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驢
代雨映:先鋒與古典的姿態(tài)
——與青年詩人代雨映對話錄
鄭小驢
訪問者:鄭小驢(《文學界》編輯、《大家·你們》欄目主持人)
被訪者:代雨映
訪談時間:2010-12-07
一
鄭小驢:你寫詩歌多長時間了?受哪個流派或個人影響最大?
代雨映:不長,才2年。剛開始寫的時候是模仿。因為自己學的是外語專業(yè),自然平時學習牽涉的西方文學比較多,不知不覺寫的時候就寫得比較“西化”,后來發(fā)現(xiàn)那樣寫是不對的。因為我們讀到的很多外國詩歌翻譯作品是“翻譯體”。詩歌因為翻譯而失掉了原有的美感。畢竟原作作者的語言習慣、寫作時的社會背景之類是我們很難體會的。那樣的模仿容易達到語言陌生化的美感,但容易走入“誤區(qū)”——詩歌語言被故意弄得很晦澀,讓讀詩的人一頭霧水。后來我就嘗試寫一些簡潔明了的詩句。談不上受哪個流派或個人影響最大,我詩歌讀得不多,平時還是小說讀得多些。
鄭小驢:按照蘇珊?桑塔格的“反對闡釋”的觀點認為,在現(xiàn)代大多數(shù)情形中,闡釋無異于庸人們拒絕藝術作品的獨立存在,往往異域的經典作品遭受著闡釋者們的大規(guī)模劫掠。這樣的情況同樣可以反映到翻譯問題上來嗎?
代雨映:是的。學習寫詩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詩歌語言的表達可以走出那樣的誤區(qū)。比如,李白的“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很簡單的表達,卻說得很到位,傳神而形象。這幾年大學外語專業(yè)學習期間,我讀了一些外文詩原著,同時對比不同的翻譯版本,因為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受到很多翻譯條件的制約,比如政治、國情方面,使得原作大量的章節(jié)被異化、刪減,那樣使得翻譯出來的作品無法原汁原味地傳達原著作品的信息。同樣地,中文詩歌被翻譯到國外,也無法原原本本地呈現(xiàn)。
鄭小驢:對于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你怎么看?
代雨映:我覺得與一句話說得好,“藝術沒有獨創(chuàng)性,就意味著剽竊?!边@句話雖然有些刻薄,但確實如此。無論你是詩人、作家,還是藝術家,你的作品拿出來卻被說是或像別人的,那是很悲哀的事情。每個詩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我欣賞那種獨樹一幟,當然這需要詩人的創(chuàng)新與探索。
鄭小驢:惠特曼說,最偉大的詩人具有一種不那么明顯的風格,他更是他本人的一個自由的傳達渠道。目前的詩歌界,好像許多人都在紛紛標榜自己,插上標簽,從早期的朦朧、先鋒、口語、打工等眾多流派中可見一斑。你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假以時日,如某種流派要將你吸納進去,你會是怎樣一種態(tài)度?
代雨映:我覺得并不是標榜的問題,而是自己寫作創(chuàng)新的問題。自己創(chuàng)作的東西要新,同樣的東西表達出來至少在“表達”上要新,并不是標新立異。才華是先天的,后天的多讀多寫,摸索、創(chuàng)新也是很重要的。現(xiàn)在有不少青少年學生寫詩,詩歌整體水平高,但你仔細讀會發(fā)現(xiàn),他們不是在用心寫詩,而是在生產。對于詩歌流派的吸納,我并不覺得是壞事。其實那也可以是很簡單很自然的事情,比如說有大家共同的藝術上的理念之類等,沒必要弄得很造作。
鄭小驢:“生產”這詞很貼切。網絡時代的來臨,后現(xiàn)代時代的寫作,是需要警惕的,現(xiàn)代人身上的負載使命感和老一輩作家已經無法相提并論,詩歌中最本真的部分往往被忽視了,或者認為過時了,一味求新,突圍表演的成分很重。正如桑塔格警惕的那樣,風格化藝術,即一種顯然過剩的缺乏和諧的藝術,永遠不可能成為最偉大的藝術。她的反風格化,事實上道出了“風格”的真實境況。我喜歡詩人在詩歌中的本真流露,而不是為了風格,而刻意標榜。
代雨映:對于這點,我認為其實“反風格化”就是一種“風格化”,就像“無印良品”倡導的“無品牌”消費其實“有印”一樣。每個詩人的作品自有其明顯的特征,即“風格”,而被貼上“某某風格”的標簽,那是無法避免的。但詩人絕不是因“風格”而寫,而是因寫而“風格”?!帮L格”不是用來倡導的,它只是客觀反映一種寫作的狀態(tài)、一種作品的品質特征。至于詩人對于自己作品“風格化”警惕,是詩人需要自省、創(chuàng)新的。至于藝術的“偉大”,那是交給旁人去評判的,我們絕不能倡導和定義什么樣的藝術是“偉大”的。就像文學絕不是要能得諾貝爾文學獎才偉大一樣。詩人要做的就是本真地去寫,不依賴任何口號。對于你說的“后現(xiàn)代時代的寫作”,現(xiàn)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人們娛樂的方式增多,自然詩歌這樣的東西被擱置、被邊緣化。20世紀80年代寫作很流行,從90年代開始卻成為一種邊緣化的行為。這樣的情況很正常。重要的是詩人要學會習慣沉靜。
鄭小驢:現(xiàn)在的發(fā)表環(huán)境在近十年來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了,網絡時代,貼在博客上也可視為“發(fā)表”,反正達到了傾訴和分享的目的。你的某些詩歌意境具有古代詩詞之美,有一些則是尖銳而敏感,用詞生猛而鮮活,內心情緒細膩而糾結,具有典型的先鋒女性寫作的特征。談談你寫作的意圖和動機好嗎?我認為詩歌是疾病的化身,寫詩是你們的鎮(zhèn)定劑?
代雨映:最初是為了傾訴吧,就像《花樣年華》里的梁朝偉對著樹洞傾訴一樣,博客就是我的“樹洞”。有時候覺得內心的很多東西是無法對別人言說的,就寫出來。有一些很微妙的感覺、情緒,只有“寫”這樣的表達才能完美呈現(xiàn)。就像人的身體一樣,情緒、思想也是需要代謝的。寫詩就是這樣的一種情緒、思想“新陳代謝”的方式。后來有人夸我的詩寫得還不錯,可以向這方面發(fā)展,我也慢慢地開始了摸索、嘗試。我并不認為詩歌是疾病的化身,寫詩歌也不是只有鎮(zhèn)定情緒的作用,就像你上面說的一樣,它還可以分享,說明它可以給人帶來美感、快樂與慰藉的。
二
鄭小驢:你是否同意詩歌中能承載一些譬如道德、人性和社會的一些東西?
代雨映:我覺得可以。因為人生活在這樣一個圈子里,自然不會與道德、人性和社會脫離。詩歌中承載譬如道德、人性和社會的一些東西是很自然的。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東西有時候被人們故意深刻化了,好像詩歌不能輕易去承載似的。
鄭小驢:比如杜甫、范仲淹的詩歌那種憂國憂民,有知識分子的擔當與負載意識。我讀安年斯基、米沃什等人的詩歌,也看到了這點。我特別喜歡尼采的一句話,藝術不是自然的模仿,而是其形而向之補充,它崛起于自然之側,為的是超越它!
代雨映:是,自然是一切藝術的啟示。
鄭小驢:你的靈感來自哪些方面?
代雨映:個人生活經歷。我之前也很想創(chuàng)作小說,但下筆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自己更喜歡表達一些感受。而小說、散文在表達這樣細微的感受與情感的時候,藝術效果不如詩歌。詩歌可以按著自己的感受很細致地表達。比如說,聯(lián)想力,沒有局限。
鄭小驢:對,詩歌是一種感性的爆發(fā),小說更趨向理性化。你應該是一個非常敏銳和感性的人吧?
代雨映:也許吧。
鄭小驢:那樣的人,比較適合寫詩歌。唯有詩歌,能讓人感到疼痛。
代雨映:我曾經想將自己的詩集命名《赤腳穿過城市的孩子》?!俺嗄_”、“孩子”,都只是一種精神向度。
鄭小驢:寫詩歌是否有一種宣泄的快感?比寫小說更有語言宣泄的欲望?
代雨映:是。但我覺得小說更有表達的暢快感,而詩歌,寫著寫著,只會越寫越偏向一些更深更隱晦的東西,那樣會很不開心。
鄭小驢:很糾結對吧。詩歌的語言如碎片被反復編織打撈。凌波微步踏雪無痕。小說做不到這點。詩歌是不是你超脫塵俗的最后姿態(tài),憑借詩歌的寫作,解除自己與塵世的奴役關系?
代雨映:也不一定。比如杜拉斯的《情人》,她的小說,不受傳統(tǒng)小說寫法的限制,語言、意象、情節(jié)的展開都很自由,像詩一樣的小說。無論詩歌還是其他文學體裁,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是無法解除自己與塵世的關系的。
鄭小驢:你的詩歌語言簡潔意境豐富。有個小說家發(fā)明了一個詞叫極簡主義,定義你的詩歌認同嗎?
代雨映:是嗎?呵呵。我沒有什么主義,只是覺得就這樣寫比較好吧。
鄭小驢:你的一些詩歌具有古典詩詞的意境,比如《花犯》、《也嫣》,甚至《十二女色》組詩,當下很多年輕詩人都在反傳統(tǒng),致力于從西方詩歌中尋找根源和突破口,你卻反其道而行之,為什么?
代雨映:其實很多古詩詞,甚至追溯到最古老的《詩經》,結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看,它們大部分是很口語化的,有些甚至是民間民歌。還有柳永的我們現(xiàn)在看起來如此精妙的詞,傳說當時在水井邊洗菜的老婦也會唱??上攵?,詩歌是很口語化、民間化的。所以我在詩歌寫作時結合那首詩具體的意境,不排斥用一些具有古典詩詞意味的詞或句子。比如說《花犯》,“花犯”原是一詞牌名,而情竇初開的少女做的那些事:“畫媚俗的妝,搬小板凳,扎堆”“和姐妹們,說著鄰村小哥哥短小哥哥長”,很明顯的一副“花癡”狀。但用“花犯”比“花癡”來得恰當,一個“犯”字更能體現(xiàn)小小兒女的那種情懷與羞怯。漢語很博大精神,特別是用在文學創(chuàng)作里,其微妙是需要細細體會的。
鄭小驢:你現(xiàn)在的詩歌,很典型的屬于你這個年齡該寫的風格。再大點,世界會磨掉你敏銳的棱角。你現(xiàn)在還生活在詩歌王國的童話中,再過幾年,你的詩歌風格一定大變。
代雨映:嗯。很多人評價我的詩歌,說很干凈。我現(xiàn)在還是學生,還在象牙塔里,還沒有真正步入社會。個人閱歷的不同對寫作的影響是自然的。我覺得沒有必要去擔心。順其自然就好。
鄭小驢:怎么看待你詩歌的先鋒氣質?比如你的《再見,朱利安》、《親愛的小孩》。非常私人化的氣場,極度內斂。冷。幽暗。內斂??b密。憂傷。哀婉。在這首詩歌中,語言得到了一場大解放,奔放灑脫,肆無忌憚。
代雨映:那是我最初嘗試寫作的作品,我個人比較注意氣場和內心特質、質感。
鄭小驢:那現(xiàn)在是什么呢?你說說。
代雨映:我也說不上。怎么說呢?打個比方吧,前期寫的詩歌就像高中生寫的情書,每句都那么真摯,但寫了那么多,自己想要說的卻始終沒說清楚。
鄭小驢:那是在寫一種情緒,欲說還休,燈火闌珊的朦朧。
代雨映:嗯,現(xiàn)在我懂得節(jié)制,就像人在長大一樣,有些事情覺得沒必要,就放在一邊,寫詩也一樣,懂得去掉多余的枝蔓,揀重點說。
鄭小驢:可能長大了,那種莫名的感傷情緒,對世界的看法,會變淡。世界不會再像從前那么讓你敏銳與感傷。
代雨映:也不是,應該是處理的方式在變,變得“成人化”。以前的作品語言比較華麗,用詞比較放肆,追求一種內心深省的東西。
鄭小驢:有些人說,30歲后,更多的人是為了詩歌的理念在寫,堅持著。從前那種對詞語的敏感和莫名的情緒會漸漸遲鈍。這是時間給詩人帶來的鈍痛。除非像安年斯基、帕斯捷爾納克他們,心中有一種強大的氣場。那種東西太過“偉大”,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或駕馭得了。將詩歌上升到民族和國家上,又是另一種層次了。但不見得在這個時代受歡迎。我們的時代不歡迎這些,為什么會如此,值得思考。
代雨映:是嗎?等我經歷了30歲再說。但不一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最強大。順其自然就好。說不定以后我不寫詩,而去寫小說或其他文體?;蛘撸俨粍?chuàng)作也不一定。
鄭小驢:你的詩觀是什么?
代雨映:我的詩歌,即我對生活的回答。
鄭小驢:我有個好朋友她以前也寫詩歌,認識她老公以后就不寫了。她說她見識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寫詩和寫詩的態(tài)度。他為了一組短詩,三次前往內蒙。就是為了體驗詩歌里的那種游離的意境。他將《錦瑟》分析得非常透徹,條理分明,邏輯縝密。當然,我更把他當成學者型的詩人。他博學多識。我們現(xiàn)在眾多的詩人里,寫作的態(tài)度是值得觀望的。認真寫作的人很少,認真讀書的人也很少。我比較反感四處在網上敲擊鍵盤寫詩的,像是開發(fā)布會,太熱鬧了詩壇。
代雨映:寫作態(tài)度是很重要的,要真誠。不過時代不同了,寫詩的方式自然會變。網絡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詩人創(chuàng)作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另外,詩歌在文學市場的占有率不如小說等文體,自然就會向網絡轉移。詩歌本身是重要的,方式并不重要。
鄭小驢:你的《十二女色》在《山花》作為頭條刊發(fā),整組詩將古典與先鋒完美融合,是純正雅致的漢語寫作的現(xiàn)代詩,受到廣泛好評,能談談當時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嗎?對了,當時你的《十二女色》(十首)在《山花》2010年9月上半月以“新紅顏寫作”推出,對于詩歌評論家李少君提出的“新紅顏寫作”你有什么看法?
代雨映:我寫這組詩的時間跨度有一年之久,起初我就立意寫一些關于女性內心的特質與氣場的東西。隨筆《女窺》是一個系列,而詩歌《十二女色》是從平時零零散散地寫下來的詩歌里挑出12首組成一組的,都是些謹小、細微的東西。也有人猜度我寫的是12個女子,比如其中的第一首《閣樓》,就很像寫的是民國女作家張愛玲。其實不是?!妒氛w上并沒有定向于某12個具體的女性身上,它是一個整合體,也沒有具體寫什么,很氣息化的,關于女性的精神向度。色,在佛學里是形象的意思。呈現(xiàn)的是狀態(tài)。《十二女色》就是寫一些關于女性的狀態(tài),或癡或癲或媚或決絕,無不水中月鏡中花。整組詩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的時候覺得參差不齊,還有題目比較放肆,但也有人說寫法很新,一首有一首的氣質,可以單獨成立也可構成一個整體,整體看有一種大的氣象。至于被評為是古典和先鋒的完美結合,大概是因為我是純正的漢語寫作,里面有一些意象,比如閣樓、黑瓦片、水仙、咸菜壇子等,而立意、寫法比較新吧。
對于李少君老師提出的“新紅顏寫作”這一女性詩歌寫作的命名,我還是很認同的。作為一名評論家,李少君老師是關注當下中國詩歌寫作的現(xiàn)狀的。詩人一向不喜歡被別人的命名“圈死”。但李少君老師這一命名是一個集大成的命名,是關于現(xiàn)代中國女性詩歌寫作現(xiàn)象的總體概括,并無任何不妥。也是其提出的現(xiàn)代中國詩歌“草根性”的表現(xiàn)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