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筱媛,唐丹,楊曉姍,盧訊文,何永華
工傷導致殘疾可引起病假和失業(yè)。以重返工作(return-to-work,RTW)為目標的個案管理模式可以幫助工傷受傷工人提高身體功能、改善社會適應性和職業(yè)適應性。通過功能評估、工效學干預、工作場所評估、工作安置協(xié)調、社會協(xié)調、信息傳播等[1]途徑,個案管理員協(xié)調工人、醫(yī)師、雇主、保險公司等共同參與[2],服務于工傷受傷工人及家庭成員,縮短病假、提高RTW率。個案管理團隊成員由個案管理協(xié)調員、人體工效學專家、康復專家等人員組成;他們應有醫(yī)學康復、職業(yè)康復、人體工效學、康復咨詢、工傷保險政策等相關經(jīng)驗[3]。隨著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完善與職業(yè)康復技術的發(fā)展,RTW的個案管理模已進入職業(yè)康復領域。個案管理主要內容有:①身體功能評估,工作環(huán)境和設備的適應性評估;②工作能力評估,工作任務分析與調整;③康復心理咨詢和技能培訓;④RTW協(xié)調與隨訪[2]。本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評價廣東省康復中心的RTW個案管理程序,以供同行參考并優(yōu)化該干預模式。
1.1 對象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2月廣東省工傷康復中心收治的工傷康復受傷工人523名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參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傷康復診療規(guī)范(試行)》(2008版)。納入標準:①男性年齡<60歲,女性年齡<55歲;②傷殘程度輕于4級。排除標準:①隨訪未滿8個月;②有較嚴重的認知障礙。
符合上述條件的共335名,隨訪率為64%,其中男性288名,女性47名;年齡16~58歲,平均(36.3±9.7)歲;傷前工作時間0.1~37.0年,平均(8.0±9.3)年;傷前月收入600~14000元,平均(2130±1275)元。傷前其他情況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的社會人口學特征(n=335)
1.2 方法 本調查中,成功RTW指隨訪期內連續(xù)有償工作1個月。隨訪期最長8個月,一旦受傷工人持續(xù)工作1個月,則隨訪結束;RTW滿意度指受傷工人對RTW過程的滿意度;缺勤期指從受傷工人離開本康復中心到成功RTW的第1天的天數(shù)。RTW的干預措施包括:
1.2.1 康復心理咨詢 聆聽受傷工人的傾訴,了解受傷工人關心的事情和期望,表達共情與支持,并向受傷工人宣講相關法規(guī),推動受傷工人適應和接受傷殘,增強其對自己的能力、社會和企業(yè)的正面信念,鼓勵其制訂合理的RTW計劃。
1.2.2 受傷工人參與傷殘適應小組的活動 通過康復小組咨詢、社會適應性訓練,如商場購物、公園娛樂、演講等方式,分享康復、就業(yè)經(jīng)驗,逐步融入社會。
1.2.3 與雇主溝通 根據(jù)受傷工人的興趣和能力,確定可能的雇主,并告知雇主該受傷工人心理、身體等情況,鼓勵雇主為受傷工人提供適當?shù)墓ぷ鲘徫弧?/p>
1.2.4 職業(yè)康復訓練與職業(yè)技能培訓 多種職業(yè)康復專業(yè)工作站訓練,工作崗位模擬訓練,職業(yè)技能培訓,如電腦操作、制作工藝品、木工、泥瓦工、電工等。其中電腦技能培訓包括字符錄入、資料搜索、動漫制作、辦公自動化技術等。
1.2.5 工作場所評估和試工 個案管理員進入工作現(xiàn)場,檢查工作環(huán)境與工作任務,評估其是否適合該受傷工人。對不同個體,要考慮到工作臺設計、倒班、通勤、食宿等問題;現(xiàn)場進行相關的工效學培訓,如怎樣正確搬移重物、何時進行工間休息等。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采用EpiData 3.1錄入、用SPSS 16.0分析,連續(xù)性變量用(±s)或者中位數(shù)表示,分類變量用百分比構成表示。單因素分析中,各組RTW率的比較用Pearsonχ2檢驗;由于缺勤天數(shù)為非正態(tài)分布,所以各組缺勤天數(shù)的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將單因素分析中RTW率或缺勤期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Cox多因素回歸分析。顯著性水平為0.05,雙側檢驗。
2.1 RTW情況 275名(82.1%)調查對象成功RTW,缺勤36.0 d(中位數(shù))。在未成功RTW的調查對象(60名)中,41名尚在休假,13名尚未找到合適的工作,3名不愿意再就業(yè),3名提前退休。在成功RTW的工人中,264名(96%)回到了原來的公司,其中17名(6.2%)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回到原公司或原工作崗位的工人的缺勤期明顯短于其他人(P<0.01)。見表2。
表2 工傷工人RTW情況
2.2 單因素分析結果 教育程度較高、受傷程度較輕、家庭支持較好的受傷工人RTW愿望較強、對雇主滿意度較高。職業(yè)技能培訓能提高RTW成功率。但參與傷殘適應小組活動者RTW的機會較低。36~40歲的年齡、良好的家庭支持、外來人員、傷殘程度較輕、沒有工作場所考察者的缺勤天數(shù)較少。見表3。
性別、婚姻狀況、技術認證、傷時企業(yè)所有制、崗位性質、傷前工作年限、傷前月收入、受傷部位及性質、接受心理指導、職業(yè)康復訓練均與RTW的成功率、缺勤天數(shù)的相關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工傷工人RTW的影響因素及干預行為的單因素分析
2.3 Cox回歸分析結果 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教育程度較高、家庭支持較好、傷殘程度較輕、不參加傷殘適應小組活動、電腦技術培訓有利于成功RTW。其中,職業(yè)或??平逃潭鹊墓と说腞TW的機會是小學或以下水平的2.948倍,10級以下傷殘程度者為5~7級者的2.942倍,家庭支持RTW者的機會為家庭反對者的3.233倍,參加電腦培訓者機會為不參加者的1.608倍,但參加康復活動小組者的機會為不參加者的71.3%。見表4。
表4 RTW的影響因素及干預行為的Cox多因素回歸分析
職業(yè)康復干預對成功RTW具有重要意義。從傷殘開始,個案管理員即在受傷工人、家庭、雇主及社會資源環(huán)境發(fā)揮協(xié)調作用,幫助受傷工人RTW[2]。本調查評估了個案管理模式在某康復中心對工傷受傷工人RTW的干預效果。結果顯示,除教育程度、家庭和社會支持、傷殘程度外,干預活動(包括傷殘適應小組、電腦技術培訓)與RTW有關。
本調查與以前的研究結果一致的是電腦技術培訓顯著促進RTW[4]。但出乎意料的是,傷殘適應小組活動與RTW呈負相關(參與傷殘適應小組活動的受傷工人能成功RTW的機會約為不參與者的70%)??紤]到傷殘適應小組活動與傷殘程度的弱相關性(r=0.25,P<0.001),其交互作用亦納入多因素模型分析,但最終被排除在模型外。其原因可能是:①參與傷殘適應小組活動的受傷工人大多是傷情嚴重的燒(燙)傷、截肢者,面貌及其他外形損傷者,雖然身體功能障礙程度并不特別嚴重,但其傷殘適應過程及程度導致心理或其他因素影響了RTW的干預效果;②本調查中參與傷殘適應小組活動的對象數(shù)量有限(49名,占全部調查對象的14.6%),使統(tǒng)計學檢驗效能不顯著。但傷殘適應小組活動對一些受傷工人確實具有積極意義。如某4級傷殘工人因燒傷致面容受損,而產(chǎn)生社交困難。通過參與傷殘適應小組的活動,心理問題有了明顯改善,并在某外資企業(yè)獲得了工作崗位。該結果提示,心理健康問題是康復工作必不可少的內容,更深入細致、專業(yè)的社會心理康復對工傷工人RTW至關重要[5-7]。
人們普遍認為職業(yè)康復訓練是促進RTW的有效因素[8-9],可以提高RTW成功率和縮短缺勤時間,但目前還沒有公認的職業(yè)康復流程[10]。本調查中沒有發(fā)現(xiàn)職業(yè)康復訓練對RTW具有顯著意義,提示職業(yè)康復措施的優(yōu)點、局限性都應進行科學地分析[10]。
目前已有數(shù)個研究表明,工作場所干預可能減少病假天數(shù)、提高就業(yè)機會[1,11]。本調查中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接受工作場所干預的受傷工人的假期更長,但在多因素分析中沒有顯著意義。可能是因為調查對象中僅有13名(3.9%)接受工作場所干預,以致沒有足夠的統(tǒng)計效能。盡管數(shù)量有限,但成功RTW的率還是相對較高,提示工作場所干預可能是促進RTW的積極因素[12-13]。
雇主、雇工、工傷保險支付者等相關各方不可避免地有利益沖突。但為了降低工傷保險與傷殘所帶來的損失,各方都有興趣致力于傷殘預防和管理[14]。個案管理員的積極溝通可以減少各方的誤解,促進受傷工人成功RTW。因此,應進一步評價和優(yōu)化其溝通作用。
RTW的影響因素較多,并且各研究報道的結果也不完全一致[4,15]。本調查中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良好家庭支持、較高的教育程度、較輕的傷殘程度都有利于RTW。這與目前的主要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由于本調查的對象均來自于同一家康復中心、干預措施尚未完善且干預的人群數(shù)量有限、以及一些重要的影響因素如受傷工人的心理學評價未進入調查中,所以結果可能存在信息偏倚和選擇偏倚,對結果的代表性、可靠性產(chǎn)生影響。
總之,本調查顯示大多數(shù)工傷受傷工人能成功回歸工作崗位。個案管理措施如傷殘適應小組、電腦技能培訓可能對RTW產(chǎn)生影響。然而,其他一些個案管理措施如康復心理輔導咨詢、職業(yè)康復培訓、工作場所評估也可能有利于RTW[7,16]。多樣化的、個性化的干預措施將有助于工人工傷后成功回歸工作崗位。
[1]Drews B,Nielsen CV,Rasmussen MS,et al.Improving motivation and goal setting for return to work in a population on sick leave:a controlled study[J].Scand J Public Health,2007,35(1):86-94.
[2]Shaw W,Hong QN,Pransky G,et al.A literature review describing the role of return-to-work coordinators in trial programs and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prevent workplace disability[J].J Occup Rehabil,2008,18(1):2-15.
[3]Feuerstein M,Huang GD,Ortiz JM,et al.Integrated case management for work-related upper-extremity disorders:impact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on health and work status[J].J Occup Environ Med,2003,45(8):803-812.
[4]Jang Y,Wang YH,Wang JD.Return to work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Taiwan:the contribution of functional independenc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5,86(4):681-686.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enta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mes in the workplace[R].Geneva,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5.
[6]Adams H,Ellis T,Stanish WD,et al.Psychosocial factors related to return to work following rehabilitation of whiplash injuries[J].J Occup Rehabil,2007,17(2):305-315.
[7]Rebergen DS,Bruinvels DJ,Beek AJ v,et al.Design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n the effects of counseling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by occupational physicians on return to work:the CO-OP-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07,7(147):183.
[8]Crisp R.Return to work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Rehabil,1992,58(4):27-33.
[9]Kendall E,Muenchberger H,Gee T.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quantitative synthesis of outcome studies[J].J Vocat Rehabil,2006,25(3):149-60.
[10]Fady K,McPherson K.Approaches to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J Head Trauma Rehabil,2009,24(3):195-212.
[11]Tompa E,de Oliveira C,Dolinschi R,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disability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with economic evaluations[J].J Occup Rehabil,2008,18(1):16-26.
[12]Briand C,Durand MJ,St-Arnaud L,et al.Work and mental health:learning from return-to-work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designed for workers with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J].Int J Law Psychiatry,2007,30(4-5):444-457.
[13]Ammendolia C,Cassidy D,Steensta I,et al.Designing a workplace return-to-work program for occupational low back pain:an intervention mapping approach[J].BMC Musculoskelet Disord,2009,10:65.
[14]Franche RL,Krause N.Readiness for return to work following injury or illness:conceptualizing the interpersonal impact of health care,workplace,and insurance factors[J].J Occup Rehabil,2002,12(4):233-256.
[15]胡嘉,何永華,彭華,等.某機車制造企業(yè)工人工傷后回歸工作的影響因素[J].中華勞動衛(wèi)生職業(yè)病雜志,2010,28(6):405-409.
[16]Braathen TN,Veiersted KB,Heggenes J.Improved work ability and return to work following voc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of subjects on long-term sick leave[J].J Rehabil Med,2007,39(6):493-499.
[17]羅筱媛,許如玲,盧訊文,等.工傷職工職業(yè)康復及重返社會的行動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8):78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