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卿 孫涵楚 張福林
(1.中南大學醫(yī)藥信息系 湖南長沙 410013;2.深圳醫(yī)學信息中心 廣東深圳 518001)
目前學術界對知識共享的研究較多,但是對知識共享的定義尚未達成一致,筆者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發(fā)現(xiàn)學者們給出的知識共享定義主要有5個角度:知識轉移角度〔1-3〕、知識學習角度〔4-6〕、知識交易角度〔7-8〕、知識系統(tǒng)角度〔9〕和知識類型轉化角度〔10〕。其中知識轉移角度偏重于將知識共享看作是知識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的轉移;知識學習角度的定義認為知識共享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知識交易角度將知識共享看做一種知識交易;知識系統(tǒng)角度主要關注知識系統(tǒng)與知識共享之間的關系;知識類型轉化角度從顯隱性知識之間的轉化來定義知識共享。筆者認為,從本質上來說知識共享的內涵是通過知識的交換和重構行為來達到創(chuàng)造出新的、有價值的知識的目的,即達到“1+1>2”的效果。
知識共享的對象是知識,即Polanyi〔11〕提出的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兩大類。世界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jīng)濟》報告中沿用關于求知的“4W”方式對知識進行的分類標準,將知識分為4種〔12〕:⑴事實知識(know what);⑵原理性知識(know why);⑶技能知識(know how);⑷誰知道什么和如何做的知識(know who)。其中,前兩類為可編碼的顯性知識,后兩類為不能明言的隱性知識。
根據(jù)知識的分類,知識共享的過程也可以分為兩種,顯性知識共享和隱性知識共享,其中也就自然包含了顯性知識、隱性知識以及他們之間的共享與轉化過程。實際上,知識轉化是知識共享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日本著名的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Nonaka)和竹內廣孝(Takeuchi)在其著作《創(chuàng)造知識的公司》中提出的SECI模型〔13〕中共有四種模式:社會化(Socialization)——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外化(Externalization)——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綜合化(Combination)——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內化(Internalization)——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如圖1所示。
圖1 SECI模型
顯性知識共享過程的起點是顯性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共享,即SECI模型中的綜合化和內化模式。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共享過程,一方的顯性知識,通過一系列轉化過程,變成另一個個人或組織的顯性知識,如學習其他個人或組織的工作方法、管理條例,經(jīng)過綜合分析和加工,形成適合自己或本組織的方法、條例等,或綜合多種外部的顯性知識,形成自己的顯性知識,從而實現(xiàn)了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共享過程。同時,吸收、綜合形成自身的顯性知識后,通過思考、內化等過程,轉化成隱性知識,指導實踐活動,推動知識創(chuàng)新。如學習別人或其他組織的成功經(jīng)驗后,通過內化加工,靈活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情況,運用到實踐工作中去,形成有利于生產(chǎn)活動的隱性知識,這就實現(xiàn)了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共享過程。
從本質上來說,顯性知識共享的綜合化模式是實現(xiàn)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共享的內化模式的基礎和前提,要想實現(xiàn)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共享和轉化,必須先充分綜合和吸收外部的知識,首先形成自身的顯性知識,再通過內化過程,轉化成隱性知識,達到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共享。因此,在顯性知識共享過程中,綜合化過程是基礎,內化過程是提高。
隱性知識共享是指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隱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共享,這種共享的起點是隱性知識,終點是顯性知識或另一個個體、組織的隱性知識,即SECI模型中的外化和社會化模式。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特點不同,它是意會知識,存在于知識擁有者的大腦中,不易表達,往往是一些經(jīng)驗、技巧性的知識,對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正是因為隱性知識的“隱性”特點,所以隱性知識的共享過程首先要實現(xiàn)隱性知識的表達。隱性知識一般深藏于知識擁有者頭腦中,最典型的隱性知識共享方式是師徒模式。在工作實踐中,師傅教徒弟,師傅傳授給徒弟的工作技巧、經(jīng)驗和小竅門等等就是隱性知識,徒弟需要虛心學習,細心觀察師傅的工作方式,領會其思路和方法,轉化成自己的知識,指導實際工作,這就實現(xiàn)了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共享。同時,隱性知識擁有者也可以把自己的隱性知識加以總結和歸納,以科技論文、學術報告、建議等方式表達出來,形成顯性知識,供大家參考,這是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共享過程。無論是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共享過程,還是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共享過程,隱性知識的表達都是最為關鍵的一步,要從制度和文化上鼓勵隱性知識的表達,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機會推動隱性知識的表達,從而推動隱性知識的共享。
在知識共享的過程中,顯隱性知識不斷的進行著共享和轉化,但是知識的流動不是簡單的循環(huán)往復,它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從縱向來看,知識的轉化和共享也發(fā)生于不同主體之間,即個體、組織和跨組織。本文將從這三個層面來進行研究,分析知識共享的層面體系結構。
知識從生產(chǎn)到消費的過程中,也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進行著共享和傳遞,具體來說,分為“個體-個體”、“個體-組織”、“組織-組織”3個知識共享的層面。在各個層面中,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互相共享和轉化。
個體之間的知識共享,指的是知識共享的主體雙方均為個體,知識在個體之間流動,有助于擴充個人的知識存量、提高個體的知識水平。
3.1.1 個體顯性知識共享
個體之間的顯性知識共享,是顯性知識在不同個體之間的交流和傳遞,老師給學生上課的模式就是典型的個體之間顯性知識共享的過程,老師把課本上和自己的顯性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將其固定成自己的顯性知識;或者個體通過閱讀科技論文、著作、報告等方式,學習外部的顯性知識,轉化成自己的知識,這些方式實現(xiàn)了顯性知識在不同個體之間的共享。其實在社會環(huán)境中,不僅僅是在學校,在企業(yè)、組織、團隊中,這種傳授知識和學習知識的模式也很常見,如進行崗前培訓,老員工指導新員工工作等。
3.1.2 個體隱性知識共享
由于個體之間的行為具有自由性、自主性和私密性,個體層面的知識共享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模式是隱性知識共享,即SECI模型中的社會化模式。上文指出,隱性知識有著隱秘性和難以表達的特點,而個體之間的行為大多數(shù)為私人行為,恰好為隱性知識共享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huán)境,因此,個體隱性知識共享是個體層面知識共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隱性知識常以技能、訣竅、經(jīng)驗模式等方式存在,只能通過面對面的交流、細心觀察等方式獲得。這些知識主要是一些專屬于個人的知識,一旦獲得便可轉化成自己的隱性知識,具有較高的價值,對工作和研究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是個體層面最重要的知識共享模式。
3.1.3 個體顯隱性知識共享
個體之間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既涉及個體之間的知識共享,又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的轉換。其中包括兩種模式,個體之間的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以及個體之間的隱性知識向顯性知識的轉化,即個體知識內化模式和個體知識外化模式。前一種模式,個體通過學習別人的顯性知識或總結自己的顯性知識,深入分析和加工,結合自身工作和時間的需要,轉變成自己的隱性知識,指導實踐活動,它是一個從顯性知識內化成為隱性知識的過程。后一種模式,個體總結自己的經(jīng)驗、訣竅、技巧等,形成工作總結、心得或科技論文;或者個體學習、總結他人的隱性知識,類似于在師傅示范的過程中記筆記,形成自身的顯性知識。它是一種個體將自己或他人的隱性知識進行外化,表達成為顯性知識的過程。
“個體與組織”的知識共享層面,其參與雙方是個體和組織,可以看作是一個個體向組織貢獻知識和組織培養(yǎng)提高個體的過程。
3.2.1 “個體-組織”顯性知識共享
個體與組織進行顯性知識共享,指個體通過公開講授、建議等方式向組織傳遞自己的顯性知識,如向組織共享自己的書面建議,從而轉化成團體或組織某項條例或規(guī)則的一部分。這種共享過程多由領導和專家牽頭,領導和專家將自己的顯性知識貢獻出來,由于他們對組織的影響力比較大,他們的講授和建議容易為組織和成員所接受,變成組織條例和規(guī)則的一部分,實現(xiàn)個體顯性知識到組織顯性知識的共享過程。反過來,組織對個體進行培訓和教育,個體學習制度、條例和工作方法等過程,組織的顯性知識轉化成個體的顯性知識。例如在項目團隊中,實際工作一般都有標準化工作流程,個體進入該項目團隊后首先要學習該工作流程,這就是組織向個體轉化顯性知識的一個例子。
3.2.2 “個體-組織”隱性知識共享
個體與組織的隱性知識共享,組織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隱性知識在組織中廣泛共享,成為組織中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個體隱性知識即轉化成組織的隱性知識。同時,組織有多年積累下來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不是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但是是工作過程中的慣用方法,個體進入組織后,學習領會這些方法,實現(xiàn)了組織的隱性知識向個體隱性知識的共享。
3.2.3 “個體-組織”顯隱性知識共享
個體與組織之間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這種情況在實際工作中最為常見。個體通過學習組織規(guī)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加以分析和內化,形成自己的隱性知識,指導行為和實踐。這種情況下,組織的顯性知識就轉化成了個體的隱性知識,組織的規(guī)則和工作的方法等通過這種知識共享方式對個體的隱性知識產(chǎn)生影響,從而引導個體的實踐活動。同時,組織挖掘個體的隱性知識,加以固定和編碼,形成團體或組織的顯性知識,供大家參考。例如現(xiàn)在較為常見的專家系統(tǒng),組織通過一定的方式挖掘本領域專家們的隱性知識,再進行篩選、分類、編碼和固定等,形成可獲得的顯性知識,存入系統(tǒng)中,組織中的成員可以通過該系統(tǒng)獲得專家們的隱性知識,實現(xiàn)了個體隱性知識和組織顯性知識的共享。組織的隱性知識與個體的顯性知識之間也可以進行轉化和共享。組織的隱性知識多是一些約定俗成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以及組織的精神和文化等,個體在組織中學習,以記筆記或文章等形式將這些組織隱性知識記錄下來,形成個體顯性知識。反過來,個體的顯性知識也可以轉化成組織的隱性知識,例如領導、專家的講話、文章等對組織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潛移默化的改變組織的工作方式和文化,即個體顯性知識與組織隱性知識的共享。
現(xiàn)代社會知識多元化,一個項目往往需要多個組織共同合作完成,因此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日益增多,因此跨組織層面的知識交流也逐漸興起??缃M織的知識共享主要是指組織層面上的交流和共享,是組織之間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
3.3.1 “組織-組織”顯性知識共享
跨組織的顯性知識共享,指通過對對方顯性知識的學習,來補充自己的顯性知識,提高自身。這種知識共享方式在跨組織層面知識共享中比較常見。在實際工作中,借鑒某一組織的成功經(jīng)驗就是顯性知識共享的過程。如參考另一組織的用人制度、工作章程等,補充和完善本組織的制度,更好地為發(fā)展服務。另外,咨詢公司給某個組織進行咨詢活動也是組織之間進行顯性知識共享的典型例子。〔14〕
3.3.2 “組織-組織”隱性知識共享
組織之間的隱性知識共享,這種共享過程難度較大。隱性知識本身難以表達和交流,組織的隱性知識深藏在組織的日?;顒雍凸ぷ髁鞒讨?,要想獲得該隱性知識,必須深入到組織的實踐活動中去,這對于另一組織來說相對較難??缃M織的知識共享一般發(fā)生于合作過程中,在該過程中,伙伴組織的技能、模式、組織文化等會對本組織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獲取伙伴團體的隱性知識,再進行加工和深化,轉變成本組織的隱性知識,這就是組織之間的隱性知識共享。由于組織之間深入交流的局限性,跨組織的隱性知識共享一般見于長期合作和交流的組織之間,通過長期的接觸與觀察積累下來的隱性知識。
3.3.3 “組織-組織”顯隱性知識共享
跨組織顯隱性知識共享包括組織之間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組織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的技巧、模式、文化等,通過一定的轉化過程,以制度、文件等形式固定下來,供其他組織參考和學習,這是跨組織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共享過程。同時,學習和借鑒而來的制度、文件、管理方式等通過“本土化”過程,又可以指導和規(guī)范本組織的實踐活動,轉化成指導本組織實踐活動的技能和組織文化及價值觀,這就實現(xiàn)了跨組織的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共享的過程。
上文從個體、組織和跨組織三個層面研究了知識共享,分析每個層面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的模式和特點,從知識共享的層面體系結構我們可以看出,知識共享是一個多層面的過程,三個層面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組成知識共享完整的過程。知識共享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知識創(chuàng)新,不論是顯隱性知識之間的轉換,還是個體、組織、跨組織之間的共享,其目的都是實現(xiàn)知識創(chuàng)新。從個體、組織和跨組織三個層面對知識共享層面體系的研究,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個立體的知識共享層面體系結構,對深入分析和了解知識共享有著重要意義。而對知識共享層面體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深入了解知識共享,在研究制定知識共享機制的過程中,有必要全面考慮知識共享的層面體系,從而探求科學、合理的知識共享機制和措施。
1.Lee J.N.The impact of knowledge sharing,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d partnership quality oli is outsourcing Success.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323-335
2.魏江,王艷,企業(yè)內部知識共享模式研究.技術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2004,(1):68 -69
3.林東清.知識管理理論與實踐.李東,改編.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5:120-121
4.SengeP.SharingKnowledge,ExecutiveExcellence.1999,4(11):17 -18
5.Garvin.D.A.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July):327-332
6.Hendriks P.Why share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ICT on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6(2):91 -100
7.Davenport T.H.,Prusak L.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cots.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Winter):43 -57
8.Prescott C.Ensign.Innovation in the multinational firm with globally dispersed r&d:Technological knowledge utilization and accumulation.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9,10(2):203 -221
9.Niwa .K.Toward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based systems:expert systems vs.knowledge sharing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0,37(4):277 -283
10.Tsang E W K,Nguyen D T ,Erramilli M K.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y of Vietna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2004 ,12(2)
11.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London:Routlege&Kegan Paul,1966
12.OECD.以知識為基礎的經(jīng)濟[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1999.11
13.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4.張克英,朱愛輝,黃瑞華.基于知識共享主體的SECI細分模型研究.情報雜志,2007(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