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峰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相繼實施了“人才強國”和“科教興國”戰(zhàn)略。我國的高等院校作為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yǎng)的結合點,在實施兩個戰(zhàn)略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國家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為抓手,扎實推進我國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使得若干高校和部分重點學科進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各高等院校都將學科建設作為頭等重要的工作來抓,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學科,對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戰(zhàn)略任務。
鑒于學科建設的內容豐富,其實質是一個群體性的建設項目。往往是一個教師群體,從3至5個研究方向和角度,圍繞一個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所以,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學科的建設規(guī)劃,我們可以從學校和學科內部兩個層面進行規(guī)劃。
從學校層面來說。高等院校在制定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時,必須用宏觀思維、國際視野,把學校放在大的宏觀背景中進行分析比較,著重找好學校的定位、發(fā)展目標等問題,確定辦學特色。高等院校要進行充分論證和調研,找準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先重點發(fā)展的學科,一般高校的學科體系中都會有優(yōu)勢特色或者重點學科之說,這些是能夠體現(xiàn)高校辦學特色和優(yōu)勢的學科。在學科建設中對特色學科的重點傾斜是能取得共識的, 因此在建設特色學科的同時, 要從堅持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不搞平均主義,使一批學科能異軍突起。
從學科內部來說。高校的總學科規(guī)劃一旦確定,學科就可以圍繞這個總綱領,結合學科團隊的研究基礎,確定本學科的研究目標和研究方向。為了保證學校學科建設的總體發(fā)展戰(zhàn)略、發(fā)展思路和總體任務得以落實,校領導、學科建設辦公室(或發(fā)展規(guī)劃處)需要與各個學院和建設單位進行交流、溝通。負責學科規(guī)劃決策的領導和職能部門要按照學校學科頂層設計提出的指導思想和學科建設規(guī)劃,站在學校整體設計的角度,幫助他們分析在學科方向凝練、建設項目整合和學科團隊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保證學科能按照學校的總體學科規(guī)劃發(fā)展。
我國高等院校的重點學科基本上可以分為國家、?。ㄊ泻妥灾螀^(qū))和校級這三個層面。2007年教育部經過評估和遴選,確定了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和二級重點學科(含培育學科)。各省、市和自治區(qū)也會確定一批重點學科,有的地方還分為一級和二級重點學科。相應地,各高等院校也會遴選一些重點學科。不同的學科應該采用不同的建設目標、管理模式、評價標準和投入機制,進行分類分層建設并整體推進。首先要突出重點扶優(yōu)扶強,形成特色,集中資源重點建設若干個主干特色學科。其次是學科建設要兼顧一般,定向扶弱,實施分層發(fā)展戰(zhàn)略。
重點學科是指由國家和地方政府確認的在同類學科中具有明顯優(yōu)勢的學科,是學校的品牌,這些學科在學校的發(fā)展中起著主導作用,各地方和高校都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來支持和發(fā)展重點學科。例如,南京師范大學從2003年就開始對一些重點學科實施“學科特區(qū)”政策,學校在人事編制、科研條件、崗位津貼、教師引進和培養(yǎng)等多方面給予政策傾斜。類似這樣的特殊政策和措施可以給重點學科提供相當獨立的發(fā)展空間,盡量少收或者不收現(xiàn)行有些落后體制的限制,有利于新的適合學科建設的運行機制產生。
高水平的學科團隊是學科建設的關鍵和核心,“學術大師+團隊”的師資隊伍模式顯得格外重要,學術大師也就是學科帶頭人,是學科團隊的核心和領導者。他應該在某一學科或研究方向上具有較高的學術威望、突出的領導才能和忘我的團隊精神。學科帶頭人在這個過程,就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選拔一名得才兼?zhèn)?、年富力強的學術帶頭人,才能帶好學科隊伍。
學科梯隊應該是一支年齡、學歷、學緣和職稱結構合理, 學術思想活躍的團隊。團隊的每個成員只有彼此信任、互相協(xié)作,具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才能產生團隊效應。在學科的建設與發(fā)展中, 兩者是相互依賴的。只重視學科帶頭人的培養(yǎng)和選拔, 就會形成單打獨斗、孤軍奮戰(zhàn)的局面,不易產生重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這都會制約著學科的發(fā)展。
高校發(fā)展交叉學科,對于培育新興學科,尋求新的增長點,提升學校學科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交叉學科是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單一學科基礎上,由不同學科領域、部門和分支學科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彼此融合而形成的一類學科或者學科群。
高等院校要通過多種形式,廣泛發(fā)動,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和碰撞,為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提供平臺。例如,可以采用學術論壇和學術沙龍等多種形式,圍繞某一個問題,引領學術探討交流,大家的碰撞中找到契合點。例如,南京師范大學由校學科建設管理辦公室和社會科學處牽頭,經過充分調研論證,確定了“十一五”期間學校人文社科領域的重大研究方向。分別為:江蘇教育發(fā)展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江蘇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研究等。而每一個研究領域又分3至5個研究方向,例如,江蘇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研究是由江蘇區(qū)域戲曲文化遺產研究、江蘇區(qū)域方言文化研究、江蘇明清文學流派研究等研究組成。這些研究小組,聚合了我校文學院、社會發(fā)展學院、音樂學院、美術學院、體育科學學院的相關老師,正是通過這樣的論壇,大家才找到了江蘇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這樣一個重大問題,并結合各自的專業(yè),從多角度進行研究。通過建設,其中的一個研究小組,就獲得了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10年——2014年)80萬經費的資助,收獲頗豐。
建立有利于學科交叉的機制體制。要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必須建立一種適宜于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機制,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拆除現(xiàn)有學科間的壁壘,為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南京師范大學的“課程與教學論”系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該學科聚合了全校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中文、歷史、體育等眾多學科課程論的研究人員,老師的編制都隸屬各二級學院,進行學科交叉遇到了學院這一行政壁壘。我校的做法是,成立“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所”,這些老師的教學在各自的二級學院,科研則隸屬于該研究所。承擔項目和發(fā)表論文時,都必須標注作者單位為“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研究所”,從而擴大該研究所在全國的影響力。事實上這種做法受到很好的成效,近年來,該研究所老師就聯(lián)合承擔了南京棲霞區(qū)教育局委托的科研項目,產生了一些系列化的科研成果,該學科在全國的地位也穩(wěn)居前列。
以重大項目拉動學科交叉,為學科交叉融合提供經費和平臺。建設一支由學術帶頭人帶領,具有廣闊學科視野和深厚學術底蘊的優(yōu)秀團隊。由于各研究成員都有已有的研究背景和方向,以某一個大的項目為紐帶和平臺,進行經費投入和支持,聚合研究力量,凝練方向,開展交叉融合。例如,南京師范大學“211工程”三期建設國家立項的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語言科技創(chuàng)新及工作平臺建設項目,共投入經費900萬元,聚合了全校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心理學等學科的老師,建立了語言科技工作平臺,學科成員在這個平臺和基地圍繞一些科學問題進行學術研究和交叉融合。經過長期的建設,我校的語言科技創(chuàng)新研究在全國頗具特色。
學科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性的工程,高等院校已經將這項工作放在尤為突出的位置上,我們尤其希望這項工作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政府部門在加強指導和加大投入的基礎上,要給高校以更大的辦學自主權,共同把高校的學科建設推向深入。
[1]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 ,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編《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簡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周濟.《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路,制定“211工程” “十五” 建設計劃》?!吨袊叩冉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