后,教師酌情批閱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了解學生在本次習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作文講評。講評后學生自我修改、同位修改或者全班交換修改,然后學生謄寫作文,老師可以再酌情批閱一部分,了解學生習作的修改情況。這樣,既不加重學生的負擔,也不加重老師的負擔,還能讓我們的批改確實起到作用,使得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起步作文應以段的修改為指導重點,不必面面俱到。
除了傳統(tǒng)的書面評價和口頭評價外,教師可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如開設班級習作網頁,發(fā)表學生習作,師生參與發(fā)帖、跟帖評價,評選“班級人氣作家”和“班級批評家”等,讓學生體驗到被評價和參與評價的快樂。同時,提供展示的平臺,對于優(yōu)秀習作或優(yōu)美片段可推薦給校園廣播或在校報上刊登。學校開辟“小作家園地”、開展評選“小作家”活動。對于優(yōu)秀習作推薦到報刊上發(fā)表,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一種自信心,促其不斷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又對其他學生起到感召和輻射效應,有利于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內驅力。
兒童的想法和我們成人世界的認識有時差異很大。而習作評價就要保護好學生這種表達真實心情的勇氣和習慣,不要因為我們的指導去誤引,甚至傷害他們種種思想的幼苗。也許他們的思想需要矯正,但應該先讓他們真實地冒出來,自由地說出來。老師該做的是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商榷,而不是毫不留情的呵斥。評價,體現(xiàn)的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和鼓勵,表達的是一種由衷的欣賞和分享。
江蘇省邳州市運河鎮(zhèn)索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