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梅香 李遵清
(1 兗礦集團北宿煤礦醫(yī)院,山東 兗州 272100;2 山東省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山東 濟寧 272051)
目前慢性病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慢性病不僅使老年人遭受生理痛苦,經(jīng)濟負擔加重,而且嚴重影響老年人的機體活動功能,使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下降或喪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1,2]。而不健康的行為及其生活方式又是慢性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3]。因此,培養(yǎng)健康的行為及其生活方式有助于慢性病癥狀的改善和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為此,筆者對52例住院慢性病患者進行了為期4周的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并與48例住院慢性病患者進行對照觀察,效果令人滿意。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0年1月至5月間在兗礦集團北宿煤礦醫(yī)院內(nèi)科住院治療的100例慢性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入組條件:①均經(jīng)二級以上醫(yī)院確診為慢性病者;②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愿意參加并配合本研究;③出院6個月內(nèi)無遷址計劃;④家庭住址距離醫(yī)院≤10km。
經(jīng)篩選,符合研究條件者共100例。其中,男76例,女34例;年齡49~68歲,平均(56.23+16.35)歲;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學19例,初中38例,高中或中專24例,大專以上11例。職業(yè):工人43例,農(nóng)民30例,干部27例,病程3個月~18年,平均(11.3±7.9)年,住院時間28~62d,平均(49.6±13.8)d。病種:高血壓病者19例,糖尿病者24例,腦卒中者18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者2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16例。按拋硬幣分組法分為觀察(52例)和對照組(48例)。兩組患者一般人口學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
研究組:住院期間,兩組根據(jù)病情需要均給予常規(guī)使用藥物治療,同時根據(jù)研究的需要,采用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觀察組在護理上實施以健康信念模式為指導的健康教育,對照組在護理上進行衛(wèi)生知識宣教,疾病防治等一般性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時間為4周,隨訪6個月。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實施步驟如下。
1.2.1 第1步慢性病感知教育:讓患者了解和掌握慢性病的疾病易感性、嚴重性和威脅性,干預時間為1周。患者住院后,由研究人員對其慢性病的態(tài)度、知識和行為方面進行評估,發(fā)現(xiàn)患者在健康行為方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根據(jù)評估結果,研究人員制訂相應的措施,患者認識到不良健康行為對慢性病的威脅和嚴重性。主要措施包括:①介紹慢性病的基礎知識,以及目前健康行為方面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與慢性病的密切關系等。②介紹慢性病的急性并發(fā)癥,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7大慢性嚴重并發(fā)癥。③與患者共同討論各種慢性病的社會影響,如家人可能會成為慢性病的“后備軍”,以及對自身工作的影響等。在講解和討論時,配合數(shù)字和圖片,使患者更易于接受。
1.2.2 第2步健康行為益處教育:讓患者知曉采取健康行為的益處,干預時間為1周?;颊邇H僅認識到疾病的危害性、嚴重性還不夠,重要的是知曉健康行為的益處和障礙。研究人員采用多媒體形式,并且發(fā)放相關資料,對患者實行集中培訓,旨在讓患者感知到執(zhí)行一些健康行為對延緩疾病進展是有效的,實施這些健康行為所獲得的收益遠遠大于所付出的代價。同時對患者在采取健康行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如與日常生活的時間安排有沖突等,都如實地指出,并幫助患者逐一克服。
1.2.3 第3步進健康行為可能性教育:讓患者感到通過長期努力可以改變不良行為,干預時間1周。經(jīng)過培訓,患者在生活方式上有了新的認識,并且有意愿要采取健康行為。在這一階段幫助患者制訂個體化的行為轉變計劃,并指導實施。對患者已經(jīng)采取的正確行為方式給予鼓勵,讓患者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認識和正確的判斷,有信心和毅力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行為。另外,充分利用社會支持系統(tǒng),通過家屬或其他人員的鼓勵和監(jiān)督,間接幫助患者執(zhí)行健康行為。
1.2.4 第4步健康行為督導:患者出院后,研究人員根據(jù)患者各種的病情制定相應的遵醫(yī)行為,隨訪6個月,持續(xù)督導患者采取健康行為。此時患者已出院,采取每月定期回院隨訪的方式,時間定于每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六,隨訪前1周電話通知患者,以便他們做好工作、生活安排;隨訪前1d,研究成員再次與患者電話溝通,以確?;颊邷蕰r參加隨訪。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時隨訪者及時進行電話隨訪。隨訪期間,采用持續(xù)督導,及時反饋的方法,我們要求患者根據(jù)各自的疾病情況將每半個月的遵醫(yī)行為情況以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研究成員通過患者每半個月的記錄表來評估患者在改變不良健康行為方面的表現(xiàn),與患者討論采取健康行為的感受,向患者反饋其認知錯誤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反饋時除通過表揚正性強化外,要特別對薄弱環(huán)節(jié)給予針對性的反饋和指導,對某些行為習慣改變差的患者再次給予風險強化,使患者真正認識到不良健康行為的危害和嚴重性,以維持患者的健康行為。另外我們制作了大量的警示標語和不良健康行為造成危害的生動圖片,由研究成員指導患者及家屬貼于醒目之處,如飲食標語貼于餐桌,運動標語、圖片貼于鏡前等,通過感官刺激來強化患者已建立的良好行為。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結果比較(±s)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結果比較(±s)
干預后研究組(n=52) 對照組(n=48) t值 P 研究組(n=52) 對照組(n=48) t值 P自我護理能力 109.47±11.47 108.52±11.44 0.41 >0.05 139.87±18.93 116.87±14.52 6.78 <0.01自我概念 18·86±3·42 18.16±3.31 0.15 >0.05 23.72±3.61 19.89±4.57 4.67 <0.01自護責任感 13·44±3·13 13.11±3.42 0.50 >0.05 17.68±5.45 15.56±5.74 3.04 <0.01自護知識 45·90±6·74 44.87±6.37 0.78 >0.05 56.78±8.62 48.31±7.41 5.25 <0.01自護技能 24·34±4·77 24.31±4.59 0.03 >0.05 32.69±6.23 25.18±5.54 6.35 <0.01干預前
1.3.1 自我護理能力實施量表:采用1979年Kearney and Fleischers Es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ESCA)量表[4],該量表共4個維度,即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護知識水平和自護技能,共43個條目,得分在0~172分,使用liked 0~5得分方式,其中第11條為反向得分,得分越高,自我護理能力水平越高,根據(jù)得分排序,分為低等水平(0~57)、中等水平(58~115)、高等水平(116~172)。2000年臺灣學者將該量表翻譯成中文[5],并在臺灣人群中進行了效度和信度的測定,結果內(nèi)容效度指數(shù)為1.0,Cronbach's a值為0.86~0.92,重測信度為0.91。
1.3.2 健康問卷(Short Fro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6]SF-36作為簡明健康調(diào)查問卷,它從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生命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8個維度全面概括了被調(diào)查者的生存質(zhì)量。分數(shù)越高表示健康狀況越好,生活質(zhì)量越高。
見表1。
表1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自我護理能力各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2。表2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自我護理各維度水平評定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見表3。表3結果顯示,研究組SF-36量表各因子和總分明顯提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健康信念模式主要用于預測人的預防性健康行為和實施健康教育[7]。健康信念模式由三部分組成,即個體的健康信念、行為的線索或意向以及行為的制約因素[8]。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它以心理學為基礎,由刺激理論和認知理論綜合而成,并在預防醫(yī)學領域中最早得到應用和發(fā)展。該模式認為人們對疾病易感性和嚴重性的認知(產(chǎn)生恐懼)與預防疾病的行為是相關的,其核心部分是關于疾病的個人信念,這個信念調(diào)節(jié)著對威脅的感知,從而影響采用對抗疾病行為的可能性。
表2 干預后兩組患者自我護理水平評定結果比較平 [n(%)]
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人們發(fā)生行為的改變,促使人們采納健康的行為[9]。健康行為是指個人為維持或促進健康,達到自我滿足、自我實現(xiàn)而采取的行為??刂撇唤】敌袨?,建立健康行為,能減少慢性疾病的發(fā)生,改善并促進患者的健康狀況。健康行為包括健康責任、運動和鍛煉、營養(yǎng)、自我實現(xiàn)、人際關系、壓力應對。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對人們積極采納健康行為具有重要促進作用,一個人如果認為某一疾病的易感性及嚴重程度高,預防措施的效果好,采取預防性措施的障礙少,則其健康信念強,易采取醫(yī)護人員所建議的預防性措施。
健康行為能夠幫助人們提高自我護理能力。自我護理能力是一個趨于成熟或已成熟的人的一種綜合能力,是個體為維護和促進身體健康和身心發(fā)展所學到的一種復雜的活動能力。是個體擁有認知、心理動力、必要的評估干預和采取有目的的活動,以保證維持個體的健康和完好狀態(tài)的感情調(diào)控技巧[10]。
表3 兩組患者SF-36總分及各因子分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患者SF-36總分及各因子分評分比較 [分,±s]
干預后研究組(n=52) 對照組(n=48) t值 P 研究組(n=52) 對照組(n=48) t值 P生理功能 67.59±7.47 67.35±7.38 0.16 >0.05 83.85±9.54 69.16±8.51 8.10 <0.01生理職能 42.36±3.37 42.41±3.46 0.07 >0.05 55.39±8.19 44.56±4.43 8.12 <0.01軀體疼痛 62.56±7.68 62.66±7.72 0.06 >0.05 79.68±8.93 65.13±8.77 8.22 <0.01總體健康 58.38±5.69 58.26±5.52 0.11 >0.05 72.79±8.67 60.19±6.65 8.10 <0.01生命活力 62.39±6.82 62.41±6.89 0.01 >0.05 73.59±9.12 63.25±7.51 6.16 <0.01社會功能 57.29±5.43 58.11±5.53 0.75 >0.05 73.64±9.31 58.77±6.26 9.29 <0.01情感職能 52.71±5.34 53.09±5.40 0.35 >0.05 70.39±9.57 54.69±6.29 9.61 <0.01精神健康 65.62±6.85 64.96±6.71 0.51 >0.05 79.25±9.74 67.24±7.31 6.93 <0.01總分 58.92±6.62 59.16±6.70 0.18 >0.05 74.29±8.58 60.52±7.62 6.00 <0.01干預前
健康行為能夠提高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生活質(zhì)量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中功能能力和主觀感覺,是包括生物醫(yī)學和社會心理內(nèi)容的綜合概念[11]。目前慢性病已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和生命質(zhì)量的主要疾病。慢性病導致人們生活能力下降,進而又導致心理障礙的產(chǎn)生,研究表明[12],自我護理能力是生活質(zhì)量影響的重要因素,加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有利于促進患者健康。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兩組患者ESCA和SF-36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表明兩組自我護理能力水平和生存質(zhì)量具有一定可比性。干預后,觀察組ESCA和SF-36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表明觀察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水平以及生存質(zhì)量高于對照組患者,健康信念模式教育能夠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存質(zhì)量。
綜上所述,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在對慢性病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存質(zhì)量干預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有助于患者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和生存質(zhì)量。
[1]馬靜.持續(xù)家庭訪視護理對老年慢性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06,32(5):374-376.
[2]冷靜,鄧冰,胡艷文,等.貴陽城區(qū)老年慢性病人健康狀況及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需求調(diào)查[J].貴州醫(yī)藥,2010,34(4):311-314.
[3]盧建華,吳建國,吳靜娜,等.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健康管理體系[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2(2): 212.
[4]Carter PA.Self-care agency:the concept and how it is measured[J].J Nursing Measurement,1998,6(2):195-207.
[5]Wang HH,Lafreys C.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instruments tomeasure self-care agency and social support of women in Taiwan[J].Kaohsiung J Med Sci,2000,16(9):459-467.
[6]汪向東,王西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76-79.
[7]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96.
[8]馬驍.健康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232.
[9]羅偉幟.健康教育模式在慢性疾病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09,7(4中旬版):1009-1010.
[10]耿桂靈,梁濤.自我護理能力的概念和測評方法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6,20(1上旬版):4-6.
[11]黃偉雄.社區(qū)綜合防治對高血壓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雜志,2009,17(8):664-665.
[12]唐湘林,瞿云中.COPD病人自我護理力與生活質(zhì)量的相關性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5(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