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郝學民
河南省洛陽中和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河南 洛陽 471000
回顧分析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66例高齡腦梗死住院患者應用西醫(yī)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臨床療效觀察,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發(fā)病﹤72h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6例,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均經(jīng)頭顱CT或MRI證實,排出腦出血。年齡最高83歲,最低75歲,性別不限。隨機分為西醫(yī)聯(lián)合補陽還五湯 (治療組)和常規(guī)治療組 (對照組)。治療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齡75-81歲,平均78歲。治療前ESS評分為 (55.21±3.9)分,主要梗死部位:額葉4例、頂葉4例、顳葉5例、枕葉3例、基底節(jié)17例。對照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齡75-80歲,平均77.5歲。治療前ESS評分為 (57.61±7.4)分,主要梗死部位:額葉5例、頂葉6例、顳葉3例、枕葉2例、基底節(jié)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分布、治療前ESS評分間具有均衡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常規(guī)應用丁格地爾注射液200mg+0.9%氯化鈉溶液250ml靜脈滴注,1次/d;胞二磷膽堿1.0+生理鹽水250ml靜滴,1次/d。并根據(jù)病情使用降血壓、降血糖藥物、抗自由基、及脫水劑。治療組加用補陽還五湯隨癥加減,總療程為14d。
1.3 觀察指標 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定采用歐洲卒中評分量表(ESS),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7、14、21d進行評定;實驗室指標為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分析,心電圖,分別于治療前、用藥結(jié)束后檢查。同時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軟件處理,計量治療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1 治療前兩組患者ESS評分間差別無顯著性意義 (P﹥0.05);治療后7、14、21d時兩組患者ESS評分間差別均有顯著性意義 (P﹤0.01,見表1)。臨床病情進展得到控制,癥狀多數(shù)得到較大程度的緩解,減少病殘率。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SS評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SS評分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心電圖等均無明顯變化,無不良反應。
高齡腦梗死患者在臨床占有很大比例,大部分患者在入院時已經(jīng)錯過時間窗,即使在時間窗內(nèi),也因高齡、心肺功能差,凝血功能障礙,體質(zhì)弱等情況而不能進行尿激酶溶栓治療,西醫(yī)多采取綜合治療,如脫水、抗自由基、營養(yǎng)神經(jīng)、改善腦循環(huán)、抗血小板及異常血糖、血壓、血脂的干預等。治療組配合“補陽還五湯”取得了良好臨床效果。
無意識障礙的腦梗死屬中醫(yī)“中風中經(jīng)絡”范疇,由于患者高齡,平素氣血虧虛、臟器陰陽失調(diào)而致,屬上實下虛之證候。以氣血不足、肝腎陰虛為下虛,該病癥包括風、火、痰、瘀、氣虛、陰虛,急性期為風、火、痰、瘀。恢復期為:虛實夾雜。后遺癥期為淤血,痰濁。由于瘀血阻于腦絡,氣血不通,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虛則血瘀,氣虛血瘀貫穿于腦梗塞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始終[2]。所以補氣活血很重要。
補陽還五湯出自清朝名醫(yī)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具有補氣行瘀、疏通經(jīng)絡的獨特功效,并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加減。方中重用黃芪益氣,使氣旺血行;當歸養(yǎng)血活血;紅花、川芎、赤芍、桃仁、地龍、活血通絡;并隨癥加減:有痰則加膽星;大便干結(jié)加大黃。上肢重加桑枝、桂枝引藥上行,溫經(jīng)通絡;下肢重加杜仲、牛膝引藥下行,補益肝腎。日久效果不顯著者,加水蛭、虻蟲以破瘀通絡;語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遠志等以化痰開竅;口眼喁斜者,可合用牽正散以化痰通絡;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黃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溫陽散寒;脾胃虛弱者,加黨參、白術(shù)以補氣健脾。本方生黃芪用量獨重,但開始可先用小量 (一般從30-60g開始)。高血壓患者可用,但正氣未虛者慎用,陰虛陽亢,或陰虛血熱,或風,火,痰,濕等余邪未盡者,應謹慎應用。
總之,在西醫(yī)綜合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補陽還五湯”治療高齡腦梗死患者,療效顯著,降低了致殘率,經(jīng)濟有效,值得在臨床推廣。
[1]陳清棠.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shù)會議 (1995)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81.
[2]張根明.中國全科醫(yī)學雜志[J].200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