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 虎
(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西 桂林530004;廣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廣西 南寧541004)
全球化發(fā)展研究中的新反思之勢
庾 虎
(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廣西 桂林530004;廣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基地,廣西 南寧541004)
對當代全球化的表象、參與全球化意義存在著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兩種不同的認知觀點。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個人及日常生活在全球化中的位置日益重要,對全球化表象與本質的認知正在形成一種新的反思趨勢。認知上的爭論與新的反思趨勢對全球化本身發(fā)生著影響,而全球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又要求反思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來適應。
全球化;反思;自反性
在對全球化表象的研究中,初始的理解形成了兩種相互對峙的全球化觀點,這兩種觀點就是要么以激進的、樂觀的角度來看待全球化,要么以懷疑的、悲觀的角度來看待全球化。但是,隨著對全球化研究的深入,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反思之勢,而這種新的反思之勢的內(nèi)在的、根本的力量正在把握全球化深入發(fā)展與轉型中的自反性。
全球化如果從表象來論述的話,它是一個因人而異的東西,人們即可以只看到全球化的善的一面,也可以只看到全球化的惡的一面。對于那些迫切要求提高經(jīng)濟實力、且本身有一定基礎的民族-國家,可以通過自身經(jīng)濟結構、經(jīng)濟政策的調(diào)整而引入全球化力量參與到國內(nèi)的經(jīng)濟建設中。對于那些綜合國力不強的地方,可以在全球化背景下運用其文化、旅游資源,參與到全球化經(jīng)濟的運行中。對于那些希望受到世界關注的民族與地區(qū)來說,通過制造暴力與恐怖再假以能獲得的通訊技術,可以使其受到全球政治的關注。對于那些實在太窮困的國家與人們,卻從來都是在全球化話語中受到隨時可以拋棄的威脅。
以全球化事實來構建理論時,似乎可以只從它的經(jīng)濟方面來構建理論,也可以從它的文化方面來構建理論,甚或從政治的角度來構建理論。這是全球化受到關注的早期理論版本。全球化理論發(fā)展到20世紀末,對全球化的認知似乎已經(jīng)更深入了,全球化理論從最初的那些單純的角度,發(fā)展到經(jīng)濟、社會、政治、文化、環(huán)境的多角度研究。從而,打破了對全球化固有的思維模式,“經(jīng)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諸多領域跨越國界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此外,它還意味著世界上任何一個區(qū)域的發(fā)展,都將會給其他地區(qū)帶來深刻的影響。”①當然,無論從哪些角度來認識全球化,都產(chǎn)生了兩種互相對斥研究,這主要表現(xiàn)在要么以激進的、樂觀的角度來研究,要么以懷疑的、悲觀的角度來研究。
那些激進的或樂觀全球主義者將全球化視為吞噬一切的“利維坦”,能夠將所卷入其中的東西根本改變,并最終能給人類帶來好處。激進者認為全球化將最終導致包括文化上的所有社會存在都將同一,人類都將生活在一個給世界帶來好處的全球化中。阿爾布勞就把全球化視為“所有那些世界各民族融合成一個單一社會、全球社會的變化過程”。②“文明的沖突”將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達到融合。大多數(shù)激進主義者認為,全球資本主義將成為世界上唯一可以取得一切勝利的社會制度,人在資本中生活,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將“第一次在歷史上以真正意義的全球性分離形式出現(xiàn)”③。資本主義就是全球化,全球生產(chǎn)方式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方式,“論述全球化,就是回顧資本主義這種經(jīng)濟體制對世界空間的主宰”,“資本主義在空間進行的拓展已經(jīng)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而全球化既是這一空間拓展的表現(xiàn),也是并且首選是一個改變調(diào)整以至最后消除各國之間自然的和人為的疆界的過程”。④
崩潰論者或悲觀主義者則認為全球化對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殖民,它改變了它們又拋棄了它們;全球化是一股魔力、一個粉碎機,它改變了所有,撕碎了所有,再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拼接。這就像一種畢加索式的作畫,將一個畫中人全部打碎,再肆意地拼湊與丟棄。福利國家模式被丟棄了、人的思維模式被統(tǒng)一經(jīng)濟化了、文化為了物質而存在、全球治理似乎可以抗衡全球化的但還是被全球化所統(tǒng)治?,F(xiàn)代性中的自由和民主的內(nèi)在缺陷,恰恰因全球化而得到空前的放大和強化,打碎了那種將全球化認為是“自由”、“民主”的福音的理念。全球化曾經(jīng)承諾的東西到現(xiàn)在一樣都沒有實現(xiàn)?!敖裉?,從雅加達失業(yè)的暴亂者到密歇根州的罷工,從俄羅斯突然喪失收入的礦工到東德下崗的‘光頭黨’,人們可以看到一種征兆,即被全球化甩在后面的廣大人群正以一種越來越強烈的憤慨反對全球化”。⑤全球化是崩潰還是繼續(xù)成為一個嚴肅的問題。
樂觀主義者認為全球化將產(chǎn)生全球性的生產(chǎn),這些生產(chǎn)將最終解決人類在物質、文化上的需求,將全球化視作一種代表世界未來發(fā)展的唯一趨勢。樂觀主義者被看做是代表全球化未來的代言人,他們認為那些反全球化者是沉迷于過去的保守主義,是贊成現(xiàn)代性的保守者,看不到現(xiàn)代性已經(jīng)轉型,已經(jīng)被全球性所超越。悲觀論者則認為全球化產(chǎn)生了全球化性的異化,包括思想上的異化。人創(chuàng)造著全球化的同時,被全球化所異化了,同時包括我們的制度與生活方式也被異化。悲觀主義者并認為全球化已經(jīng)破壞了自啟蒙運動以來人類社會取得的所有成就,悲觀主義者有時被認為是制度的維護者。
無論是激進論者、樂觀主義者還是悲觀論者、保守主義者,這些沖突已經(jīng)形成了對全球化的反思,但是這種反思的狀況是希冀一方對另一方的勝利。激進論者、樂觀主義者強烈抗議那些對民族-國家的保守看法、對個人生活方式變遷所進行的抵制、對現(xiàn)代性后果的無批判的存留。悲觀論者、保守主義者經(jīng)常則會論證那些給我們帶來風險的事件,這些風險往往是由于人類掌握了以往任何時候都沒有過的新技術,這些技術造成了風險的轉型。風險本來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但現(xiàn)在自然界已經(jīng)成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只是那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風險對我們的影響已經(jīng)較少,更多的風險是人類的后果所造成,如核威脅、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污染超出地球本身的凈化能力等;就算是自然風險也因為人的因素而得以形成更大的影響力與更持久。保守主義更多的是對激進的論調(diào)進行現(xiàn)實的批判,強調(diào)人類社會應該注重各自的發(fā)展歷程,將矛頭指向那已經(jīng)是“虛無化”的更是具有強大破壞力的全球化。
如果全球化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來發(fā)展,全球化事實本身都會處于兩難之境。幸而,對全球化的反思已經(jīng)走向了一條更新的道路,而全球化對全球化本身的抵抗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
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都已經(jīng)清楚地看到全球化實質上帶來的危害,這是一種親身體驗,更加促成了對全球化的深化認識。全球化的表面繁茂在這一場金融危機下失去了部分光環(huán),那些打著全球化名號的國家大多沒有逃過這一劫。目前全球化已經(jīng)進入一個轉型期,這個轉型期給全球化研究帶來的是多方面的思維能力,能夠判斷哪些全球化的手段或者以全球化為手段的人、國家、組織是否有利于人類的發(fā)展作為一個分析框架。
對全球化的認識應該有一條更好的理解之路了,應該更多地處理好全球化的表象,應該深入到表象之后去探討那個自在的全球化。因為新的全球化表象導致了兩種原本對斥的觀點都同意這樣一種境況,如果想讓個人以及核心的社會與文化需求不被新的潮流吞沒并逐漸消亡,就需要對全球系統(tǒng)進行更多的反思。那么,什么是新的反思,這些條件是什么,反思的內(nèi)容是什么?全球化由于自身的演化與人類對全球化的思考導致了全球化將會出現(xiàn)一個新的形式。
由于全球化已經(jīng)將個人的日常生活一起囊括了,對全球化的反思已經(jīng)由獨立的理論家反思轉型到了理論家與普通個人的相結合,個人將會在全球化的反思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坝捎谛碌恼谓?jīng)濟權力中心的出現(xiàn),對明顯的文化群體中的文化多樣性的肯定促使人們破除疆界四處流動,同時探討超越民族和區(qū)域問題的各種新的全球機構的形成,這一點似乎是可行的。同樣,這一切均表明,由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的現(xiàn)代化過程帶來的這些機構上的安排再也不足以把握和處理這些世界性問題了。”⑥個人在全球化境遇中積極地了解全球化的現(xiàn)狀,能夠更有利于對全球化的反思。另一個方面,全球化在當代的新技術的內(nèi)化之下,人的類的性質卻并沒有完全被滅失,這有利于人對全球化總體上做出判斷,這些條件使人們有能力突破那種二分對立的全球化反思。
作為個人及日常生活對全球化中的影響,又有哪些呢?全球化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包圍,這種包圍“就是以一種非常深刻的方式重構我們的生活方式”⑦。全球化被認為是經(jīng)濟、政治、文化和組織方面以不同的方式顯示的結構過程和文化過程的結果,所以經(jīng)過全球化洗禮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不平等和沖突越來越多而不是一體化和秩序越來越多。這對個人的全球化意義也是一種強烈地沖擊。但是,個人在全球化中又不完全是被動的,全球化已經(jīng)發(fā)生在日常生活層次上的變遷了,“個人的日常活動具有全球性的影響”⑧。這種影響首要表現(xiàn)在個人形成了一種亞政治或者說生活政治。政治生活轉向了大眾,這種政治生活改變了傳統(tǒng)的魅力型政治,它由下而上引起政治變化。這是對全球化表象的一種很好的回應。個人在面對全球化的后果時,也從自下而上產(chǎn)生了新社會運動,這些新社會運動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對那些影響人類命運的惡的全球化的后果,不惜以弱小的力量去反對。個人及日常生活面對全球化非難時,組織起來以便使自己擺脫全球化的控制。日常生活有了自己的組織與機制,雖然弱小卻也有了獨立的力量。這對全球化來說就是一種來自內(nèi)部的影響力。
這實際上是全球化的“二重性”。何謂“二重性”,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兩種屬性,即一種事物同時具有兩種互相對立的性質,如在馬克思看來,商品一方面它有使用價值,另一方面它有價值。對于這種狀態(tài),如何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吉登斯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種“結構二重性”理論?!敖Y構二重性”理論認為:結構與其說外在于人類行動,不如說因限制而沒有認識到結構是循環(huán)往復進行的人類行動的中介和產(chǎn)物。因為,制度或大規(guī)模的社會借助其成員活動的連續(xù)性而共有了結構性特征,但社會成員能夠借助具有展示這些結構性特征的能力而進行他們?nèi)諒鸵蝗盏幕顒?。⑨同樣,全球化的“二重性”表達的就是作為全球化的一方面與作為個人及日常生活一方面之間的關系。全球化不是一種外在于個人及日常生活的東西,它時刻內(nèi)化于它的另一方面,并借助于個人及日常生活達到目的;同時,個人及日常生活也能夠借助于全球化的結構與功能而開展改造全球化的行為。
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如何使全球化的控制力量與個人及日常生活的力量相平衡,或者說如何使全球化日益增長的力量與個人及日常生活日益增長的力量同步,相互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說:以后的全球化是由人類及日常生活和各種制度來支持和創(chuàng)造的。
從全球化的“二重結構”出發(fā),就會涉及自發(fā)性的意義。那么什么是自反性呢,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首先是結構性自反性,在這種自反性中,從社會結構中解放出來的能動作用反作用于這種結構的規(guī)則和資源,反作用于能動作用的社會存在條件。其次是自我自反性,在這種自反性中,能動作用反作用于其自身。在其中,先前動因的非自律之監(jiān)控為自我監(jiān)控所取代。⑩因而,自反性包括了結構自反性與功能自反性,功能自反性是能動作用對自身的對抗。當這個概念擴展到對現(xiàn)代性理論的構建之時,貝克、吉登斯及拉什這三位著名的社會學家使用了這一詞,并形成了一種自反性現(xiàn)代化理論?!白苑葱袁F(xiàn)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指創(chuàng)造性地(自我)毀滅整整一個時代——工業(yè)社會時代——的可能性。這種創(chuàng)造性毀滅的“對象”不是西方現(xiàn)代化的革命,也不是西方現(xiàn)代化的危機,而是西方現(xiàn)代化的勝利成果。?因為,“進步可能會轉化為自我毀滅,一種現(xiàn)代化削弱并改變另一種現(xiàn)代化,這便是我所說的自反性現(xiàn)代階段?!薄安粫l(fā)生革命但卻會出現(xiàn)一個新社會……從一個社會時代到另一個社會時代的過渡可以是無意的、非政治的。”?
反思與自反性的區(qū)別又是什么呢?關于反思的智性比喻曾有一個優(yōu)美的意象:用附加的一只眼睛看世界(費希特語)。反思成為知識、理論,而自反性成為自我消解,“無意識的、意料之外的自反性,也即工業(yè)現(xiàn)代化的自我應用、自我消解和自我危害”??!艾F(xiàn)代化利用自主的現(xiàn)代化的力量挖了現(xiàn)代化的墻角,這是意料之外的,也是看不見的,因此沒有反思?!?反思是一種良性的、好的認識理論,而自反性則是一種自我對抗或者說是一種具有破壞性的認知或行為。反思的過程可以視為結構性自反性的一個方面。
從自反性及個人的反思能動性來反觀全球化的轉型,全球化的自反性也有兩種,一是全球化的認知應用于全球化的運轉二是全球化自身對自身的對抗,正如吉登斯、貝克等所說,是一種自我對自我的反抗。從全球化自反性的第一種情況來看,自反性全球化與全球化的“二重性”有著認知上的相似之處,只不過這里不單涉及個人及日常生活,也涉?zhèn)€人及日常生活進行反思后的認知應用于全球化,全球化并對其產(chǎn)生了回應。全球化本身在面對這些認知時,從簡單性的角度來看,全球化的自在性可以接受這些認知并按照這些認知來改變其表象;也可以拒絕這些認知,以自在性的全部來表象。但是,事實上卻比這個更復雜一些,全球化并不會完全地接受或拒絕這些認知,而是按照其自在性有選擇但卻又是存在無意識地后果,并尋求一種保守的力量維持自身。同時,全球化認知會根據(jù)這種無意識去有意識的改變認知的基礎與形式,參與到全球化的選擇中來。用認知來反思全球化有兩方面可能的后果,一是所有的認知都會成為對全球化的誤解;二是認知是正確的,但是卻無法去驗證。理解社會秩序的關鍵是構成社會的行動者在社會生活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關系上所做的轉變。不過,所有的再生產(chǎn)必然是生產(chǎn):變遷的萌芽存在于每一個促成任何社會生活“秩序”形式再生產(chǎn)的舉動中。?
全球化認知與全球化自在性表征為一種“二重性”的自反性,但是這種自反性對全球化來說只是一方面。全球化本身有可能在一種無聲的情況之下悄然改變,完成轉型,這是全球化自反性的第二個方面。全球化的現(xiàn)存結構在創(chuàng)造性的毀滅(毀滅性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全球化結構同時又毀滅了自身去創(chuàng)造。因為全球化的結構會變得越來越獨立于從前的那些簡單的結構,甚至在不斷地重新創(chuàng)造全球化的社會和政治。“自反性膨脹的社會世界的標志是傳統(tǒng)的重新發(fā)現(xiàn)和傳統(tǒng)的消解以及對一度似乎已經(jīng)確立的趨勢的不合常理的打斷。”?在后一種自反性全球化中,全球化消除了原有的全球化,并一而再的結構生成,并導致功能新化。自反性全球化為全球化的轉型敞開了另一種可能性,正如吉登斯所說,“在全球范圍內(nèi),現(xiàn)代性已帶有實驗性質。我們?nèi)疾挥煞终f地卷進了一場宏大的實驗;這場實驗由我們來進行,同時又在極大程度上超越了我們的控制”。?全球化在當代本身也是一場宏大的實驗。全球化的生成與再生成,就是全球化的自反性,即生成產(chǎn)生出新的結構與行動,而這些結構與行動又對全球化生成形成自反性的作用,以此為循環(huán)。
但是,從目前來看,自反性全球化以及作為其核心內(nèi)容的市場力量并沒有自動創(chuàng)造出一種合意的社會后果。因而,后一種自反性全球化又離不開理論上的自反性全球化?,F(xiàn)在的問題是人如何才能找到一種理論,來論證全球化的后果。對此,可有一個猜想,就是全球化應有多種全球化可能。當前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爾后的全球化也將是全球化,只不過此后的全球化已經(jīng)有了許多新的根本的功能出現(xiàn)。
自反性全球化的一個根本內(nèi)核就是全球化本身在對抗著全球化,它所產(chǎn)生出來的任何新的東西都反過來毫無意識地、無可預料地否定了先前的存在。自反性導致了對全球化的反思,但反思未必形成全球化的自反性。對于這一點還是要在全球化的不斷發(fā)中有清楚地認知。
注釋
①卡瓦基特·辛格:《不純潔的全球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第3頁。
②Albrow,M:Globalization,Knowledge and Society》,London:Sage,1990年,第9頁。
③⑥王寧,薛曉源:《全球化與后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第16頁、第2頁。
④雅克·阿達:《經(jīng)濟全球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第3頁。
⑤威爾·赫頓,安東尼·吉登斯編:《在邊緣:全球資本主義生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第174頁。
⑦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頁。
⑧吉登斯:《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頁。
⑨吉登斯:《社會理論與現(xiàn)代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第64-65頁。
⑩??????貝克 ,吉登斯,拉什:《自 反性現(xiàn)代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146頁、第5頁、第6頁、第223頁、第224頁、第235頁、第76頁。
?吉登斯:《社會學方法的新規(guī)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199頁。
責任編輯 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