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芳
股骨頸骨折是常見的骨科疾病,患者多為老年人,摔倒后外旋而致使骨折的發(fā)生。其中,以女性患者為多,受傷原因多與老年人本身的骨質疏松有很大的關系[1]。骨折發(fā)生后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一般不容易愈合,病程時間很長,且易于出現(xiàn)并發(fā)癥。因此在護理上要求較高,難度較大。我科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間,共收治67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經(jīng)精心治療與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67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47例,年齡(56~88)歲,平均年齡66.5±3.66歲,均為新鮮骨折。完全骨折33例,不完全骨折34例。左側骨折72例,右側骨折53例,其中合并高血壓18例,糖尿病17例,慢性支氣管炎21例,腦血管意外史4例,肺氣腫7例。骨折原因:高處墜落傷46例,車禍傷21例。
2.1 術前護理
2.1.1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對合并有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的患者,術前請相關科室會診,給予相關治療,控制癥狀,待病情穩(wěn)定后再進行手術治療。術前須做小腿皮牽引的患者,應注意觀察牽引針眼有無出血及發(fā)紅現(xiàn)象,皮膚是否有水泡,患肢遠端的血液循環(huán)情況,如發(fā)現(xiàn)異常,要及時報告主管醫(yī)師,給予相應處理。
2.1.2 術前訓練指導 為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關節(jié)僵硬和肌肉萎縮,術前要指導患者做足趾關節(jié)運動和屈伸踝關節(jié),以及大腿及臀部肌肉訓練;為增加肺活量,防止術后墜積性肺炎,要指導患者學會床上做擴胸運動和深呼吸;同時,訓練患者床上大小便,以適應術后生活。
2.2.1 監(jiān)測生命體征 觀察傷面是否有滲液、滲血,如果體溫超過38℃,提示有感染的可能,應及時報告醫(yī)師及時處理。注意觀察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如患者出現(xiàn)躁動,給予肢體制動,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huán)及皮膚的感覺、溫度、足趾運動,保持關節(jié)的穩(wěn)定。術后應放置負壓引流管持續(xù)引流48小時,在引流期間要密切巡查,防止引流管受壓、扭曲或堵塞。
2.2.2 牽引治療護理 骨牽引及患肢皮牽引是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常用的牽引方法。牽引時位置、牽引制動與肢體的功能恢復關系很大,故在對老年患者給予骨牽引時需讓患肢呈外展內旋位,放于托馬斯架上[2],確?;颊呱习肷砦挥诖部v的中軸線上。若患者上半身與床縱中軸線出現(xiàn)偏差時,則需進行移位,移位于與患側相對的床邊上。皮牽引時,應穿“丁”字鞋控制患肢外旋。骨牽引的維持力一般為體重的1/7。皮牽引者的牽引力則控制在不大于5kg為宜。牽引時其重錘須懸空,牽引繩需與患肢的長軸平行,避免其滑脫或斷裂,醫(yī)護人員需密切巡查確保有效牽引。
2.3 心理護理 護士要針對患者的不同表現(xiàn)做好心理護理,為患者講解手術的原則,讓患者有充足的心理準備,使患者有治療疾病的信心。有些患者因骨折后疼痛,生活不能自理,多表現(xiàn)為情緒消沉、焦慮或抑郁,護士應安慰、疏導、體貼、關心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醫(yī)護人員需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溝通中一定要注意對患者的態(tài)度,避免一些其他不良因素刺激到患者。
2.4 康復護理 術后待疼痛減輕后,可指導患者行患肢屈伸活動,(2~3)個月后可扶拐下地,不負重行走促進骨折愈合,避免股骨頭壞死的發(fā)生。康復鍛煉切不可操之過急,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根據(jù)自身體質,采取適當強度訓練,循序漸進??祻陀柧毧善鸬嚼須饣钛?、舒筋活絡、強筋健骨的作用,從而加速骨折愈合,恢復肢體功能。
2.5 膳食護理 加強營養(yǎng)有利于骨折愈合,骨折患者應多食富含鈣、磷、維生素C、維生素D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如豆類、瘦肉、魚、蔬菜、水果等,忌油膩、生冷、酸辣。對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應結合患者具體病情而合理安排飲食。
2.6 防治并發(fā)癥 ①預防墜積性肺炎:指導患者床上進行深呼吸,擴胸運動;有痰難以咳出時,護理人員給予拍背,及時咳出痰液,增加肺活量。②預防褥瘡:患者長期臥床不能自主活動,因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缺血故極易產(chǎn)生褥瘡。護理時需觀察受壓部位的情況,給予按摩或熱敷,保持患者血液循環(huán),還需保持床單的干燥、整潔。③預防腹脹、便秘:指導患者多食粗纖維食物、多喝水及多食水果。同時指導患者對腹部進行按摩,并給予腹肌的收縮鍛煉。若便秘嚴重者,可給予藥物進行治療。④預防泌尿系感染:做好會陰部清洗工作,每日消毒外陰2次,若留置尿管,每日定時更換尿袋;囑患者多飲水,增加尿量。
1 馮梅.患者標準護理計劃(外科分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97.
2 周玉霞.8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護理體會[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7,15(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