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紅十字會醫(yī)院(西安 710054) 姚 宏 張春玲 常 育
注射用七葉皂苷鈉是由七葉樹科植物天師栗的干燥成熟種子(婆羅子)中提取得到的皂苷鈉鹽制成的中藥注射劑 ,主要成分為七葉皂苷鈉 A和七葉皂苷 B;可刺激垂體前葉和腎上腺皮質,提高血漿內 ACTH和皮質類固醇的濃度,具有消腫、抗炎、抗?jié)B出、消除自由基的作用[1]。為探討注射用七葉皂苷鈉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現(xiàn)將我院 2010年使用注射用七葉皂苷鈉發(fā)生不良反應 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分析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6例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男 5例(83.3%),女 1例 (16.7%)。年齡小于 14歲 1例 ,18~ 42歲 3例 ,大于 58歲 2例。原患疾病:左脛骨中段粉碎性骨折 1例,右側尺骨遠端骨折、左側鎖骨骨折 1例,左內外踝骨折 1例,左內踝骨折術后 1例,左三踝骨折并脫位 1例 ,右腓總神經損傷 1例。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時間及用藥劑量見表 1。
表1 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時間及用藥劑量
2 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及轉歸 見表 2。5例為靜脈炎,構成比為 83.3%;1例出現(xiàn)腎功能損傷。
表2 注射用七葉皂苷鈉致不良反應臨床表現(xiàn)及轉歸
注射用七葉皂苷鈉常用于腦水腫、創(chuàng)傷和手術所致腫張,也用于靜脈回流障礙、下肢靜脈曲張,運動系統(tǒng)損傷造成的軟組織血腫、水腫等疾病。其用法用量規(guī)定,靜脈給藥:一日 5~10mg溶于 250ml滴注液中靜脈滴注;或 5~ 10mg溶于 10~20ml 10%葡萄糖溶液或 0.9%氯化鈉溶液中。重癥者可多次給藥,但一日總量不得超過 20mg,療程 7~ 10d。 6例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男占 83.3%,女占 16.7%。這可能與男性患者人群罹患外傷的機會較多,導致該藥的用藥頻率也較高有關。6例中有 2例老年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赡芘c老年人骨質疏松,慢性靜脈曲張、周圍神經炎等有關。表 1結果示,每日用量 20mg的患者,用藥劑量大大超過了說明書的規(guī)定,在用藥的第 2天就出現(xiàn)了靜脈炎的癥狀,注射局部出現(xiàn)疼痛、皮膚顏色發(fā)紅、條索感。其原因為高濃度七葉皂苷鈉為刺激性強的藥物,其 pH值和滲透壓與血液相差較大,組織間液被吸入血管,是血管內壓力升高,內膜受損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2]。因此,每日用量大及濃度高等是七葉皂苷鈉致靜脈炎的重要原因之一。
6例中 5例使用 0.9%氯化鈉注射液作為七葉皂苷鈉的稀釋液,配置成的溶液 pH值為 4.6[3]。有研究表明,低 pH值的溶液更易引起輸液性靜脈炎,也是輸液誘發(fā)靜脈炎的危險因素之一。 Kuwahara等[4]的動物實驗表明,在固定輸液時間(6h)的情況下,不同 pH值的溶液對靜脈的刺激作用不同,pH值為 4.5的溶液,100%誘發(fā)外周靜脈炎,pH值為 6.5的溶液,即使增加輸液的時間,也沒有靜脈炎的發(fā)生,這可能是導致靜脈炎的原因之一。因此,建議臨床醫(yī)師在應用中注意調整輸注溶液的 pH值以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注射用七葉皂苷鈉為中藥制劑,成分較復雜,除主要成分七葉皂苷鈉 A和七葉皂苷鈉 B外,還含有少量的糖元,苷元、脫酰基的降解產物和其他雜質,藥物中的微粒也可引起靜脈炎的發(fā)生。表 2結果示:1例年齡 14歲患者,出現(xiàn)小便不適、血尿,發(fā)生急性腎功能損傷。七葉皂苷鈉藥品說明書中明確規(guī)定禁用于對本藥過敏者,腎損傷、腎衰竭、腎功能不全者等。有文獻記載在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中如靜脈注射大劑量七葉皂苷鈉可能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此例患者既往史有紫癜性腎炎,因此建議應慎重使用。若一旦出現(xiàn)腎功能受損,應立即停止用藥,并作全面的腎功能檢查,根據(jù)檢查結果,按受損傷程度進行治療。
注射用七葉皂苷鈉臨床最常見不良反應為靜脈炎。建議輸注此藥應選擇管徑較粗的血管穿刺,還可對穿刺部位保暖,以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減少局部的疼痛;如用 0.9%氯化鈉注射液做溶媒時,可以使用碳酸氫鈉調節(jié) pH值,減少對血管的刺激作用;另外應嚴格按規(guī)定說明書規(guī)定的劑量及療程使用;在條件許可時選擇精密過濾輸液器,保護外周血管,盡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1] 陳新謙,金有豫,湯 光.新編藥物學 [M].1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314.
[2] 陳 寧.20例注射用七葉皂苷鈉致靜脈炎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雜志,2009,10(6)595-597.
[3] 肖 京,王京菊,李 雁,等.七葉皂苷鈉注射液所致靜脈炎的臨床研究 [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7,14(10):105-106.
[4] Kuwahara T,Asanami S,Kawauchi Y,et al.Experimental infusion phlebrtie tolerance pH of peripheral vein[J].J Toxicol Sci,1999,249(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