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泰
(1.湖南省新農(nóng)村建設研究基地,湖南 長沙 410128;2.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儒家君子的核心價值觀及其對當代人才觀的啟示
李長泰1,2
(1.湖南省新農(nóng)村建設研究基地,湖南 長沙 410128;2.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
儒家君子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重要人才與精神形象,其核心價值觀是其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其核心價值觀主要有:天地人和是君子最高理想價值觀,智仁勇三德是君子內(nèi)在品質(zhì)價值觀,尊道貴德是君子內(nèi)在精神價值觀,義以為上是君子精神外現(xiàn)價值觀,德才兼?zhèn)涫蔷尤瞬潘刭|(zhì)價值觀。儒家君子的核心價值觀對當代人才觀具有重要啟示:一是利于把握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二是利于衡量人才的基本素質(zhì),三是利于確定人才的價值取向。
儒家君子 ;核心價值觀 ;天地人;德才兼?zhèn)?;人才觀
儒家君子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人才與精神形象,言必稱君子,余英時認為“儒學事實上是君子之學”。[1]儒家君子在儒學中具有核心地位,其原因是儒家君子的核心價值觀在當時現(xiàn)實社會中具有合理性,對社會發(fā)展具有重大的良性推動作用。筆者擬從哲學視閾探討儒家君子的核心價值觀及其對當代人才觀的啟示。
儒家君子的核心價值觀首先是能通天地人,意思是精通天地人三道,達到天地人三界“和合”的境界?!墩f卦》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周易·說卦》)圣人作《易》的目的是將天地人三才相結合以確立人自身在世界的存在。周敦頤說:“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太極圖說》)周敦頤將天地之道稱為太極,君子與太極合一就是“吉”。張載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易語天地陰陽,情偽至隱賾而不可惡也。諸子馳騁說辭,窮高極幽,而知德者厭其言。故言為非難,使君子樂取之為貴?!?《正蒙·大易篇十四》)君子遵從“天地人”三道,是陰陽、剛柔、仁義的結合。張立文先生認為:“天地人‘三才’中人本身是和合的化生?!盵2]儒家君子是天地人三才的“和合”。
君子的最高價值取向是達到圣人境界。圣人的內(nèi)涵主要是指通天地人之人?!笆ァ笔峭ǖ囊馑肌!耙脏l(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周禮·地官司徒》)鄭玄注釋說:“圣,通而先識。”[3]707圣的境界在于通識?!叭柿x接,賓主有事,俎豆有數(shù)曰圣。”(《禮記·鄉(xiāng)飲酒義》)鄭玄說:“圣,通也?!盵3]1683即指圣人要智慧亨通,知識廣博?!笆ト藶樘斓刂?,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大戴禮記·曾子天圓》)[4]100揚雄說:“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法言·君子》)[5]514孔子說:“所謂圣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于云蜺,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則可謂圣人矣?!?《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圣人通大道、應變無窮,配參天地日月,境界超然,無為而無不為。
圣人通天地人,君子向往成為圣人,君子之志在天下仁義,孔子說:“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志;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慮明達而辭不爭;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謂君子矣?!?《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君子志在仁義,達到圣人通天地人的目標境界。君子圣人知識不同,其才不同,一般稱堯、舜、禹、湯、文、武、孔為圣人,孔子多稱堯、舜、禹、湯、文、武為圣人,“圣人愛百姓而憂海內(nèi),及后世之人,思其德必稱其仁,故今之道堯舜禹湯文武者,猶威致王,今若存。”(《大戴禮記·用兵》)圣人少,現(xiàn)實多君子,因此圣人成為一種價值追求目標,“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中庸》)“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滕文公上》)揚雄說:“好盡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法言·寡見》)君子以圣人境界為至高境界。
君子追求天地人三道統(tǒng)一,以圣人境界為最高境界,圣人又是通天地人的代表,能夠實現(xiàn)天地人的合一,因此天地人和是儒家君子的最高核心價值觀。
儒家君子追求智仁勇三德,智仁勇三德是君子內(nèi)在品質(zhì)的基本要求??鬃诱f:“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因此智仁勇三德是對君子之道的完美概括?!坝械抡弑赜醒?,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敝祆渥⑨屨f:“有德者,和順積中,英華發(fā)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給而已。仁者,心無私累,見義必為。勇者,或血氣之強而已。”[6]149君子智仁勇三德相互依存,互相制約。孔子以玉比喻君子之勇,“折而不撓,勇也?!?《荀子·法行》)孔子說只好勇則亂,“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朱熹注釋說:“好勇而不安分,則必作亂。惡不仁之人而使之無所容,則必致亂?!盵6]105勇和不仁都易生亂,必須以仁限制勇。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論語·陽貨》)孔子認為必須有“知”德,因此告之學以成“知”,說明君子智仁勇三德缺一不可?!吨杏埂氛f:“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薄白釉唬汉脤W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本邮翘煜?、國家之才,于內(nèi)要有仁德,于外要有智德與勇德,智仁勇三德是治家治國必備之德。
孟子認為大知就是大智,大智就是仁,“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孟子·離婁上》)大智就是大仁,無“仁”不算是智。孟子反對匹夫之勇,贊成安天下的大勇,勇是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之勇,大丈夫之勇有仁義,是智仁勇的結合,“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孟子·滕文公下》)君子有大勇大義,也就是有仁德于人。
荀子比較完整地詮釋了君子的智仁勇三德關系?!吧傺詣t徑而省,論而法,若佚之以繩,是士君子之知也?!?《荀子·性惡》)君子之“知”是大智若愚,“君子之所謂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謂也;君子之所謂辯者,非能遍辯人之所辯之謂也;君子之所謂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謂也;有所正矣?!本又鞘乔〉胶锰?,“言必當理,事必當務,是然后君子之所長也?!?《荀子·儒效》)君子之知是“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這是大智。君子之勇在于行禮重法,君子血氣剛強,勇膽猛戾,但要順道,遵道行道是勇,“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荀子·修身》)真正的君子之勇是行大義,“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榮辱》)君子大智是仁義,大勇是行仁義,智仁勇相統(tǒng)一?!疤煜掠兄校抑逼渖?;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亂世之君,下不俗于亂世之民;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茍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是下勇也?!?《荀子·性惡》)荀子以上勇與中勇為要,是大智大勇,大智大勇是仁之所在,大勇上勇有天下觀,超然之樂。
董仲舒對智仁勇三德詮釋突出了智與仁,“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則狂而操利兵也;不智而辯慧狷給,則迷而乘良馬也。”智仁勇三德達到統(tǒng)一。揚雄以孟子為勇,他說孟子“勇于義而果于德,不以貧富、貴賤、死生動其心,于勇也,其庶乎!”(《法言·淵騫》)以行義為君子之勇。西漢劉向認為君子有勇而以立節(jié)行誼,能殺身成仁,流名于世,“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節(jié)行誼而以妄死非名,豈不痛哉!士有殺身以成仁,觸害以立義,倚于節(jié)理而不議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來世,非有勇斷,孰能行之?”(《說苑·立節(jié)》)由此看來,漢代以力行義為君子之勇。朱熹認為“為學”是“勇”,“學者立志,須教勇猛,自當有進?!薄盀閷W不進,只是不勇!”[7]133立志為學工夫是勇,勇在行。
綜上所述,君子有知仁勇三德,大知實際上是大智,知仁勇三德后來實際上演變?yōu)橹侨视氯拢咕拥靡粤⑷?、達人,智仁勇三德互為整體才能成為君子的高尚德性,有此三德才能達到至善,儒家君子以此三德為基本品質(zhì),智仁勇三德始終是君子的核心價值觀。
君子成就其名以道為尊,道德境界是君子境界的重要方面,君子心系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尊道貴德是君子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朱熹將道與德分開解釋:“故《中庸》分道德曰,父子、君臣以下為天下之達道,智仁勇為天下之達德。君有君之道,臣有臣之道。德便是個行道底。故為君主于仁,為臣主于敬。仁敬可喚做德,不可喚做道。”[7]135君子尊道貴德,心系道德,價值選擇以道德為準?!兑住氛f:“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笔ト俗非蟮赖氯柿x的境界。儒家君子以行仁德為道,《周禮》說:“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禮·天官冢宰》)《中庸》說:“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zhì)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本又涝谄溆械滦?,言行以道德,言必稱三王道德?!熬又溃旱娌粎?,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中庸》)君子之道就是入德,有道德境界。孟子非常重道重德,其境界高昂,形成了大丈夫人格思想境界,沒有高尚的思想境界,不可能有大丈夫形象的形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孟子·盡心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荀子認為道德境界是贏得威望、快樂的重要精神源泉。“禮樂則修,分義則明,舉錯則時,愛利則形,如是,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故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夫是之謂道德之威?!?《荀子·強國》)“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故樂者,所以道樂也,金石絲竹,所以道德也?!?《荀子·樂論》)君子之樂在樂得其德。《孝經(jīng)》說:“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孝經(jīng)·圣治章》)君子的儀表不同凡響,君子不貴不德之財。漢代陸賈說:“故圣人卑宮室而高道德,惡衣服而勤仁義,不損其行,以好其容,不虧其德,以飾其身,國不興不事之功,家不藏不用之器,所以稀力役而省貢獻也。”(《新語·本行》)圣人以道德為至高境界,以仁義為容,以德飾身,其風范在于境界的提升。張載說境界提升在于自己,“富貴之得不得,天也,至于道德,則在己求之而無不得者也?!盵8]280(《經(jīng)學理窟·學大原上》)真正求道德沒有得不到的。王陽明把道德的提升完全歸于心,心志是道德的根本,立志于道德就不計功名,“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盵9]161功名、富貴累于心,則沒有道德境界。董仲舒說仁人志士都有至圣的道德,“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無為而習俗大化,可謂仁圣矣?!盵10]268董仲舒的道德境界與王陽明的道德境界相同,不計功名利祿。因此道德境界的提升都歸于心,心在德?!抖Y記》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學道就是提升道德境界。
尊道貴德是君子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是社會現(xiàn)實對君子之才的心理及德性要求,道德境界使君子立人以德,行道以德,言行必以道德,不計功名利祿,一心為家為國,道德使君子在價值判斷與選擇時以身殉道,以道為樂,以道德為價值選擇,不貴不善之物。道德境界是君子提升容顏風范形象的內(nèi)在根由,道德是本,以道德促進容顏的改變。
儒家君子的價值觀還體現(xiàn)在義上,義以為上是君子精神外現(xiàn)價值觀。君子有仁,以義為體現(xiàn)。君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重在“義”?!半U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周易·上經(jīng)·需》)有義就不以窮困為憂??鬃诱f:“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君子重義不怕陋??鬃訉⒘x提升為君子的本質(zhì),“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論語·衛(wèi)靈公》)人有義方稱之為君子。又說:“見得思義?!绷x已經(jīng)是道德標準??鬃诱f:“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義始終是君子的致思趨向。以孔子為開端,高揚了君子義為上的精神境界,“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志;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慮明達而辭不爭;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謂君子矣?!?《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君子之心在于忠信仁義,志于義以成其名。
孟子義的境界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慨,大丈夫的境界觀就是義。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離婁下》)孟子強調(diào)舍生取義,義大于生命,義的境界具有至上性?!叭?,人心也;義,人路也?!?《孟子·告子上》)義是人的路,必以心求之,時時有義。荀子說士君子之勇在義,“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榮辱》)說明義大于權、利,寧死守義,義的境界高于功利與生存。
董仲舒將義作為養(yǎng)人的重要材料,以義養(yǎng)人大于以利養(yǎng)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yǎng)其體,義以養(yǎng)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yǎng)也,利者體之養(yǎng)也。體莫貴于心,故養(yǎng)莫重于義,義之養(yǎng)生人大于利?!?《春秋繁露·身之養(yǎng)重于義》)義的境界是至高境界。因此孔子、孟子、董子三者在義的境界上是一致的,都是義以為上,義重于生,道德境界高昂。張載說:“君子行義以達其道,精一于義,使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如介于石,故能見幾而作。”(《橫渠易說·系辭下》)君子義以為上,居仁行義,時時以義為最高道德境界,能致中和,能見幾而作,智能在其中,這是對義的境界的最好概括。
義以為上是君子道德的外現(xiàn),義在心中,以義養(yǎng)心,君子義的境界要求君子去利存義,見得思義。義為至尊,義重于生,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君子以義養(yǎng)心,義能成就君子之樂,有義君子才能安心。義以為上是君子追求的核心價值觀。
儒家君子是天地人的“和合”,有智仁勇三德,尊道貴德、義以為上,這一切都是以其志向為基礎的。君子的志向在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志向不在小的方面而在于天下國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拾遺·近思錄拾遺》)[8]376君子氣概宏大,心系國家。范仲淹的君子氣概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盵11]195君子成為天下之才,首先是因為其有通天地人之才能,又有智仁勇三德,能夠治理天下國家,因此君子有德性和威信,使君子成就德才兼?zhèn)渲???鬃诱f:“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敝祆渥⑨屨f:“圣人,神明不測之號。君子,才德出眾之名?!盵6]99君子有“才”與“德”,使君子成就其名。君子才德出眾,才德不出眾不能成其為君子。以才德出眾治理天下,天下都信服。朱熹說:“若偏于德行,而其用不周,亦是器。君子者,才德出眾之名。德者,體也;才者,用也。君子之人,亦具圣人之體用;但其體不如圣人之大,而其用不如圣人之妙耳。”(《論語六·為政篇下》)[7]578由此可見,君子之才是全面的,體用皆宜,德才皆備。
德才兼?zhèn)涫侨寮揖拥暮诵膬r值觀,這一價值觀是其社會存在的生命力基礎,君子在社會中的現(xiàn)實作用不僅僅是其具有道德基礎,更重要的是君子能治國治天下,是一個具有實用功效的人才,君子道德是社會精神的需要,君子才能素質(zhì)是社會治理的需要。因此,德才兼?zhèn)涫蔷拥暮诵膬r值觀之一。
儒家君子的核心價值觀由天地人和、智仁勇全、尊道貴德、義以為上發(fā)展到德才兼?zhèn)?,君子范疇完成了從形而上到形而下、由理想到現(xiàn)實的邏輯轉換過程。儒家君子的核心價值觀對當今社會人才觀具有重大的啟迪價值:一是利于把握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二是利于衡量人才的基本素質(zhì),三是利于確定人才的價值取向。
儒家君子以“天地人和”為最高核心價值觀,能通天地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擔當了社會管理、學術研究的重任,其責任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此為啟示,要求當代社會管理人才在知識體系上能通天地人,這對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價值。管理本身要求管理者與對象達到一種“和合”,才能有效率、見效果,因此管理者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知識體系的豐富程度,管理者若能建立通天地人的知識體系,其水平將明顯提高。因此,要求管理者特別是高層管理人員知識體系必須具有全面性,既通天文、地理、人文,又通科技。當今世界,全球一體化,科技突飛猛進,知識體系的不斷更新,管理者只有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達到通天地人的要求,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人才基本素質(zhì)是德才兼?zhèn)?。德才兼?zhèn)涫侨寮揖踊镜娜瞬潘刭|(zhì)價值觀。君子作為社會之才,既具有道德素養(yǎng),又具有各種才能,是智仁勇的統(tǒng)一。當代人才觀要以德才兼?zhèn)錇榛疽?,有智能的人才利于國家的發(fā)展強大;有德性則利于把握發(fā)展的方向,利于國家的管理與和社會的安定團結。因此,對各級人才隊伍素質(zhì)的建設須以德才兼?zhèn)錇橹匾獦藴省?/p>
人才價值取向是為人民服務。儒家君子心系天下、國家,以天下為本,服務天下。其知識體系能通天地人、德才兼?zhèn)?,都是為了服務于天下,擔當社會重任。當代社會在人才觀上要以此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價值取向。培養(yǎng)人才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才為天下服務、為人民服務,利于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因此,對各級干部和各級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都要以此作為首要價值選擇。人才是“才”,但“才”必須能有所用,“用”即是服務于天下、國家、人民。
[1]余英時.現(xiàn)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
[2]張立文.和合哲學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阮 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汪榮寶.法言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6]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7]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張 載.張載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8.
[9]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蘇 輿.春秋繁露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2.
[11]范仲淹.范仲淹全集[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 gentleman and inspiration to modern talent value
LI Chang-tai1,2
(1.Hunan Research Base for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hangsha 410128, 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i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Confucian gentleman was the important talent and mental image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and its core values is the root cause of its long-standing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The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 gentleman are as follows:Harmony of heaven, earth and human being is the highest ideal of the gentleman, the three virtues of Zhi, Ren and Yong are the inherent quality of a gentleman, respect for the morality is the inherent spirit of a gentleman, morality and ability are the basic quality of a gentleman.The core values of Confucian gentleman can greatly enlighten the modern talent values.Firstly, it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direction of the talents training.Secondly,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basic quality of talents.Thirdly,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managers.
confucian gentleman; core values; heaven, earth and human being; morality and ability; talent value
B222
A
1009-2013(2011)03-0077-05
2011-05-0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08CZX011)
李長泰(1971—),男,湖北大悟人,哲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研究。
曾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