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成,吳增禮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從忠文化的經營探尋漢代構建國家軟實力的歷史軌跡*
王 成,吳增禮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濟南 250100)
“軟實力”的概念是現代西方政治學發(fā)展的產物,其經營在中國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漢唐盛世的形成即是文化軟實力導引國家走向強盛的成功典范。劉漢王朝國家軟實力的提升走了一條通過經營忠文化以提升國家導向力、凝聚力、親和力、吸引力的路徑,從而啟發(fā)我們,核心價值觀確立的準確性、突破點的精選性、方法的得當性、理論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忠文化;漢代;軟實力
雖然“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由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創(chuàng)造出來,但這絕不是說在“軟實力”概念出現之前不存在對國家軟實力的探索與構建。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漢唐盛世的出現即是國家軟硬實力兼修的碩果。本文僅以漢代忠文化經營為例,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側面探尋劉漢國家軟實力構建的歷史軌跡,進而為當代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迅速提升提供歷史鏡鑒。
劉漢立國之前,“孝”以及脫胎于“孝”之母體的“忠”已經有了極長發(fā)展史,作為后世演變?yōu)榫哂型瑯又匾蔚匚坏膫惱碛^念,“忠”與“孝”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甚至尖銳沖突。就“孝”而言,強調“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雹佟缎⒔洝ら_宗明義章》。一句話,善保己身是最基本的“孝”?!爸摇眲t主張臣民們“盡忠極勞以致死”。②《國語·晉語一》。換言之,能夠為君主的宏圖大業(yè)盡忠效死,將自己的生死交付于“國家”是“天子”對臣民的“角色期待”。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為父母盡孝而保全生命還是為君主獻身而亡成為一個兩難選擇?!俺肌迸c“民”兩種角色內部沖突激烈。劉漢之前,思想家們較多主張“孝在忠先”,如:“齊宣王謂田過曰:‘吾聞儒者親喪三年,君與父孰重?’過對曰:‘殆不如父重?!醴奕辉?‘曷為士去親而事君?’對曰:‘非君之土地,無以處吾親;非君之祿,無以養(yǎng)吾親;非君之爵,無以尊顯吾親。受之于君,致之于親。凡事君,以為親也?!蹉ㄈ粺o以應之?!雹佟俄n詩外傳》卷七。齊宣王之“忿”代表了廣大君主的共同心聲,遺憾的是齊宣王之后數百年間理論界未能有效為他們解決“忠”與“孝”的沖突問題,從而使家與國關系處理上時時出現背離,國家的政治導向受到極大挑戰(zhàn)。
劉邦立漢后對“孝在忠先”同樣“忿然”,為了強化臣民對“忠于君事”的普遍認同度,他殺掉恩人丁公,赦免仇家季布。這一做法看似不通情理,但在政治上完全符合新興王朝的價值導向。由于政治攻守形勢的變換,什么是“忠”,什么是“不忠”的價值標準也必然隨之變換。在“民無定主”時,劉邦逐鹿天下應該“罔羅豪杰,招亡納叛”,“及貴為天子”之時,必須為天下臣民明確界定“忠”的內涵,確立“忠”的準則,使“忠”獲得確定不移的規(guī)定性,讓臣子知道為人臣的政治道德標準,樹立符合新興國家根本利益的價值觀念。丁公行私恩于劉邦,顯然違背了做臣子的道德原則。如果劉邦置之不問,甚至予以升遷,必然在大臣中產生消極影響,破壞新興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使那些忠君觀念不強的人受到感染,甚至起而效仿,對君主行不忠之舉。這樣的人一旦多起來,勢必破壞國家的正確政治導向。所以,為了啟迪國人忠于新王朝的思維,劉邦及時抓住丁公這個反面典型大做文章是十分必要的。丁公不過是劉邦政治導向需要的犧牲品罷了。借丁公一顆人頭,劉漢最高統(tǒng)治者的文化理念、價值取向昭然若揭。
值得關注的是,劉邦之舉的軟肋在于提升國家軟實力手段缺乏創(chuàng)新,依然走的是專制主義者慣用“硬實力”的老路。強秦速亡證明,僅僅依靠國家暴力工具根本無益于國家軟實力提升,尤其是臣民的“忠”觀念絕非威逼利誘就能樹立的。自劉漢前期向上追溯,雖然“忠”“孝”一體,“忠”重于“孝”的提法綿遠悠長,但實踐中“忠”一直未能超越“孝”成為臣民們的最高行為準則,從而使國家利益與家族利益之間的博弈始終處于膠著狀態(tài),甚至很多情況下家族利益略占上風,導致國家利益每每受損。歷史把一個重大而又迫切需要攻關的課題擺在了服務于王權的劉漢思想文化界人士面前:厘清“忠”“孝”關系,確立“忠”先“孝”后的政治導向,從而增強劉漢王朝的軟實力,強化國家利益的實現。只有實現這一目標,才能把普天之下的臣民從囿于家族利益的狹隘思考中“解放”出來,自覺參與劉漢王朝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營造,為國家硬實力的實現提供價值觀念的支撐。在完成該課題過程中“勤學不輟,智廣利多”②王成,倪熙《:易傳智勇思想在和諧中日關系中的價值》《,周易研究》,2009年第五期。的經學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就“忠”“孝”關系理論構架而言,董仲舒的貢獻最為突出。董仲舒運用陰陽五行說將“忠”、“孝”均歸之于“土德”,認為“忠”“孝”原本就是同根生,就如家國一體那樣緊密相關。差別只在于“國”是擴大了的“家”,“家”是濃縮了的“國”。在無數家庭構成的國家群體中,君權至高無上,忠君是臣民的不二選擇。“事君,若土之敬天也?!薄笆枪适ト酥心F于忠,土德之謂也。”③《春秋繁露·五行之義》。因此,本質相通的“忠”“孝”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已?!笆加谑掠H,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是思想家們?yōu)槌?、子在國、家活動中設計的標準流程。但是,無論對于政治家還是思想家,直接引導教育臣民樹立“忠”觀念絕非易事。在這種情況下,受“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④《孝經·廣揚名章》。啟發(fā),通過推崇“孝”間接弘揚“忠”成了統(tǒng)治階級灌輸忠君價值觀的必然選擇。這樣一種策略的選擇不僅符合“明王”要求,而且借“孝”揚“忠”還能解決天子之“忠”的尷尬。勸“孝”揚“忠”,“孝治天下”成了漢代國家思想、文化價值導向的標志性符號,而且這一工具的使用無疑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親和力,從而使“忠孝并舉”成為漢代政治理論界一大特色,借助“以孝勸忠”的路徑,劉漢時期忠君孝親觀念大行其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⑤《后漢書·韋彪傳》。蔚然成風,“忠”與“孝”的融合互孕使劉漢王朝的政治導向得以完成。
西漢前期,新興統(tǒng)治階級采取“無為而治”的策略,使國家經濟、軍事等硬實力迅速提升。但“無為”無益于提升國家“導向力”、“吸引力”、“效仿力”、“凝聚力”,儒家“大一統(tǒng)”思想恰是補其“短板”的有效工具。就忠文化而言,董仲舒把“忠”的專一性提高到了哲學層次來認識,在思想上論證了“忠君”的合理性,從而將劉漢臣民的思想匯聚到忠君上來,為提升國家凝聚力做出了獨特貢獻。
董仲舒指出,上古圣王教民以愛、以忠,所以“天為之下甘露”⑥《春秋繁露·王道》。,國泰民安少不得“忠”。何謂“忠”?董仲舒以“天人感應”方式做了神秘化解釋,在把“忠”歸結于“地之義”的同時,指出:“下事上,如地事天也,可謂大忠矣”。為此,董仲舒做了反復的、不厭其煩的論證。董仲舒強調,“天”對自然、社會具有主宰作用。陰陽五行之氣的變化正是“天”意的體現,通過觀察陰陽五行之變,人們就可以了解天意,陰、陽所代表的是天意的不同內容,具有“恩”“刑”兩種截然不同的屬性。此外,董仲舒還將陰陽之變與人間世事聯系起來,為劉漢政權的等級制度做論證:“四時之行,父子之道也;天地之志,君臣之義也;陰陽之理,圣人之法也?!雹摺洞呵锓甭丁ね醯劳ā贰!熬?、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陰陽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是故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陰兼功于陽,地兼功于天。”⑧《春秋繁露·基義》。這樣一來,社會中的高低貴賤、上下尊卑、等級差別,不過是“天”意的表現罷了?!疤臁币獠贿^是劉漢政權最高利益的代名詞。
但是,要增強“忠君”文化的價值感召力,提升其普遍認同度,進而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董仲舒還不能止步于此,必須對“忠”的專一性問題做進一步探討。事實上當時國家“大一統(tǒng)”的政治實踐已經實際地向臣民們提出了“盡忠”以“一”的價值需求。于是,“一中謂‘忠’,二中謂‘患’”的理論應運而生,董仲舒指出:“心止于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是故君子賤二而貴一?!雹佟洞呵锓甭丁ぬ斓罒o二》。如此一來,董仲舒就把“忠”錘煉成為“從一而終”式的“忠”,“此為人臣之法也;古之良大夫,其事君皆若是。”②《春秋繁露·竹林》??梢姸偈嫠珜У倪@種“忠”對國家權力中心(君主)的關懷達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在董氏的哲學詞典里,“忠”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價值,臣民對君主、對國家之“忠”是確定的、絕對的、不講任何條件的。正是因為董仲舒專一為“忠”的理論之于國家凝聚力提升的特殊價值,所以一經提出立即得到西漢王朝執(zhí)政集團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倡導。以此為契機,劉漢王朝一種以對君“忠”為己任的價值理念在統(tǒng)治階級和思想理論界大力倡導和推行下迅速形成。
代秦而起的大漢,甫一立國即開始了對強秦二世而亡以及國家發(fā)展道路的探索。其中,賈誼“愛民為忠”思想在提升劉漢王朝軟實力方面的價值尤其值得關注。
對于強秦速亡,賈誼認為核心問題在于國家過分推崇武力,完全忽視對民眾仁愛之心的施與,甚至大肆殘虐人民,毫無親和力可言,從而喪失了國家統(tǒng)治的民心基礎。秦政權失去國人的普遍認同,使一統(tǒng)初期的國家凝聚力迅速轉變?yōu)殡x心力,并最終導致國之覆亡。因此,作為新王朝的統(tǒng)治者應當注意以秦為鑒,采取新的策略。而賈誼所謂“新策略”,其主要內容之一就是通過“愛民”提升國家親和力:“忠君子者,無以易愛民也”,“君子不得民,則不能稱矣”③《新書·大政下》。的思想,第一次把“忠”、“愛民”、“忠君”聯系到一起,實為孔孟“忠”思想的新發(fā)展,而且,綜觀“忠”文化在古代社會的整個演變歷程,再未有出于其右者。
為了說明“愛民”為“忠”的深刻道理,賈誼援據衛(wèi)懿公好鶴喪國的歷史故事,啟迪當權者,在遠有喪國衛(wèi)君,近有二世亡秦的已覆前車面前,爭取民心、愛惜民眾,讓百姓感受到新興國家政治制度帶給他們的溫暖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要重要,所以,統(tǒng)治者必須形成愛民新思維。圍繞“愛民”這樣一種被暴秦揉碎的治國價值理念,在《大政》篇中,賈誼將民為國本、民為君本、民為吏本的道理展現得纖悉無遺,告訴人們:國家安危、君主存廢、官吏貴賤無不取決于民;國家、君主、官吏的命運無不決定于民。所以,民眾是國家之本、之命、之功、之力!民是國家、君主、官吏的依靠。所以,“民不可不畏也”?;谶@樣一種認識,賈誼指出:無論是君主還是官吏都不能自毀根本,“夫民者,萬世之本也,不可欺?!比绻?、官吏欺民、侮民,甚至虐民,民雖畏之,但民亦敵之,這樣,君民、官民就變成了一種敵對關系,如此,國將如何安?君將如何威?官將如何貴?而且,自古以來“與民為敵者,民必勝之?!雹堋缎聲ご笳稀?。所以,賈誼認為,與民為敵就是“不仁”,亦即“不忠”。對民“不忠”的直接后果是傷及“民本”,更嚴重的會最終導致國家覆亡。基于這種認識,賈誼特別強調“保民”為“忠”文化的第一要務,主張君王、諸侯應當善于選賢與能,任人唯賢,行仁政,善保民。作為君王、諸侯,民就是根本。失掉了民也就無所謂什么君王、諸侯了。所以,君王、諸侯“愛民”是明智之舉,“愛民”本身所體現的正是君王、諸侯的本職責任和義務。而輕民,甚至仇民,則“實為身殃”,是敗國、亡身之舉,實須“戒之哉,戒之哉!”為了避免第二種情況的發(fā)生,賈誼要求君應當“忠”“明”并舉。“忠”就是奉君道、施仁義、愛百姓;“明”就是舉賢臣、用忠臣。君王只有善于任用賢臣、忠臣,其愛民、保民的宗旨才能切實得到貫徹落實。臣賢且忠,就能做到不僅深明愛民之道,而且能夠做到獎罰分明,幫助百姓揚善去惡,引導其積極向善,并使其過上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這才是盡到了臣子的責任,否則,為官一任令百姓窮苦不堪就是犯罪。所有這一切都取決于臣子要奉行一個字——“忠”。而能不能遴選出這樣的臣子就取決于君王了,“吏之不善也,君之過也?!绷硗?賈誼還提出一個頗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思想——只有愛民才是真正的忠君,指出治國的大道在于對上要忠于其主,對下要熱愛其民。只有有“道義”才稱得上是“忠”,沒有“道義”是無法進入“忠”之境界的。愛其民離不開“忠信”,沒有“忠信”是無法傳達其“愛”的。即要“忠信行于民”才是“愛民”。這樣,賈誼就將“忠君”與“愛民”統(tǒng)一于“治國之道”的大旗之下,“愛民”與“忠君”獲得了同等重要的地位。這在封建專制主義時代無疑是理論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并且通過“愛民為忠”這樣一種價值觀念的傳播,新興王朝對民眾的感召力、國家形象的親和力得以迅速提升。
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倡導、思想家的推波助瀾,“忠”在劉漢時期成了社會各界人士普遍接受的一種價值理念。這種現象尤其在人們的精神生活領域表現特別突出。甚至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和時尚。而且,由于這種流行得到了官方的支持,所以就帶有切合時宜的標記,從而促使人們更加熱情地去追隨和奉行,導致了國人(包括君主在內)更加忠實地去履行“忠”文化的各項要求,一種以“忠”為己任的無形影響力迅速形成。漢武帝本人就借助孔子的話表達自己對忠信之士的渴求:“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①《漢書·武帝紀》。對于“忠”者,必定著力提拔,“以忠得進”②《史記·李斯列傳》。現象比比皆是,“忠無不報”③《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漸成風氣。卜式就是一個典型代表④《史記·平準書》。。在樹立頗具親和力的正面典型,培養(yǎng)人們以下仰上、畢恭畢敬的“忠”模式的同時,讓人們誠惶誠恐地“忠”也是很必要的。所以,對于“不忠”的懲治一直與對“忠”的褒獎如影隨形。比如,漢武帝明令百官舉報朝廷中“不忠”的官員,對于行“不忠”之舉的臣子必定治罪。“不忠死亡之罪”⑤《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說的就是這種現象。在這樣的政治導向之下,踐履“忠”要求成為漢王朝王公大臣們的一種群體性“運動”。遍翻漢代歷史,“忠”典型可謂不勝枚舉,其“忠”行為之感人亦是各有千秋。身陷匈奴19年而矢志不渝的蘇武,聞聽漢武帝駕崩“南鄉(xiāng)號哭,歐血,旦夕臨數月”、歸漢后被昭帝“拜為典屬國,秩中二千石,賜錢二百萬,公田二頃,宅一區(qū)”⑥《漢書·李廣蘇建傳》。、被班固稱頌為“盡忠”已達極致的“忠臣”⑦班固稱贊蘇武為“:蘇武信節(jié),不詘王命”。《(漢書·敘傳下》)。東漢趙苞的事跡則因包含“忠”、“孝”兩大價值觀念的沖突并以“忠”的最后勝利而在劉漢忠文化發(fā)展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⑧《后漢書·獨行列傳》。。由于“忠”地位的迅速上升,以“忠”封號的情形越來越多,其目的可說一目了然:強化人們的“忠君”意識,吸引臣民們盡忠。
另外,“忠”文化的這種磁場效應在漢代碑文、鏡、竹簡、簡牘為我們提供的信息中都有所表現。比如,自武帝時代起“忠”字大量出現于人名之中⑨王成《:中國古代忠文化研究》,天馬出版有限公司,第165~170頁,2004年版。?!爸摇弊衷谌嗣械母哳l出現,說明“忠”文化已經成為當時社會具有普遍影響力的社會思潮。同時,為逝者歌功頌德也開始大量用“忠”(10)王成《:中國古代忠文化研究》,天馬出版有限公司,第170~175頁,2004年版。。漢代碑文頻頻用“忠”,說明“忠”在廣大的人群中具有了普遍價值觀的地位?!爸摇背死^續(xù)保持政治道德規(guī)范的宣傳、頌揚、評價順從的意義,亦開始成為一種道德品質,或者說是德性或品德,乃至表現為一種精神或道德風格。墓主是否確如碑文所言那樣“忠”另當別論,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忠”是最值得贊賞的品質之一。這種磁場效應在漢鏡銘文上也得到充分體現。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吳王伍子胥畫像鏡”,其銘文即為“忠臣伍子胥”;浙江紹興出土的兩面漢鏡同樣有“忠臣伍子胥”的銘文。在日常生活用品上銘刻“忠臣伍子胥”字樣,顯然是一種歷史和道德教育形式,也說明“忠”在人們心理、精神等方面的吸引力之強超出我們的想象。
經過苦心經營,劉漢時期的“忠”已經完全平民化了。這一點從山東嘉祥武氏祠漢代畫像石刻記錄“忠孝李善”的故事即可看出(11)《后漢書·獨行列傳》。。李善的故事對今人而言并沒有太多新意,而且這類故事在話本小說中可說習見習聞,同時,故事中的封建迷信成分也不少,但自東漢起李善就成為宣傳的典范,就足以證明其行為的影響力之大和作用范圍之廣。而且,在傳播媒介很不發(fā)達的時代,樹立榜樣注意其具體性、形象性、精選性和簡單易學性是務必考慮的因素,只有這樣的典型才易于傳播,易于人們理解、學習、仿效,才能引導人們自覺去接受教育。所以,選擇李善大加宣揚并付之于刻石的形式,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種做法完全可以證明“忠”是當時備受推崇的品德,而且在國家社會各個層面上極具吸引力。
以上,本文僅從忠文化經營一個側面探討了劉漢王朝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歷史軌跡,可以看出,經過政治、理論、文化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漢王朝的國家導向力、凝聚力、親和力、影響力、吸引力遠超其前任何一個歷史時代。即便考察整個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也僅有盛唐可與之媲美。從而啟發(fā)我們,核心價值觀確立的準確性、突破點的精選性、方法的得當性、理論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我們在貫徹科學發(fā)展觀,提升國家軟實力的實踐中,強調以史為鑒還是非常必要的。
Research on the Loyalty Business and Cultural Means in H an Dynasty to Enhance National Soft Power
WANG Cheng,WU Zeng-l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China)
The concept of“soft power”is products of modern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but China has a long operating history.The prosperity of cultural soft power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y is the successful model of guiding the country to prosperity through cultural soft power.The upgrading of soft power in Han Dynasty is through the path of managing loyalty culture to enhance the strength,cohesion,affinity,influence,and appeals.It inspires us to establish the core values of accuracy,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break points.Creativity in theoretical culture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improving its soft power in the state.
loyalty culture;Han Dynasty;soft power
K234
A
1008—1763(2011)05—0129—04
2010-11-16
山東大學自主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和諧社會管理對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開發(fā)需求及對策研究”(IFW09151)暨山東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現代化解讀”的階段成果
王 成(1969—),男,河北臨西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