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順成
血液是由血細胞(45%)和血漿(55%)組成的混合懸液,正常人的血液在血管中,濃度均勻,流動自然,呈鮮紅色。血液粘稠度偏高是一個不正常的狀態(tài),由于粘稠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動緩慢,影響身體各器官的血液供應。趙偉秦、王婷、孫清廉等人指出中老年人血液粘稠度偏高時,同時多數人伴隨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但是往往缺乏特異性的癥狀,而伴隨出現以下五種常見信號:①神經系統(tǒng)癥狀:晨起頭暈、頭部有沉重感、午餐后犯困、頭痛、頭脹、耳鳴、健忘、乏力、倦怠、肢體麻木、心悸氣短;②眼部癥狀:血液粘稠度高,血液不能充分營養(yǎng)視神經,致使視神經和視網膜出現暫時性缺血,導致視力減退,常在扭轉頸部時發(fā)生短暫的視力模糊,嚴重者可失明;③出血癥狀:常見有鼻、牙齦出血和皮膚粘膜有出血點、瘀斑等;④血栓形成:可發(fā)生在腦動脈、冠狀動脈,并引起相應癥狀,也可發(fā)生靜脈炎等;⑤血液易凝:抽靜脈血時,血液很快凝集在針管中。一般來說,對于中老年人,特別是已經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的人,以上五種癥狀中只要出現三種,就要引起注意,要到醫(yī)院檢查血液凝集時間、血小板功能、免疫球蛋白、血脂、血液流變學等項目,提前預防。
血液粘稠度升高對健康的危害表現在很多地方,血液粘稠度增高時,可使血液流速減慢,造成心腦血管供血不足導致組織缺血缺氧,可引發(fā)頭昏腦漲、心悸氣短、胸悶胸痛、四肢麻木、困倦乏力等癥狀。若血液過度粘稠還容易形成血栓。血液粘稠度增高同時是造成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據臨床資料表明,冠心病和中風病人的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速度緩慢,冠狀動脈缺血缺氧會發(fā)生心絞痛,一旦形成血栓,阻塞冠狀動脈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阻塞腦動脈可引起腦血栓形成;血栓還會堵塞腎動脈、腹部動脈、下肢動脈等而引起缺血性急癥。汪維紅等在“血液粘滯綜合征與呼吸系疾病相關性的臨床研究”中發(fā)現:血液黏滯綜合征可誘發(fā)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同時也為這些病癥的輔助診斷、療效觀察、判斷預后和早期發(fā)現并發(fā)癥提供了參考。徐建林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稠,可加重大血管的損傷,影響微循環(huán),加速心腦血管、眼底、腎等重要臟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癌癥患者如果血稠,可促使癌細胞的生長繁衍、擴散和轉移,還會使抗癌藥物失靈。
就血液本身而言,影響血液粘度的因素主要有血漿粘度和容量、紅細胞壓積、變形能力(RCD)和沉降率等血液流變學指標,這些指標可以通過運動鍛煉得到改善,另外還有其他因素如溫度、食鹽攝入量、吸煙嗜酒、藥物、年齡等。
通過長期運動鍛煉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從而維持或降低血液粘度。1983年Convertino報道,8名運動員經過8d的運動訓練后,血容量增加12.2%,紅細胞壓積由(38±0.4)%降至(35.5±0.4)%,血紅蛋白濃度由(14.7±0.2)%降至(13.6±0.2)%。長期運動鍛煉特別是耐力性訓練血漿容量增加相對較多,紅細胞容量增加相對較少,使得血漿容量增加大于紅細胞總量的增加,所以紅細胞壓積降低,血紅蛋白濃度下降,血漿滲透壓降低,提高了紅細胞變形能力,紅細胞流變性能力得到改善,但紅細胞總數和血紅蛋白總量增加。2005年湯躍等指出:長期堅持健美操鍛煉的實驗組的老人紅細胞壓積、紅細胞沉降率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得到改善,血液粘度明顯低于沒有體育鍛煉的對照組。國外早期有很多研究表明:長期的健身運動可以改善RCD,1996年郭成吉等研究指出健身跑可改善老年人血液流變學。2005年王開廣指出:老年人長期從事適當的健身鍛煉可使機體產生一定程度的適應,RCD得到改善;同時提高了紅細胞對一次性大負荷運動的耐受能力,在改善老年人RCD方面,從事長跑鍛煉比太極拳、舞劍效果顯著。2004年盧詠梅等研究了運動時補液對老年人血液流變學的影響,通過對血液流變學多項指標的綜合觀察和分析,指出針對老年人健身而言,從運動時間的角度來看,運動時間不宜超過60分鐘,以40分鐘左右的運動比較適宜,同時還要注意補充適量的液體,以含碳水化合物的電解質飲料為更佳,運動補液組的RCD、紅細胞聚集性、血液粘度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
溫度、食鹽攝入量、吸煙嗜酒、藥物、年齡等因素對血液粘度的影響。1993年曹桂芹等人在兩種溫度下(25℃、37℃)用毛細管式粘度計測定全血粘度,測試結果顯示:對25℃與37℃所測得粘度值經t檢驗P<0.01,差異極顯著,在一般條件下,粘度隨溫度上升而下降,這為臨床工作中檢測血粘度提供了參考意義。1994年尹進等研究了食鹽攝入量和血脂水平關系時指出高鹽飲食能引起甘油三酯TG與總膽固醇TC水平的顯著升高,1981年Seplowitz指出TG、TC與血漿粘度PV有顯著正相關性。1997年賈宗奇等在研究健康人嗜鹽度對血粘度的影響時發(fā)現高鹽飲食能顯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從而增加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高鹽飲食不但影響高血壓病的發(fā)生,而且通過升高血壓、血脂與血粘度及降低HDL致使心腦血管等病發(fā)病。1998年李虹等指出煙草的煙霧中有200多種已知毒素如苯、甲醛、一氧化碳、煙焦油、尼古丁等,它們都是對血液粘度有改變的物質。焦油中的蘆丁蛋白可使血小板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強、纖維蛋白增加,導致血液粘滯度增加。2000年楊宜娥等報道長期飲酒者紅細胞變形指數的最高值(D Imax)和紅細胞的平均體積(MCV)與對照組存在極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長期大量飲酒能直接影響MCV和RCD,改變血液粘度,久而久之將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2006年李冬玉報道了冠心貼膜具有顯著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同年田立巖等人報道了血塞通注射液不僅能明顯降低全血黏度和血漿黏度比,還可降低紅細胞壓積和紅細胞聚集指標,并可縮短血小板1min聚集率和紅細胞電泳時間。老年人更容易出現血液粘稠度偏高的現象,這是因為老年人血管壁的彈性逐漸減退,血管腔慢慢變窄,再加上紅細胞的變形性和聚集性隨著年齡增加也相應地發(fā)生改變,細胞比較容易相互緊貼靠攏從而引起血粘度的增高。
血液粘稠偏高現象雖可用于預測中風、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但是往往缺乏特異性的癥狀,對于其作用機理的研究也甚少,老年人個體的縱向比較研究較困難,目前研究成果很少,而且大部分文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研究領域重復較多,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缺少數據支持,科研性不強等問題。
血液粘稠偏高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一類就血液本身而言,影響血液粘度的因素主要有血漿粘度和容量、紅細胞壓積、變形能力(RCD)和沉降率等血液流變學指標,這些指標可以通過運動鍛煉得到改善,但是老年人個體差異很大,具體運動項目對其血液粘稠聚改善的研究還很少,而且由于地域和研究對象選擇的不同,還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結果,這是一個系統(tǒng)、復雜、長期的工作。另外還有其他因素,已經進行研究的有溫度、食鹽攝入量、吸煙嗜酒、藥物、年齡等因素,筆者認為其他領域的研究有待深入和拓展。
綜上,中老年朋友們血液出現粘稠現象時,不要焦慮不安,有時血粘稠只是血液的濃縮,并不是病理性的,未必就會發(fā)生血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察覺自己身體的變化,掌握一些自己的身體信息,如:血壓、血脂、心率、體重等。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經常參加一些戶外運動,堅持長期運動鍛煉,達到預防血液粘稠度升高,改善心血管機能和血液微循環(huán),減少腦中風、冠心病、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出現。
[1]趙偉秦.血黏度升高的信號[J].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9年2月第015版:預防指南.
[2]王婷.血液黏稠度高的五種信號[J].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6年7月第003版:家庭醫(yī)生.
[3]孫清廉.血液黏稠的危害與信號[J].養(yǎng)生大世界:A版.2009年第3期:26.
[4]王沁等.腦梗死患者血液黏滯度變化相關因素探討[J].中國微循環(huán).2004年6月第8卷第3期:178.
[5]紀京林.血液黏度與中風[J].民族醫(yī)藥報.2008年2月第002版:醫(yī)藥服務.
[6]汪維紅等.血液黏滯綜合征與呼吸系疾病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年第2卷第11期:643-644.
[7]徐建林.血液黏稠原因、危害及用藥[J].老友.2008年06期第6版:18.
[8]Convertino VA.Heart rate and sweat rate responses associated w ithexercise induced hypervolem ia.Med.Sci.SportsExerc,1983;15(1):77-82.
[9]湯躍等.體育舞蹈對老年人血脂和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雜志.2005年9月第9卷第36期:28.
[10]M atin D.L.,et al.Blood viscosity responses to maximal exercise in endurance trained and sedentray female subjecta.J.Appol Physiol,1985,589:348-353.
[11]W ood S.C.,etal.Effectof endurance training and long distance runningon blood viscosity.M ed.Sci.SportsExerc,1991,23:1265-1269.
[12]Carrol,et al.Effect of trainning on blood volume and plasma hormone and concentrations in theelderly.Med.Sci.SportsExerc,1995,27(1):79-84.
[13]郭成吉等.健身跑對老年人血液流變學指標的影響[J].山東師大學報.1996年6月第11卷第2期:118-120.
[14]Geoge G.Zeogasm et al.Exerci se trainning,postprandial hypertriglyceridem ia and LDL subfraction distribution.Med.Sci.SportsExerc,1997,9:986-991.
[15]王開廣.長期鍛煉對老年人紅細胞變形能力及紅細胞膽固醇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第28卷第6期:781-783.
[16]盧詠梅等.運動時補液對老年人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老年醫(yī)學與保健.2004年3月第10卷第1期:46-49.
[17]曹桂芹等.25℃與37℃測定血液粘度的結果[J].微循環(huán)學雜志.1993年第4卷第1期:48.
[18]尹進等.蛋白質和食鹽攝入量與血脂水平關系初探[J].營養(yǎng)學報.1994;16(4):359.
[19]Seplow itz A H,et al.Effect of lipoproteinson plasm a viscosity.Atherosclerosis,1981;38:39.
[20]賈宗奇等.健康人嗜鹽度對血粘度的影響[J].山東醫(yī)科大學學報.1997年 3月第 35卷第1期:87-88.
[21]李虹等.吸煙對血液粘度的影響[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1998年8月12卷第10期41.
[22]楊宜娥等.長期飲酒者紅細胞變形指數的改變及意義[J].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2000年第15卷第3期:19-20.
[23]李冬玉等.冠心貼膜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血液黏稠度的影響[J].時珍國醫(yī)國藥.2006年第17卷第11期:2272.
[24]田立巖等.血塞通注射液對血液黏稠和心絞痛療效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年12月第16卷第6期:37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