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科學社與中國近代化學*

2011-04-02 16:58汪豐云顧家山丁多彪沐小龍
大學化學 2011年2期
關鍵詞:中國化學會社員化學

汪豐云 顧家山 丁多彪 沐小龍

(安徽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0)

1914年夏,幾位留美的中國學生感于中國科學的落后,決定發(fā)行《科學》月刊向國人傳輸科學,遂在康乃爾大學發(fā)起成立了科學社。1915年元月,在科學社同仁的精心籌備下,《科學》月刊在上海誕生。1915年10月25日,科學社正式改組為中國科學社,以“聯(lián)絡同志,共圖中國科學之發(fā)達”為宗旨[1],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學會。1918年,隨著科學社社員的大批回國,中國科學社遷回國內,組織機構日趨完善,既定的各項事業(yè)漸漸得以開展。中國科學社歷經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3個歷史時期,最后于1960年在上海宣告退出歷史舞臺。作為近代中國影響最大的民間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促成并參與了中國近代科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又在近代化進程中逐漸成為歷史的棄兒。我們回顧這段歷史,特別強調它對中國近代化學的產生和發(fā)展做出的奠基性工作,對于理解化學,對于教育今天的化學人,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1 中國科學社培養(yǎng)了一大批化學人才

科學社成立不久,就由胡明復、鄒秉文、任鴻雋負責起草社章,壯大科學隊伍,從1914年的35人,到1950年3月的3793人,中國科學社的社員增加了100多倍。當中有專攻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者,也有專攻科學后步入其他領域者,其中還包括為數(shù)不多的外籍社員。

“進行科學教育,培育科學人才”是科學社的宗旨之一。中國科學社的大多數(shù)成員在大學任教,通過教學活動廣泛地傳播了科學知識、科學思想及科學方法,提高了國人的科學素養(yǎng)。

中國科學社中的學習化學者隨社員總數(shù)增加而逐年增長,在1914年創(chuàng)辦之初的9名發(fā)起人中,任鴻雋是化學家,周仁是冶金和陶瓷學家;到1916年第一次年會時,學習化學和化工的人才達20余人;到1932年中國化學會成立之時,化學社員已達221人[2]。他們主要留學于康乃爾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等名校,如曾昭掄就學于麻省理工學院,導師是著名化學家馬利肯(R.S.Mulliken)。趙承嘏獲曼徹斯特大學化學學士和碩士學位,導師是有機化學大師珀金(W. H. Perkin),1914 年又在有機化學家皮克臺特(Pictet)的指導下獲得日內瓦大學博士學位。這些人畢業(yè)后大多回國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促進了中國化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中國科學社早期社員中的一大批化學家,如任鴻雋、曾昭掄、吳憲、吳學周、丁緒賢、吳蘊初、傅鷹、王琎、王星拱、楊石先、侯德榜、鄭貞文、吳承洛、趙承嘏、孫洪芬、張洪沅、袁翰青、張子高、莊長恭、顧翼東等。這些社員后來又培養(yǎng)了一批批化學家,比如曾昭掄培養(yǎng)了王葆仁、蔣明謙、唐敖慶等。

2 中國科學社對近代化學的傳播

中國的近現(xiàn)代化學不是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產物,而是西方科學在中國傳播的結果,這種傳播在相當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科學社?!犊茖W》雜志是中國科學社進行科學宣傳的主要載體, 創(chuàng)刊于1915 年,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旗幟,前后共發(fā)行36卷。輸入了大量國外的科學知識與科學原理,涉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多門學科;在傳播科學理念、引進科學技術、翻譯與統(tǒng)一科學名詞、發(fā)掘整理中國古代科學成就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徐光啟說“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3],因此,早期的《科學》月刊把翻譯和介紹西方近代自然科學作為自己的工作之一。比如任鴻雋譯的《化學于工業(yè)上之價值》、孫學悟譯的《說鹽》、孫洪芬譯的《硫酸》、任鴻雋譯的《說鋁》、張可治譯的《鉬之功用》、程延慶譯的《稀少原子之主要應用》、吳礦譯的《說銧》、王琎譯的《說鎢》等都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此外,任鴻雋撰寫了《近世化學家列傳》,介紹一些國外著名化學家的生平事跡[4],大大開闊了國人眼界。

《科學》不僅傳播化學,而且也發(fā)表了許多中國科學社社員的化學研究成果。如《科學》第1卷第2期發(fā)表了任鴻雋的《化學元素命名說》,這是該刊發(fā)表的第1篇化學研究論文。1918年,胡嗣鴻在第4卷上發(fā)表了關于有色金屬冶煉的論文,題目是《以火蒸法于黃銅中取純銅純鋅之索引》,揭開了中國近代工業(yè)化學研究的序幕?!犊茖W》還刊載了許枬的《松江某甲服毒身死分析報告》,對中毒者的中毒原因進行了分析,通過對藥粉的觀察試驗確定中毒系草酸所致。文章還就草酸的性質、中毒的癥狀、療救法予以詳盡的論述。對中國化學史的研究,王琎、章鴻釗等較為突出。王琎對中國古代冶煉、釀酒和制陶等工藝史進行了研究,發(fā)表了《中國古代金屬原質之化學》、《中國古代金屬化合物之化學》、《中國古代酒精發(fā)酵業(yè)之一斑》、《中國古代陶業(yè)之科學觀》等。1921年,他發(fā)表的《中國制錢之定量分析》,是中國學者用實驗方法進行化學史研究之始。1923年,他又在《科學》上發(fā)表《五銖錢化學成分及古代應用鋁、錫、鋅、镴考》,通過對中國不同時代古錢的分析化驗,尋找到判斷五銖錢年代的實驗依據。這一工作是中國化學史研究的開創(chuàng)性成果。他還闡釋了中國用鋅的進展情況,得出結論:宋以前古錢之鋅,乃無意中加入,之后加入者并非純鋅,一直到明代以后始加入純鋅。此外,章鴻釗發(fā)表的《中國用鋅的起源》、《再述中國用鋅的起源》也考證了中國古代對鋅的使用情況。梁津的《周代合金成分考》、曹元宇的《中國古代金丹家的設備和方法》則考證了中國古代的冶鑄技術。這些關于中國古代化學史的較早論述,至今仍有價值。

鑒于科學名詞翻譯混亂的狀況,科學社還把統(tǒng)一科學名詞作為主要的工作之一[4]。《科學》雜志在創(chuàng)刊一年后便發(fā)起關于科學名詞討論的活動。1920年,任鴻雋在《科學》上發(fā)表《無機化學命名商榷》一文,在文中闡述了我國化學元素翻譯的方法。同年,梁國常又發(fā)表《有機化學命名芻議》一文,把翻譯化學術語的方法歸納為3種:譯音、譯意、造字。1929年,陸貫一發(fā)表《譯幾個化學名詞之商榷》一文,認為譯名應簡單,譯化學名詞應注意兩點:“一求筆畫簡單,以便筆述;二求音韻清晰,以便口講?!睆?919年起,中國科學社參加了第5次至第12次科學名詞審查會, 其中王季梁、孫洪芬、曹梁廈參加了第7次化學組的審定工作。

1915年,頒布了《無機化學命名草案》以及由科學名詞審查會審定的中文元素名稱。同時,隨著一批留學生的成長,關于元素譯名問題的討論也日漸增多。當時,任鴻雋、鄭貞文、梁國常、吳承洛、陸貫一等人都紛紛發(fā)表看法和意見,但他們的譯名多是對此前元素漢譯方案的取舍和綜合,并沒有多大創(chuàng)見。譯名混亂的現(xiàn)象仍未得到解決。

1917年,中國科學社修改社章 ,刪去書籍譯著部,其責任歸屬分股委員會。截至1918年8月,中國科學社的化學股曾討論教育部暫定無機化學命名草案、理科研究會醫(yī)藥學會等審定的化學名詞草案以及留歐化學會員李景鎬擬訂的有機化學命名例等。

1918年年底,中國科學社總部遷回國內。張子高、王琎、程延慶參加了化學組的討論。到1919年7月12日為止, 完成了化學儀器名詞及部分有機化學名詞的審定工作。

1921年,中國科學社召開第7次審查會,此次審查會分為病理(總論) 、化學(有機化學) 、物理(磁學、電學) 、生理學4組。其中,化學組討論開鏈有機物、環(huán)狀有機物名詞的審定,吳和士、孫洪芬、陳慶堯、王琎、張子高、黃新彥、曹惠群、朱恒璧等參與討論。

1932年,教育部在上述多次討論的原則的基礎上,頒布了《化學命名原則》,提出了系統(tǒng)命名原則,重新確立了元素名稱的音譯原則,譯名的混亂方告結束。任鴻雋最先對化學元素名稱的漢譯方法做出概括,后來,梁國常為討論元素譯名的方便,也對之進行了概括。吳承洛、張澔、張子高、吳魯強、曾昭掄、袁翰青、張青蓮、王揚宗等科學社社員對元素的翻譯和統(tǒng)一工作也都作出了貢獻。

此外, 中國科學社還發(fā)行了《科學畫報》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圖書館和研究所,在全國設有分社或支會,舉行通俗科學演講等多途徑、多渠道傳播化學,從而為中國化學的近代化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

3 中國科學社促進了中國化學會的發(fā)展

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個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對其他學術社團的成立和發(fā)展起著榜樣和示范的作用。在其影響下,科學社團在20世紀20~30年代獲得了全面發(fā)展,對我國科學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截至1932年,在中國科學社社員中,化學專業(yè)的社員達221人,占社員總數(shù)的19%,高居各學科專業(yè)人數(shù)之首。這時,一方面中國化學已到了需要宏觀整體協(xié)調發(fā)展的歷史階段,特別是那些熟識近現(xiàn)代化學和化工的留學生,已在全國各種化學化工機構擔當起重任;另一方面,中國化學的整體發(fā)展剛剛起步,尚缺乏一個權威性的化學社團來統(tǒng)領全國化學家規(guī)劃和制定中國化學的發(fā)展戰(zhàn)略,協(xié)調中國化學的宏觀發(fā)展。在此之前,中國科學社是一個綜合性的科學社團,講究多學科共同發(fā)展,同時也建立了分股委員會,但各個分股之間發(fā)展不平衡,其中發(fā)展比較好的是偏重應用化學方面的化工股,而偏重基礎化學的化學股成員大多是一些留學生,并且這些留學生大多以留學地區(qū)或國家為中心建立了一些化學學會,這些化學學會不免帶有門派之見,影響了中國近代化學共同體的形成和發(fā)展。再加上軍閥混戰(zhàn)和日寇入侵,使得中國化學的整體發(fā)展更舉步維艱。也正是在中國科學社的影響和幫助下,加速了創(chuàng)建中國化學會的步伐。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大片領土, 祖國與民族處于危亡關頭。愛國的中國化學家激憤而起, 在王箴、徐善祥、李運華、曾昭掄、周厚樞等化學界前輩的積極推動下,團結國內外化學界人士, 為化學事業(yè)在祖國的萌芽、發(fā)展, 進行了艱苦的努力。他們于1932年8月4日在南京成立全國統(tǒng)一的學會組織, 定名為中國化學會[5],共同為發(fā)展我國化學科學、實業(yè)和教育事業(yè)以及抗日救國貢獻力量。

當時的中國化學會會員中,絕大多數(shù)是中國科學社社員,其中王琎、曾昭掄、陳裕光等還是領導人。

王琎當時擔任中國科學社社長兼編輯部主任。因此,中國化學會一經成立便開始了以中國科學社的組織機構為模式的機構建設。首先確立了以陳裕光為會長、吳承洛為書記、王琎為會計的核心領導機構——理事會,并設立了基金委員會、國防化學委員會及征求會員委員會3個領導機構,從而為中國化學會的發(fā)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中國化學會在具體的運作程序上基本效法中國科學社。在制定會章,規(guī)定各類成員的專業(yè)標準及其權利與義務,組成理事會或評議會等機構,發(fā)行會刊,舉行年會進行學術交流等方面也都借鑒了中國科學社的經驗。

中國化學會不斷發(fā)展壯大到今天,有會員5萬多人,團體會員60多個,成為國內最具權威的化學學術團體。這與當初中國科學社的成立、發(fā)展以及社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影響最大的綜合性、群眾性科學社團,中國科學社在46年的發(fā)展史中取得了顯赫成就,為近代化學在中國的傳播乃至中國現(xiàn)代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既積聚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科學人才,又帶動了包括中國化學會在內的各類專業(yè)學會和科研機構的成長。

[1] 任鴻雋.中國科學社社史簡述.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61

[2] 范鐵權.中國科學社與中國的科學文化.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3

[3] 溫昌斌.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22(5):86

[4] 何涓.自然科學史研究,2004,23(2):155

[5] 袁振東.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28(3):341

猜你喜歡
中國化學會社員化學
胡耀邦:讓社員們多搞點“小自由”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奇妙的化學
In situ synthesis ofhydrophobic magnesium hydroxide nanoparticles in a novelimpinging stream-rotating packed bed reactor☆
中國化學會2015年部分學術會議計劃
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
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第一輪通知
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來自光化學分會場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