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濤
(重慶師范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 四川 重慶 400030)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為開放自由、兼容并包的時代,唐代的服飾非常直觀的彰顯著當(dāng)時的社會制度和時代特征。《全唐詩》是我國唐代的詩歌總集,其文學(xué)性、紀(jì)實性甚強(qiáng),為我們研究唐代的服飾提了翔實而重要的資料。本文將以《全唐詩》為基本資料,輔以其他古代文獻(xiàn)資料,同時吸收現(xiàn)代人對唐代男子服飾的研究成果,梳理唐代男子的基本服飾種類,研究唐代男子服飾制度及其文化特點。
《全唐詩》共九百卷,關(guān)于服飾的詩歌不勝枚舉,提到的男子服飾種類繁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首服:貂冠、儒冠、皮冠、角冠、烏帽、席帽、烏巾、幅巾、白綸巾等。二是各類衣衫:首推“袍”,包括錦袍、布袍、綿袍、白袍、花袍、云袍、缊袍、郁金袍、綈袍等十多種,除袍之外還有裘、衫、蓑衣、朝衣、襜褕、緇衣、葛衣、卉服、袴、水田衣、白袷衣等。三是配飾:男子最常佩戴于腰間的“綬”,其中寫到了紫、黃、墨、青、朱、綠、黑等各種色彩的綬帶,配飾還提到了紱、蹀躞、銀魚、金魚、銀龜、金龜、簪纓等;四是足服:履是鞋的一個大類,包括草履、麻履、絲履、珠履等,此外還有屐、屨、靴、舄、屣、筍鞋等等。
以上大多能夠直接表明是唐代男子服飾,如烏帽、白綸巾、綈袍、毳衣、白袷、蹀躞等;但有的則不然,如袍、衫、裘等是服裝大類的名稱,唐代女子也要穿這些服裝,只有通過分析才能辨別服裝的服用者性別,例如劉禹錫《送渾大夫赴豐州》云“氈裘君長迎風(fēng)馭,錦帶酋豪踏雪衙?!盵1](卷359,第4045頁),從該詩的題目和描述的對象可知“氈裘”的服用者性別為男性。通覽《全唐詩》中有關(guān)男子服飾的詩歌可知唐代男子服飾的概況有以下幾點:一是種類繁多,配備齊全。唐代男子服飾從上到下主要包括了首服、袍衫、足服、配飾等一應(yīng)俱全,能夠滿足人們保暖擋塵的基本生理需求。二是風(fēng)格多樣,款式豐富。在唐代,每個服裝種類都有豐富多彩的款式,適用于各社會等級的男士和不同的禮儀、休閑場合;同時,制作工藝各有千秋、服飾圖案變化多端,體現(xiàn)各自不同的風(fēng)格特征。如唐詩提到的唐代男子所穿的“袍”就有十多種,還將“袍友”作為對朋友的稱謂。如此多樣風(fēng)格和豐富款式的服裝能夠滿族人們的審美心理需求。三是從宏觀和微觀體現(xiàn)多種需求。唐代一應(yīng)俱全的男子服飾,從男子微觀個體的穿著行為而言,能夠滿足穿著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從宏觀的國家管理角度探討,體現(xiàn)了唐代統(tǒng)治者通過服飾制度這一物質(zhì)和精神載體對文武百官和平民男子的政治管理需求,如據(jù)史料記載的綬帶色彩能區(qū)分官員等級,同時,也能體現(xiàn)唐代服飾文化的開放自由,如貂冠、皮冠等是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帽飾品。
唐王朝是當(dāng)時世界上文明強(qiáng)大的封建帝國,其豐富健康、朝氣蓬勃的時代精神鑄就了唐代服飾文化的燦爛輝煌,僅僅從唐代男子服飾的種類和概況就可體會唐代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如果從服飾制度的角度入手能進(jìn)一步探尋出其蘊(yùn)含的服飾文化特點。
《舊唐書.輿服志》開篇即云“昔黃帝造車服,為之屏蔽,上古簡儉,未立等威。而三、五之君,不相沿習(xí),乃改正朔,易服色,車有輿輅之別,服有裘冕之差,文之以染繢,飾之以絺繍,蕐蟲象物,龍火分形,于是典章興矣?!盵2]此在追述“輿服制”產(chǎn)生的歷史淵源,也表明了輿服制度的宗旨在于“立等威”。唐代男子服飾制度在承繼前朝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強(qiáng)化其宗旨,體系更加完備,內(nèi)容更為豐富,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官員的服飾制度,如祭服制度、朝服制度、常服制度、燕服制度等,二是有關(guān)士庶工商服飾的規(guī)定。而視覺印象宏觀的服色制度和微觀的佩魚制度即可印證唐代男子服飾制度的文化特點。
《隋書·禮儀志六》載“大象二年(580年)下詔,天臺近侍及宿衛(wèi)之官,皆著五色衣,以錦、綺、繢、繡為緣,名曰品色衣?!盵3]北周時,才有所謂“品色衣”出現(xiàn),但北周品色衣的使用范圍小,而且當(dāng)年即亡,其制度亦莫能詳征。隋大業(yè)六年(610)正式定服色制度,因此,可以說中國古代品官服色的制定是從隋代開始,并為此后各王朝采用。[4]唐詩中提到的服裝色彩包括黃、紫、朱、緋、綠、青等,非常豐富,足以證明服色制度的存在。如元稹《寄劉頗二首》載“無限公卿因戰(zhàn)得,與君依舊綠衫行?!盵1](卷413,第4576頁),白居易《約心》云“黑鬢絲雪侵,青袍塵土涴?!盵1](卷四百三十,第4742頁),說明著綠色袍衫的男子地位相對較低,這些詩句中透露的是詩人黯然神傷的悲涼。元稹《酬樂天喜鄰郡》又載“蹇驢瘦馬塵中伴,紫綬朱衣夢里身?!盵1](卷417,第4598頁),白居易《郡中春宴,因贈諸客》又云“暗澹緋衫故,斕斑白發(fā)新?!盵1](卷434,第4803頁),曾幾何時,穿朱衣、佩紫綬是唐代男子夢寐以求的向往,兩鬢斑白之后才換來至高功名,才能穿上緋色衣衫,是何等榮耀,足見,穿朱色、緋色的衣衫也必定是地位顯赫者的專利。齊己《荊門寄懷章供奉兼呈幕中知己》載“紫衣居貴上,青衲老關(guān)中?!盵1](卷840,第9477頁),于濆《恨從軍》載“不嫁白衫兒,愛君新紫衣?!盵1](卷599,第6929頁)更赤裸裸地表明高官對紫色的專享權(quán)利,人們是傾慕至極。據(jù)《舊唐書·輿服志》的“武德令”,唐代官員服色制度為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六品以上、流外官及庶人服黃或黃白?!柏懹^四年又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以青”[2](卷45,第1952頁),唐代逐步將服色制度細(xì)化?!拔涞鲁酰蛩迮f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唯以黃袍及衫,后漸用赤黃,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盵2](卷45,第1952頁),自唐代始,規(guī)定黃色為皇帝的服裝專用顏色,花蕊夫人徐氏《宮詞》中的“認(rèn)得圣顏遙望見,碧闌干映赭黃袍。”[1](卷798,第8976頁)即可佐證。俗話說“遠(yuǎn)看顏色近看花”,說明遠(yuǎn)處首先看到的是服裝的顏色,到了近處才能看到它的花紋圖案和款式結(jié)構(gòu)。[5]因此,服飾色彩是服飾的第一視覺要素,唐代服色制度無疑是從服裝最重要的元素去區(qū)分官員等級,以示服飾在封建社會的作用是等級標(biāo)識。
相對而言,佩飾制度則從微觀方面體現(xiàn)唐代男子服飾的特點。佩飾制度大約始于周朝,至唐代,這一制度逐漸成熟和完善。佩飾種類比以前朝代大大增多,其明尊卑,辯貴賤的作用更加明顯。[6]唐代官員腰間配飾中有一種是魚符,唐政府制定了佩魚制度以區(qū)分官員等級。白居易《初除官蒙裴常侍贈鶻銜瑞草緋袍魚袋因謝惠貺兼抒離情》曰“惠深范叔綈袍贈,榮過蘇秦佩印歸。魚綴白金隨步躍,鶻銜紅綬繞身飛。”[1](卷440,第4910頁),這談到了魚符是用白金做成,并與綈袍、紅綬搭配。元稹《自責(zé)》曰“犀帶金魚束紫袍,不能將命報分毫。”[1](卷416,第4595頁),與黃金魚符搭配的服飾是紫袍、犀帶。劉禹錫《酬嚴(yán)給事賀加五品兼簡同制水部李郎中》曰“九天雨露傳青詔,八舍郎官換綠衣。初佩銀魚隨仗入,宜乘白馬退朝歸。”[1](卷361,第4077頁),這里描述了“八舍郎官”升官之后脫掉了卑微的綠衣,并佩戴上氣派高貴的銀魚符,足見其官位品級提升之迅速。據(jù)史料載,“高祖武德元年九月,改銀菟符為銀魚符。[2](卷45,第1954頁)由此得知,隋代還可能存在菟符,而唐代改為魚符。既然魚符的作用在于“明貴賤,應(yīng)召命”[7],所以進(jìn)一步明確“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某位姓名。官有二者加左右,皆盛以魚袋,三品已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盵7](卷24,第525頁),此不僅說明魚符的佩戴方法,更表明其用料是細(xì)化官員等級差別的重點。唐代的佩魚制度有所變更反復(fù),“天授元年九月,改內(nèi)外所佩魚并作龜。”[2](卷45,第1954頁),以“龜”表明武則天建周,其作用和使用方法大致和魚符相同。唐代詩人也以龜符抒發(fā)情懷,可證明“龜符”的存在和使用,如劉禹錫《和董庶中古散調(diào)詞贈尹果毅》云“一言合侯王,腰佩黃金龜?!盵1](卷355,第3979頁),李德?!妒鰤粼娝氖崱吩啤褒旑櫞菇疴o,鸞飛曳錦袍?!盵1](卷475,第5390頁),李紳《初秋忽奉詔除浙東觀察使檢校右貂》云“印封龜紐知頒爵,冠飾蟬緌更珥貂?!盵1](卷481,第5470頁),白居易《對鏡吟》云“如今所得須甘分,腰佩銀龜朱兩輪?!盵1](卷440,第4912頁),李白《對酒憶賀監(jiān)二首》云“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1](卷182,第1859頁),龜符在武則天時期完全代替魚符,通行于各級官吏。至到中宗“罷龜袋,復(fù)給以魚。”[6](卷24,第526頁),恢復(fù)魚符,“自后恩制賜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盵2](卷45,第1954頁)當(dāng)魚符的佩戴講究與袍衫色彩搭配時,便成為了章服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導(dǎo)致地位偏低的官員們的艷羨,而產(chǎn)生了“服朱紫者眾矣”的僭越局面。
服飾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文明,更是精神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服飾制度是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儀制度的核心內(nèi)容。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詮釋著中國封建社會統(tǒng)治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唐代服飾的服色制度、佩魚制度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給以充分的明示,可以窺見出唐代服飾制度的文化特點是:一是,唐代服飾制度體現(xiàn)了唐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倡導(dǎo)的服飾文化宗旨即為:強(qiáng)化等級區(qū)別;二是,其宗旨體現(xiàn)在服飾的材料、款式、色彩、圖案等各個方面;三是,服飾制度的完善過程是等級區(qū)分由粗略到細(xì)致,最能說明此問題的就是對服飾色彩的規(guī)定,先是兩三個等級用一種色彩,后至每個等級用一種色彩;四是,區(qū)分等級的手段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條件等緊密聯(lián)系,如黃色作為皇帝的專用服色主要是因為,中國歷來認(rèn)為黃色代表太陽和土地,即代表天、地,皇帝是奉天的旨意來管理人間的天子;又如紫色之所以代表高貴,與當(dāng)時提取紫色顏料的原料有限、難度技術(shù)大等因素不無關(guān)聯(lián);五是,服飾制度的執(zhí)行由嚴(yán)格到寬松,就其原因是“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本能的真實寫照,也是對男子們追究高官厚祿的明確反應(yīng)。正因為如此,唐代服飾制度執(zhí)行過程經(jīng)歷了最初的細(xì)致嚴(yán)格到后來的僭越混亂,說明違背人性的服飾制度始終不可能長久。
[2](后晉)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卷45,第 1929頁.
[3](唐)魏征等,《隋書·禮儀志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卷11,第250一251頁.
[4]包銘新、崔圭順,《唐代禮官服色考——兼論<步輦圖>的服色問題》[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5期.
[5]吳衛(wèi)剛,《服裝美學(xué)》[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年第2版,第65頁.
[6]鄭學(xué)檬,冷敏述主編,《唐代文化研究論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31頁.
[7](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車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卷24,第5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