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原文摘編: 有一位父親,他的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會遭到嚴厲的體罰。他的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被北京大學錄取,他叫蕭百佑,被稱為“中國狼爸”。近日,“狼爸”蕭百佑做客江蘇教育電視臺。沒想到在現(xiàn)場就遭到南京眾多專家、學者的尖銳質(zhì)疑,不過“狼爸”毫不示弱,堅稱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親”。
在“狼爸”蕭百佑眼中,“打孩子”不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而且是“最精彩的一個部分”。在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蕭百佑還帶來了管教孩子的雞毛撣。
據(jù)蕭百佑介紹,每當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必須要接受雞毛撣子的“懲罰”。他認為,自己學生階段的成功主要受益于母親“動輒就打”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他選擇了延續(xù)家族傳統(tǒng)。
蕭百佑表示,他并非是公眾眼中的“野蠻父親”,用暴力強迫孩子服從自己的意志?!啊蚝⒆硬皇窍裾f得那么簡單。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要打得科學,打出藝術(shù)并不容易。那什么是科學地打呢?我認為,是明家規(guī)、定尺度的家法。孩子們知道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是錯的,錯的是新錯還是重犯。錯了打哪里,打多少下,打的時候不能有不良的反應(yīng)。打完之后要孩子表述受罰后的決心。”蕭百佑說。蕭百佑認為,孩子身上有三個特性:動物性、人性、社會性。在12周歲之前,孩子身上動物性的特征表現(xiàn)得比較強烈,必須用“打”的方式才能讓孩子懂得是非道理。“所以在孩子12歲之前,我都是以打為主,”蕭百佑說。
編輯點評: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原來打罵教育也可以成就一個人才,可以讓人懂得是非道理。即使今天,真如“狼爸”所愿,孩子考入北大,但他們童年缺失的幸福卻無處找尋,而在他們成長中所經(jīng)歷的奴性教育是否會延續(xù)到下一代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