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俄國民粹主義及其“超階段”特色
——《俄國民粹主義及其跨世紀影響》一書的前言和結束語
馬龍閃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當我們深入到幽深的歷史的隧道時,你會驚奇地發(fā)現,好像正如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說,光速把時空的距離奇特地縮短了,——但這里不是自然的時空,而是歷史的時空;仿佛各個時代之間、人物事件之間,其相互關系豁然明朗,其前因后果、脈絡線索,蹤跡走向,變得異常清晰。當你從這條歷史的隧道中觀察最近20年發(fā)生的有關民粹主義爭論時,仿佛有一條明顯的線索,把我們從這場爭論引向一個標志性的參照物——“經典的”俄國民粹主義。于是,我們轉向它,訴諸于對它的考察,就是歷史和邏輯的必然了——
一、俄國民粹主義的發(fā)展概況
俄國民粹主義是發(fā)生在俄國19世紀四五十年代至20世紀頭20年的一種社會政治思潮。它是俄國在專制農奴制走向嚴重危機、資本主義薄弱發(fā)展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也是俄國這種落后的農民國度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政治現象。從直觀意義上說,它最初反映了“懺悔貴族”對農奴制社會不合理性和沉重罪孽的一種懺悔意識,也反映了探索俄國發(fā)展道路的先進分子對西歐資本主義道路及其血腥罪惡的失望情緒;從客觀意義上說,它代表著社會中下層“被侮辱被損害者”,特別是農民和小生產者對沙皇專制農奴制的仇恨和抗議。在1861年農奴制改革以后,這一思潮則代表了農民和廣大勞動群眾在農奴制殘余和資本主義的雙重壓榨下,對剝削制度的殘酷性和非正義的反抗情緒,特別是反映了農奴制改革的不徹底性所造成的掠奪性后果,因而給農民和被壓迫人民帶來的沉重苦難;同時也反映了農民群眾抗議農奴制及其掠奪性改革,抵制資本主義奴役,面對資本主義發(fā)展所產生的恐懼情緒。它最初萌生在進步的“懺悔貴族”中間,后來主要在平民知識分子當中傳播,實質上是一種小資產階級的農民社會主義。
俄國民粹主義思潮從19世紀中前期產生、形成,經過六七十年代發(fā)展為社會運動,再由八九十年代的演化、低潮,到20世紀初再度活躍、高漲,并賦有新的含義,是一種歷史地發(fā)展變化著的社會政治思潮和社會運動。它在各個時期有過不同的稱謂,在其剛形成時期的19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貴族陣營曾稱它的代表人物為“虛無主義者”,70年代,他們自稱為“人民派”,直到70年代下半期,隨著“土地自由派”的出現,他們才稱呼自己為“民粹主義者”。俄國民粹主義從19世紀40年代后期起到20世紀初,在各個歷史時期曾有過各種不同的派別和組織。它主要分為兩大派別:革命民粹主義、改革派民粹主義(或稱自由民粹主義)。19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高潮時期的革命民粹主義,又可分為三個派別,一是以巴枯寧為首的暴動派;二是以拉甫羅夫為首的宣傳派;三是以特卡喬夫為代表的奪權派。八九十年代的改革派民粹主義,則可分為以米海洛夫斯基為代表的左翼,和以切爾溫斯基和尤佐夫等人為代表的右翼。在70年代末,作為革命民粹主義主要組織的“土地與自由”社,又分裂、演變?yōu)椤昂谕疗椒峙伞焙兔褚恻h;幾乎與此同時,從革命民粹主義中也分化出來了一部分改革派民粹主義。進入20世紀,曾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因民意黨人恐怖暗殺一度發(fā)生危機的民粹主義,隨農民狀況惡化再度復興,先后建立了社會革命黨和人民社會黨,并在杜馬中形成了勞動派。人民社會黨為民粹主義右翼,社會革命黨起初主要包括了中派和左翼。
歷史上這些不同的派別和組織,因其時代特點不同,列寧把19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被稱作“革命民主主義者”的革命民粹派稱為“啟蒙者”或“‘60年代遺產’的代表者”,把70年代的革命者稱為“老民粹主義者”或“社會革命的民粹主義者”,對八九十年代的“自由民粹主義”稱為“現代民粹主義”,而對20世紀初期的各民粹主義黨派又稱為“新民粹主義者”,等等。無論俄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民粹主義被冠以何種名稱,也無論它們依歷史條件不同而表現出何種具體形態(tài),其共同的本質屬性是一種“俄國農民民主派的思想體系(觀念體現)”,①《列寧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6頁?;蛟晦r民民主主義,在革命中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同盟者。
二、俄國民粹主義的主要思想特征
俄國民粹主義這一思想理論體系,是由其創(chuàng)始人赫爾岑提出的“俄國社會主義”理論所奠基,通過另一創(chuàng)始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發(fā)展,并為不同時期各主要派別的思想家所充實,經過豐富、補充而建立起來的。19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在民粹主義思潮形成之初,“虛無主義”曾是對它的一種稱呼?!懊翊庵髁x”這一術語,是在19世紀60年代中期的文獻中才出現的;當時,它還沒有這一術語后來的含義,通常只是表示企圖研究人民生活制度,用以減輕民眾(首先是農民)苦難的一種愿望和努力。70年代的革命者,還多稱自己為“人民派”。只是到70年代后半期,“土地自由派”才稱呼自己為“民粹主義者”(“народник”)。“民粹主義”一詞同來自西方的“平民主義”一樣,都以“人民”為詞根,有“人民派”、“親民”、“愛民”、“崇尚、信仰”人民的含義。
俄國民粹主義在其長達八九十年的歷史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相當龐雜的、包括各種思想成分的理論體系。但無論其思想如何龐大而復雜,在其各個派別之間總還存在著一個最大公約數,即共同的思想特征。現將這些特征歸納起來,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崇尚和信仰“人民”(主要指農民和貧苦勞動者),并把“人民”理想化
各種各樣的民粹派,在信仰和崇尚人民,將人民理想化這一點上是最具共同性的。他們認為,“人民的生活本身總是合理的”,②中共中央馬列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編譯:《俄國民粹派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32、58頁?!霸谌嗣裰袧摬刂鐣胬怼保叭嗣袷钦胬淼闹е?。③尼·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三聯書店1995年版,第102頁。巴枯寧甚至說:俄羅斯的農民,“就其天性而言是個社會主義者”;特卡喬夫則斷言,就其本能和傳統(tǒng)看,人民是共產主義者。從這里可以看出,民粹派對“人民”之崇尚,之信仰,到了極端理想化的程度。
“懺悔貴族”、民粹派知識分子,在人民面前總有一種懺悔意識和“負罪感”,認為他們這些“文明的少數人”,其知識、智慧和進步,“是以多數人受奴役為代價換來的”,因為“多數人被剝奪了”體魄和思想的靈巧性,失去了享受文化教育的機會,才能有他們這些“文明少數”的知識和進步。④中共中央馬列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編譯:《俄國民粹派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32、58頁。正是出于這種“負罪感”,他們感到一種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要為社會進步服務,“償還”多數人以血淚和苦難為他們付出的文化的代價。所以,“知識分子與人民”的關系問題,是民粹主義思想中一個長盛不衰的主題。
(二)把農村公社理想化,企圖通過保存農村公社,發(fā)展農民“固有的”社會主義精神
民粹派關于農村公社(或稱農民村社)的這種思想觀念,也同他們對“人民”的信念聯系在一起。在他們看來,“米爾(即村社──引者)精神接近人民的本性,滲透到人民的整個日常生活中”;農村公社“作為人民喜歡的、古老的天然根源……乃是自然歷史遺留的人民的本源”,它“是俄國人民夢寐以求的民族原則的內部天然合法的民權保護者”,因此俄國需要農村公社,需要公社的生活,需要它的“社會主義”的清新而又生氣勃勃的協商和主動精神。①中共中央馬列編譯局國際共運史研究室編譯:《俄國民粹派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39頁。
從這種對農民村社或農村公社的理想化描述中,看得出民粹主義不是從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的經濟形式中,前瞻、展望社會主義的未來,而是從過往古老村社的傳統(tǒng)中探尋社會主義的前景,把它視為俄國通向社會主義的“基礎”和出發(fā)點。在這里,很鮮明地透露出了民粹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的性質,也很明白地看出民粹派往往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的思想特質。
(三)企圖通過俄國獨特的公社道路,繞過資本主義階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這一理論特征,是民粹主義社會政治綱領的核心。它不僅僅是從俄國存在農村公社,將它視為社會主義天然土壤這一觀念出發(fā)的,──當然,這一觀念是民粹主義這一理論主張的最重要的出發(fā)點和思想基礎。除此之外,民粹主義這一特征還有另一重要的思想根源,這就是對資產階級的厭惡和對資本主義的恐懼。
民粹主義之所以厭惡資產階級,并懷有對資本主義的“恐懼癥”,是由民粹主義所由產生、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決定的,也是由民粹主義固有的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的階級性所決定的。民粹主義作為來自后進農民國度的、主要反映農民思想觀念的思想體系,其代表人物──民粹派,面對19世紀中后期資本主義發(fā)展帶來的血污和罪惡,看到西歐農民的破產,工人的赤貧,資產者的貪婪,以及資產階級民主的極端虛偽性,這使他們很自然地產生了對資產階級的厭惡和對資本主義的鄙棄。而面對英國發(fā)生的“羊吃人”的慘象,目睹西歐各國工人農民苦難生活的血淋淋圖畫,在對資本主義的鄙棄之中,又對它充滿了一種自然而然的恐懼,為俄國正面臨這種陰森可怕的前景而感到不寒而栗。在他們看來,只有避免西歐的資本主義道路,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才能使俄國人民幸免于資本主義的苦難。
民粹主義這一“直接過渡”的思想,也是其“超階段”的革命急進主義和輕視民主革命、漠視民主主義價值的最深思想根源。
(四)對一般文化抱著鄙薄態(tài)度,反對文化崇拜,傾向于以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評價文化,以道德主義和極端功利主義的觀點對待科學和文化
在民粹主義者看來,知識分子是被人民養(yǎng)活而獲得文化的,人民為他們獲得文化而付出了血汗和苦難;這樣,掌握文化的這些少數人就被壓上了沉重的罪孽感。由于文化本身是靠著人民的血汗和苦難,靠著對人民的剝削而獲得的,這樣,掌握文化就同剝削、同罪孽聯到了一塊兒。所以在民粹派看來,仿佛文化本身也粘連上了剝削和罪孽。因此,民粹主義思想經常對文化報以輕蔑甚至敵視態(tài)度,“在任何條件下都會起來反對文化崇拜”。②尼·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的宗教闡釋》,邱運華、吳學金譯,東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頁。
民粹派反對文化崇拜的重要表現之一,是瞧不起甚至鄙視傳統(tǒng)的大學。在他們看來,大學“同外界隔絕、脫離人民生活”;而大學教授“從事”的又是“抽象理論”,似乎于人民并無益處,因此人民對他們投以“不信任的目光”;在民粹派看來,“大部分教授是官吏”,因此,由仇視官吏,自然也殃及這些教授們。正是基于這些理由,在民粹主義者看來,“星期日學?!笔潜却髮W更好的“培養(yǎng)大學生的苗圃”。③夏波夫:《村社》,載《俄國民粹派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33頁。
否定大學教育是民粹主義、特別是無政府主義的一個突出特征,彼·阿·克魯泡特金和巴枯寧都曾抱有這樣的思想??唆斉萏亟鹕踔琳f,“必須關閉一切大學”,“我們不需要為少數人建立的大學”;“我們需要”的只是“醫(yī)院、工廠”、“生產作坊和工人學?!?,“工人學校”一旦發(fā)展,便將“超過現有的大學”。④彼·阿·克魯泡特金:《我們是否應該研究未來制度的理想》,載《俄國民粹派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2-273頁。巴枯寧則宣稱,實際斗爭就是“科學”。他號召青年“拋棄這些大學”,“到民間去吧!你們的戰(zhàn)場,你們的生活和你們的科學就在那里”。⑤巴枯寧:《告俄國青年兄弟的幾句話》,載《俄國民粹派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2頁。
俄國哲學家別爾嘉耶夫認為,俄國民粹主義知識分子具有一種所謂“一切從屬于政治的世界觀”;他們的“心靈是道德化的,對世間的一切都采用特殊的道德評價?!雹賱e爾嘉耶夫:《俄羅斯的命運》,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頁。所以,民粹主義奉行的是道德—政治價值至上,而以科學真理和文化價值服從之。
民粹主義還把革命的標準極端化,以其純主觀的政治—道德標準來否定科學和文化價值的自身標準??茖W真理是客觀的,一般來說,純粹的文化價值也有其客觀性:不論持怎樣的政治—道德標準,總不能否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不能否認莎士比亞悲劇的藝術美。但事實表明,民粹主義以其特有的政治—道德標準,對這兩者都是一概加以否定的。
在民粹派看來,一切科學家和文化人都必須“把自己的才能用來解決迫切的現實問題”,以此才算投身政治,否則他們“著作的全部科學價值就不能使它逃脫歷史的必然的宣判”。②彼·拉·拉甫羅夫:《歷史信札·第八封信》,載《俄國民粹派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6頁。
托洛茨基在《文學與革命》中提出評價文化問題的兩個標準,主張以“文化標準”服從“政治標準”,看得出,他受到這種政治—道德價值至上論的影響。③托洛茨基:《文學與革命》,開明書店1928年版,第291-292頁。
三、俄國民粹主義中包含著各種思想色彩和流派
俄國民粹主義在其發(fā)育的胚芽里,就既包含有浪漫主義的非理性基因,也有濃重的無政府主義思想成分。在赫爾岑成長的19世紀30年代,俄國進步青年正沉浸于以謝林、黑格爾、費希特為代表的德國浪漫主義哲學。浪漫主義以直感或非理性為哲學基礎,較之以理性主義為思想基礎的啟蒙思想,具有更強、更狂烈的反抗性。所以,在孕育俄國民粹主義的胚胎期,其思想體系里就包含了哲學浪漫主義。至于無政府主義的思想成分,則既通過“俄國社會主義”學說的奠基人赫爾岑,也經由民粹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車爾尼雪夫斯基,貫穿在他們關于“村社自治”、“村社聯盟”的思想里。隨著這一思潮的發(fā)展,巴枯寧賦予這一思潮的無政府主義更是體系性的;實際上,在“到民間去”運動和“土地自由派”中,巴枯寧無政府主義的暴動派都占了主導地位。
俄國民粹主義在其長期歷史的發(fā)展演變中,分別通過年輕批評家皮薩列夫將虛無主義,通過民意黨人將注重個人謀殺的恐怖主義,經由自由民粹派將專事在具體小事方面服務人民的、充滿文化主義色彩的“小事情理論”,以及貶抑知識文化人、崇尚“粗工”勞動者的反智主義,等等,都一一匯合進了民粹主義的主潮和干流。
應當特別指出,俄國民粹主義在其發(fā)展的不同時期,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影響。許多民粹派人物都讀過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其中,以社會革命黨受到的影響最大。列寧在1905年1月評論社會革命黨綱領時說,它的綱領草案較以前“前進了一大步”;其“進步表現在各項原則的內容上——從民粹主義進到了馬克思主義,從民主主義進到社會主義”。④《列寧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頁。
所以,俄國民粹主義在其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像源遠流長、流域廣袤的伏爾加河水一樣,匯集了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大大小小的各種支脈溪流,把各種色彩、各種流派的思想交匯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宏大而復雜的思想的潮流。因此,這股思潮本身就是各色俱陳、五彩斑斕的,它本身就是龐大的、復雜的,不能用單一的思想概念將其概括。正因為這樣,俄國著名哲學家別爾嘉耶夫認為,俄國民粹主義具有各種各樣的色彩和流派,是19世紀下半葉極其廣泛、復雜的一種社會思潮,不僅包含有左翼和右翼,而且包含有斯拉夫主義的和西方主義的民粹主義,還有宗教的和無神論的民粹主義;當然其中也可區(qū)分出社會主義的一翼。這位哲學家把從斯拉夫派到赫爾岑,從陀思托耶夫斯基到巴枯寧,從列夫·托爾斯泰到70年代的革命家,都統(tǒng)統(tǒng)視為民粹主義,只是色彩不同而已。
雖然如此,從政治上說,其主流,其實質,就是主張通過傳統(tǒng)農村公社的獨特道路,繞過資本主義,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一種思想學說。故此,又叫“公社(或村社)社會主義”,或“農民(或農業(yè))社會主義”。這是一種由一系列杰出思想家所構建的嚴整的思想體系和世界觀,是關乎近代俄國命運,關乎俄國“走什么道路”的重大戰(zhàn)略抉擇問題,因此它并不只是一種“策略手段”、“社會情緒”,或者“精神癥狀”、“動員方式”等等之類的局部問題。
最近20年,有關俄國民粹主義的研究出現了重要進展。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學術界打破了蘇聯時期在這一課題研究中的嚴重政治化和意識形態(tài)化羈絆,敢于正視并揭示歷史真實而引起的重大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下面一些問題上:
第一,在俄國民粹主義起源、形成問題上,糾正了過去對斯拉夫主義及其與民粹主義關系有關問題的評價。過去,過多強調斯拉夫主義和斯拉夫派的消極面,把它看作維護沙皇專制農奴制度的反動思想派別。事實上,斯拉夫派屬于自由主義的保守派,它主張改革農奴制度,主張俄國獨特的發(fā)展道路,它對俄國傳統(tǒng)和村社問題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見解。過去,學術界只看到民粹主義與西歐派關系密切,而對民粹主義同斯拉夫主義的聯系卻加以忽略。事實上,民粹主義關于俄國發(fā)展道路的“獨特論”,是根源于斯拉夫主義的,因為赫爾岑的村社思想就是從斯拉夫派人物那里受到啟發(fā)而產生的,并不是像過去傳統(tǒng)說法那樣,是從普魯士經濟學家哈克斯豪森那里了解到的。另外,民粹主義關于對“人民”的信仰,對村社的理想化傾向等等,也都與斯拉夫派的影響有密切關系。
鑒于赫爾岑“俄國社會主義”的形成與斯拉夫主義影響有關,關于民粹主義形成的時間問題也就改變了過去的看法。過去學術界一般認為,民粹主義是因赫爾岑經歷1848年歐洲革命而發(fā)生思想危機,在此之后才出現對俄國發(fā)展前途的新探索,因而最后形成民粹主義的。而由于一些學者對民粹主義與斯拉夫主義關系的上述新認識,這樣,作為民粹主義思想基礎的赫爾岑“俄國社會主義”就不是形成于1848年之后,而是形成于1848年之前,即在1842—1846年期間,這正是赫爾岑同斯拉夫派密切交往并受其影響的時期。
第二,在車爾尼雪夫斯基與民粹主義的關系問題上,恢復了歷史本來面貌。這個問題,原本在歷史上是很清楚的,無論在十月革命前和20世紀20年代的歷史著作中,還是在列寧的有關論著中,都講得十分明白,車爾尼雪夫斯基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與赫爾岑一起,是作為民粹主義營壘的領袖人物出現的;列寧因此直接把他稱為是“民粹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墒?,從1928年紀念車爾尼雪夫斯基100周年誕辰時起,特別從1929—1932年意識形態(tài)“大轉變”開始,由于對車爾尼雪夫斯基研究發(fā)生政治化和意識形態(tài)化,大大“拔高”了這位俄國民粹主義的領袖人物,仿佛他已與馬克思主義者相差無幾,這樣就把他拔離了民粹主義,仿佛列寧所說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與“革命民粹主義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這里,甚至也把60年代的“革命民主主義者”同70年代的“革命民粹主義者”之間橫上了一道理論鴻溝,仿佛他們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爸圃臁边@完全不同的理由就是,仿佛70年代與60年代的歷史條件不同了,70年代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似乎大大發(fā)展了,因此70年代的民粹主義就有不同于60年代“革命民主主義”的局限性。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經俄羅斯學者深入研究,70年代俄國的社會經濟關系同60年代相比,并沒有本質區(qū)別。這樣,經過20世紀50年代下半期以來,特別是90年代初蘇聯解體以來的研究,掃除了籠罩在上述種種問題上的意識形態(tài)浮塵和政治蔽障,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貌。
這首先是糾正了過去史學中對19世紀60年代初革命高潮形勢和70年代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過高估計。過去蘇聯史學中一向把1860年代初稱做“第一次革命高潮”。實際上,真正的“革命高潮”并未到來。從前蘇聯史學中也嚴重夸大了70年代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水平。實際上,這個時期俄國資本主義仍然處于很低、很落后的發(fā)展水平,完全不足于以此為據而區(qū)隔出70年代革命民粹主義與60年代所謂“革命民主主義”,而把它們放在截然不同的思想政治階梯上;實際上,仔細研讀列寧著作,列寧在許多地方是把“60—70年代革命民粹主義”一并稱謂的,并沒有把它們二者之間劃分出明顯的界限來;充其量,列寧只是在其早期著作中對此作過一定的區(qū)分,但后來列寧又糾正了過去的提法。這里,我們自然應當以列寧后來的思想和提法為準繩,這是列寧更為準確的一種表述。
同時,也突出并肯定了列寧后期關于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評價,即稱這位民粹主義營壘的領袖人物是“民粹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過去無論在蘇聯還是在中國,學術界把車爾尼雪夫斯基總是看作不同于民粹主義者、甚至大大高于革命民粹主義者的歷史人物。這是對普列漢諾夫和列寧著作的一種誤讀,也是夸大60年代與70年代經濟發(fā)展差別而產生的一種誤解。關于夸大60年代與70年代經濟發(fā)展差別而生發(fā)的誤解,前面已經涉及;關于對普列漢諾夫和列寧著作的誤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對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在1890年代甚至更早對“民粹主義”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稱謂本身缺乏應有了解造成的。普列漢諾夫在其著作中甚至說:車爾尼雪夫斯基“從來不是一個民粹主義者”。①普列漢諾夫:《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汝信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9頁。這是早在19世紀90年代初(1990—1992年)特定歷史時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說的話,當時只是“土地自由派”才自稱“民粹主義者”,對70年代“到民間去”運動時期的一代革命者則專指為“巴枯寧主義者”、“暴動派”和“拉甫羅夫派”等(他們本身有時則稱自己為“人民派”),革命民主陣營又把以車爾尼雪夫斯基為代表的60年代的革命者稱做“遺產代表者”,所以,在當時或后來一個時期,顯然,被稱做“民粹主義者”的一批人,是同“遺產”代表者、“巴枯寧主義者”、“暴動派”和“拉甫羅夫派”等,是截然被區(qū)分開來的,所以普列漢諾夫才說出這樣的話來。后世不了解這種情況的人就因此發(fā)生了對普列漢諾夫的誤讀和誤解。人們對列寧在19世紀90年代的著作所發(fā)生的誤讀和誤解,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列寧在19世紀90年代上半期登上俄國論壇時,正是民意黨人遭到鎮(zhèn)壓、民粹主義運動面臨危機、自由民粹主義廣為泛濫的時期。普列漢諾夫在這個時期稍前一些,即從19世紀80年代起,開啟了對民粹主義的斗爭。而列寧與普列漢諾夫接踵,繼續(xù)了這一斗爭,但列寧主要是對以沃龍佐夫等人為代表的“自由民粹主義”右翼和以尼·康·米海洛夫斯基為代表的“自由民粹主義”左翼進行批判的。所以,列寧革命活動之初,在其著作中所用“民粹主義”或“現代民粹主義”一語,大多系指“自由民粹主義”。那時“民粹主義”①《列寧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5、400頁。一語才出現不久,這一稱謂剛開始進入俄國文獻當中,列寧將“民粹主義”用來專指八九十年代的“自由民粹主義”,是十分自然的。加上鑒于當時的認識水平,列寧對“自由民粹主義”批判的口吻也比較嚴厲,所以把車爾尼雪夫斯基與“民粹主義”完全區(qū)分了開來。這是當時歷史條件形成的。實際上隨著革命的發(fā)展,在1905年革命以后,列寧對整個民粹主義思想體系有了新的認識,自此以后,他徑直把車爾尼雪夫斯基稱作“民粹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完全改變了在早期著作中所說的60年代“遺產”代表者“與民粹主義毫無共同之處”,同“民粹主義”的“基本觀點”“毫不相干”,②《列寧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05、400頁。他們“沒有任何民粹派色彩”的意涵。
第三,在對“自由民粹主義”的評價問題上,更加科學和準確。首先,就這一名稱的稱謂做了更加準確的定位。由于按照“自由民粹主義”這一名稱字面的原義,應該是“自由主義的民粹主義”,而“自由主義”在政治學上是有特定含義的,就是主張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以資本主義為最終政治目標。然而,這個被稱做“自由民粹主義”的社會政治思潮和派別并非如此,它是反對資本主義,以社會主義為終極政治目標的,所以,近些年有俄羅斯學者提出,用“自由民粹主義”稱謂這個派別是不準確的,就其思想主張來看,它是針對過去傳統(tǒng)的民粹主義,特別是針對主張恐怖主義和個人暴力活動的民意黨人,在方針路線上進行的一種改革和調整,因此,應當稱其為“改革派民粹主義”。③В .В.茲韋列夫:《改革派民粹主義與俄羅斯現代化問題》(В.В.Зверев,Реформаторское народничество и проблема молернизации России),莫斯科1997 年版,第17 頁。實際上,列寧在其1890年代中期的著作中就曾強調了這一思潮和派別的改革性質。筆者認為,這一說法更加符合歷史實際,因此本書采納了這一稱謂和提法。其次,這一思潮和派別是改革派,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適應新的社會政治形勢而產生的,所以,其產生和出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進步性。在過去的史學中,將這一思潮和派別全盤給予否定,一味加以抹殺,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事實上,列寧在1890年代中期的著作中對這一派別的民粹主義是一分為二的,在指出其消極面的同時,也肯定了它的進步性。④《列寧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3頁。
第四,對社會革命黨的評價更加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社會革命黨是俄國民粹主義發(fā)展到新階段,即新民粹主義階段的產物。它的階級實質,按照列寧的說法,是農民民主主義;在俄國革命中,屬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同盟軍。它在20世紀頭20年的發(fā)展中,從總的傾向說,大體經歷一個社會民主黨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與布爾什維克的某種民粹主義傾向的加強是幾乎同時發(fā)生的。兩者的思想交集,從大處說就是社會主義,從具體綱領說,就是土地問題。發(fā)展的結局是,布爾什維克在發(fā)動十月革命過程中甚至借用、“照抄”了社會革命黨的土地社會化綱領——這一點,連列寧也是毫不隱晦的。但是,雙方最終在對待立憲會議的問題上反目成仇,發(fā)生尖銳斗爭,最后甚至引發(fā)了一場國內戰(zhàn)爭,被現代有些人說成是“兄弟殘殺”。社會革命黨被布爾什維克宣布為“非法”,最后遭到了審判、解散的命運。原本革命中的同盟者,分別代表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兄弟”,同是以社會主義為方向的政黨,所以會發(fā)展到這一地步,是由俄國具體的歷史條件造成的。當然,站在歷史的巔峰來看,社會革命黨并不是“白匪”和“反革命黨”,從它即使在國內戰(zhàn)爭期間推行的方針政策來看,仍然是社會主義的;它一度曾有過緩和同布爾什維克的斗爭,走向聯合的打算,但在當時刀兵相見的戰(zhàn)爭條件下,這是很難實現的。
四、俄國民粹主義的影響
從上面我們已經看到,民粹主義是在俄國存在達近百年之久的一股強大社會政治思潮。它又由社會政治思潮發(fā)展為社會政治運動,此后數十年間,在俄國社會政治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多姿多彩的、震驚世界的連續(xù)劇,最后還組建了俄國最大的、有上百萬黨員的政黨——社會革命黨。俄國民粹主義以其存在時間之久、活動規(guī)模之大,斗爭方式之驚心動魄,震驚了當時和日后的世界,因而不僅在俄國國內,而且在世界歷史上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俄國國內,它主要在建黨思想、革命精神和策略思想方面影響了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
在建黨理論方面,列寧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除了吸收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建黨經驗外,另一吸取經驗的源泉就是俄國解放運動本身,其中主要就是民粹主義革命運動。具體地說,就是吸取了“土地與自由派”和特卡喬夫的人民解放協會的建黨經驗,這就是:建立一個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由少數職業(yè)革命家組成的、保守絕對機密的、具有嚴格紀律的“革命戰(zhàn)斗組織”。對此無須多說,有興趣的讀者只要對比特卡喬夫的《人民解放協會章程》①《人民解放協會章程》,載《19世紀俄國革命急進主義(文件匯編)》,魯德尼茨卡婭編,莫斯科1997年版,第376頁。和列寧的建黨理論著作《怎么辦?》有關章節(jié),就可以深入了解其中的幾乎全部問題。②馬龍閃:《試論俄國民粹主義革命激進派的政治綱領》,《東歐中亞研究》2002年第6期。
在吸取革命的“決心和毅力”、革命英雄主義和自我犧牲精神方面,六七十年代的民粹主義革命家給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泉源。列寧對此不僅毫不隱晦,而且講得十分明白。他一向把“赫爾岑、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以及70年代的那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稱作“俄國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先驅者”,經常以他們獻身革命的“決心和毅力”鼓舞無產階級,并以這些先驅者在當年國際革命中享有的榮譽引以自豪。③《列寧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7頁。列寧明確指出,俄國馬克思主義者在19世紀80年代曾做出種種努力,從民粹主義當中剝取“民主主義的內核”。他對此一向予以高度評價并堅信,“總有一天,歷史學家會系統(tǒng)地研究這種努力,并且考察出這種努力同20世紀前10年內被稱為‘布爾什維主義’的那種思潮的聯系”。④《列寧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頁。當今我們有些自以為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人,一看到把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同民粹主義聯系起來,就火冒三丈,認為是給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扣民粹主義帽子”,⑤艾農:《民粹主義的帽子豈能扣到列寧斯大林頭上!》,《中流》2001年第2期。可是列寧非但不回避這一問題,而且是帶著革命自豪感來談論這一問題的,可見我們有些人同歷史真實相距何其遙遠,同列寧的思想相距何其遙遠!
在策略思想方面,民粹主義對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影響,只要舉出列寧在十月革命中全文“照搬”了社會革命黨的“土地社會化綱領”,并作為蘇維埃政府的“土地法令”加以公布,⑥《列寧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21頁。就可以說明許多問題。
至于在消極方面,諸如根源于“直接過渡”的“超階段”急性病,暴力絕對化傾向,同志戰(zhàn)友間的不容異見性、思想意識的狂熱性和非理性,以及蘇聯時期個人崇拜所具有的某種宗教色彩,等等,都現出對俄共(布)的隊伍所具有的深刻影響。
在國外,俄國民粹主義除在東歐各國留下深刻痕跡外,影響最大的就是中國。這一思潮早在辛亥革命前就通過法國和日本傳入了中國。最初,向中國介紹和宣傳的重點是俄國的“虛無黨”,實際上就是俄國的民意黨。由于傳入者對俄國民粹主義理解的側重點不同,便把它分解并解釋成了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和虛無主義等。在多數情況下,無政府主義成了“恐怖主義”、“民粹主義”和“社會主義”等術語的別名和代稱。所以在中國近代社會思想史上所稱的從國外傳入的無政府主義,實際上主要就是俄國民粹主義。
從辛亥革命前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是無政府主義(即俄國民粹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第一個高潮。十月革命以后,隨著中國人以俄為師,馬克思列寧主義大規(guī)模傳入中國,同時也帶進了大量的民粹主義。從“五四”運動前后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曾經流行過以下形態(tài)的民粹主義:國粹派民粹主義,無政府民粹主義,“鄉(xiāng)建派”民粹主義,還有中國共產黨內的左派民粹主義。第一種形態(tài)的民粹主義主要是在以吳稚暉為代表的右翼人物中傳播的,第二、第三種形態(tài)的民粹主義則是在像巴金、梁漱溟這樣的知識分子中間流行。但不管是何種形態(tài)的民粹主義,其主要來源都是俄國民粹主義。1949年后這三種形態(tài)的民粹主義都這樣那樣地得到了抑制和清算,惟獨黨內的左派民粹主義一個時期雖也得到某種糾正,但基本保留了下來,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又舊病復發(fā),所以,1949年后從取消“和平民主新階段”、到1958年“公社化”,到“文革”中停辦大學、上山下鄉(xiāng)、大辦“五七干校”等等,都一波波表現出了俄國民粹主義的影響來??梢姡@種民粹主義在中國影響之深。
正是這個緣故,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粹主義問題在我國思想學術界引起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這就使我們有必要回過頭去,對俄國這一思潮加以考察,了解其歷史走向和發(fā)展演變的軌跡。我們相信,這樣做,應能給我國這場超越學術界,而在整個思想理論界甚至社會上廣泛展開的爭論,提供一個必要的歷史的參照。
20年來,民粹主義問題在中國思想理論界的熱度始終未減,人們對它的關注和爭論一直持續(xù)不斷,其個中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面的;但立足于我國國內,關注民粹主義在中國的淵源、流變和影響,以及它在俄國這個民粹主義主要發(fā)源地的發(fā)展、演變和影響,以及俄國民粹主義與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從歷史到現實的難分難解的瓜葛,則是對其關注、研究的最基本方面。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在20世紀席卷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波及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的土地,對世界影響之深、之大,是空前絕后的。它所出現的問題和遭遇的挫折,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命運,人們自然要縈懷其歷史命運,期望追本溯源,了解其發(fā)祥源頭,歷史走向、發(fā)展脈絡、旁流支脈等等各方面的問題。民粹主義在俄國有深厚的社會歷史土壤,是近代以來俄國最強大的社會政治思潮之一,它在俄國解放運動中與社會民主主義、布爾什維主義有著從同源共生到分化流變的血肉聯系。這樣,人們要了解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問題與挫折,自然要聯系到俄國民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和政治目標等等。實際上,仔細研究無論俄國革命還是中國革命的歷史,都會觀察到民粹主義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這影響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民主革命早期,特別在其發(fā)軔和動員時期,民粹主義一般所起的作用是比較正面的、積極的,而隨著民主革命的深入,越由民主革命向前發(fā)展,特別是由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時期,它的積極作用則逐漸為消極作用所取代,越來越表現出負面的后果來。而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種消極作用和負面后果就越來越大,甚至表現出巨大的危險來。在民主革命中后期和社會主義時期,甚至可以說有這樣一個規(guī)律,民粹主義影響越大,革命受挫就越嚴重,民粹主義影響越小,革命受挫就越小,而如果消除了民粹主義的影響,那革命和建設就會順利發(fā)展,并取得越來越大的勝利。這是為蘇聯、中國和非洲等一系列國家和地區(qū)的事實所證明了的。這里,民粹主義與各國革命和建設的關聯性,集中表現在民粹主義與“超階段”社會主義的關系。
我們研究這個課題的基本結論,就是俄國民粹主義與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超階段論”有著密切聯系,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挫折和失敗需要追溯到民粹主義的根源,而這個根源,就集中表現為“超階段”社會主義。
在結束這個課題的時候,集中對俄國民粹主義的“超階段”、“直接過渡”理論及其影響、危害和社會階級根源加以概述,以期加深對“超階段”社會主義的認識,劃清馬克思主義同俄國民粹主義的界限,是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
一、“超階段”社會主義是俄國民粹主義的思想要害
俄國民粹主義是在19世紀中前期產生、形成,經過六七十年代的發(fā)展,八九十年代的演化,到20世紀初的再度活躍、高漲,并賦有新的含義,是一種歷史地發(fā)展變化著的社會政治思潮。它是在專制農奴制走向嚴重危機,資本主義薄弱發(fā)展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也是俄國這種落后的農民國度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政治現象。從客觀意義上說,它代表著社會中下層“被侮辱被損害者”,特別農民和小生產者對沙皇專制農奴制的仇恨和抗議,同時也反映了農民群眾面對資本主義發(fā)展,對資本主義奴役下的兩極分化和朝不保夕的小生產者命運所產生的恐懼情緒。俄國民粹主義所追求的目標,實質上是一種小資產階級的農民社會主義。
俄國民粹主義的思想理論體系,是由其創(chuàng)始人赫爾岑提出的“俄國社會主義”理論所奠基,通過另一創(chuàng)始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發(fā)展,并為不同時期各主要派別的思想家所充實,經過不斷豐富、補充而建立起來的。19世紀五六十年代之交,在民粹主義形成之初,“虛無主義”曾是貴族陣營對它的一種稱呼。70年代的革命民粹主義者,多自稱為“人民派”?!懊翊庵髁x者”(“народник”)一語,在俄文中的詞根,同西方的“平民主義”、“民粹主義”(“populism”)一樣,都以“人民”(俄文——“народ”;英文——“populace”)一詞為詞根,有“人民派”、“親民”、“愛民”、“崇尚、信仰”人民的含義。
俄國民粹主義在其長達八九十年的歷史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各種派別和龐雜的思想理論體系。但其思想理論的最大公約數,即共同的思想特征,就是崇尚和信仰“人民”(主要指農民和貧苦勞動者),并把“人民”理想化,認為農民是天生的“社會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也把農村公社(或稱村社)理想化,企圖通過保存農村公社,發(fā)展農民中“固有的”社會主義精神,作為俄國通向社會主義的“基礎”和出發(fā)點;所以,俄國民粹主義社會政治綱領的核心,是企圖通過俄國獨特的公社道路,繞過資本主義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由此可見,超越歷史階段的“直接過渡”,是俄國民粹主義最核心的思想理論特征。
俄國民粹主義所以要繞過并“超越”資本主義階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其重要的思想根源,是對資本主義抱著恐懼和厭惡情緒。因為它所代表的農民小生產者的階級本性,是害怕資本主義造成的兩極分化,使他們朝不保夕,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俄國民粹主義思潮在其初生的襁褓之中,就從西歐的空想社會主義中吸取了思想營養(yǎng),而其思想理論本身又企圖通過宗法農民的古老村社,由小生產一躍而跳到社會主義,也是帶有空想性質的農民社會主義。
在俄國解放運動的平民知識分子階段,在其一定的時期內,由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薄弱,階級分化尚不充分,無產階級尚在其新生的襁褓中,民主主義這時還是一個統(tǒng)一的社會思想潮流。只是經濟關系發(fā)展到后來,由于階級的進一步分化,無產階級的成長,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才從統(tǒng)一的民主主義潮流中分離出來。由于這種曾經有過的同源同流共生關系,俄國民粹主義在其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有過互動的相互影響。許多民粹派人物都讀過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程度不同地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列寧在1905年1月評論社會革命黨(屬于民粹主義的黨)綱領時說,它的綱領草案較以前“前進了一大步”;其“進步表現在各項原則的內容上——從民粹主義進到了馬克思主義,從民主主義進到社會主義”。而在無產階級的革命隊伍中,許多馬克思主義者,又都是從農民民主主義者——民粹主義者成長起來的。由于這種交互影響,俄國民粹主義者思想中往往有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成分,而有些俄國馬克思主義者身上,也難免沒有民粹主義的思想痕跡。當然,這是分別就整個馬克思主義者隊伍和民粹派隊伍而言的。
俄國民粹主義曾經歷了一個從社會政治思潮發(fā)展到社會政治運動,又從社會政治運動發(fā)展為政黨的歷史過程。它以其存在時間之久、活動規(guī)模之大,斗爭方式之復雜和驚心動魄,在俄國國內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俄國民粹主義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就積極方面說,它主要在建黨思想、革命精神、革命毅力等方面影響了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就消極方面說,既有暴力絕對化傾向,也有同志間不容異見性傾向,既有思想意識的非理性、狂熱性特征,也有對文化的極端功利主義特征等等,但其消極影響的后果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現在“超階段”的社會主義理論上。
這種“超階段”的社會主義,既在俄國本土發(fā)生流變和影響,給蘇聯的社會主義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也遠遠流播國外,影響到世界上以社會主義為方向的各個國家,包括東歐、中國和非洲等一系列國家和地區(qū)。
二、“超階段”發(fā)展是俄國民粹主義帶給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胎記
俄國民粹主義扎根于俄國社會歷史的深處,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國度的一種社會政治思潮。由于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淵源,如前所述,它也影響到俄國的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運動,影響到布爾什維克黨,后來也進一步影響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及其發(fā)展模式。
不顧社會歷史條件的強烈的反資本主義情緒、“反資產階級特性”,是俄國民粹主義的重要思想特征。這種非歷史主義的、違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在布爾什維克黨內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列寧對此就曾明確指出過。1921年,列寧在《論糧食稅》一文中說:“‘我們’直到現在還常常愛這樣議論:‘資本主義是禍害,社會主義是幸福。’但這種議論是不正確的,因為它忘記了現存的各種社會經濟結構的總和,而只從中抽出了兩種結構來看?!彼诌M一步說:“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同中世紀制度、同小生產、同小生產者渙散性引起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雹佟读袑幦返?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頁。列寧在新經濟政策時期一直不斷批判的“直接過渡”思想,就是由這種違背歷史主義的、認為“資本主義是禍害”的反資本主義情緒所引起的。
列寧在這里指出的這種思想傾向,實際上是一種非歷史主義的反資本主義、反資產階級的民粹主義傾向。列寧特別強調指出,在“我們”隊伍中,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26頁?!爸钡浆F在還常常愛這樣議論”,可見,這在當時的布爾什維克隊伍中是一種常見的、有相當影響的思潮和傾向。列寧對“我們”二字特意加上引號,就暗指其異質性,即有非馬克思主義的意味,實際上就是指民粹主義的傾向。列寧這句話具有極為豐富而深刻的含義,它對我們理解民粹主義在布爾什維克隊伍中的影響,從而也影響到未來的蘇聯模式社會主義,具有極其深刻的啟迪意義。正是這種民粹主義的非歷史主義的反資本主義思想情緒,導致“直接過渡”的“超階段”理論,在日后長期影響了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
斯大林過早提前取消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開始向資本主義“全面進攻”,在1936年宣布“基本”①《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頁。建成社會主義,在40年代末開始走向建設“共產主義”。赫魯曉夫在1960年宣布20年后,即1980年“建成”共產主義。勃列日涅夫則提出“發(fā)達社會主義理論”,宣布已經建成“發(fā)達社會主義”。從斯大林時期開始,一直到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最突出特征之一,就是繼承俄國民粹主義的“超階段”理論,“直接”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過渡”,這可以說是俄國民粹主義給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留下的胎記。
在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末,有的甚至到80年代,都是按照這種“超階段”、“直接過渡”的模式建設社會主義的。蘇聯和東歐國家是這樣搞的,中國是這樣搞的,紅色高棉是這樣,非洲許多民族解放運動國家也是這樣。從蘇聯、東歐、中國,到紅色高棉,有關情況人們大體都了解。對非洲的情況,人們了解不多,在此順便多說幾句。非洲一些國家,包括幾內亞、加納、馬里、坦桑尼亞等等一系列國家,從20世紀50至70年代末都曾進行過村社社會主義實驗。實驗的方式,是在農村實行集體化,建立“賈烏馬村”,在城市實行工商業(yè)國有化、小工商業(yè)者合作化。他們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超越了實際的生產力水平,違背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意愿。實行的是強迫命令,把群眾往“賈烏馬村”中硬性驅趕,強迫實行集體化和合作化。所以,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后來,加納的恩克魯瑪政權和馬里的凱塔政府相繼垮臺,幾內亞總統(tǒng)塞古·杜爾病逝后發(fā)生軍事政變,塞古·杜爾國家黨及其村社社會主義路線被廢除。其他一些國家的村社社會主義實驗也相繼夭折。這些都證明,非洲村社社會主義者實行的俄國民粹主義式的“超階段”、“直接過渡”,其實驗也遭到了失敗。
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證明,凡是民粹主義影響大的歷史時期,凡是民粹主義影響大的地區(qū),革命和建設都幾乎一無例外地遭受了挫折和失敗。俄國民粹主義影響越大,失敗越慘,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也是一個客觀的歷史規(guī)律。
三、“超階段”社會主義的要害,是沒有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
20世紀國際社會主義之所以普遍存在的“超階段”理論和“直接過渡”思想,其理論根源,是受到俄國民粹主義的深刻影響,沒有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
如何對待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是馬克思主義與民粹主義的根本界限之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單單是對立的關系,不單單是社會主義要埋葬資本主義的關系。除此之外,馬克思還講,社會主義是從資本主義高度發(fā)展而來的。這就是說,搞社會主義原是離不開資本主義的,這種“離不開”,正像建造一座高樓大廈離不開“地基”一樣。所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并不純粹是“你死我活”的關系,更不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不共戴天”的關系;要知道,它們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同時還是互相依存的、“互相補充”的關系。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就是,社會主義必須在高度發(fā)展的資本主義文明的基礎上才能建立。但是,社會主義實踐所遇到的問題卻是,它是首先在俄國這樣落后的農業(yè)國出現的。
那么,馬克思對這個實踐問題是怎么看待、怎么解答的呢?
應普列漢諾夫的請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年1月21日為《共產黨宣言》俄文第二版所寫的“序言”中,是這樣回答俄國革命前途問題的:“對于這個問題,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復是: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今的俄國土地公社所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fā)展的起點?!雹凇读袑幦返?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0頁。
馬克思、恩格斯在這個言簡意賅的回答中,包含著解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二者關系的極為深刻的思想。這里的要害是說,俄國革命與西方革命要“雙方互相補充”,而“相互補充”的前提,是西方能響應俄國革命,給俄國未來的社會主義提供援助,使俄國得到其國內所缺乏的資本主義文明成果,以此來補充并解決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不足的問題。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俄國革命和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相互補充”,其更深層含義,實質上還包含著俄國“社會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相互補充”。
但是,西方并沒有響應俄國革命的“信號”而發(fā)生革命,因此,不可能通過西方無產階級之手來援助俄國革命,不可能以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給俄國的社會主義以補充。這樣一來,怎么來彌補并解決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不足的問題呢?這正是擺在俄國馬克思主義者面前需要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最重大、最迫切的任務。
列寧在理論和實踐上致力于正確解決這個問題。對繼承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列寧是十分重視的。他強調:“沒有資本主義文化的遺產,我們建不成社會主義。除了用資本主義遺留給我們的東西以外,沒有別的東西可以用來建設共產主義”,“如果你們不能利用資產階級世界留給我們的材料來建設大廈,你們就根本建不成它,你們也就不是共產黨人,而是空談家。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俄國給我們留下來的一切東西。”①《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3頁。他還用一個“公式”來表達上述的看法,提出“樂于吸取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②《列寧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頁。這樣,列寧就在理論上正確地回答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那么,列寧在實踐上又是怎么解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呢?
在實踐上,列寧提出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以至市場來發(fā)展經濟,也是著手解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問題的。列寧在晚年曾經說,新經濟政策是“長期的認真的”,這就是說,新經濟政策要利用資本主義經過一個相當長階段的發(fā)展,才能在未來把一個“新經濟政策的俄國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但是,列寧沒有能把自己的思想變成現實,就過早地去世了。
從上面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從馬克思到列寧,都不僅從理論上正確認識到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而且也是一直企圖著手正確解決并處理這一關系的。
而俄國民粹主義由其小生產者的階級本性所決定,從其根本錯誤的理論出發(fā),壓根就是錯誤對待資本主義的,因而不可能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
俄國民粹主義看不到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性,對社會歷史條件不加區(qū)分,一概而論地談論“資本主義的禍害”。從這種看待資本主義的非歷史主義觀點出發(fā),籠統(tǒng)地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絕對對立起來。
歷史的邏輯有時就是這樣怪誕,斯大林盡管在《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把民粹主義稱為“馬克思主義的敵人”,但他本人卻在理論上接受了“資本主義是禍害”,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絕對對立起來的思想。所以,斯大林接手列寧的權力后,很快取消新經濟政策,立即向資本主義發(fā)起了“全面進攻”。斯大林這一理論和實踐的錯誤,一直影響到蘇聯和社會主義各國數十年,對中國的影響則一直持續(xù)到改革開放之前。
四、認識和批判俄國民粹主義“超階段論”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從俄國民粹主義及其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可以看出,研究俄國民粹主義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歸納起來,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馬克思主義與俄國民粹主義的本質區(qū)別之一,就是對待資本主義,對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主義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待資本主義,承認其一定歷史階段、一定社會條件下的歷史功績和進步性,不是不加分析地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立起來,而是看到它們二者之間既對立、又統(tǒng)一,既在一定條件下“你死我活”的斗爭,又在一定條件互相依存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而俄國民粹主義則是不分社會歷史條件,一概把資本主義視為“禍害”,不分青紅皂白地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絕對對立起來。因此,他們提出“超階段”理論,主張“直接過渡”,企圖在商品經濟極不發(fā)達的條件下,繞過資本主義,從小生產“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二)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奧秘就在于,中國人從理論和實踐上解開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死結。
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以其偉大革命家的無比膽略和高超智慧,在實踐中正確解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他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從世界的廣大范圍內,吸收了經濟現代化領域的諸多寶貴經驗,既包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新興工業(yè)國家的經驗,也包括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有用的經驗。這里最根本的,是正確處理好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不是把資本主義看作處與社會主義相對立的禍水,而是在看到二者相對立、相矛盾一面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看到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雙方”的“互相補充”。因此,大膽利用了資本主義文明發(fā)展的一切積極成果,包括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成果——股份制、銀行、股票、證券,等等。
過去,人們向來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對立,從斯大林起,僅僅把資本主義看作是同社會主義“你死我活”的關系,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冰火不容”。鄧小平以其無比的膽略和智慧,突破了這一思想框框,把市場和計劃看作是一種方法和手段:資本主義既能利用“計劃”,社會主義也同樣可以利用市場。正是從這一大膽的創(chuàng)新理論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這樣,就找到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契合點”,恰當地處理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即用先前被認為是屬于“資本主義”的東西,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慣常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來給社會主義的經濟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這既適應了中國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也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把中國經濟與世界接軌,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就大大突破了過去否定市場的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
(三)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在實踐上可以幫助我們分清“搞”資本主義與“利用”資本主義的界限。
在蘇聯時期,特別是自20世紀20年代末期以后,斯大林把上述這種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絕對對立起來的思維方式和民粹主義觀念,強烈地注入了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其影響所及,使我國一些人至今還仍然堅持這種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他們自己片面理解馬克思主義,不懂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辯證關系,患有對資本主義的“恐懼癥”,還拿這種“病癥”嚇唬別人,動不動就說:“你們搞資本主義!”
對這種說法,我們要這樣予以回答:
——不能籠統(tǒng)地說“搞資本主義”,要進一步分析,是真正“搞”資本主義,還是要“利用”資本主義。要知道,“搞”資本主義和“利用”資本主義,其含義是完全不同的:“搞”資本主義是從目的到手段,從方法到宗旨,統(tǒng)統(tǒng)要成為資本主義;而“利用”資本主義,則僅僅是以資本主義為手段,用資本主義的材料——資金、科技、托拉斯組織等等,為社會主義的目標服務。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的、落后的東方國家,在一定歷史階段就是要利用資本主義、發(fā)展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比小生產進步,比封建主義更進步;我們在小生產和封建主義的基礎上搞不成社會主義,若這樣搞,就會導向封建社會主義、封建專制主義,甚至走向封建法西斯主義。這是為過去的歷史事實所證明了的。
“利用”資本主義和“搞”資本主義之不同,這是只有真正弄懂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系的人才明白的。一切被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禁錮的人,一切只有黑白二元對立思維的人,是不懂得這個道理的。我們應該奉勸他們放下手中慣用的“你們搞資本主義”這一嚇人的武器,理直氣壯地用列寧的話回答他們:
“如果你們不能利用資產階級世界留給我們的材料來建設大廈,你們就根本建不成它(社會主義),你們也就不是共產黨人,而是空談家!”
D095.12
A
1003-4145[2011]07-0033-12
2011-01-28
馬龍閃,溫州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蔣海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