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轉燈”習俗的審美人類學解析
——基于高臺縣羅城鄉(xiāng)的考察

2011-04-08 04:29:41李惠芬
關鍵詞:高臺縣燈桿人類學

李惠芬

(河西學院 文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轉燈”習俗的審美人類學解析
——基于高臺縣羅城鄉(xiāng)的考察

李惠芬

(河西學院 文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審美與藝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日常的生活場景本身就是某種審美和藝術的表達。高臺縣羅城鄉(xiāng)的“轉燈”習俗體現(xiàn)了崇拜與禁忌、儀式與狂歡的審美特征;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又承載著漢民族自形成至今積淀而成的價值觀和道德精神。

轉燈習俗;審美人類學;崇拜;禁忌;儀式;狂歡;高臺縣

Abstract:Aesthetics and art are important parts of human culture. Art and aesthetics are not independent life outside the value system, and many things in daily life itself are aesthetic and artistic expressions. The custom of “Changing light” in Luocheng town, in one hand, reflects the worship and taboo, ritual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arnival; In the other hand, carries the values and moral spirit of Han which has existed since its formation.

Key words:custom of changing lights; aesthetic anthropology; worship; taboo; ceremony; carnival; Gaotai county

一、問題的提出

審美人類學作為一門復合型交叉性學科在國外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逐步形成和發(fā)展。在西方,關于美學與人類學交叉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人類學美學”、“美學人類學”、“審美人類學”等名稱出現(xiàn)的研究群體,出現(xiàn)了一些以人類學研究方法開拓研究藝術和美學的新方向。用人類學方法關注非西方族群的審美偏好等問題的相關著述相繼問世,并引發(fā)了一系列關于人類學與美學學科交叉研究的前沿論題。[1]其研究方法是注重實證,從田野調查的方法入手來研究審美和藝術現(xiàn)象。審美人類學資源的開發(fā)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方面來自古籍文獻,是由書面化的語言構成的文化遺產(chǎn);另一方面來自生活和現(xiàn)實,是物態(tài)化和觀念化的精神,文化存在;再一方面來自出土文物和古代文化遺存,是物態(tài)化的古代文化的表征?!盵2]

中國審美人類學研究源于中國美學和中國人類學中對民族民間文學藝術的共同關注。近年來有關學者對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jié)、那坡黑衣壯等研究取得了初步成績。[3]此外,農(nóng)輝鋒以大新昌明壯族的二次葬習俗為例,認為二次葬是壯族通過對先人魂魄聚居于祖墳地的想象來達到整合現(xiàn)實中的家族主義的文化設計。二次葬習俗的形成與壯族的人觀、宗教規(guī)范以及家族觀念密不可分,它有著強大的心理協(xié)調功能。[4]王越平應用人類學儀式過程分析的方法,通過對甘肅文縣麥貢山、四川平武厄里寨和木座寨三個白馬藏族村落“跳曹蓋”儀式的對比分析,指出“跳曹蓋”儀式是驅鬼敬神與狂歡慶典儀式的耦合,只是在不同的村落中,二者在儀式中所占的比重有多寡。并指出“跳曹蓋”儀式結構中這種二元性實為不同社會情境下價值觀念的產(chǎn)物。[5]雷文彪以審美人類學的研究視角考察了廣西南丹白褲瑤的葬禮儀式,認為白褲瑤葬禮主要由陰朝報喪、銅鼓造勢、開牛送葬、跳猴鼓舞、沙槍送葬、長席宴客六大儀式組成。通過對廣西南丹白褲瑤的葬禮儀式規(guī)程的梳理和闡述,探討了其外在流變形式及其內在的生存機制。[6]傅利民、劉沐粟通過對江西省廣昌縣甘竹鎮(zhèn)“孟戲”祭祀儀式功能的探析,指出這些儀式的參與者“在一個其本身己經(jīng)安排好為交流行為提供隱喻關系的領域空間編制出一個有序的隱喻事件系列”,并通過“孟戲”祭祀儀式與他們所供奉的神靈、他們的祖先、周圍的一切事物進行對話和狂歡,從中尋找心靈安慰與生死寄托的基礎——精神守望。[7]

正月十五逛花燈是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甘肅高臺縣羅城鄉(xiāng)這一活動又被稱之為“轉燈”。同樣是娛樂,但是二者還是有區(qū)別的,“逛”是沿街悠閑、自在地欣賞,而“轉”在玩的同時帶有目的性,比如既要按照一定的路線“轉進去”,還能“轉出來”,類似于一種游戲,融愉悅、興趣、智力為一體。布置“燈場”用的圖紙保存是極為神秘的,除了同姓、同宗的人之外,其他人很難看到。筆者擬在審美人類學理論的基礎上,探討高臺縣羅城鄉(xiāng)“轉燈”民間習俗呈現(xiàn)出的對神靈的崇拜與禁忌以及這種儀式所具有的狂歡化特征。

二、羅城鄉(xiāng)“轉燈”習俗及其嬗變

羅城鄉(xiāng)是甘肅省高臺縣的一個小鄉(xiāng)鎮(zhèn)。位于高臺縣城西北39.6公里,古稱紅寺堡,又稱下堡、奉化村。羅城鄉(xiāng)南屏巍峨的祁連山,北枕北山山脈,兩山之間地勢平坦,祁連山區(qū)水草豐美。西面與酒泉市(古時稱肅州)所屬的金塔縣接壤,南面與肅南縣接壤,黑河貫穿全境。據(jù)《高臺縣志》記載:“商、西周時期,高臺一帶有羌人部落活動;春秋、戰(zhàn)國和秦時期,有烏孫人和月氏人逐水草而居;西漢初年,匈奴崛起北方,占據(jù)河西?!盵8]可見,該地歷為我國古代各少數(shù)民族相互斗爭和融合比較復雜的地區(qū)。漢代設置的鎮(zhèn)夷千戶所就在羅城鄉(xiāng),如今古韻猶存,仍可窺見該處人們生活習俗中儒、釋、道相互滲透和疊合的跡象。羅城鄉(xiāng)以農(nóng)耕為主,屬于高臺縣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但民風古樸。因此這里保留了很多古老的文化習俗,如正月里“耍型子”造型極為巧妙,將秦腔故事和建筑造型藝術相結合,達到美妙絕倫的境界。這一習俗在甘肅乃至整個河西地區(qū)實屬一絕;流傳于羅城鄉(xiāng)的民間小調則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在河西各處變異和發(fā)展;而正月十五的“燈場”以其布置的神秘性和“轉燈”的趣味性吸引著各處的人們爭相參與。尤其是“型子”的造型與“元宵燈場”的布置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俗文化。

“轉燈”習俗自明朝萬歷年間傳入羅城鄉(xiāng),如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除文革期間之外,即使在災荒年代,也從未間斷過。關于“轉燈”習俗,《高臺縣志》這樣記載:“縣城和部分村還盛行‘燈桿會’,即以繩子將燈桿相系,插在平地上,布成迷宮,外層留進、出口,讓人們觀燈破陣,融娛樂和智力游戲于一體。黑河北岸的五壩、六壩,燈桿會設在黑河之畔,元宵之夜,花燈高懸,冰河輝映,再輔以秧歌、龍燈,熱鬧異常,令人陶醉。”[8]這里所說的“燈桿會”就是今天的燈會,如今在高臺縣的其他地方已經(jīng)失傳了。由于羅城鄉(xiāng)地理位置特殊,外部環(huán)境相對閉塞,文化變遷較為緩慢,至今仍然還保留著這一習俗。

具體而言,從燈陣圖的說明來看,它是以《封神演義》中的三肖娘娘為報仇而設置的“黃河陣”為依據(jù),以《封神演義》的“三百六十正神”為燈柱,每盞燈代表一位神仙。據(jù)說為破此陣,“元始天尊”動用了“三百六十正神”。此陣共設一大陣,八小陣,陣陣相通,陣法各異,變化多端。陣中有“盤龍陣”、“臥虎陣”、“一字長蛇陣”、“連環(huán)陣”等,一旦入陣,斷其后路,只有奮力殺出,回頭必有殺身之禍,不是被馬踏,就是逼進死路。此陣陣法極為奇妙,二龍入陣,首尾不能相助,二龍如盤踞相對的兩角即是“盤龍陣”,中陣如獅子進場,分臥祭臺左右即是“臥虎陣”,末尾一陣乃“一字長蛇陣”。高蹺上的人物可扮演古戲“黃河陣”中的各員虎將,手持各自寶物,在緊鑼密鼓中快速入場,猶如大破此陣的架勢?!榜R子”入場可伴以嗩吶聲,形成人歡馬叫的熱鬧場面。游入燈場更似群仙下凡,遨游在燈海之中,其樂無窮。就此燈場,才有“正月十五天子與民同樂”之說。

燈陣入陣時先打四角后打前中陣、右中陣,再打后中陣,最后打其左中陣而出陣。而四中陣都以中央祭臺為主。四角四燈柱高掛燈串,四周全用紅燈圍起,不得隨意入內。每陣中央設置黃色燈籠提示你慢行,中央祭臺高掛“混元金斗”燈,臺上設置趙公明畫像或塑像,并放上香表之類的東西,同時放置香爐,還要有專人帶入焚香化表,消災除禍。祝一生平安,富貴長壽,日進萬斗。

燈場設彩門,一門兩口,右進左出。燈柱五尺許,掛二燈,內燃牛油蠟,燈柱間以繩串之,晚即燃燈,炮聲起,鑼鼓鳴,二龍入陣,壓住陣角,名曰“盤龍陣”,二獅臥于祭臺名曰“麒麟陣”,門內設“連環(huán)陣”,旁襯“長蛇陣”,合陣八小陣名曰“八陣圖”,高蹺入陣,姜子牙率眾沖入此陣,各自手持法寶力斗三肖;馬子入陣,嗩吶聲起,人喊馬叫,有身臨其境之感也!游人轉入燈場,如入仙宮,眼花繚亂,難辯西東:欲進有路,欲退無門,祭臺正坐趙明公,背坐觀世音,焚香者恭喜發(fā)財,菩薩保佑,四季平安。追逐玩耍任隨君便,燈燈見面,無一重復,其樂無窮?!?詳見羅城鄉(xiāng)“轉燈”布置的圖紙)

從燈場的布置情況、所用材料及設備的來源看,一般是先找好一塊空地,然后按照燈陣圖的提示挖好小坑,相鄰兩個小坑的距離在1米左右,然后在小坑內栽置燈桿,最后在每個燈桿上掛上一到兩個燈籠,按照縱行將相鄰的燈桿用繩子連起來,整個燈場共栽植360個燈桿,從高處俯視燈場,如同一個方型的“八卦圖”。[9]燈桿大多是鄉(xiāng)親們自己捐的,尤其是那些希望來年生兒育女的,為了求子乞福便捐燈桿以示誠心,已經(jīng)生養(yǎng)了的為了感謝上蒼還要多捐幾個,那些家里有病或災的更是自覺,這樣便有了材料,大多是自家的樹上砍一些枝椏便可,而燈籠也是家家戶戶各自做的。與以往相比,燈桿和燈的捐獻以及燈場內觀世音和趙公明的塑像一直未曾改動過,所不同的只是過去由于條件的限制,燈桿和燈比較粗糙些;如今燈桿變得圓潤光滑了,燈籠上有了許多圖案甚至出現(xiàn)了謎語,燈也不再是牛油點燃,更多時候使用的是電燈甚至霓虹燈,增強了“轉燈”習俗的娛樂性。

三、“轉燈”習俗的審美文化剖析

1.崇拜與禁忌

(1) “轉燈”習俗體現(xiàn)民間宗教的世俗性特點。在燈場內必須將各路神仙高立于燈柱之上點燃,這與村民的宗教神靈的信仰有關。它首先表達了河西人對神靈的崇拜之情?!洞蟪吮旧牡赜^經(jīng)》就說:“法寶猶如一切明燈?!绷硗?,釋迦牟尼認為信眾如果能夠以燈供養(yǎng)自己,其功德可進一階。燈陣中間的“趙公明和觀世音”雕像的塑立使村民容易將神圣的宗教與現(xiàn)實的功用結合起來。在村民看來,在神的面前,政治的、經(jīng)濟的、文化的不平等都會為神的力量和神秘所消解,因此他們燒香拜佛,捐錢捐物,從而完成這種民間宗教意識的世俗轉換。

在某種程度上,民間信仰是一種社會化和世俗化很深的宗教,它起源于古代原始信仰的泛靈崇拜,長期的與社會、文化相結合,吸收社會已有的文化資源,自成了神靈崇拜的信仰體系,[10]這種信仰總是帶有一定的民間功利性和世俗性。相對于西方宗教來說,中國的民間宗教融合了佛、道以及更古老的許多傳統(tǒng)信仰而成,可以說是一種普化宗教(diffuse religion),其信仰的內容經(jīng)常是與一般的日常生活混合,也可以包括祖先崇拜、神明崇拜、歲時崇拜、生命禮俗、符咒法術等。[11]在“轉燈”時,人們懷著虔誠的心情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接近神靈,是希望神靈對今世給予關注,他們不要求這種宗教具有嚴格的教義和浩繁的經(jīng)典,只希望能夠通過隨時可行卻又不失某種莊嚴神圣意味的儀式來滿足自己的家人和社會的一些要求,比如長命富貴、生兒育女、趨富避禍、消災去病、升官發(fā)財、風調雨順等。這些往往都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而又為個人、社會的力量所無法把握的方面,都是人們最為關注的。“中國的宗教,不管是巫術性的還是祭奠性的,就其意義而言是面向今世的……無論如何,一般而言,正統(tǒng)的儒教中國人(而不是佛教徒),是為了他在此岸的命運——為了長壽、子嗣與財富,以及在很小程度上為了祖先的幸?!漓?,全然不是為了他在‘彼岸’的命運?!盵12]所以“轉燈”民俗是宗教性的更是世俗的,“轉燈”活動仍然保留了傳統(tǒng)的宗教層面的意義,同時新增了表演層面的內容。作為一種“工具”,它突出“傳統(tǒng)”和“威嚴”的作用,用具體形象將抽象的符號意義固化下來,強化了這一宗教儀式的神圣性和權威性。

(2) “轉燈”習俗體現(xiàn)了儀式的審美規(guī)定性?!皟x式的一個重要功能是把人與自然劃分開來,把日常生活現(xiàn)象與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秘現(xiàn)象區(qū)別開來。也就是說儀式能使日常生活現(xiàn)象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永恒的力量、最高的精神力量。儀式是對自然時間的一種重新體驗與表達?!盵13]在羅城鄉(xiāng),“轉燈”除被民間廣泛寓意的“燈”與“丁”的之間的隱喻關系之外,[14]也被村民根據(jù)地方性情境設置了地方性的文化政治意義,在游燈場的過程中,嚴格規(guī)定與遵守“轉燈”線路,不得逾規(guī),否則就會導致堵路。儀式進行的同時對村民的生活空間與精神空間做了一次儀式性的勘定與確認。很顯然,“轉花燈”中人們共同遵守的“轉燈”路線,實際上是村民基于共同生活空間的儀式行為,在儀式的實際表演中,村民對儀式的恪守是對現(xiàn)有神圣秩序的認同,對儀式傳統(tǒng)的超越或背離則視為對神靈的挑戰(zhàn)。

從審美發(fā)生的角度來看,審美形成于并且深深地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在“轉燈”活動中,人們在欣賞和拜佛的同時,把燈場的秩序和對神的敬仰所產(chǎn)生的審美情緒當作“自己的法律”而自覺地遵循并成為對其心理和行動給予暗示和支配的內在的文化指令。因此,審美以對人的情感結構的摹仿和再生產(chǎn)保證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和諧關系,并且不是通過外在的強制性力量而是從內部瓦解理性沖動的統(tǒng)治。在“轉燈”活動中,“由于社會集體的每個成員已經(jīng)不再直接感到這個互滲了,所以它是靠不斷增加的宗教或巫術儀式、神圣的和有神的人和物、祭司和秘密社團的成員們舉行的儀式、神話等等來獲得的?!盵15]可見,“他者”與主體意識之確立和發(fā)展之間是一種相互共生、相生相長的關系?!稗D燈”活動本身因此自然呈現(xiàn)出崇拜與禁忌的功能意識。

2.儀式與狂歡

按照人類學的觀點,文化可分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儀式屬于行為文化,它是由一個群體在一定的時間和特定的場合中進行的。這就使其具有一定的展演性和公開性。與儀式的展演性相對應的則是規(guī)范性,儀式本身包涵了豐富的內容和復雜的程式。羅城鄉(xiāng)的元宵花燈作為一種表演儀式,在內容上有著自己的體系,反映了村民的集體意識,在形式上有著自己的特色,體現(xiàn)了儀式的人類學意義。

羅城鄉(xiāng)流傳著“煬帝玩群花”的故事。據(jù)老人講,黃河燈陣源于隋朝。傳說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后乘龍舟下江南,路經(jīng)揚州地界,正值元宵佳節(jié)。當?shù)毓賳T根據(jù)《封神演義》中三肖娘娘為報仇雪恨而擺下黃河大陣的圖樣,取九曲黃河之玄機,以三百六十正神設置燈場,以供皇帝欣賞。他們在燈場內掛上各種花燈,燈光閃爍,令人眼花繚亂。在隋煬帝轉燈場的過程中,鑼鼓震天,巨龍出入其間,并伴有神光助威以及觀世音遣來各色江南女子的嬉戲,形成了萬馬奔騰、人頭攢動的狂歡場面。后隋煬帝將此圖帶回宮中,每到元宵節(jié)必擺黃河陣,燈場成為宮中娛樂點綴。

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看出黃河燈陣來源于民間,是一種既能娛樂又能怡情的習俗,是一種民同樂、大眾狂歡的節(jié)日盛典。由于民間狂歡精神的文化訴求和生活與表演的合一,以及儀式表演因素和娛樂狂歡因素的融匯、整合等特征,“轉燈”便成為羅城鄉(xiāng)人民民間儀式表演與娛樂狂歡的當然載體。或許可以說,“轉燈”是羅城鄉(xiāng)民間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者和承載者。正如人類學家格爾茲所說:“在儀式里面,世界是活生生的,同時世界又是想象的……然而它展演的卻是同一個世界?!痹诤雒骱霭档臒艄庀拢诰挥行虻臒魣隼?,有時行人可以出入自由:小孩子追逐打鬧;年輕人談情說愛;中年人互訴生活的苦與樂;老人奉香化表,祈福平安。有時在鑼鼓喧天中,秧歌、馬子疾走走如飛,高蹺踩著點子徐徐進入,時而巨龍盤旋期間。因此,羅城鄉(xiāng)“轉燈”活動呈現(xiàn)民眾自由狂歡的特點,與娛樂有著本質上的親緣關系。盡管這種由鄉(xiāng)民自行組織的戲劇表演并沒有多少審美成分,但是卻具有遠甚于戲劇審美功能的民間狂歡儀式功能。按照彼得·布魯克的觀點,神圣的戲劇有一種能量,粗俗的戲劇則有其他各種能量,輕松、愉快與歡樂哺育著它。[16]羅城鄉(xiāng)的“轉燈”正是處于藝術和生活本身的邊界,一方面,這里沒有演員和觀眾之分,觀眾與表演者之間并沒有明確的邊界,他們處于同樣的文化情境之中;另一方面,燈場所設置的路線和燈籠的懸掛位置、以及燈籠上的裝飾,燈場內人們的對神的虔誠、相互的評說、嬉戲,更是以虛擬的情境將游人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種煩惱拋卻,進入虛幻世界,進而達到自由的審美愉悅中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轉燈”習俗的交流和溝通功能。在“轉燈”活動中,一方面,通過這樣一種儀式,在狂歡的同時,人與神之間進行著宗教意義上的世俗交換;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進行著情感的宣泄與交流,同時,在個體內部也進行著溝通。因為在農(nóng)村,平時鄉(xiāng)民間難免產(chǎn)生摩擦,形成矛盾,燈場猶如村落人際關系的“潤滑劑”,調節(jié)著村莊內部和村莊之間人們的關系,成為全村甚至全鄉(xiāng)村民交流的場所。元宵節(jié)這天,鄉(xiāng)民們總是早早吃過晚飯,約上朋友,帶著全家,穿行于熠熠生輝的燈場中;他們一邊談論燈籠的做工,一邊平品燈籠的寓意,訴說著過去的收獲和未來的希望。在燈場里,在神靈面前,人們盡釋前嫌,往日的煩惱、愁苦在這一共同的祁福和游戲中全部化解。在敬神的時候,雖然沒有得到現(xiàn)實的物質利益,但將自己的愿望和企求寄托于神靈,對自己來說是一個解脫;各自在心中想著自己的對和錯,然后跟他人坦率交流,訴說自己的冤屈與不平,聆聽別人的勸解與教誨。這樣的釋放與宣泄可使自己內心得以平靜。在一定意義上說,這種“交換”作為審美交流的隱喻,是研究社會制度、文化現(xiàn)象的重要視點,對解決“主體間性”的問題,對于主體如何走出自我的主體性幽閉,實現(xiàn)與“他者”充分的交流有著重大的意義。

克利福德·格爾茲指出:“儀式表演本身,引導人們承認支持著儀式所體現(xiàn)的宗教觀的權威。通過借助于單獨一套象征符號,引發(fā)一套情緒和動機(一種精神氣質),確定一個宇宙秩序的圖像(一種世界觀),這種表演使得宗教信仰的‘對象’模型(models for)和‘歸屬’模型(models of)僅成為相互之間的轉換?!盵17]借馬爾庫塞的話來說,甘肅高臺羅城鄉(xiāng)“轉燈”活動作為藝術,是將感性與理性重新融合從而形成新的和諧關系的“他者”或中介;[18]作為一種民俗事象,又承載著漢民族自形成至今積淀而成的價值觀和道德精神。傳統(tǒng)社會的元宵節(jié)是城鄉(xiāng)均重視的民俗大節(jié),體現(xiàn)了中國民眾獨有的宗教崇拜和狂歡精神。羅城鄉(xiāng)布陣嚴肅而形式自由的元宵燈場,在千百年的流傳中,娛神性漸漸減弱,而娛人性日益增強。人們對歷史的這種選擇性記憶,充分表明在今天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轉燈”的習俗仍然具有其審美人類學研究的價值。

[1] 向 麗.國外審美人類學的發(fā)展動態(tài)[J].國外社會科學,2010(2):59-68.

[2] 張利群:論中國古代審美人類學資源的利用[J].東方叢刊,2001(4):68.

[3] 覃德清.中國審美人類學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柳州師專學報,2008(2):1-6.

[4] 農(nóng)輝鋒.壯族二次葬的儀式與功能:以大新昌明為例[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97-100.

[5] 王越平.敬神與狂歡——白馬藏族三個村落“跳曹蓋”儀式的比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15-20.

[6] 雷文彪.廣西南丹白褲瑤葬禮儀式的審美人類學考察[J].廣西民族研究,2010(3):100-114.

[7] 傅利民,劉沐粟.行走在對話與狂歡中的守望——江西省廣昌縣甘竹鎮(zhèn)“孟戲”祭祀儀式之功能探析[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7(4):14-18.

[8] 高臺縣志編纂委員會.高臺縣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9-23、435.

[9] 李惠芬.觀燈?轉燈——羅城鄉(xiāng)民俗趣談[J].神州民俗,2008(8):54.

[10] 鄭志明.臺灣神廟的信仰文化初論——神廟發(fā)展的危機與轉化[C]//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漢學研究中心,1995.

[11] 李亦園.人類的視野[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274.

[12] 韋 伯.儒教與道教[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169-170.

[13] 王 杰.審美幻象與審美人類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96.

[14] 周 星.燈與?。褐C音象征、儀式與隱喻[C]//王銘銘、潘忠覺.象征與社會:中國民間文化探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5] 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32-433.

[16] 覃德清.審美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46-48.

[17] 克利福德·格爾茲.文化的解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5.

[18] 赫伯特·馬爾庫塞.審美之維[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47.

責任編輯:陳向科

Aesthetic anthropology analysis of “Changing light”: Based on the survey of Luocheng town of Gaotai county

LI Hui-fen(College of Arts, He 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0, China)

K892.1

A

1009-2013(2011)01-0062-05

2011-01-05

李惠芬(1971—),女,甘肅高臺人,講師。研究方向:文藝學。

猜你喜歡
高臺縣燈桿人類學
《審美人類學》評介
美育學刊(2023年2期)2023-04-21 12:14:18
VR人類學影像:“在場”的實現(xiàn)與敘事的新變
鄂州:“智慧燈桿”描繪智慧創(chuàng)文新愿景
快樂教育 寓教于樂 健康成長——高臺縣第一幼兒園幼兒快樂活動側記
甘肅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5:40
立足底線求突破 交人民滿意的答卷——高臺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甘肅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28
讓童年在游戲中精彩綻放——高臺縣南苑幼兒園戶外游戲活動側記
甘肅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12
踐行幸福教育理念 成就鄉(xiāng)村少年夢想——高臺縣新壩鎮(zhèn)中心小學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6:02
模塊化發(fā)展的智慧燈桿技術
光源與照明(2019年4期)2019-05-20 09:18:22
人類學:在行走中發(fā)現(xiàn)
物聯(lián)網(wǎng)LED道路智慧燈桿系統(tǒng)的研究開發(fā)
電子測試(2017年11期)2017-12-15 08:57:22
双辽市| 玉山县| 犍为县| 十堰市| 铁岭市| 滦南县| 合江县| 邢台市| 靖安县| 武川县| 新余市| 前郭尔| 德化县| 鹤峰县| 禄丰县| 荔波县| 蓝田县| 兴文县| 咸丰县| 东兰县| 龙州县| 汨罗市| 江山市| 财经| 海南省| 宁阳县| 太仆寺旗| 壶关县| 乐山市| 宝清县| 洛川县| 洮南市| 乃东县| 金湖县| 宾川县| 清河县| 安达市| 盐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班玛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