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少英 王志雯 吳玉秋
(天津市第一醫(yī)院,天津 300232)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全球范圍內每年死亡人數(shù)約100萬人〔1〕。老年COPD病人心肺貯備功能下降,急性加重期易出現(xiàn)低氧血癥及CO2潴留。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因無需氣管插管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的治療。其主要目的是輔助病人呼吸,具有不干擾自主呼吸,既增加通氣量又可改善氧合,減輕呼吸肌疲勞,提高肺順應性。減少呼吸衰竭病人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風險及降低住院病死率〔2〕。2008年11月至2010年4月我院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47例COPD并呼吸衰竭病人,取得較滿意的療效?,F(xiàn)將治療過程中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1月至2010年4月,我科收治的47例病人皆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推薦的診斷標準〔1〕,咳嗽加重、痰量增多、胸部X線片變化以及動脈血氣分析(ABG)作為COPD急性加重期的依據(jù),動脈血氣分析作為呼吸衰竭的指標。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齡67~82歲。COPD病史13~30年。47例病人均意識清醒可配合且無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病史。胸片顯示無肺結核、肺癌、氣胸等病變。
1.2 治療方法 均給予常規(guī)抗感染、解痙平喘、祛痰、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以及營養(yǎng)支持等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用雙水平氣道正壓通氣(BiPAP)呼吸機,鼻罩或面罩治療。呼吸機初始參數(shù)為:應用同步 /控制(S/T)通氣模式,呼氣頻率 10~18 次/分,氧流量 5 L/min。 吸氣壓力(IPAP)8~16 cmH2O,呼氣壓力(EPAP)4~8 cmH2O。IPAP從8 cmH2O開始,逐漸提高至12~16 cmH2O,EPAP從4 cmH2O開始,漸加至8 cmH2O,使病人逐漸耐受。鼻、面罩通氣時間依病人病情及血氣情況持續(xù)或間歇使用,同時進行全身抗感染、解痙平喘治療、氣道濕化,鼓勵咳嗽、咳痰、翻身、叩背或振動排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1.3 治療結果 動脈血氣分析顯示,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前均有缺氧和二氧化碳(CO2)潴留;經(jīng)BiPAP呼吸機治療后,病人pH值、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均明顯改善(見表 1)。
表1 BiPAP呼吸機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變化情況
2.1 通氣治療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COPD病人就診入院后往往因呼吸衰竭而感呼吸費力、困難,稍活動即出現(xiàn)明顯的氣促不適,而認為自己所患的疾病嚴重,救治希望不大,加之經(jīng)濟狀況以及陌生的住院環(huán)境等原因,病人往往存在焦慮、緊張、恐懼、消極等復雜心理,在治療過程中病人不能隨意進食,并限制與他人進行語言交流,增加了病人的緊張和煩躁情緒。護士耐心向病人解釋治療的好處和目的,針對病人焦慮、煩躁、抑郁的心理狀態(tài)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上機前充分解釋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優(yōu)越性和必要性,講解成功的病例,向病人介紹病房環(huán)境、主管醫(yī)生護士,對病人合理的要求努力予以滿足;同時進行疏導、解釋、鼓勵等心理支持方法,使之有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以良好的心態(tài)主動配合治療護理。
2.1.2 行為干預 首先指導病人熟悉呼吸機各部件的名稱、作用,并讓病人先適應戴口鼻罩所致的憋悶感;其次教會病人或家屬如何應對在上機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教會病人咳嗽、吐痰的處理及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如咳嗽、排痰、大小便時如何拆、上頭帽等;同時教會病人進行有效呼吸,向病人示范如何與呼吸機同步工作方面的配合,專職護士根據(jù)呼吸機的運轉對病人大喊吸-呼-吸-呼的口令,教會其隨機送氣而吸氣,而使自己的呼吸與呼吸機同步,否則可因人機對抗而導致病人不能積極地配合上機。
2.1.3 舒適的體位 協(xié)助病人取適當?shù)捏w位,肩、頸、臀部給予軟枕支撐。為避免胃內食物反流,盡量減少平臥位,可取半臥位、坐位或平臥位,使頭、頸、肩在同一平面上,頭略向后仰,保持氣道通暢,避免枕頭過高,將呼吸道壓窄,影響氣流通過降低療效。觀察病人非語言行為的表現(xiàn)。判斷病人變換體位的需要。每2 h協(xié)助翻身后詢問病人是否舒適并進行適當調整。
2.1.4 選擇合適的鼻、面罩并正確佩戴 根據(jù)病人臉型選擇合適的鼻罩或面罩,戴面罩時,要松緊適宜,以兩側系帶各一小指為宜,太松容易漏氣,太緊易引起病人不適,嚴重者導致鼻面部皮膚潰破。試機檢查氣流及呼吸機各管道連接是否漏氣,運轉功能是否良好,濕化器內無菌蒸餾水至標線處,水溫在30~35℃。
2.2 通氣治療中的護理
2.2.1 呼吸機監(jiān)測 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重要功能是維持有效的通氣量,在使用中嚴密監(jiān)測機器工作情況,各部件連接是否緊密,監(jiān)聽運轉聲音并根據(jù)病情變化及時判斷排除故障;觀察病人自主呼吸頻率,節(jié)律與呼吸機是否同步,潮氣量是否恰當;同時觀察吸氣壓力水平、壓力上升時間等指標,如病人平靜,表明同步。不同步時及時處理。本組病例經(jīng)觀察未發(fā)現(xiàn)與呼吸機對抗征象。
2.2.2 氣道護理 根據(jù)血氣分析結果及其基礎疾病設置相應合適的通氣模式和參數(shù),防止過度通氣或通氣不足,引起病人更多不適。尤其在使用呼吸機最初24 h內,密切觀察脈搏、心率、呼吸、血壓、神志、血氣分析指標,與呼吸機配合是否協(xié)調、有無人機對抗等情況。出現(xiàn)人機對抗時,指導病人進行深而慢的、有節(jié)律的呼吸,教會病人隨呼吸機送氣而吸氣,以觸發(fā)呼吸機送氣,使其呼吸與呼吸機同步,逐步適應呼吸機。當病人感覺使用不舒服或與呼吸機不協(xié)調時,要查找原因并通知醫(yī)生。根據(jù)病情隨時調整呼吸模式及參數(shù),提高病人的舒適度。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暢,通氣前鼓勵病人進行有效的咳嗽、咳痰、深呼吸。協(xié)助翻身叩背以促進痰液的排出;若痰液粘稠無力咳出,可先做霧化吸入,鼓勵病人多飲水,促進痰液稀釋。在呼吸機的濕化罐內加無菌蒸餾水,同時加溫,加強對吸入氣體的溫濕化,解除痰液梗阻或支氣管痙攣,保持呼吸道通暢,提高治療效果。機械通氣病人常常感覺口渴,護理人員應該常為病人濕潤口腔、口唇等,以增加舒適感。
2.2.3 嚴密觀察病情 血氣分析是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的重要監(jiān)測指標。上機前監(jiān)測血氣,以調整呼吸機的壓力水平,撤機前再次監(jiān)測血氣,以判斷能否撤機。上機2 h測血氣,根據(jù)結果調整參數(shù),若PaCO2下降過快,表明通氣過度,PaCO2下降過慢表明通氣不足,應及時調整IPAP參數(shù)。監(jiān)測病人意識、血壓、心率、呼吸及SpO2的變化,通氣后若病人出現(xiàn)興奮、抽搐等癥狀。應考慮換氣過度引起呼吸性堿中毒。應報告醫(yī)生及時處理;由于正壓通氣使回心血量減少,容易出現(xiàn)血壓下降和心率增快等血流動力學的變化。出現(xiàn)咳嗽咳痰時,停機5~10min,讓病人將痰液咳出,以免影響通氣效果。
2.2.4 并發(fā)癥觀察及護理 常見的并發(fā)癥有胃腸脹氣、面部壓迫性損傷、面部皮膚過敏,要嚴密觀察并及時處理。本組8例病人出現(xiàn)漏氣,為面罩佩戴不當引起,經(jīng)調整后漏氣現(xiàn)象消失。為避免面罩損傷面部,對于面頰部極度消瘦的病人,在頰部與面罩之間酌情用棉花墊襯托,以減少漏氣和皮膚壓迫;4例病人出現(xiàn)胃脹氣,經(jīng)指導病人用鼻吸氣,用口呼氣,避免張口呼吸,并使用胃腸動力藥,如伊托必利10 mg口服,胃脹氣癥狀消失。
2.3 通氣治療后的護理
2.3.1 撤機后繼續(xù)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SpO2的變化。早期給予高流量鼻導管吸氧,根據(jù)病情、SpO2調整氧流量。
2.3.2 做好呼吸回路的消毒處理,與病人密切接觸的鼻罩及螺紋管每天更換,并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60min,再用清水沖干凈,晾干備用。濕化罐內濕化液每日更換,病人停用時濕化罐要進行終末消毒處理。螺紋管和各接頭均為一次性物品。
BiPAP呼吸機可明顯改善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病人的臨床癥狀和血氣指標,在病人沒有任何創(chuàng)傷的前提下,提供壓力支持,病人痛苦小、操作簡單快捷;同時能做好通氣治療中的各項護理,可有效避免通氣治療過程中所引起的并發(fā)癥。而適當?shù)男睦砀深A、保持呼吸道通暢以及防治并發(fā)癥是護理工作的重點。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 (2007)年修訂版 [S].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7-16
〔2〕Rozzini R,Sabatini T,Trabucchi M.Non-invasive ventilation for respiratory failure in elderly patients[J].Age Ageing,2006,35(5):54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