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海龍
對柯勒律治詩歌基督教主題的思考
榮海龍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是19世紀英國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哲學家、浪漫主義神學家,英國早期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重要代表,著名的“湖畔派”三詩人之一。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心理的原因,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柯勒律治及其作品未能給予應有的關(guān)注,人們對他在英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了解甚少。論文通過對柯勒律治的三首名篇進行文本細讀式的分析,對其詩歌中的基督宗教思想進行深入的探討,讓人們較為全面地把握柯氏復雜的思想與其詩歌的藝術(shù)價值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柯勒律治1798年發(fā)表在《抒情歌謠集》中的《老水手行》,是長達645行的敘事詩。此詩“想象奇特華麗,氣氛緊張神秘,結(jié)構(gòu)嚴謹,音韻優(yōu)美,是英國詩歌史上的名篇”?!独纤中小肪椭v述了這樣一個類似該隱殺弟而受到懲罰的故事。詩人將脆弱而又有罪但在悔恨中獲得力量和永生的人所經(jīng)歷的悲愴歷程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是通過老水手恩將仇報射殺海鳥后遭遇的可怕災難以及后來懺悔得救的故事,詩人探索了基督教的原罪說和博愛的基本教義,以及罪與罰的倫理道德,突出了勸善懲惡的主題及愛的力量[1]。
《老水手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老水手和他同伴的船被風暴吹到南極的冰雪世界里,一只信天翁穿過雪霧來到他們的船上與他們做伴,并引導航船脫離了冰區(qū)。老水手在無意中射殺了信天翁后,他們經(jīng)歷了種種奇異遭遇:海風停止,航船無法前行,兩百個水手因干渴而逐一死去,老水手幸免于難卻生不如死。后來他見到海中的水蛇就在心中暗暗祝福它們,并為它們善意地祈禱,這時奇跡發(fā)生了:冥冥中的神靈幫助他回到了家鄉(xiāng)。返回家鄉(xiāng)的老水手希望通過不斷的懺悔來減輕罪孽,以自己的慘痛經(jīng)歷來勸誡教化世人“要兼愛人類和鳥獸”[2]。按照基督教神學的觀點,這種為了(拯救)他人而經(jīng)歷苦難的的行為是值得的,就像耶穌為了拯救世人而獻出生命一樣,這樣受難是美麗的,因為它成就了對所有信仰者的拯救和最終意義上的救贖[3]。
《克麗斯德蓓》(1816年)是柯勒律治沒有寫完的一部敘事長詩??吕章芍斡媱澐治宀糠謥韺懽鳎灿嫾s1400行,但詩人分別于1797年、1800年完成第一、二部分(合計677行)之后,就停止了寫作。事實上,《圣經(jīng)》的中心主題之一,就是基督與撒旦之間的根本性對立,其實質(zhì)是善與惡之間的對立。對于基督來講,撒旦的存在是一個潛在的、富有誘惑性的挑戰(zhàn),他讓人們擁有了選擇另一種狀況的可能性。在《克麗斯德蓓》中,詩人通過對《圣經(jīng)》中撒旦化身為“蛇”這一意象的借用,來暗示人世間的善行惡果的矛盾結(jié)局。
基督教的人道主義思想認為,人性中最大的美德在于善良,邪惡是違背人的本性的,也是對人的道德最大的背叛。通常,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但在《克麗斯德蓓》中,我們并沒有得到這樣的結(jié)局,是非善惡的道德沖突最終停留在善行惡果的本末倒置狀態(tài),詩人讓我們體驗到“天真”為“邪惡”所厄的生存危機,用這種方式來警示世人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告訴世人:凡事要擦亮眼睛、冷靜思考、慎重行事。
與《老水手行》和《克麗斯德蓓》相比,柯勒律治源于夢境的片斷詩《忽必烈汗》(1798)僅有514行,但它以想象力的疏放和濃郁的異國情調(diào)而為后人交口稱贊,被譽為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典范。該詩發(fā)表后,立即引來眾家褒貶不一的評價,但有一點是獲得共識的:該詩充滿了奇特非凡的想象力,詩中描述的景物瑰麗奇幻。此詩情景轉(zhuǎn)換迅速,形象對比突兀;在格律上,多種樂音替換頻繁,凸顯了詩人想象力的非凡。詩歌語言顯示的優(yōu)美節(jié)奏感和意境美,成為后來的純粹詩和抽象詩之先導。在詩中描繪了兩個“天堂”:第一個是類似于《舊約》中伊甸園的帝王逍遙宮。由于帝王的驕奢淫逸,流經(jīng)的圣河最終匯入地獄般的洞穴,暗示了這個天堂的“失去”;另一個則出現(xiàn)在詩的后部分,祖先的預言猶如《新約》中的啟示錄,少女的出現(xiàn)猶如基督的再臨;而詩人意欲在空中建造的逍遙宮就是一座“復樂園”。詩人對夢想中的天堂的追尋,表明他對自己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而對人類精神家園—天堂的尋找,則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和關(guān)注。
在《老水手行》、《克麗斯德蓓》和《忽必烈汗》中,柯勒律治通過對《圣經(jīng)》敘事結(jié)構(gòu)和象征意象的借鑒和化用,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人類悲劇性的命運,肯定了宗教信仰能給人性帶來美和善的作用。詩人展示宗教主題的維度主要包括:同構(gòu)《圣經(jīng)》的敘事結(jié)構(gòu);借用《圣經(jīng)》的象征意象;隱喻“基督”般的苦難人生[4]。
《舊約》以《創(chuàng)世紀》開始,記述了上帝創(chuàng)世、人類墮落、伊甸園喪失的故事。從某種程度來講,《忽必烈汗》就是對《圣經(jīng)》敘事結(jié)構(gòu)的典型運用?!逗霰亓液埂吩谝婚_始,就描繪了一座類似于伊甸園的帝王宮殿;緊接著又描寫了一個內(nèi)有種種可怕聲響的、地獄般的幽深峽谷;最后,詩人幻想中的空中瓊樓玉殿,猶如《啟示錄》中再降的新城。這種模式,與整個《圣經(jīng)》的敘事方式有著一定的同構(gòu)關(guān)系,彰顯了作者借用宗教思想啟示人性的出發(fā)點和個人愿望。
《老水手行》同樣是對《圣經(jīng)》敘事結(jié)構(gòu)的借鑒:柯勒律治在《老水手行》表現(xiàn)的是“墮落(原罪)——報應(懲罰)——懺悔(救贖)”的宗教主題。之所以選擇老水手作為主人公,目的在于暗示老水手“家鄉(xiāng)——南極——家鄉(xiāng)”的整個艱辛旅程,因為這種艱辛是一種精神救贖。文中描繪老水手在行船中偶然殺死了純潔、信任和善良的信天翁,違反了神靈的準則,招致了神靈的懲罰:兩百多個同伴死亡,自己則經(jīng)歷著漫長的煎熬和生不如死的痛苦、孤獨。但是,老水手后來不斷地祝福水蛇,獲得神靈的諒解,得以在神靈的護諾下安全返鄉(xiāng)。回家后,老水手不斷地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以求獲得心靈的救贖。整個故事與基督教徒的“犯罪——贖罪——得救”的精神歷程相吻合?!独纤中小返墓适虑楣?jié)雖然簡單,寓意卻非常明顯:詩人對祛惡趨善的價值的追求??梢钥闯?,柯勒律治把基督教思想與《圣經(jīng)》文學框架藝術(shù)地置放在他的文學想象世界里,展示了詩人超常的藝術(shù)想象和表現(xiàn)能力[5]。
運用象征意象,是浪漫主義詩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其目的在于運用含義隱微的事物,寄托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梢?,“象征”和“意象”是《圣經(jīng)》文學中常用的修辭手段,尤其是在《新約》耶穌傳道時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妒ソ?jīng)》中的“意象”是指任何可以確定一個具體事物的或動作的詞語,即我們可以想象的任何物體或動作都是意象?!跋笳鳌眲t是除了其字面意義之外還代表某種含義的意象?!妒ソ?jīng)》中的象征和意象是柯勒律治的代表作——《老水手行》、《克麗斯德蓓》和《忽必烈汗》中常見的內(nèi)容,如“水”、“火”、“樹”、“蛇”、“鴿子”等[6]。例如,《老水手行》里有很多細節(jié)與“水”關(guān)聯(lián);《克麗斯德蓓》中,樹林中的“老橡樹”暗示了潛在危險的存在;《忽必烈汗》中,詩人對皇家御苑描繪則顯示出一幅人間伊甸園的美景:綠樹掩映的小山,蘭露香澤的花園,蜿蜒流淌的溪流;《克麗斯德蓓》中,“鴿子”的意象則象征了溫順、善良的品格。林中被小綠蛇纏繞住的“鴿子”,就象征了被妖女控制中的溫柔善良的少女克麗斯德蓓。可見,通過廣泛借用《圣經(jīng)》的意象和象征,使詩歌的情節(jié)顯得神秘而離奇,使詩歌更具強烈的藝術(shù)審美效果。
柯勒律治詩歌的情節(jié)多數(shù)是悲劇性的。例如,《老水手行》里的老水手,在一個噩夢般的事件后,雖然最終逃離了死亡命運,但卻經(jīng)歷了諸多的磨難,盡管大難不死,卻歷盡磨難,可謂生不如死。他一生經(jīng)歷中的高潮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國,但身處家鄉(xiāng)的他,仍然不得不四處流浪,深受海上陰森恐怖遭遇的心靈影響。道德孤獨感和負罪感交織,他無法被社會接納過正常人的生活,他容貌枯槁,永遠無法擺脫過去的陰影,他出現(xiàn)在婚禮上就像洗禮上的妖精,不受人歡迎,處于最容易受傷害的狀態(tài)?!犊他愃沟螺怼分械乃腥宋?,最終都是以悲劇告終??他愃沟螺肀緛頁碛行膼鄣哪杏押屯隄M的家庭,由于心地過于善良,救了一個女妖,反遭迷惑和誣陷,并由此帶來了整個家庭的變故。在《忽必烈漢》這首片斷詩中描繪的自然生氣盎然,但在表面充滿生氣的自然景色的背后,隱藏的卻是“樂園”消失后的悲傷。
這樣的不幸和悲傷其實也是詩人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v觀柯勒律治的一生,多半是在孤獨痛苦中度過的。年幼喪母,童年受兄長欺負后離家出走的恐怖經(jīng)歷時時縈繞夢中;少年求學時,寄人籬下的生活養(yǎng)成了他與書為伴的孤僻性格;年輕時的一系列沖動行為毀掉了他的生活:理想受阻、婚姻不順、病痛纏身、吸食鴉片、朋友交惡;老年時遠離家人,不得不在陌生人的幫助下戒除毒癮,最后客死他鄉(xiāng)??梢哉f,這份孤獨痛苦與老水手幾乎無異,令人震驚的詩人遭遇還可以在其題為“墓志銘”中窺見一般:“他多年來勞作不綴、竭盡辛苦,昔在生中尋覓死、愿今死中覓到生”!
縱觀柯勒律治的一生,我們看到,家庭和社會環(huán)境對其思想的形成和詩歌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這些影響包括:
家庭的影響和個人經(jīng)歷,是柯勒律治信仰基督教的根本原因,而其創(chuàng)作原動力更是如此。1772年,柯勒律治出生于英格蘭西南部德文郡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牧師家庭,其父親是一位才華出眾而虔誠的正統(tǒng)英國牧師,對幼子柯氏的早年愛好文學、詩歌和哲學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圣人般的父親也是幼子一生懷念的對象,可惜9歲時慈父便去世,柯氏被打發(fā)到倫敦基督慈幼學校讀書(1782—1791)。遠離了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他,在孤獨中養(yǎng)成了與書籍和白日夢為伴的習慣。1791年,19歲的柯勒律治進入劍橋大學耶穌學院時,雖然立志成為一名神職人員,但在希臘羅馬文學和哲學領(lǐng)域已是一名頗有造詣的學者了,并“展露出無限的學術(shù)前途”。1795年,在騷塞的引見下,柯勒律治結(jié)識了威廉·華茲華斯。1798年秋,柯氏與華氏兄妹一同游學德國,柯氏被康德、謝林、施萊格爾兄弟等的唯心主義哲學和耶拿派的浪漫主義詩歌理論和創(chuàng)作所吸引,尤其對萊辛這個“最可怕的不信基督教者”癡迷。在這一時期,他開始熟悉那時尚未對英國產(chǎn)生影響的圣經(jīng)批判。柯勒律治富有遠見地意識到,這些思想將會對英國神學的自然神學產(chǎn)生破壞作用,當浪漫主義普遍拒絕基督教的排他論時,柯勒律治則以獨特的基督教的方式運用浪漫派的思想。他認為,“為了釋放心靈中創(chuàng)造性的力量,我們必須運用理性中富有活力的能力,即想象。通過想象,我們超越了自然中的已知事實,提升為神圣的實在,將我們與上帝聯(lián)為一體”。
“詩歌是傳達神性啟示的渠道之一”是浪漫主義思潮中反復出現(xiàn)的主題,詩人是揭開面紗的啟示者,是使人們心目中的宇宙面貌不斷得以更新的創(chuàng)造者。這種“詩人即牧師”的觀點也正是柯勒律治早在1795年所做的關(guān)于《啟示宗教的六個演講》中的看法。在這些演講中,柯勒律治對當時教會及教牧人員中存在的缺點及不足表示出了深刻的憂郁,對詩人凈化人的靈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作用予以期待。可以說,藝術(shù)家們來自心靈深處的啟示與靈感常常能夠與宗教中的神秘精神相提并論,《圣經(jīng)》傳說中的耶穌·基督就是詩人,他以簡練的方式傳達的有關(guān)人類和基督宗教的、神性的、永恒的真理,就是詩歌中的哲理。
從社會環(huán)境來看,就歐洲而言,英國早在17世紀就發(fā)生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18世紀60年代后又發(fā)生了產(chǎn)業(yè)革命。這場產(chǎn)業(yè)革命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短短的幾十年內(nèi),宗法制的英國農(nóng)村就遭到了徹底的破壞,使英國的社會面目改變到幾乎難以辨認的程度??吕章芍螕脑诩夹g(shù)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某些更加高尚的價值遭到忽視或者被破壞。18世紀末激進的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又對英國人的思想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方面,大革命之后的嚴酷專政,以及彌漫于整個歐洲大陸的“世紀末”悲觀絕望情緒,使人們重新回到他們熟悉的基督教中尋求心靈的慰藉,希望通過對彼岸神秘世界的向往,來達到逃避現(xiàn)實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們要用基督教的原則來指責法國大革命的殘暴和新的資本主義制度對人性中“惡”的放縱??吕章芍侮P(guān)心的是人的精神生活,強調(diào)形而上學和神學的社會意義。18世紀中后期至19世紀初期,是世界多數(shù)國家革命的年代。這一時期,法國大革命和英國的工業(yè)革命齊頭并進,對舊世界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和沖擊,各國知識分子深感社會動蕩和劇動,各種新思想、新理念紛紛涌現(xiàn),經(jīng)驗哲學盛極當時??吕章芍屋p視當時的經(jīng)驗哲學,認為哲學、宗教與政治的分離是時代的重要錯誤之一,主張在多樣化的基礎(chǔ)上,建立一種新的先驗哲學,并將哲學、宗教和科學的新發(fā)展結(jié)合在同一個體系之中。總之,柯勒律治的自由主義宗教,使他成為英國廣教會運動的奠基人,他的神學思想成為廣教會運動的主要思想來源,也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
[1](美)R.韋勒克,楊子伍譯. 近代文學批評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127-132.
[2]王萍,理性求證與直覺智慧——柯勒律治與濟慈文論比較研究[J].深圳大學學報,2005(5):91-93.
[3](美)伍德林,夏皮羅. 哥倫比亞英國詩歌史[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38.
[4] 黃歡. 柯勒律治——夢幻家,詩人,哲學家,先知[J]. 世界文化,1986(2):57-62.
[5]劉婷婷.《老水手謠》的格律[J]. 溫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6):142-145.
[6]曹山柯. 宗教意識與英詩研究[J]. 外國語言文學,2005(1):79-82.
榮海龍(1973— ),男,湖南永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