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應虎,夏 平,王道軍
(安康市中醫(yī)醫(yī)院胸外科,陜西 安康 725000)
食管癌手術切除成為根治性治療的重要方法,食管替代物有胃、空腸、結腸,胃因為其有較好的血供,操作簡單,被臨床廣泛采用。傳統(tǒng)手術方式吻合口瘺發(fā)生率為3%~5%,術后返流性食管炎、胸胃綜合征等手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如何降低食管癌切除手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一直是臨床醫(yī)師追求和不斷探索的課題。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間采用管狀胃重建消化道結合幽門括約肌捏斷術治療食管癌78例,手術效果滿意。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1月到2010年1月食管癌手術病例78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23例,年齡32~74歲,平均(60.5±0.3)歲;術前均行胃鏡病理組織活檢明確診斷,病變位于食管頸段4例,胸上段7例,中段46例,下段21例。78例患者均行管狀胃代食管,幽門捏斷術,其中行頸部吻合11例,右胸內吻合46例,左胸內吻合21例。
1.2 手術方法 頸段食管癌采用經腹游離胃,管狀胃成形,幽門括約肌捏斷術,食管拔脫,管狀胃頸段食管吻合;胸部中、上段食管癌均采用經右胸游離食管,清掃淋巴結,經腹游離胃、管狀胃成形+幽門括約肌捏斷術,食管胃左側頸部吻合。胸部下段食管癌左側開胸游離食管、胃,管狀胃成形+幽門括約肌捏斷術,食管胃主動脈弓上吻合,管狀胃放置于食管床,管胃間斷與縱隔胸膜縫合4~6針固定。管狀胃制作方法:常規(guī)游離胃周血管,切斷胃左動脈、胃網膜左動脈,胃短動脈及胃右動脈近端的2~3支,保留剩余的胃右動脈分支、胃網膜右動脈及靜脈。根據吻合高度的不同,用75 mm直線切割縫合器+2~3枚釘倉自胃底處向下沿胃小彎與胃大彎側平行切口閉合胃壁,至胃右動脈第2或3分支,切緣與大彎側距離保持在4~6 cm,滲血處縫合止血,直線切割縫合器關閉交界處縫線全層縫合確保關閉完整,可吸收線間斷縫合漿肌層包埋小彎側。成形后的殘胃成內徑3~5 cm管狀。幽門括約肌捏斷術:完成胃食管吻合術后,術者食指和拇指于幽門括約肌垂直放捏住幽門環(huán),順沿胃十二指腸縱軸方向加壓至肌層斷裂,使幽門括約肌環(huán)松弛為度。
1.3 觀察指標 自患者手術結束后起始至術后6個月,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常見并發(fā)癥,如胃出血、胸胃瘺、吻合口瘺、乳糜胸、吻合口狹窄、胸胃綜合征、返流性食管炎、肺部感染、心率失常等。統(tǒng)計分析各種并發(fā)癥出現(xiàn)的時間及總體比率。
本組78例患者無死亡病例。78例患者均未發(fā)生胸胃瘺、乳糜胸、胸胃無力癥、胸胃綜合征、肺部感染和心率失常。發(fā)生胃出血1例(1.3%,給予止血處理后出血停止),吻合口瘺2例(2.6%),吻合口狹窄4例(5.1%,采用食物被動擴張及胃鏡擴張后好轉),返流性食管炎5例(6.4%,均為左側胸部吻合,藥物治療后好轉)。
食管癌食管部分切除食管胃吻合后,一旦發(fā)生吻合口瘺,致死率極高,因此,它是食管賁門手術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吻合口瘺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為吻合口血運不良、吻合口張力過大[1-2]。資料報道管狀胃能延長殘胃5~7 cm,殘胃縱軸可達30~35 cm[3],管狀胃能減小吻合口張力,幽門成形可加快食物通過速度,加快胃的排空,使得胸胃的重力牽拉作用減小,進一步起到了吻合口減張的作用。由于管狀胃有效延長了胃的長度,選擇胃食管吻合位置有著更大的靈活性,根據吻合口越低,血供越豐富,手術中可以選擇胃壁顏色紅潤的位置進行吻合,保證了吻合口充足的血液供應。管狀胃在血供不變的情況下,切除了小彎側及賁門胃壁組織,使原來供應這一區(qū)域的血液重新分配,使大彎側胃組織血流明顯增加[4]。據文獻報道[5],胸胃瘺多發(fā)生在小彎側及胃底,管狀胃切除了胃底及小彎側,因此管狀胃有助于預防胸胃瘺的發(fā)生,資料中病例均無胸胃瘺的發(fā)生也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觀點。
由于食管癌手術切除了雙側的迷走神經,導致胸胃張力下降以及胸胃在持續(xù)胸腔內負壓的影響,胸胃的解剖生理變異較大,傳統(tǒng)胸胃容易出現(xiàn)食物潴留,擴張的胸胃壓迫胸腔內器官,引起患者進食后出現(xiàn)胸悶、氣短、心悸等不適,國內報道胸胃綜合征的發(fā)生率為0.92%~4.9%[6],管狀胃解剖生理上與正常的食管更接近,容積小,擴張受限,避免了胸胃綜合征的發(fā)生。
傳統(tǒng)胸胃由于其體積大,受胸腔內負壓的影響亦大,手術切除了賁門,破壞了正常的抗反流機制,部分患者出現(xiàn)幽門括約肌痙攣,導致食物下行不暢。有資料報道傳統(tǒng)胃食管吻合術后返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生率達36%[7],嚴重影響了接受手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管狀胃切除了賁門及小彎側胃壁組織,切除了大部分壁細胞分布區(qū),減少了胃酸的分泌;管狀胃“上窄下寬”,可放置于食管床,受到主動脈搏動的作用,加快了胃的排空,減少了食物潴留的時間,避免了因食物潴留而引起返流。病例均采用弓上及頸部吻合,返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生率低,進一步證實了“吻合口位置越高,胃食管反流和返流性食管炎程度越輕[8]”的學術觀點。
有資料表明,食管癌可經黏膜下層擴散至遠處形成衛(wèi)星癌灶的特點,行全食管切除有助于腫瘤的擴大根治范圍,傳統(tǒng)管狀胃由于上提長度受限,導致部分小胃病例無法行全食管切除、頸部吻合術。采用管狀胃技術,能有效增加胸胃長度,保證了絕大部分患者均能行全部胸段食管切除,行胃食管頸部吻合,保證了手術切除的范圍;胸段食管癌胃小彎區(qū)域有10%~30%的淋巴結受累[9],管狀胃切除了胃小彎的淋巴及脂肪組織,擴大了腹腔淋巴結的清掃范圍,降低了癌細胞經淋巴轉移的可能性。
傳統(tǒng)幽門成形采用縱行切斷幽門括約肌,橫行縫合以擴大幽門,采用手指捏斷幽門括約肌,避免了增加手術切口,同樣擴大幽門,加快了食物通過幽門的速度,起到了減張的作用,能有效防止胃食管反流,較傳統(tǒng)手術方式操作簡單,縮短手術時間,達到了傳統(tǒng)“縱切橫縫”幽門成形同樣的手術效果。國內相關研究表明,幽門括約肌捏斷術是預防胃排空障礙的有效手段[10]。
管狀胃加指捏幽門成形術能有效降低胃食管吻合術后常見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有積極意義,擴大了手術清掃淋巴結的范圍,值得臨床推廣。
[1]傅俊惠,黃建豪,鄭海波,等.切除胃小彎的管狀胃在食管癌切除食管重建術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7,9(7):944-945.
[2]Korenaga D,Toh Y,Meekwawa S,et al.Intraoperative measurement of the tissue blood fiow for evaluating blood supply to the gastric tube for esophageal reconstruction[J].Hepatogastroenterology,1998,45(24):2179-2182.
[3]張燦斌,李 簡,鄭 建,等.胃管成形術在食管重建中的可行性研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5,23(3):175-179.
[4]Ikeda Y,Niimi M,Kan S,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issue blood flow during esophagectomy by laser Doppler flowetny[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1,122(6):1101-1106.
[5]楊為貴,黃 杰,蔡艷麗,等.食管胃吻合后胸胃瘺的外科治療[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6,16(19):2934-2937.
[6]趙雍凡,王資斌.食管癌切除術后胃食管返流癥[J].中國胸心外科臨床雜志,1997,4(3):139-140.
[7]付茂勇,趙雍凡,閻 齊,等.食管手術后急性胸胃擴張的治療和預防[J].華西醫(yī)學,2003,18(1):11-12.
[8]王金棟,劉俊峰,王其璋,等.胃食管吻合術后胃食管反流的研究[J].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志,2005,21(3):160-162.
[9]邵令方,王其璋.新編食管外科學[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66.
[10]Deng B,Tan QY,Jiang YG,et al.Prevention of early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 hight-level esophagogastrostory by“pyloric digital fracture”[J].World J Surg,2010,34(12):2837-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