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明
(華中師范大學(xué)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漢430079)
論1926年威林敦訪華及其雙重使命①
孟凡明
(華中師范大學(xué)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漢430079)
“五卅慘案”后,中英關(guān)系惡化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改善中英關(guān)系并征詢中國各界對英國庚款用途的意見,受英國政府指派,1926年2月威林敦率代表團訪華。五個月內(nèi),代表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完成任務(wù),而后形成的報告書成為“1930年中英庚款換文”的根據(jù),為解決中英庚款問題奠定了基礎(chǔ)。
威林敦;英國庚款代表團;雙重使命
對于中英庚款的研究,已有的成果主要側(cè)重于英國退還庚款的動因、交涉、管理和使用情況以及英國退還庚款的數(shù)量、支付情況、退款性質(zhì)等方面,本文則對于交涉階段負有重要使命的威林敦來華簡要敘述,介紹其經(jīng)過,探究其訪華動因。
1922年12月22日,英國通知中國外交部,“此后中國每年應(yīng)償英國之庚子賠款,英政府欲將該款撥充作中英兩國互有裨益之用”。[1]其后英國經(jīng)歷兩次政權(quán)更迭,庚款議案一度在議會延擱,直到1925年6月30日,英國國會才正式通過“中國賠款用途案”。該法案條文主要有四點:(1)自1922年12月1日以后中國賠款作為新基金,用于教育或其他事業(yè),由英國外交大臣全權(quán)負責,以互惠中英兩國為目的。(2)“為備外交大臣關(guān)于該款用途之顧問起見,應(yīng)設(shè)一咨詢委員會,訂委員11人,女委員至少須有1人,中國委員至少須有2人”。[2](3)“所有外交總長因管理此項中國賠款而發(fā)生之開支,概由此款撥付”。[3]1890(4)“外交大臣須商同財政部于每一會計年度,預(yù)備關(guān)于庚款之收支項目,交審計院長與稽核長查核,并須于每年之末,連同報告書,送達國會兩院”。[2]該法案命名為“1925年中國賠款用途案”。[3]1890
從上述條文可知,這部分庚子賠款由英國外交大臣全權(quán)保管與支配,所設(shè)咨詢委員會委員全部由英國政府指聘,并且英國人居多數(shù)。實際上等于沒有退還中國,對此,中國輿論頗為不滿。[4]事實上中國各界對此法案最不滿意的是庚款主權(quán)操縱于英國,因此,中國各界一面揭露英國此舉是“以‘退還’之美名遂行經(jīng)濟侵略之野心”,[5]一面強烈要求“英國無條件拋棄庚款”。[6]
束世澄把中英外交史分為三個時期:從元明到鴉片戰(zhàn)爭為第一期,是“中英交通時代”;自1842年江寧條約至片馬設(shè)縣(1922)為第二期,是“權(quán)利攘奪時代”;“五卅慘案”自今(1927)為第三期,是“英人態(tài)度惡化時代”。[7]214在第三期,“英人態(tài)度乃益趨于惡化,日惟以槍炮恫嚇中國,于是殺人流血之案件,乃層見疊出”。[7]216
“五卅慘案”發(fā)生后,中英關(guān)系極度惡化是不爭的事實,蔡元培寫道:“各地排英運動,風(fēng)起云涌,不約而遍于全國?!源硕?,英人在華之商業(yè),一蹶不振;中國被壓迫群眾與帝國主義者之肉搏,亦由此開始”。[8]面對中外輿論壓力,英國將如何處理庚款。胡適寫道:“顧問委員會的英國委員在1925年在倫敦開會討論當時在中英關(guān)系日趨惡化的形勢之下,委員會的任務(wù)應(yīng)如何進行。討論的結(jié)果決議:指定三個英國委員和三個中國委員合組‘中國訪問團’,以韋靈敦(威林敦)子爵為團長,在中國會集,到各地征求各界的意見,然后商討一個初步的方案,提交全體委員會作最后決定”。[9]于是便有了1926年威林敦訪華。
英國庚款代表團由中英雙方各三名代表組成,英方委員是威林敦、安德森、蘇希爾,中方委員是胡適、丁文江、王景春。威林敦為團長。1926年1月2日倫敦方面就已經(jīng)報道威林敦將要來華的消息。[10]而威林敦及其夫人是2月24日來到上海,安德森、蘇希爾則是3月8日“俱乘瑪利亞輪船到滬”。3月16日代表團在上海開第一次會議,代表團定名為“英國庚款代表團”,在上海的辦公地點設(shè)在客利飯店,從此,正式開始集中在一起辦公。
起初,中國各界對庚款代表團存在兩點疑惑:第一,英國庚款主權(quán)是否屬于中國。庚款支配之權(quán)“或?qū)僦T英國,或竟歸我國,或由中英二國合辦,均未預(yù)定”。[11]直到3月16日,中國人才逐漸認識到該委員會的性質(zhì):“系根據(jù)去年英國國會所議決之‘中國賠款用途案’(China Indemnity Application Oct,1925)而產(chǎn)生”,該議案沒有說明庚款由中國支配。[12]第二,中方委員的地位。中國方面誤認為中方三委員由英國聘任,“乃完全以英國為主體者”。[13]對此,3月10日,蘇希爾在接受《字林報》記者采訪時聲稱:“英政府于此極愿中英雙方代表權(quán)絕對平均,……無論何事,均應(yīng)以雙方同等人數(shù)為標準”。[14]蘇希爾的公開申明打消了中國各界關(guān)于中方委員的地位和權(quán)限是否與英方委員相等的疑慮。
代表團希望最先訪問的地點是廣州。3月16日,胡適致電汪精衛(wèi)、伍朝樞希望先來粵征求意見,[15]但是沒有得到答復(fù)。23日,胡適再次致函汪精衛(wèi),依然沒有得到答復(fù)。[16]可見廣州國民政府對英國態(tài)度的冷淡。
初步與中國各界接觸后,3月23日代表團在上海發(fā)表第一次宣言,大意是:英國庚款代表團將游歷考察中國南北及長江各重要城市,討論庚款最適當?shù)挠猛?、管理方法及基金董事組織。代表團第一次宣言闡明了委員會的性質(zhì)和任務(wù),但并沒有解決中國各界所關(guān)心的庚款主權(quán)問題。
繼而又有了5月25日,代表團在天津發(fā)表的第二次宣言,明確宣告“為欲謀達到英國政府退還庚款之目的之便利起見,在中國設(shè)立庚款董事會,以管理此款之權(quán)付之”;“根據(jù)咨詢委員會決定之大綱與原則,董事會有全權(quán)隨時決定,將庚款使用于教育及其他用途,并辦理永久基金之投資”。[17]
第二次宣言與第一宣言相比大有進步,體現(xiàn)在“是設(shè)立董事會雖較咨詢委員會已略進一步”。[18]雖然是英國政府第一次正式承諾將庚款主權(quán)賦予董事會,但是依然沒有明確庚款主權(quán)屬于中國,用途由中國決定,與中國人民的要求相去甚遠。
此后,代表團到達北京,但是6月14日英國政府已經(jīng)任命威林敦為加拿大總督,于是代表團不得不趕快結(jié)束。代表團之所以結(jié)束在中國的調(diào)查,綜合而言原因有三點:(1)丁文江已經(jīng)就任淞滬商埠總辦,工作繁忙,不能兼顧庚款代表團的工作。(2)“王景春又因舊有喘疾,入夏即發(fā)”。[16](3)威林敦將到加拿大赴任。6月19日,威林敦及其夫人離開北京回國。7月以后,中英委員匯集倫敦,將在英國繼續(xù)討論庚款問題。
通過上述經(jīng)過的鋪陳,筆者認為威林敦訪華有改善中英關(guān)系和征詢庚款用途的雙重使命。
代表團訪問地點為什么首選廣州,在筆者看來,英國有向廣州國民政府示好的意圖。
從中英兩國人士的言談中,最能明確知道,威林敦此行負有改善中英關(guān)系的使命。舉例如下:
(1)1926年3月23日,代表團第一次宣言就表明:“此項英國退還庚款之主要目的,在于增進中英兩國之友誼”。[19]
(2)3月26日,上海英商會舉行年會。賣斯德主席報告去年會務(wù),他認為“五卅慘案”使上海英商會飽受教訓(xùn),是“最不幸之一年”,如今“英政府對華持調(diào)和態(tài)度,敢謂僑滬英商對于市政府不可免之改革與讓步,應(yīng)以居為中英兩國政府先導(dǎo)地位為目的”。[20]
(3)4月21日,英國委員蘇希爾的演辭中明確表示“俾此后二國情感增進,消釋舊嫌”。[21]
(4)1926年6月21日,奉天省長莫德惠稱威林敦來華,“不獨為退還庚款事宜,更為主持促進中英邦交之人”。[22]
1926年1月2日倫敦方面報道代表團訪華目的:“赴中國討論如何支配英國應(yīng)得庚子賠款”。[10]3月19日《申報》報道,英國庚款代表團的主要目的則在于“將逐日正式案議,……惟其視察主旨,則在觀察各地民情風(fēng)俗,獲知其輿論,蓋代表團之志愿,乃欲詳細調(diào)查中國各地人民對于英庚款用途之意見也”。[23]英國庚款代表團第一次宣言明確指出代表團的任務(wù)是“往南北及長江各重要城市,游歷考察,并在中國開會,討論最適當之用途,管理之方法,及基金董事之組織”。英國退還庚款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何種用途最為今日之急需”。[19]
3月28日《申報》刊載胡適、丁文江、王景春三人復(fù)凌鴻勛函也講到“現(xiàn)在來華庚款咨詢委員會代表團之主要任務(wù),即為研究該項管理機關(guān)之組織與該款用途之大綱,此兩大問題,一經(jīng)決定,該咨詢委員會當即告一段落”。[24]
從代表團實際做的工作來看,調(diào)查庚款用途當是最主要的目的,代表團先后在上海、武漢、南京、杭州、蘇州、天津、北京、奉天、哈爾濱等地,廣泛征求中國各界對庚款用途的意見,開會多達30余次,做了大量工作,這些都是可以看得到的事實。
綜合考量,威林敦訪華肩負著緩和中英矛盾和咨詢中國各界對庚款用途意見的雙重使命。
英國庚款代表團在華訪問,從1926年2月22日-7月22日,整整5個月時間,考察了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廣泛聽取了中國各地各界意見,受到政府、民間的歡迎,政界人物有吳佩孚、孫傳芳、熊希齡等人,教育界名人有袁觀瀾、李登輝等人。英國庚款代表團的報告書中有這樣的報告:“在中國游歷,受熱烈之歡迎,并謂因大沽戰(zhàn)爭,致未能繼續(xù)進行云云?!保?5]代表團訪華達到了中英之間對庚款問題相互了解的目的,由最初的冷淡、懷疑、誤會到最后的理解,完成了征詢中國對庚款意見的任務(wù),初步完成了訪華使命,而代表團的報告書有待于在倫敦所有庚款委員集議后,形成書面報告,提交英國政府。至于中國各界關(guān)心的庚款主權(quán)和用途問題,則是在1930年9月19日、22日中英兩國庚款換文中明確規(guī)定下來。報告書成為1930年中英換文的根據(jù),為解決中英庚款問題奠定了基礎(chǔ)。
[1]佚名.英國有退還庚子賠款意[N].申報,1922-12-26(4).
[2]佚名.教育改進社征學(xué)界對英庚款意見[N].申報,1926-3-24(1).
[3]陳志奇輯編.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匯編:第四冊[M].北京:國立編譯館,1996.
[4]耿云志.胡適年譜[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95-96.
[5]佚名.英國庚款用途變更之反抗運動[N].教育雜志(十七卷第4號),1925-4-20.
[6]佚名.英國退回庚款問題之紛擾[N].教育雜志(十八卷第4號),1926-4-20.
[7]束世澄.中英外交史[M]//民國叢書:第二編第28冊,上海:上海書店,1991.
[8]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六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4.
[9]沈云龍.國聞周報選輯:第12冊[M].文海出版社,1985:87.
[10]佚名.申報[N].1926-1-4(5).
[11]佚名.威林敦行將北上[N].申報,1926-2-27(1).
[12]佚名.英庚款委員會議之性質(zhì)[N].申報,1926-3-16(3).
[13]佚名.威林敦抵滬后所聞[N].申報,1926-2-26(1).
[14]佚名.英庚款委員蘇希爾之談話[N].申報,1926-3-11(1).
[15]白吉庵.胡適傳[M].人民出版社,1993:372.
[16]佚名.英庚款委員團消息[N].申報,1926-4-25(2).
[17]佚名.庚子賠款委員會改組[N].申報,1926-5-27(3).
[18]佚名.英外部允設(shè)庚款董事會[N]申報,1926-6-1(1).
[19]佚名.英庚款委員團招待報界[N].申報,1926-3-23(3).
[20]佚名.英商會年會記[N].申報,1926-3-27(3).
[21]佚名.蘇省教育會昨日招待英庚款委員[N].申報,1926-4-22(3).
[22]一微.英庚款團代表到奉情形[N].申報,1926-7-2(1).
[23]佚名.英庚款代表團之集議[N].申報,1926-3-19(1).
[24]佚名.處置英國庚款問題之商榷[N].申報,1926-3-28(4).
[25]耿云志,歐陽哲.胡適書信集(上)[G].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6:785.
Wellington’s Visit to China in 1926 and Its Dual Mission
MENG Fanming
(Institut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
After the May Thirtieth Incident,the deterioration of Sino-British relations is an indisputable f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no-British relations and to consult all sectors in China about their views of the British Boxer Indemnity purposes,Willington,appointe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led a delegation to visit China in February 1926.Within five months,the delegation had done a lot of fruitful work,and had finished their basic mission.The report formed later became the basis of the 1930 Exchange in the Boxer Indemnity,which had been the foundation of the settlement of Sino-British Boxer Indemnity.
Willington;delegation of the British Boxer Indemnity;dual mission
K258
A
1674-117X(2011)06-0065-03
2011-09-05
孟凡明(1977-),男,湖北棗陽人,華中師范大學(xué)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衛(wèi)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