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偉 江西省武警消防總隊醫(yī)院,江西省南昌市 330009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一種胃食管反流病,由于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主要是酸性胃液或酸性胃液加膽汁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黏膜性病變,引起食管黏膜的急、慢性炎癥性改變,導致黏膜糜爛、潰瘍和纖維化等病變。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反酸、燒心、胸骨后燒灼感或燒灼樣痛,嚴重者出現(xiàn)吞咽困難、出血或貧血。系消化系統(tǒng)常見多發(fā)病,在我國的發(fā)生率約為7%~8%[1]。筆者于2007年10月-2010年12月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常規(guī)治療患者80例,并與單用西醫(yī)治療的80例做對照觀察,療效確切,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為本院門診患者,排除食管腫瘤、狹窄、消化性潰瘍、腸梗阻、胰腺炎、炎癥性腸病及其他疾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 33歲;病程 9個月~12年,平均5.3年。對照組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 22~62歲,平均年齡32歲;病程 8個月~13年,平均5年。2組年齡、病程、癥狀及體征等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60例門診患者均符合 RE診斷標準[2]:(1)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癥狀,如明顯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2)胃鏡診斷及分級標準。胃鏡下食管黏膜表現(xiàn):0級:正常(可有組織學改變),積 0分;Ⅰ級:點狀或條狀發(fā)紅,積1分;Ⅱ級:有條狀發(fā)紅、糜爛,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積2分;Ⅲ級:病變廣泛發(fā)紅、糜爛融合呈全周性或潰瘍,積3分。并排除外消化性潰瘍等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及可致胃腸道癥狀的其他全身疾病,并且無消化道手術史。
2組均采用一般性治療:飲食規(guī)律,避免過飽過饑,少喝濃茶及咖啡等刺激性飲料,戒煙酒及刺激食物,調情志,餐后應適量活動,避免餐后立即臥床休息。
2.1 治療組 莫沙必利 5mg,3次/d,奧美拉唑40mg,2次/d,加用自擬中藥方和胃湯:柴胡15g、白芍 15g、黨參 15g、茯苓 10g、半夏 12g、陳皮 12g、廣木香 10g、竹茹 10g、蒲公英15g,反酸甚者加煅瓦楞子10g;噯氣明顯者加旋復花10g;灼痛明顯加延胡索 10g;嘔惡、食少加焦三仙10g。每天1劑,水煎服,早、中、晚各服 100m l。
2.2 對照組 莫沙必利5mg,3次/d,奧美拉唑40mg,2次/d。2組療程均為4周。2組分別于治療前做胃鏡檢查,治療后第4周做胃鏡復查。
3.1 療效標準 于治療4周后分別觀察記錄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癥狀并評定療效。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好轉;無效: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加重。以顯效和有效為總有效率。胃鏡療效評價則按胃鏡復查的積分判斷療效[2]:積分為 0分為痊愈;積分減少2分為顯效;積分減少1分為有效;積分無變化或增加1分為無效。
3.2 治療結果
3.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n)
3.2.2 2組胃鏡療效比較。治療組內鏡下有效率為92.5%,對照組內鏡下有效率為7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46,P<0.05),見表2。
表2 2組胃鏡療效比較(n)
陶某,女,51歲,2009年10月初診。反酸,燒心,進食后胸骨后疼痛2年余,經胃鏡檢查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淺表性胃炎。服雷尼替丁、多潘立酮、奧美拉唑等藥物治療無明顯好轉。平素抑郁寡歡,善太息,納呆。1周前因過食冷飲上癥加重,反酸,燒心,伴噯氣胸脘脹悶,倦怠,大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滑。西醫(yī)診斷為反流性食管炎。中醫(yī)診為反酸。辨證為肝郁氣結,胃失和降。治以疏肝和胃,化痰降逆。方用自擬中藥方和胃湯加減。柴胡1g、白芍15g、黨參15g、茯苓 10g、半夏 12g、陳皮 10g、廣木香 10g、竹茹 10g、瓜蔞10g、桔梗6g、烏賊骨15g、焦三仙10g。水煎服,每天1劑。并囑其保持良好情緒,注意生活調理。服7劑后諸癥減輕,食欲漸增。續(xù)服21劑,諸癥基本消失,精神好轉。隨訪半年未見復發(fā)。
胃內容物(包括十二指腸液)反流入食管產生癥狀或并發(fā)癥時,稱為胃食管反流病(GERD),酸(堿)反流導致的食管黏膜破損稱為反流性食管炎(RE)。易長期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還可造成食管狹窄,引起B(yǎng)arrett食管(BE)、食管腺癌(EA)等嚴重并發(fā)癥。消化內鏡是RE的主要診斷方法[2]。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食管下端括約肌(LES)不適當遲緩或經常處于松弛狀態(tài),并有反流物引起食管黏膜損害,食管對反流物清除功能削弱等因素所致[3]。因此抑制胃酸分泌和促進胃腸動力是治療RE的最主要方法。其治療的關鍵是制酸并防止胃酸的反流,從而消除導致食管炎的致病因素。莫沙必利為胃動力藥,增強消化道運動,促進胃及十二指腸運動,加快胃排空,有效防止胃酸,膽汁反流。運用H+-K+-ATP酶(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可減少反流物的酸度,為治療RE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低酸環(huán)境。
反流性食管炎屬于中醫(yī)“吞酸”、“反酸”、“反胃”、“嘈雜”、“胃脘痛”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本病病位在食管、脾胃,與肝脾關系密切,正常人體脾胃升降正常,肝氣疏泄條達,一旦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憂思惱怒,情志不遂等可致肝氣不舒,橫逆犯胃,則中焦氣機升降失常,胃失腐熟水谷,而谷濁之氣不得下行而上逆侵蝕食管,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是基本病機。因此在治療上以益氣健脾,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為法。方用柴胡、陳皮、白芍疏肝理氣;黨參、茯苓益氣健脾,陳皮理氣和胃;陳皮、半夏、廣木香行氣降逆;柴胡主升,半夏主降,諸藥伍用使肝氣條達,脾胃升降自如。白芍緩急止痛,可調節(jié)迷走神經張力,解除胃腸痙攣;蒲公英活血解毒,可促進損傷黏膜的修復,減少理化刺激,保護受損的黏膜。
筆者用自擬中藥方和胃湯聯(lián)合莫沙必利與奧美拉唑治療反流性食管炎80例,用藥4周后治療組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癥狀明顯好轉,內鏡復查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RE,充分發(fā)揮了中西藥各自優(yōu)勢,取得較好療效,不良反應小,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
[1] 張志宏.規(guī)范診斷和治療反流性食管炎〔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16):325.
[2] 丁大洪.反流性食管病(炎)診斷及治療方(試行)〔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16(6):326.
[3] 陳灝珠.內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