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xiàn)代多媒體教學的反思
現(xiàn)代教學采用多媒體手段是教學改革的趨勢,優(yōu)秀的多媒體教學能將文字、圖片、聲音和動畫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發(fā)揮積極作用。我們在看到它的優(yōu)點的同時,也要反思它的不足。歸納起來看,多媒體教學主要有三個傾向。
一是重設計的新穎性,輕課堂的創(chuàng)造性。為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達到預想中的教學效果,教師一般會用心設計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視聽兼?zhèn)?。這是傳統(tǒng)文字教案所不可比擬的,無論是在信息傳達的容量上,還是在知識傳授的方法上,都因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是一種解放,也是一種束縛。因為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局限于多媒體課件,很難或很少從中跳出來,充當了解說員的角色,失去了對教學應有的控制地位。這樣教師的主導地位往往被消弱了,那種課堂教學應有的即情即景的創(chuàng)造性也受到了限制。而教學過程不是一種“投影式”的再現(xiàn)和接受過程,而是一種“交互式”的創(chuàng)造活動。
二是重教學的工具性,輕教學的藝術性。把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固化”為一些“圖文集錦”或“視聽片段”,設計成一個較為完整的課堂教學鏈環(huán),可以反復使用,可以任意復制或修改,給教師帶來了便利,減輕了工作負擔。這是多媒體作為技術時代的產物在教學活動中顯示出來的優(yōu)越性。問題是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從事多媒體教學時,專注于課件內容以及播放流程,滿足于按部就班、循序漸進,而輕視了教師本身在教學活動中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審美傳達。教師那種繪聲繪色的“肢體語言”沒有了,那種豐富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表情”和“眼神”沒有了,那種隨時走下講臺和學生交流的“親密接觸”沒有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教師就成為了“匠師”而非“藝師”、“良師”。
三是重感官的愉悅性,輕思維的想象性。多媒體教學增加了視聽方面的形象化元素,能夠給學生帶來直觀的形象和輕松愉悅的感受。而從深層來看,學生的想象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可能并沒有被激發(fā)出來。在多媒體教學中,由于教師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受到限制,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智性創(chuàng)造,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外一個方面,圖片、影像和聲音的大量甚至過量的引入,在給學生帶來形象直觀的同時,對學生的思維空間和想象空間造成擠壓,甚至養(yǎng)成學生一種惰性心理,導致學生依賴多媒體提供的信息和畫面,滿足于眼前的所見所聞,不去打開邏輯思維的閘門和詩性想象的韁繩。
鑒于此,我們必須在反思中改進多媒體教學。
一是為我所用而非為我獨享。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教學方式和手段,是為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服務的。也就是說,在多媒體教學中,要立足教學內容,著眼于人才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創(chuàng)造性。這也就意味著,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教學輔助方式和手段,我們只能拿過來“為我所用”,而不是教學改革的全部,不能“為我獨享”,獨尊此道。我們要把從方法、手段的革新,到教學內容的改革,再到教師課堂教學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視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綜合思考。
二是適可而止而非盡其所能。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上,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不同,選準媒體,留有余地,不要堆砌得過多過滿,不能一味求美觀求刺激,用圖片和聲音去擠占文字甚至掩蓋文字。只有在媒體的選擇上把握得當,并且掌握好文字、圖片、聲音乃至活動影像的搭配比例,學生才不會僅僅是去“看”,或者“聽”,而是還要“思”,還要“想”,甚至還要“疑”,還要“問”,這樣就調動了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達到了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既要根據(jù)學科特點來合理選擇和運用多媒體教學,又要兼顧到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使多媒體教學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三是有所作為而非無所不為。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是服務于教學,課件的表現(xiàn)形式要簡潔明了,不能繁瑣或花哨,切忌為了裝門面加入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且有礙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東西。呈現(xiàn)信息的容量要適當,設計課件時應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課的重點、難點上,切忌面面俱到。內容、形式不可牽強附會,以免偏離教學的主要目標,要注意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tǒng)一。在多媒體課件編輯合成過程中,要通過藝術性、教育性和科學性的有機統(tǒng)一,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澧縣教師進修學校任云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