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冬涼
(泉州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托妮·莫瑞森小說中的消費文化透視*
蘇冬涼
(泉州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托妮·莫瑞森作品多處描寫了一戰(zhàn)后到六七十年代美國黑人獨特的消費文化現(xiàn)象。鮑德里亞有關消費文化的理論可以很好地解讀莫瑞森作品中與消費文化密切相關的幾個方面,即飲食、穿著、娛樂休閑、品牌以及身體消費,分析“大眾消費模式”所帶來的美國黑人消費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的轉變,并借此探討消費對于黑人的符號價值意義和顛覆作用。
黑人;消費文化;符號意義
大眾消費誕生于20世紀初的福特主義生產(chǎn),到了20年代,當汽車占據(jù)美國文化中心位置時,消費社會在美國產(chǎn)生。福特主義生產(chǎn)的重要意義在于造就了史無前例的大眾消費模式。經(jīng)濟學家卡圖納對此進行了清晰的概括:“除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從前的奢侈品如擁有私房、耐用品、旅游、休閑和娛樂不再限定在少數(shù)人身上了。蕓蕓大眾都參與到享受這些物品的行列,并表現(xiàn)出對這些物品的最大的需求?!保?](P5)隨著大眾消費的到來,消費所具有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功能日益顯現(xiàn),也不斷改變著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可以說,隨著美國20年代進入大眾消費社會,消費生活方式已經(jīng)逐步取代出生、血統(tǒng)和種姓等級成為個人的識別系統(tǒng),而20世紀20年代對于黑人來說也是一個大轉變的年代,黑人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進一步覺醒,出現(xiàn)了哈萊姆文藝復興。這次黑人運動伴隨著大眾消費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響了美國黑人的生活。從20世紀20年代的哈萊姆文藝復興到60年代的黑人文藝運動,美國黑人作為“蕓蕓大眾”中的一員,也享受著“消費社會”所帶來的豐盛,在經(jīng)濟、文化、社會及心理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巨變。而這一切的變化在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妮·莫瑞森的作品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從1970年第一部作品出版并蜚聲美國文壇起,莫瑞森至今已創(chuàng)作了八部小說:《最藍的眼睛》、《秀拉》、《所羅門之歌》、《柏油孩子》、《寵兒》、《爵士樂》、《天堂》及《愛》。這八部小說除了《寵兒》故事是發(fā)生在1873年外,其余七部都發(fā)生在一戰(zhàn)后到六、七十年代的美國。這七部小說多處描寫了一戰(zhàn)后美國黑人各種商業(yè)消費活動,在文本中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美國黑人消費文化現(xiàn)象,這主要體現(xiàn)在飲食、穿著、娛樂休閑、品牌以及身體消費等方面。分析“大眾消費模式”所帶來的美國黑人消費價值觀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倫理觀的轉變,可以探討消費對于黑人的符號價值意義和顛覆作用。
飲食是消費的第一也是最基本的大事,但是飲食不是純粹的生理活動,莫瑞森“經(jīng)常使用食物形象去探索美國黑人身份”。[2](P90)美國黑人一開始從非洲大陸到達美國時,生活條件極其低下,基本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也逐步形成了一些自己的飲食特征,主要以自然中生長的水果如草莓、葡萄等以及其它農(nóng)作物為食。然而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美國黑人的飲食中不斷吸取了白人飲食的成分,原始自然的東西逐步讓位于牛奶、糖、飲料、酒、咖啡等現(xiàn)代食品,食物變得富足而多樣化?!蹲睢发俦疚闹械男≌f名稱都只用第一個字代替,比如《最》表示《最藍的眼睛》,以下同。中佩科拉喜歡吃瑪麗·珍牌的糖塊,喜歡到愛斯樂冷飲店買冰淇淋吃,喜歡用印有雪莉頭像的杯子喝牛奶《秀》中奈爾和秀拉經(jīng)常光顧埃德娜·芬奇的“醇芳館”冰淇淋店。《愛》中到科茲旅游度假勝地的黑人游客吃著“蟹肉沙拉、火腿、雞肉、蛋卷和檸檬味蛋糕”[3](P6)。從這一切可以看出美國黑人的飲食已經(jīng)逐步過渡到了食物的相對富足以及加入白人飲食特點的階段。而在“哪里吃”的問題上,許多美國黑人也開始選擇咖啡廳、酒吧、電影院等作為他們飲食消費和放松自我的地方?!蹲睢分胁ɡ虻诫娪霸豪镆贿吙粗娪耙贿叧灾牵骸拔揖湍菢邮嶂^坐著看電影,特別開心。我想要從頭到尾再看一遍,就起身去買糖吃。”[4](P78)《所》中麥肯不但喜歡吃甜食,而且經(jīng)常跟他的朋友吉他到瑪麗酒家喝酒和咖啡。《柏》中吉德不但喜歡吃奶昔、法國面包、喝白蘭地和威士忌,而且還會去旅館喝酒:“薄荷酒……等著侍者端著飲料回來,她當即后悔了,就又要了苦艾酒?!保?](P240-241)小說中到處有酒吧、聚餐、狂歡節(jié)以及慶祝生日的聚會?!俺允裁矗吭趺闯??哪里吃?跟誰吃?食物變得意味深長,超出了表面的現(xiàn)象,成為文化的符碼,延伸出所謂的‘胃口的政治’”。[6](P112﹣113)
穿著同樣是人們表達和交流意義或身份的符號和手段。服裝的款式和質地折射出不同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形態(tài)。同時,穿著還常常被用作反抗和顛覆的工具。隨著美國黑人社會地位的提高及白人價值觀的影響,越來越多的黑人開始選擇高檔的服飾來擺脫貧窮和地位低下的“污名”,展示自己新的地位和品位。這一時期黑人對穿著的選擇印證了讓·鮑德里亞所說的商品符號價值理論,即商品是一種符號和象征,能夠為人們創(chuàng)造自我,建構身份。對穿著的選擇賦予了黑人積極的經(jīng)濟和政治意義,使黑人得以隔斷符號能指與所指之間的聯(lián)系,顛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富有屬于白人,貧窮屬于黑人的區(qū)分。
在小說中,幾位主人公在衣著質地方面都選擇了動物的真皮:《最》中波莉的兔皮衣、《秀》中秀拉的狐貍尾巴毛大衣、《柏》中吉德的海豹皮衣、《天堂》中雙胞胎父親為其母親買的海豹皮大衣。在她們看來,真皮是高檔、品味和富有的象征。有能力買真皮大衣象征著她們進入富人的行列。另外幾位主人公則在衣服的款式方面進行了考究,如《天》里吉姬的迷你裙,《爵》中多卡絲跳舞時穿的風騷的衣服,《愛》中女孩穿的短得像短褲的裙子,還有《所》中麥肯“穿的都市闊人的三件套西裝和時髦皮鞋”。[7](P424)這一切無不顯示了他(她)們對時尚的追求和品位。作為美國大眾中的一員,他們也享受著物質豐盛給他們帶來的一切。白與黑、富與貧的界限被打破。時尚不再集中在少數(shù)的白人身上。而更具顛覆性的是黑人女性穿高跟鞋。高跟鞋是區(qū)分女性階層的標志物,因為為生計所累的所謂下層婦女是很少穿高跟鞋的。正如科林西安絲所說:“只有不必整天站著干活的人才能經(jīng)得起高跟的壓力長途搭車回家”。[8](P221)小說中多次提到黑人女性對高跟鞋的喜好。在《最》里,“鎮(zhèn)上的女人們都穿高跟鞋,波莉也試了試”;《天》里瓊恩“穿著一雙白色的高跟鞋”;《爵》中有“大城市的街道上穿著高跟鞋匆匆疾走”的女人;《所》里麥肯的姐姐科林西安絲“總是穿著高跟鞋上班”;《愛》里費斯穿的“高跟鞋,鞋的前頭還有一個粉色的皮質的X”?!案吒桥缘男?。高跟鞋就像一條小船,能夠載著她們到達時尚、精致、浮華的現(xiàn)代生活?!保?](P103)
幾位女主人公對穿著和高跟鞋的選擇和喜好凸顯了讓·鮑德里亞的觀點,即“今天的消費已然不是人的真實消費,而是意義系統(tǒng)的消費。[9](P70)《柏》里有一個場景描寫的是吉德在自己房里穿著她的海豹皮大衣,即使天很熱還舍不得脫下:“天氣雖然熱,但海豹皮的感覺實在太好了,她舍不得脫掉了……額頭已形成了汗珠,她抹掉汗珠,但仍未脫下大衣?!保?](P77)這一場景很好地說明了商品的消費異化,即商品與人的實際需要相脫節(jié)。大衣的實際功能是用來御寒的,但對于吉德而言,大衣的真正使用價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象征著一種高地位和高品位。“正是由于物品的符號象征性,導致社會生產(chǎn)了許多從功能角度來看‘無用’的產(chǎn)品?!保?0](P150)而高跟鞋不但沒有任何實際的使用價值,有時甚至是一種累贅和負擔,但它代表了女性、性感和時尚,表明生活的相對富足(至少不用干重活)。所以小說中幾位黑人女性更是不惜一切代價去擁有它?!蹲睢分胁ɡ蛟囍└吒翱筛吒顾呗芬蝗骋还盏酶黠@了”;《所》中科林西安絲總是穿著高跟鞋上班,等到工作的地方再換上平底鞋,為的也是在路上炫耀她不用干重活;《愛》中費斯穿高跟鞋“除了跳舞和炫耀外一點用處也沒有”;《天》里的帕拉斯“穿著高跟鞋跑動起來時真是一道景觀”。
一戰(zhàn)后,美國由于遠離歐洲戰(zhàn)場,沒有受到戰(zhàn)爭的直接破壞,經(jīng)濟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這一時期,一些“省時”消費品如洗衣機等的出現(xiàn)使美國經(jīng)濟出現(xiàn)了休閑化,減少了美國主婦做家務的時間,增加了她們的休閑時間。此外,美國還出現(xiàn)了集休閑、美食、娛樂為一體的大型購物中心。隨著美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開始提高,閑暇的生活已經(jīng)不再只是白人和上層社會的專利品,而是逐漸擴展到了其他不富裕的團體之中,黑人群體便是其中之一。逐漸擺脫了經(jīng)濟和政治上的束縛,美國黑人把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了休閑娛樂上,這在莫瑞森小說中也有深刻的體現(xiàn)。小說以一種嶄新的角度展開了對這一時期美國黑人娛樂休閑消費的描寫,比如電影、舞會、旅游,以及各種俱樂部、游戲,購物廣場等。
電影自1927年出現(xiàn)以來,以其強大的吸引力風靡了當時西方絕大部分資本主義國家,成為當時人們一種重要的消遣方式。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美國電影院的數(shù)量已有2萬多家。莫瑞森小說中有許多關于看電影的描寫?!蹲睢分胁ɡ蜃约夯貞浾f:“惟一讓我快樂的時光是在電影院里度過的”;《愛》中克里斯廷是從電影中了解當情婦的可悲下場的;《秀》中奈爾的“孩子們到愛爾米拉影劇院看妖魔影片”。在《天》中,瑪維斯提前開車出發(fā)到佩特森,為的是能“在《秘密風暴》開演前趕到那里,她整整一個夏天都沒趕上看那部影片”?!毒簟分杏袘偃藦碾娪霸撼鰜頃r互表愛意的情景:“當他們從電影院走進陽光中時把線頭從他的藍嗶嘰呢外衣上撣下去的那部分”。[11](P243)電影給這一時期的美國黑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理和精神愉悅,成為他們最主要的消遣方式。
跳舞和參加舞會也是美國黑人消遣娛樂和放松自我的另一重要方式。在《秀》里,經(jīng)??梢钥吹健按┲ú家氯沟暮诜N婦女,隨著口琴奏出的輕快樂曲跳著黑人步態(tài)步、扭擺舞或是什么隨心所欲的舞步”。在《爵》中,多卡絲“喜歡科尼島、出租舞會”。在《所》中,“坐臥不寧的主婦們也可以在這店(指瑪麗酒店)得到滿足,可以跳舞跳到把鞋后跟踢掉”?!稅邸分锌破澯斡[勝地可以說是夜夜笙歌,到處是音樂和舞蹈:“他們來這里部分是為音樂,但主要是為了跟漂亮的女人在海邊跳舞”。他們都在跳舞中體驗著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松。
小說中還有各種各樣的游戲:《秀》中的“消磨時光”彈子房,《所》中的“羽毛”彈子房和叫牌游戲,《天》和《所》中的紙牌戲,《爵》中的撲克、臺球和高爾夫球。此外,外出旅行和購物也是他們很重要的休閑消費方式。在《所》中,“全家(指麥肯一家)在周日下午乘車出游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俗慣例”;《愛》中的庫什旅游勝地是很受黑人們歡迎的外出旅游勝地。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超市、購物商場和連鎖店,逛街因此成為了一種時尚,“琳瑯滿目、千姿百態(tài)的商品有效地構筑了一個物質享受和放縱的夢幻世界。”[12](P96)在《天》中,瑪維斯在吳爾沃思連鎖店買了內(nèi)衣和編帶涼鞋;《柏》中吉德駕車一路駛向“十九區(qū)的那家超市,她的清單上列出的東西一定應有盡有,而且不必考慮期待品和折中物”;《愛》中克里斯廷去沃爾瑪超市逛街,帶回所有她所需要的東西。各種娛樂消費不斷出現(xiàn),而作為美國大眾中的一員,美國黑人也開始享受著消費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和放松。
莫瑞森小說中隨處可見品牌,其范圍涉及衣食用行。雖然我們不知這些品牌在當時有多出名,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黑人已經(jīng)從最初的對生活的簡單要求慢慢地跨越到對生活相對高的要求?!缎恪分袐D女們用“努·奈爾”牌發(fā)乳、穿“駱駝”牌長裙、用“酸奶姑娘”牌烘烤粉?!短臁分须p胞胎兄弟倆嚼著“雙薄荷“牌口香糖、吸著“特·阿莫”牌香煙,還有“蠢鴨”牌線衣、“頂好牌”膠布、“伊維昂牌”礦泉水、“福斯塔夫牌”啤酒、“象牙雪牌”洗浴劑。《所》中奶娃買給女朋友的“泰梅克斯牌”手表和“白肩牌”科隆香水,以及“卡爾森”剝皮刀、“南船星座”牌玉米淀粉、“杰米瑪”牌鞋子和“紅帽牌”啤酒?!毒簟分袉藤u的“克里奧特佩拉牌”化妝品?!栋亍分袃鹤雍图鲁榈摹案弑R人牌”香煙等。品牌與非品牌的產(chǎn)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含義?!捌放圃谶@里不僅是一種質量的保證,也是一種身份”。[13](P106)而非品牌產(chǎn)品往往代表“廉價”以及社會低的階層崇簡節(jié)約的消費觀念。黑人對品牌的追求表明一種身份的蛻變,象征著他們顛覆了黑白的界限,同時邁向更高的社會地位。
從20年代福特T型轎車出現(xiàn)以來,擁有小車不再只是屬于白人的特權,黑人也逐漸加入到有車族的行列。莫瑞森小說中經(jīng)常提到品牌汽車?!蹲睢分信蹇评母舯卩従恿_莎瑪麗“坐在1939年的別克牌小汽車里吃著黃油面包”;《爵》中“一向喜歡喧嘩的福特汽車也安靜下來”;《愛》中Dr Rio開的是卡迪拉克汽車?!端分宣溈祥_的是別克牌轎車,而他父親開的是“雙色福特牌轎車”,還有“一輛灰色‘奧爾茲莫比爾’牌舊汽車”和“一輛一九五四年出的‘雪佛萊’”。《天》中有一段對汽車的專門描寫:“一輛是五三年的‘上佳空氣’,外表是綠色的,里面是奶色的,車牌號是085B,六缸,雙模式后護板,雙速自動換擋。再比如說,一輛是四九年的道奇‘旅行號’式,黑色,后風擋破裂,邊緣式護板,液壓制動,棋盤式格柵。還有一輛是配用阿肯色鋼板的五三年的‘奧爾茲’汽車”。[14](P11)美國社會學者奧尼爾認為:“汽車是一種象征性物品。它不僅是身體的承載工具,也是那種看重私隱觀和自由觀的身體的承載工具?!保?0](P216)對于黑人來說,擁有汽車表明他們擁有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活動自由,這是之前的美國黑人所享受不到的。因此“盡管小汽車有其實用的價值,它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是同小汽車的符號表現(xiàn)功能相聯(lián)系的?!保?0](P215)
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提到:“在消費的全套裝備中,有一種比其他一切都更美、更珍貴、更光彩奪目的物品——它比負載了全部內(nèi)涵的汽車還要負載了更沉重的內(nèi)涵。這便是身體?!保?](P120)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美國,是一個奉承“白尊黑卑”的社會。黑人,特別是黑人女性的身體時常受到壓抑和玩弄。隨著美國大眾消費時代的到來,美國黑人女性擺脫了被壓抑的歷史處境,也開始享受著追求身體美的特權,并獲得了空前的解放和自由?!吧眢w的價值曾在于其顛覆性價值,它是意識形態(tài)最尖銳矛盾的策源地?!保?](P128)美國黑人以自己的身體為美,盡可能地裝扮自己,并獲得了社會的認可,這顛覆了“白是美,黑是丑”二元論的意識,體現(xiàn)了黑人地位的提高。《最》中芝娜買卷發(fā)器做頭發(fā)、在臉上涂厚粉、畫眉毛和嘴唇;《柏》中吉德用礦泉美容保健,對自己的指甲精心呵護;在《爵》中,紐約到處有美容院和美發(fā)廳,女生們涂口紅,到“高級時尚”燙頭發(fā)、買化妝品,到美容院美容、買染發(fā)膏和雪花膏做頭發(fā);《所》中女生們用唇膏、口紅、香粉、香水等來打扮自己;《愛》中茱莉亞“把自己的指甲涂成藍色,用的口紅像黑莓一樣的黑”。“美麗之于女人,變成了宗教式絕對命令”。[9](P124)小說中的黑人女性購買著能使自己變得美麗的一切東西,壓抑已久的靈魂得到了釋放。
長期以來,宗教在黑人生活中一直扮演及其重要的角色,這在許多黑人文學作品中都有所體現(xiàn),最早的便是《湯姆叔叔的小屋》中湯姆的形象。在黑人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中,宗教被認為是撫慰心靈的一方良劑。而隨著美國大眾消費時代的到來,宗教在美國黑人生活中的影響漸趨衰微。“許多研究者認為,伴隨著西方現(xiàn)代性出現(xiàn)的消費文化代表了一種治療性精神氣質,即通過無止境地追求商品和服務尋求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悅和自我實現(xiàn),以取代傳統(tǒng)宗教的救贖功能?!保?](P29)消費成為逃避痛苦和不幸的避難所。然而消費所帶來的這種滿足只能帶來暫時的快樂,因為“欲望是永遠不能滿足的”[15](P37),現(xiàn)代人永遠都是失望者。
而在兩戰(zhàn)之間,隨著美國消費文化的興起,美國人的倫理觀和價值觀也隨之發(fā)生著變化?!懊绹趦纱问澜绱髴?zhàn)期間,就已初次顯露了消費文化的發(fā)展跡象……眾多的新品味、新秉性、新體驗和新理想廣泛傳播開來。與一般宗教、尤其是清教徒所恪守的傳統(tǒng)古訓(禁欲、勤奮、遠見和節(jié)儉)背道而馳,人們奉行‘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保?6](P165)美國社會的這種消費文化也直接影響到了美國黑人群體。新一代的美國黑人跟美國年輕白人一樣,拋棄勤奮、節(jié)儉和禁欲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接受享樂主義原則,注重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感受,追求身體的解放,從消費中尋找快樂。
一戰(zhàn)后,消費關系已逐步取代種族關系和其它一切關系成為美國社會的主題。美國消費時代的到來賦予黑人消費積極的社會經(jīng)濟和政治意義。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上,美國黑人的消費行為具有一定的顛覆作用,顛覆了白與黑、美與丑、富與窮的二元界限,重新詮釋了黑人社會地位的變化。美國黑人消費更多表達的是一種維護黑人自身權利和反對不平等的立場。購物,對于美國黑人來說,是一種權力的來源,同時也符合當時美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對于當時的美國社會來說是一個雙贏的結果。莫瑞森小說展示了一戰(zhàn)后美國黑人多方面的生活,其中包括美國黑人獨特的消費文化現(xiàn)象以及道德觀和倫理觀的轉變,這對于我們研究美國黑人發(fā)展史以及消費文化發(fā)展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莫少群.20世紀西方消費社會理論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2]楊中舉,王紅坤.黑色之書:莫里森小說創(chuàng)作與黑人文化傳統(tǒng)[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
[3]Morrison Toni.Love[M].New York:Alfred A.Knopf,2003.
[4]托妮·莫瑞森.最藍的眼睛[M].陳蘇東,胡允桓,譯.??冢耗虾3霭婀荆?005.
[5]托妮·莫瑞森.柏油孩子[M].胡允桓,譯.??冢耗虾3霭婀?,2005.
[6]焦雨虹.消費文化與都市表達[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
[7]王家湘.20世紀美國黑人小說史[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8]托妮·莫瑞森.所羅門之歌[M].胡允桓,譯.上海:上海譯林出版社,2005.
[9]讓·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0]王寧.消費社會學——一個分析的角度[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11]托妮·莫瑞森.爵士樂[M].潘岳,雷格,譯.??冢耗虾3霭嫔?,2006.
[12]Lindner,Christoph.Fictions of Commodity Culture:From the Victorian to the Postmodern[M].Hampshire: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3.
[13]程箐.消費鏡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4]托妮·莫瑞森.天堂[M].胡允桓,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15]Evans Dylan.An Introduction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M].London:Routledge,1996.
[16]邁克·費瑟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xiàn)代主義[M].劉精明,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A Consumer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the Works of Toni Morrison
SU Dong-li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Toni Morrison’s works describe the unique consumer cultural phenomenon from after the WWI to the 60s and the 70s.Jean Baudrillard’s theories about consumer culture can help analyze several aspects concerning the consumer culture,such as food and drink、apparel、entertainment、brands and body consumption,and help explore the changes of African-American people’s consumptive values and ethic values brought about by the mass-consumption pattern,as well as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subversive function of consumption.
African-American people;consumer culture;symbolic meaning
I712.53
A
1009-1734(2011)06-0015-05
2011-10-29
2011-2012年度年泉州師范學院校級課題《托妮·莫瑞森小說中的消費文化透視》(項目編號2011SK14)研究成果。
蘇冬涼,講師,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責任編輯 陳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