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
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偏誤,而名詞作為漢語詞類中較大的一類,在使用上也比較容易產生偏誤,為此,文章將從名詞偏誤的類型出發(fā),總結出名詞偏誤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教學對策,進而為對外漢語教學中名詞教學提供啟示,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名詞是漢語詞類中的一員,也是留學生學習漢語時必須掌握的語法項目。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有一些較為常見的錯誤,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劉叔新、周薦(1992)曾指出單雙音節(jié)與其他詞搭配時在音節(jié)方面的限制——單音節(jié)對單音節(jié)、雙音節(jié)對雙音節(jié)。如果學生不是很了解這一情況,就有可能將詞義完全相同的單音節(jié)名詞和雙音節(jié)名詞二者等同起來使用,產生偏誤。如:
(1)我們同學們卻不少:三十多從十一個國來的同學。
(2)在我國家,我們沒有艾滋病的治療。
在以上兩個例句中,單音節(jié)名詞“國”和雙音節(jié)名詞“國家”的用法產生了偏誤。例(1)中“十一個國”應改為“十一個國家”,例(2)中“在我國家”應改為“在我國”,這樣改是因為在例(1)中名詞前面的不是單音節(jié),而例(2)中名詞前面是單音節(jié)。
漢語名詞中,方位詞的偏誤也比較常見,主要表現在留學生經常無法區(qū)分單純方位詞“里”,“上”的使用環(huán)境。如:
(3)現在我在長春里學習漢語。
(4)他把那張畫兒掛在房間的墻里了。
上述例句中,例(1)中對方位詞“里”的具體使用不清楚,不知道在具體的方位名詞后面不能再用方位詞“里”,因為“長春”是處所詞,不需加“里”來處所化了。而第二句中不能很好的區(qū)分“里”與“上”的用法,應改為“墻上”因為“里”是指事物內部,很顯然,“畫”不能掛在墻里。
漢語時間詞也是留學生很難掌握的語法內容,因為時間詞又可分為表示時點和時段的。表示具體時間用時點;表某一段時間用時段。留學生經常無法將其區(qū)分而產生偏誤。如:
(5)媽媽每天工作八點。
(6)小明上午八小時上課。
這兩個例句中,對于“點”和“小時”的使用發(fā)生了偏誤,屬于時點和時段的誤用。第一句是說工作占用的時間,應該改為“小時”,而第二句是要說在什么時間上課,應該改為“點”。留學生在對此類的時間名詞的使用上常常區(qū)分不清,容易發(fā)生偏誤。
漢語名詞中,“們”可加在名詞或代詞后,表示多數。如:我們,同胞們等。但名詞前有數量詞時,后面不可加“們”,學生常因不了解這一點而產生偏誤。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其母語會對第二語言的習得產生干擾作用,在學習具體詞匯時,學生本身所具有的思維、文化和邏輯能力會使其在第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不由自主地按照母語習慣進行類比。另外,學生的學習策略不當,自身應用失誤也是偏誤產生的主要原因。
(1)名詞的字面直譯。學習者常常根據漢語構詞語素和結構直譯一些名詞,這常造成偏誤。
(2)時間詞相異。漢語中時間名詞繁雜,很容易混淆。如:小時和點時間、時候、時光、時刻等。
(3)教學訓練失誤,教材及工具書的失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教學失誤,造成學習者模仿產生偏誤。教材的編纂不夠精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準確地解釋以及沒給學生足夠的練習,沒有很好的工具書等也都是偏誤產生的原因。
教師應該使學生明白各種語言在構詞方式上有很大差異,教師在講授時應讓學生了解詞綴在構詞時體現的諸多差異。因此,直譯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擺脫對母語的依賴,培養(yǎng)中國式思維。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使用漢語講生詞的含義,并引導學生遇到難題時用漢語詞典。
通過教學可以看出漢語時間詞誤用的現象比較突出,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加強對漢語時間詞的講解并引導學生進行區(qū)分。
通過以上偏誤分析,本文總結出了留學生學習漢語名詞時出現的常見偏誤類型,并指出了造成這些偏誤的原因主要是母語的干擾,學生學習策略不當、以及教師教學策略,教材,工具書的影響等。筆者建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克服字面直譯的習慣,注意強化時間詞的辨析,以期減少偏誤現象的出現。
[1]劉春梅.現代漢語單雙音同義名詞的主要差異[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