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坤
(重慶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重慶 400054)
基于教學內容改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
王汝坤
(重慶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重慶 400054)
教學改革包括教學過程中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的改革,其中教學內容的改革是最根本的。在此,總結了教學實踐中,針對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方面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經驗和體會。對于思想政治課來說,使學生建立一套科學的思維方式是首要的教學目標。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教學內容
在一定意義上,教學改革是常提常新、與時俱進的?,F階段,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就要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來進行。在學生對待思想理論課的態(tài)度和評價方面,我們??吹接行W生存有反感,缺乏學習興趣,等等。進一步探究,主要可歸結為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認為政治理論課大多在中學已經學過,現在雖然記不得中學時學的具體內容,但是大學要學的大體還是那一套。二是認為政治課大多是空談,甚至是唱高調,脫離實際。三是認為與專業(yè)課、基礎課、外語相比,思想政治課對于以后的工作就業(yè)沒有什么用處。這三方面要實現轉變都是難點。對于第一方面,我們在講課時就應當盡量避免重復性的講授,注重對原有知識加以擴展和深化,讓同學感覺到新意和深意。對于第二方面,我們在講課時需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應承認課本上的某些理論與現實狀況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事實上理論與現實存在差距有一定的必然性,認識到差距和不足才有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對于第三方面,難度比較大,有些學生甚至在這方面的觀念很頑固。因此在開課之初乃至平時都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使學生們認識到或體會到思想政治課在他們成才過程中的價值和意義,教師本身也應有心理上的準備。
關于教學改革,有很多的經驗方法值得學習和借鑒,比如有案例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啟發(fā)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問題或主題教學法等等。對于其中每一種教學方法現在已經有越來越深入的研究。它們已被教育學的理論與實踐反復證明是可行的方法,都值得借鑒。不過它們側重的主要都是教學方式,而教育的內容通常是教育學本身難以直接觸及的。兩者實際上是形式與內容之間的關系。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似乎更依賴于教學內容的改革,教學內容的改革顯得更為重要。不過這會遇到兩方面問題,首先,在一定意義上,每個人的教學內容、教學風格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往往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其次,教學內容總體上不能偏離教材體系,因為思想政治課有著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和政治理論體系,因此這又有著一般性和確定性。所以在原則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改革必須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有些高校還對考核方式或者說考試方式進行了改革。比如由閉卷筆試改為開卷筆試,還有以課上討論的方式,小論文、小測驗的方式來考核等等。這在總體上減輕了學生考試復習的負擔,也可以使平時的學習過程相對地變得輕松愉快,但是考試改革本身很難說能在根本上轉變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認同態(tài)度,激發(fā)起學習的熱情。因此屬于一種策略之舉,而非根本之道。
教學改革在各個方面都有許多可取的經驗方法。不過,由于每個教師在教學中都有自己的一些優(yōu)勢和特長,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應用所有的方法,而是應當根據自身情況和所教學生的情況選擇最適宜的方法。也就是說在教學上也并沒有一個普遍的公式。關于教學內容改革,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并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總結一點教學經驗,供交流。當然在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談論具體的教學內容,也只能提出一些需要注意和遵循的原則方法。
1)定期進行時事政治教育。每周(或每兩周)初始,教師都可以花一定的時間在課堂上做一個每周時事評論或時事總結。針對最近一周國內外發(fā)生的熱點事件進行總結分析,同學們大多對此都抱有強烈興趣,特別是電視或網絡上流行和傳播的各種新聞大事。比如“躲貓貓”事件、杭州飆車撞死人案,“艷照門”事件等等。這都需要在思想政治上給予正確的解釋引導。這類事件在校園內外的議論都很多,在其他專業(yè)課上是沒有機會講的,而只有思想政治課才有機會、也有責任和義務給學生們以解釋、引導。這就要求教師平時要特別關心時事政治的發(fā)展變化,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做政治專題報告,以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能力。
2)舊題新講。對于一些舊的基本理論問題,學生已清楚大體內容。但是我們也需要進一步加以解釋、引申,擴展出學生所沒有注意到的深層含義和意義,從而加深他們的理解力,改變他們對原有理論的膚淺印象。這需要教師在理論學習上多下功夫。例如對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命題可以深入挖掘。它的重要性似乎不言而喻,但是怎樣加深對它的理解呢?社會主義是最強調發(fā)展生產力的,而現實則更強調GDP總量的增長,這兩者并不是一回事。鴉片戰(zhàn)爭前我國的GDP在世界GDP總量所占的份額無人能比,因此排名世界第一。但是在鴉片戰(zhàn)爭及以后100年里我們則一敗再敗。這說明GDP的總量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個國家的實力。就像有人提出了“生態(tài)GDP”這個概念一樣,我們也可以提出“科技GDP”的概念,就是說要考慮到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的重要性,這才是真正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東西。甚至可以進一步引申出“一個國家、一種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主要看什么”的問題。我們是華夏文明或黃河文明,在先秦時期我國已有幾千萬的人口和富饒的生活;而古希臘的一個小小雅典城邦只有十幾萬人,卻創(chuàng)造了與我們一樣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燦爛文明,這又要我們如何去理解呢?通過這樣的一些對比,會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較強烈的影響。
3)書本上的一些理論未必能跟上現實發(fā)展和理論探索的步伐,因此在特定的條件下會表現出局限性。這需要我們關注新的理論研究和現實,把研究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理論符合現實的發(fā)展。教學的課件、教案、講稿都要實時更新而不能存有惰性心理。比如大家都知道我們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包括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而事實上理論研究早已表明把“四個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比較狹隘的。因為在當代,農業(yè)、工業(yè)、國防都是依靠科學技術來推動和支撐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四個現代化是一回事,就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而這樣的現代化是不夠全面的,因為更重要的現代化還應該包括政治的現代化、教育的現代化等等。我們可以拿洋務運動及中日甲午海戰(zhàn)時期中日兩國的不同表現來說明這一點,從而聯系現實說明現代化的目標應該是更全面的現代化。
4)書本上的解釋往往是單一的,而理論研究往往是多元的,甚至存在一些理論爭議,這就需要多方面探索和介紹,以擴展學生的思維視角。比如對于“以人為本”,理論界從學術研究角度出發(fā)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些分析也很透徹,可以給學生做一些介紹。但首先要明確,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這個理念在政治上有著具體的針對性,因此它的含義是確定的,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我們需要深入理解這一提法在政治上的現實意義。
5)對于一些理論觀點、思想路線、政治綱領和口號等,我們應當把它放到其產生和形成的具體歷史背景中去講解,而不是單方面僅僅解釋了它們本身的含義就算完成任務。這樣學生聽講的時候,才能感覺它們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活的。特別需要交待一下領導人提出這些論斷的特定的政治背景,經歷了哪些具體的運動、斗爭,使同學們了解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白政治理論成果的來之不易,同時也理解它的相對性。
6)還要注意區(qū)分學生專業(yè)上的差異、性別上的差異。對于政治課來說,文科學生更期望信息量大、多角度的知識,而理科學生則喜歡刨根究底,喜歡更確定的知識。通常男生對政治課的興趣,特別是對于宏觀的和理論上的大事,比女生要大。相對來說,男生考慮問題更理性一些,女生更感性一些。在女生多的班級,講課時多談一些具體的感性的現象、事例,而男生多的班級,可以探討一些抽象化、有深度的理論問題。不過目標最終是一致的,都是使他們掌握應學的政治思想。
7)擴展和開放學生的思維視野。也就是說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面向未來,努力使學生具備國際眼界、眼光。很多學生從偏遠山村來到大城市讀書,會遇到很多新鮮事物和現象,又有很多學生一直生活在城市,對農村生活不熟悉,那么可能就會在一些問題上存在隔膜,我們要使他們學會站在不同的立場上看問題。另外我們通常也無法切實地了解外國人的思想和生活狀況,這也可能導致觀念上的隔閡。比如對愛國主義,在一些青年學生中存在著狹隘的理解,往往是一種社會情感或民族情緒在他們心里占了上峰,而缺少理性判斷力,這樣就容易使愛國主義走向極端,即走向狹隘的民族主義。這都需要在思想政治課上引導他們學會以理性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
8)對于學生關心和好奇的一些特殊問題,也要給予合理的解釋,而不要回避或逃避,要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比如“八九動亂”、“法輪功”問題、新疆突厥分子的恐怖活動、西藏達賴問題等,書本上雖然沒有明確和詳細的闡釋,但是生活中人們都會有耳聞,而且中央對此也有定論。一些學生會提出疑問或私下里存疑,在這一點上更要明確給予解釋說明、解疑釋惑,避免在這類問題上學生胡亂猜疑,甚至被社會上某些人所蠱惑。這也是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功能所在。
教育活動有著多種目的,或傳授知識,或培養(yǎng)技能,或確立價值觀。三者都很重要,并且相互滲透。通常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價值態(tài)度的確立。對于思想政治課來說,使學生掌握一套科學的思維方式是更為根本的目標。因為很多時候考慮問題時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價值態(tài)度的確立。因此,就像王圣勇在《思想政治教學初探》中指出的那樣:“政治教育的使命決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書本知識,也不是讓學生用書本知識去附合一兩個現實熱點問題,而是要通過這種知識的傳授,去改造一個人的思想,幫助其建立一套科學思維方法,這樣,在若干年之后,他可能完全忘卻曾經所傳授的政治知識的具體內容,但是,科學的思維方法卻牢牢扎根于他的大腦之中,在他一生之中,不管是他思考問題還是解決問題,他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去想、去做?!盵1]思想政治課是學生接觸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人生道路問題的一個橋梁和紐帶。建立一套科學的思維方式,將對他的一生產生深遠影響,可以避免走很多歧途、彎路,克服或者勇于面對人生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建立科學的思維方式是我們的首要的教學目標,是需要努力堅持的一個方向,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上不斷探索,止于至善。
[1]王圣勇.思想政治教學初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6(4).
[2]臧文彬.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缺失及對策[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3): 167-170.
[3]何俊生.論大學政治理論課堂教學方法的變革[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
[4]黃凱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方法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2).
[5]宣教之窗網.清華大學推進研究型教學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EB/OL].[2009-01-08].http://xjc.bjedu.gov.cn/publish/portal0/tab40/ info414.htm
[6]鐘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 (5):182-185.
(責任編輯張佑法)
G642;G641
A
1007-7111(2011)01-0083-03
2010-11-11
王汝坤(1979—),男,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發(fā)展與政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