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霞
在新的課程標準下,英語教師應多學“知識文化”,結合“本土文化”,更新“知識結構”。
新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這為我國的英語教學提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新理念,同時也提出一個新的問題,作為新時代的英語教師,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是成功轉變角色的前提,因而拓展閱讀視野、改善文化知識結構顯得十分緊迫。
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目標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文化意識是得體地運用語言的保證。英語課是跨文化的人文學科,所以,外語教師必須比其他一般學科的教師具有更為豐富的目標語國家的民族的、文化的、歷史的以及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知識,才能有把握處理好教材,使學生學得更豐富、更全面。一般說來,教師對于英語的交際文化(如問候、邀請、稱贊、致謝、道歉、求助等)更為熟悉,而對于知識文化(如宗教、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則了解不多。《英語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的文化意識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例如:二級目標中要求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標志物與國旗;五級目標中要求了解常見自然現(xiàn)象、動植物在英語國家中的文化內涵;八級目標要求理解常用典故、傳說,要求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及大眾傳媒情況等。這些目標不僅需要英語教師在課上結合教材內容及所教學生特點進行適時、適量的介紹,而且還應自成體系地進行跨文化的對比與分析。如果教師對相關知識沒有較為系統(tǒng)的了解,則難免會在教學中窮于應付。
“你們早上通常吃什么?”當一位新來的外籍教師在課上問起這個問題時,學生個個都愣住了,不知道回答什么才好。的確,教科書上何曾出現(xiàn)過“稀飯”、“油條”、“豆?jié){”、“包子”、“大碗茶”的英譯!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學生所接觸的素材大都是關于英、美國家的文化、歷史與現(xiàn)狀,中國文化在課堂上介入的量相當少。這除了教材本身的因素外,英語教師的本土文化意識不強也是主要原因。當教師介紹西方的餐飲文化,教授hamburger、milk、hotdog等詞時,似乎很少會想到應當讓學生也學習一些更為“生活化”的知識,也就難怪學習了八、九年英語的高中生無法找到恰當?shù)脑~匯來描述一些常見的事物——糖葫蘆、三輪車、四合院,更不用說準確翻譯“下崗”、“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或是“素質教育”了。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是“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自然包含向世界介紹本國文化的能力?!队⒄Z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時代的課程資源,因而教師應有較好的表達本土文化的水平,學習一些介紹我國國情的英語讀物。這類閱讀不僅可以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而且還為豐富教學實踐提供了良好的資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據新課標修訂出版的高中英語教科書,除結構處理與活動設計上進一步體現(xiàn)任務型教學思想外,還增加了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與素材。如SEFC1A第五單元Thesilverscreen中涉及了《英雄》、《侏羅紀公園》、《黑客帝國》等熱門影片,還重點介紹了名導演斯皮爾伯格與電影《一個也不能少》,第十二單元Artandliterature中甚至介紹了風靡全球的童話新作《哈利·波特》。教材中滲透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環(huán)保等多種學科知識,而且大量活動任務需要師生共同結合課內外相關知識來進行。顯然,一個興趣單一、知識面窄、求知欲差的教師絕不可能勝任新課程的教學工作。閱讀適當?shù)挠⑽膱罂瘉硗貙捴R視野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從閱讀難度及知識面上考慮,一些以大中學生為讀者群的報刊很值得推薦。如英文《21世紀報》是中國日報社利用其豐富的英文編輯資源創(chuàng)辦的普及性英文時事周報,以報道時事文化知識和指導英語學習為特色;《英語世界》雜志有“小百科”之譽,使讀者能在學習和提高英語技能的過程中,獲得有關古今中外各方面的新知識,選材品位較高。
綜上所述,國家新的《英語課程標準》為我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我們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特別要充實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在結合“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推動學科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