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小平,敬雪明,李 健
(1.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感染科;2.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血液內(nèi)科,四川 南充 637000)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預后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影響其預后因素很多,如年齡、病毒類型等。為了探討常用于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一種指標AFP與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預后的關系,我們對3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FP水平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3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為2000年9月至2010年5月我科住院患者,其中急性重型肝炎26例,亞急性重型肝炎55例,慢性重型肝炎287例;男256例,女112例,年齡(11-62)歲,平均年齡(35.22±5.23)歲;重型病毒性肝炎診斷符合2000年9月西安第十次全國病毒性肝炎和肝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
1.2 檢測方法:患者人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10 ml,用放射免疫法(RIA)檢測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試劑盒由羅氏公司生產(chǎn)提供,由專業(yè)技術人員按操作說明進行,血清AFP正常參考值<25μg/L,常規(guī)做肝臟B超檢查;對AFP>400μg/L患者,需檢查以排除原發(fā)性肝癌的可能并動態(tài)觀察其變化。
1.3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軟件,所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檢驗標準,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FP水平分布情況:3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AFP異常者262例,占71.19%。(25-400)μg/L 207 例,占56.01%,>400μg/L 55 例,占14.94%。急性重型肝炎與亞急性重型肝炎的AFP異常率比較,p<0.05;急性重型肝炎與慢性重型肝炎比較,p<0.01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68例重型肝炎AFP不同水平的分布
2.2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AFP水平與預后的關系比較:生存組與死亡組重型肝炎患者的AFP異常率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組 別 例數(shù) AFP異常例數(shù)(%) AFP(μg/L,x-±s)生存組 170 153(90.00)282.31 ±56.32死亡組 198 96(48.48)90.42±38.88
2.3 不同AFP水平與病死率關系比較顯示:各組間病死率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表3 不同AFP水平與病死率關系
AFP是個體發(fā)育時介于干細胞和成熟細胞間的中間細胞產(chǎn)生的,主要在肝細胞粗面內(nèi)質(zhì)網(wǎng)核糖顆粒合成,其生成量與肝細胞再生時分裂細胞數(shù)量有關。胎兒血清中AFP濃度最高,出生后(1-2)年降到成人水平。AFP定量檢測是早期診斷原發(fā)肝癌的重要指標,陽性率達 80% -90%[2.3]。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368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AFP異常者262例,占71.19%;(25-400)μg/L 207例,占56.01%;>400μg/L 53例,占14.94%;急性重型肝炎與亞急性重型肝炎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性重型肝炎與慢性重型肝炎異常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本結(jié)果顯示重型病毒性肝炎的AFP增高以亞急性、慢性重型多見。
本資料顯示,重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組的AFP水平(282.31±56.32)μg/L,明顯高于死亡組的AFP水平(90.42±38.88)μg/L,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368例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198例,其中AFP<20μg/L 106例,死亡率79.24%;AFP水平在(20-400)μg/L間95例,死亡率45.84%;AFP水平>400μg/L 19例,死亡率34.54%,各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jié)果說明隨著AFP增加預后較好,特別是大于400μg/L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恢復較快,預后更好。
本研究表明: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預后與血清AFP水平有關,對于有較高水平的AFP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來講,高水平的AFP提示其肝細胞再生能力強大,特別是AFP從陰性轉(zhuǎn)為陽性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能預后較好。如果AFP含量較高,持續(xù)不降,特別是大于400μg/L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要警惕發(fā)生原發(fā)性肝癌的潛在可能性。
綜上所述,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AFP水平測定可作為判斷預后的敏感指標,高水平AFP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提示肝細胞再生能力強大,在臨床上與PTA等指標一道作為對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預后判斷的重要參考指標。
[1]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11 -329
[2] 楊乘輝.甲胎蛋白升高一定是肝癌嗎[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5,9(18):1496
[3] 姜 杰.甲胎蛋白測定在重型肝炎預后判斷中的意義[J].肝臟,2007,12(2):157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