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宏春
(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翻譯是“一種文化中一套特定符號與另一種文化中一套特定符號之間的意義轉(zhuǎn)換”,它不僅僅是兩種語言間的轉(zhuǎn)換,更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其根本任務是傳播和交流文化。因此,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具有跨文化的視角。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翻譯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一方面,許多教師和學生存在認識誤區(qū),認為翻譯無非就是把源語轉(zhuǎn)換為目的語,只要語法過關了,詞匯量夠了,自然就會了,因此將大量的時間花在詞匯和句法的講解和練習上。另一方面,由于翻譯教學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中,許多教師抱怨課時少、任務重,因而忽略了對學生英美文化知識的導入。學生也不太重視課外英語材料的閱讀,知識面狹窄,缺乏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認識。因此,多數(shù)學生只能翻譯簡單的詞句,難以正確翻譯大量涉及特定文化的成語、典故等文本,出現(xiàn)跨文化交際中的 “文化休克”,翻譯能力難以更上一層樓。
跨文化的知識修養(yǎng)應該成為翻譯課學生學習的重點。鑒于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問題,筆者在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所任教的非英語專業(yè)班級中進行了教學改革,將課文講解與課外資源補充相結(jié)合,從跨文化視角以文化詞語的翻譯為專題開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
(一)文化詞語簡介
文化詞語是指蘊涵社會文化含義的詞語,與一國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相關。根據(jù)詞語文化因素結(jié)構(gòu)和意義特點可將文化詞語歸為兩大類:文化詞(cultural words)和文化含義詞(culturally loaded words)。
文化詞是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具有的事物和概念,而另一文化中沒有,從而在翻譯中雙語轉(zhuǎn)換時形成一種詞匯空缺。如漢語中的“餃子、叩頭”和英語中的 “cheese, cowboy”等都屬于文化詞。文化含義詞所指的事物或概念是對方有的,只不過在詞義的寬窄方面只有某種程度的對等。不對等的部分有大有小,造成對方的詞匯空缺。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詞匯體系劃分不同,也就是說由于不同社會文化對客觀事物和概念的不同切分而造成意義不重合,只有部分對等。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漢語和英語中親屬詞的不重合,如英語中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使用一個稱謂cousin,可以表示漢語中“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哥、堂弟、堂姐、堂妹”。二是由于聯(lián)想不同引起的詞匯不對等,如漢語和英語對相同動物引起的不同文化含義。比如喜鵲(magpie)在漢語中是喜事臨門的象征,而英美人卻認為它饒舌多嘴。
(二)大學英語翻譯實踐中文化詞語的翻譯策略
在具體的翻譯教學中,筆者力圖引導學生從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討文化詞語的翻譯,采用靈活多變的翻譯策略,努力做到既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又不破壞譯文的可讀性,使譯文在譯語語境中完成其預期功能。文化詞語的翻譯策略主要有四種: 音譯、直譯或直譯加注、意譯和借用。
1.音譯。反映漢語和英語特有事物的名稱,在漢英互譯時采用音譯法。例如: 叩頭(kowtow)、餃子(jiaozi)、Hippie(嬉皮士)、clone(克隆)。
2.直譯或直譯加注。直譯法是指在不違背譯語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在譯文中完全保留原語詞語的指稱意義,求得內(nèi)容和形式相符的方法。直譯既能傳達原語概念意義,又能再現(xiàn)原語的民族文化信息,是豐富語言、促進文化交流的理想途徑。如: 一個中國政策(one-China policy)、希望工程(project hope)、supermarket(超市)、generation gap (代溝)。
直譯是在譯文中保留原語民族文化色彩的最佳方法,但在一些情況下,單純的直譯卻無法傳達原語所包含的重要文化信息。對于這種情況,采用直譯后,再加上注釋補充其含義,會收到畫龍點睛的效果。例如:
(1) 她在戲中扮演包公。
譯文:She played the male role of Judge Bao*in the opera.
*Judge Bao is the just and impartial judge in Chinese history.“包公”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其剛正不阿,執(zhí)法如山的形象多數(shù)英語讀者不熟悉。通過加注,原文的文化信息在譯語中得到了順利傳達。
(2)The goalkeeper is the heel of Archilles for the team.
譯文: 那守門員如阿基琉斯的腳踵一樣,是該隊的致命弱點。
“The heel of Archilles”來自于希臘神話故事。相傳,英雄Achilles出生時,他的母親把他浸泡在圣河中,因此Achilles全身刀槍不入。由于是倒著浸入河中,腳跟露在外面,所以腳跟成為他的弱點。后來,特洛依戰(zhàn)爭的時候,Achilles被射中腳踝身亡。該成語后被用來表示“致命傷、最大的弱點”的含義。譯文首先采用直譯,后又加上注釋補充說明, 很好地傳達了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
3.意譯。意譯法是指譯者在受到譯語社會文化差異的局限時,不得不舍棄原文的字面意義,求譯文與原文的內(nèi)容相符和主要語言功能相似的方法。如:
(1) 在農(nóng)村,特別是比較偏僻落后的農(nóng)村,還存在著少數(shù)包辦買賣婚姻的陋習。
譯文: In China’s more remote and backward rural areas, corrupt practices exist in the form of forced marriages.
“包辦買賣婚姻”是封建社會的產(chǎn)物,如果直譯成arranged or bought and sold marriages, 既冗長又難懂,勢必影響文化交流。這里,譯者將 “包辦買賣婚姻”意譯為forced marriages,較好地傳達了原文的社會文化信息。
(2) Mary and her mother are as like as two peas.
譯文: 瑪麗和她媽媽長得一模一樣。
原文如直譯成 “瑪麗和她媽媽像兩顆豌豆一樣相似”,會令人費解或造成誤解,這時可不必追求原文形式對等,而把原文深層蘊涵的含義譯出來,便于讀者直接了解原文的意義。
4.借用。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相同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聯(lián)想。相反,不同的事物也可能有相同的聯(lián)想,而且文化具有共同性,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表達方式,這就為借用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
(1)這位小姐,德性溫良,才貌出眾,魯老先生和夫人因無子息,愛如掌上明珠。
譯文: I know the young lady, and she is virtuous, gentle and beautiful. Because Mr. and Mrs. Lu have no son, this girl is the apple of their eye.成語“the apple of one’s eye” 來自《圣經(jīng)》。古時候人們注意到眼睛的瞳孔像蘋果,便把瞳孔稱為apple of the eye, 由于它是人身上寶貴的東西,所以英語用它來指代珍貴或?qū)檺鄣娜嘶蛭?與漢語“掌上明珠”的含義類似。雖然 “apple” 與 “明珠”形象不同,但英語讀者對“the apple of one’s eye”非常熟悉,所以翻譯時完全可以采取 “拿來主義”。
(2)The employers found that extreme sweating, like 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 was not the best way to make business pay.
譯文: 顧主們發(fā)現(xiàn),讓人過分緊張干活就像殺雞取卵一樣,并非使企業(yè)贏利的上策。
英語成語“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 與 “殺雞取卵” 都表達了 “為貪圖眼前的小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采取極端的不顧后果的措施”之意。雖然“goose(鵝)”與 “雞”形象不同,但都傳達了相同的文化含義,所以不失為一種好的翻譯。
翻譯理論家譚載喜曾說:“對于譯者來說,沒有兩種文化的對比知識,就無從談起對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與表達?!币虼?,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應該走出單純強調(diào)詞匯和句法講解的誤區(qū),加強對學生的中英文化導入,注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效地處理翻譯中的異質(zhì)文化問題,真正提高翻譯能力。
參考文獻:
[1]司顯柱.漢譯英教程[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9.
[2]廖國強.英漢互譯理論、技巧與實踐[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