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龍
飯局文化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只要你在這個社會上混,只要你還有三親六故,三朋四友,就免不了有飯局。不論你是公交、私交還是公私兼交,都是交必設(shè)飯局,似乎不設(shè)飯局就不夠意思。給孩子轉(zhuǎn)學,要辦個飯局請老師校長“照顧”一二;孩子考上大學,要辦飯局以表慶賀;有親人住院,要辦飯局犒勞醫(yī)生“下刀有方”……總之,伴隨著飯局文化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的發(fā)揚光大,近年來在中國又誕生了一個新“工種”:飯局新“三陪”,即陪吃、陪喝、陪聊天。
中國人現(xiàn)在請客吃飯講究吃好喝好聊好才過癮。光有好酒好菜那還不夠,最好要有個既能喝又能侃的人來“陪客”。要知道,侃大山也是酒席上的一道菜,或者說一味調(diào)料。沒有能侃的,大家都正襟危坐,或悶頭猛吃,那就顯得很尷尬,很沒意思。特別是陪客吃飯,那就叫“冷場”。如果做東的人嘴巴子不利索,那就要請來一位嘴巴子利索的人,他要善飲健談,見多識廣。他輕搖三寸不爛之舌,就能叫客人心甘情愿把主人敬的酒喝下去。他妙語連珠且風趣幽默,直逗得謙謙君子矜持淑女開懷大笑忘乎所以……這種人,就是當下飯局文化中最為流行的“三陪”。
好的飯局“三陪”有一個必備條件,那就是段子多。一個小故事,一個順口溜,一首打油詩,都可以入段子。內(nèi)容則有葷有素有黑有白。素段子不一定寡淡,葷段子也不一定粗俗,關(guān)鍵看說的人會不會表達。按理說,段子人人會說,但能說好的人不多。首先你要交際廣,聽得多而且版本新,還要記得住說得出。所以,飯局“三陪”一般都是記性好口才好表達能力強的人,要聲情并茂,學啥像啥,學誰像誰。因此,會說段子的人在酒桌上最受歡迎。他也許沒有多少錢,沒有多大權(quán),但他有一張嘴,照樣可以吃四方。據(jù)說,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里,一些人就靠著耍嘴皮子整天晃蕩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飯局里,做起了職業(yè)“三陪”。
當然,飯局“三陪”也不是誰都能勝任的,也分三六九等,分水平高低。首先,出任飯局“三陪”的人必須靈光,多少要有點語言文字水平才行。其次,這個“三陪”得有點幽默感,說出來的話或段子能逗人一樂。再其次,他得有眼力,能根據(jù)飯桌上客人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層次來決定所侃內(nèi)容。于是,飯局“三陪”就成了中國七十二行當之外的一類半職業(yè)“高手”。于是,“閑話江湖”在他們嘴皮子的閃展騰挪中剎那間便風生水起,刀光劍影,煞是熱鬧了。飯局“三陪”一般文化程度不算太低,至少在他那個朋友圈子里是“有學問”的人。他可以是公務(wù)人員,也可以是普通百姓,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作為公務(wù)人員,他有點懷才不遇的“玩世不恭”;作為普通百姓,他有點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得。在官場里,他的能侃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宣泄,也是一種對權(quán)威的口頭挑戰(zhàn);在百姓間,他是見多識廣多少有點“身份”的人,唾沫星子飛濺那是一種“唯我獨尊”的快感……
當然,飯桌上的話題范圍很廣,內(nèi)容很多,而且也沒有啥框框圈圈限定你。你可以侃“國家大事”,也可以侃“身邊小事”,乃至于“公事”、“私事”,只要你認為可以拿來放在人面前說的,都可以盡情侃。不過,飯局“三陪”所說的段子、故事或即興發(fā)揮必須精短,有包袱,笑點高,最忌諱把一件事情掰碎泡爛里里外外詳細敘說,看似注重細節(jié),其實太過瑣碎,過于平鋪直敘,失去了懸念和張力,就乏味了。
總之,飯局“三陪”的流行,使得飯局文化的外延和內(nèi)涵都得到了豐富。它不同于我們慣常意義上理解的所謂“三陪”,也不同于以秘書身份周旋于飯局中的“三陪”。他們的出現(xiàn),使得原來以吃喝為主題的飯局具有了那么一點“文化”的意味。盡管這種飯局文化只能歸入俗文化或非主流文化那一部分,但它畢竟還是“有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