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國娟 (凱里學院藝術學院 貴州凱里 556000)
在山水畫寫生中,往往畫者對于山水寫生的目的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這就使得寫生對山水畫的提高事倍功半了。寫生,對于不同的人來講目的不一樣,對于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藝術階段,目的也不一樣,正因為寫生有這個特殊性,所以就要求畫者在出門寫生之前,就要明白自己要在此次寫生中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寫生才會達到有的放矢,才能讓寫生對畫者起到最好的實際作用。
首先,我認為,寫生的目的并不是寫生本身。在我看來,寫生的目的可能是收集素材、可能是訓練構圖、練習筆墨,但是,我們還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寫生不僅要的是這些技術上的訓練,我們還要懂得主觀的在寫生過程中去體會自然之美,面對繁復錯綜的自然界,我們首先要懂得選擇,要選擇能感動自己,并對畫面有用的素材來入畫。下面我就來對這些問題分別談談我的看法和體會。
山水畫寫生對物象素材的收集,也就是山水畫寫生的時候要收集美的自然形象。當我們一路奔波,從喧囂的都市到了氣象萬千的大自然時,面對青山綠水,我們要做的不是連連的唏噓感嘆大自然的美景,作為出門寫生的畫者,我們要明白自身的繪畫任務。大自然中山形地貌的起伏多變,溪流蜿蜒時隱時露,植被樹木相互穿插相互避讓,等等這些都是在人工化的城市中所見不到的,而對于山水畫而言,它所需要的氣象和造型恰恰就是這些來源于真自然的萬千物象。所以,在我們寫生的時候,要做的首先就是要收集記錄下這些城市中所沒有的感人自然形象。我們要盡可能的讓出現(xiàn)在我們畫紙上的每個物象都有自身的審美價值。如自然中的樹木,它們跟都市中被人為修剪的整整齊齊的樹木完全不一樣,雖然有時在一塊地形中生長的大多是同一個樹種,但是一千棵樹卻有一千個造型,絕無雷同,這就給我們提供了及其豐富的造型;又比如山石,看起來斑斑駁駁,但是它們都有自己的造型,它們大小相間,相互錯落,有時山石是白色,生長在其上的樹木蓯蓯蓉蓉,十分厚重,有時候又是山石蜿蜿蜒蜒,顏色黑重,其上的樹木枝干白亮,相互映襯。所有這些都為我們的繪畫提供了十分豐富的入畫素材。所以在我們寫生的時候不要因為看到復雜的植被結構就慌了神,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入畫,只要我們選擇好一個景點,有耐心的慢慢從中挑選自然中美的形象,樹木的造型、山石的走勢,等等這些,我們最終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然中的美的物象。
自然中的物象是十分豐富的,其山石植被所呈現(xiàn)出的面貌絕不是在都市中能憑空空想出來的。所以,我們出門寫生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對自然物象進行符號化語言的提煉。歷來山水畫家不計其數(shù),但是每個人的作品都有每個人的獨特風貌,董其昌的畫與王維的畫有著絕對的個體性差異,懂畫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他們繪畫造型和繪畫語言上的不同,而到了現(xiàn)當代,畫家的作品更是自己的個人風格鮮明,傅抱石的抱石皴,李可染山水畫的黑重墨色,黃賓虹的從四川夜山中得到靈感的畫風,等等這許多的繪畫風格絕對都是各有千秋,當代的著名山水畫家,如唐允明、林榮生、何加林等國畫大家的繪畫更是個人風格明顯。這些都是傳統(tǒng)的中國畫,都是用的傳統(tǒng)的筆墨,為什么會有這么許多的風格呢,我認為這就是繪畫時所用的繪畫語言和符號的個性化所導致。這些符號性的繪畫語言并不是畫家關在畫室中閉門苦思的結果,而都是依靠從自然界中抽象提取出來的。自然中物象變化無窮,而人們的審美取向也各自不同,就算幾個人身處一地,眼睛所注意到和觀察到的事物也不盡相同,這些都為我們能從自然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符號性語言提供了不需要過多準備的必要前提。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寫生的時候注意大自然給自己的啟示和自己從自然中得到的切身感受,對自然所提供的各種物象進行符號性的總結和提煉,如有的樹木枝干少,樹葉多,也許就適合用點來表現(xiàn),有的樹木樹葉大而稀,也許就適合用雙勾來表現(xiàn)樹葉。如果在寫生中能根據(jù)局自己對自然的感悟和觀察總結出自己的個性化繪畫語言最好,如果這個階段還暫時不能,我們也不要氣餒,對于古人已經(jīng)總結的東西我們要持有“拿來主義”的觀點,只要它們適合我們自己的畫面,我們就可以拿古人的東西而今用,只是用要用的靈活,千萬不能泥古不化。
山水寫生的目的,我認為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寫生過程中感悟大自然,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和自然界中的規(guī)律,只有這樣,我們在以后自己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時才會使所造之境符合自然的內(nèi)在規(guī)律。
我們外出寫生,面對物象豐富的大自然,也許會慌了手腳,不知道從哪里著眼落筆。但是實際上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大自然是一個辯證統(tǒng)一的整體,自然界中的豐富物象其實是“亂而不亂,齊而不齊”的。大自然中的各種物象是無盡變化而又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自然界中的萬物雖然十分復雜但它們卻又是十分和諧的,如自然中的樹木看似復雜凌亂至極,但是實際上它們中卻是存在著大自然的統(tǒng)一規(guī)律的,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樹木之間相互穿插而又相互避讓,這棵樹的枝葉這里茂密那里稀疏,那棵樹就這里稀疏那里茂密,這種稀稀疏疏茂茂密密卻有十分有節(jié)奏有章法,粗粗看起有些凌亂,但是細細分來哪里都能理順的清清楚楚,有條有理,每棵樹木都有自己的造型,都有自己枝葉伸展的方式。又如溪澗大大小小的山石,看起來大小交錯,相互疊加,凌凌亂亂,但是實際上它們因為溪流的長時間沖刷,之間早已經(jīng)有了一種集合而又有張力的合力效果,它們看起來互相錯落,但是卻一起形成了蜿蜒多姿的山澗溪流。這些都是大自然造物的規(guī)律性,也都是要我們自己在寫生中慢慢體會的。如著名山水畫家唐允明先生就從四川的特有山水中發(fā)現(xiàn)了典型的規(guī)律感和秩序性,并從中總結歸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山水畫風格。還有就是我們大家都常說“石分三面”我開始的時候一直對這個說法比較迷茫,在我的理解中,石頭是要分面,但是按照傳統(tǒng)國畫觀點應該只有陰面和陽面兩面,哪里來的第三面呢?后來,在寫生中,我自己慢慢體會到,這個第三面不僅指石頭的體量和立體感,還含有“別開生面”這一面。石頭本應是沒有生命的一個死物,但是我到了大自然中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死物給人呈現(xiàn)出來的確是勃勃的生機,不論是石頭多變的造型還是石頭上生長的苔蘚植被,到處都呈現(xiàn)出能使人心感到舒適伸展的生氣,原來自然中的各物都是充滿生機的!而所有的這些都應該是我們在寫生的時候用心才能發(fā)現(xiàn)的,所以,寫生的的時候一定要有目的性,只有有目的的觀察,有目的的體會,有目的的畫,才能有屬于自己的真正的收獲。
這是我對寫生的目的性的感悟。
[1]韓林德.石濤與《畫語錄》研究[M].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0年9月
[2]李來源,林木.《中國古代畫論發(fā)展史實》[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