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茜
(常州市第二中學,江蘇 常州 213000)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边@其實是一種人生的理想和目標。在《藝術的教育》中,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智力的發(fā)展?!睆倪@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富有詩意”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中,讓師生詩意地棲居于課堂之中是語文課堂所要追尋的最高境界。
語文,其詩意原本就無處不在,理應成為學生的精神棲居地。然而,目前的語文教學,漸漸背離了學生的精神家園,急功近利地硬性灌輸,則使語文學習豐富的人文性和超功利的審美意識和熏陶功能化為輕煙,成為泡影。有了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才會有飛揚的激情、瑰麗的想象、優(yōu)美的意境,才會有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共鳴。
那么,怎樣才能營造充滿詩意的語文課堂呢?
要營造詩意的課堂,首先老師要對生活充滿熱愛,一個連生活都不熱愛的人無法奢求他會熱愛其他什么。然后通過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激起學生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語文與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課本是生活的記錄,教學是生活的闡釋,閱讀是生活的體驗,作文是生活的再現(xiàn)。語文教學不應該固守課堂,固守課本,而應該建立大語文觀,引導學生走向課堂之外的萬水千山,課本之外的萬紫千紅。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關注豐富多彩的生活,在山澗草叢,在田野溪畔,在城市鄉(xiāng)村,用心體悟,用情領會,感受大自然的每一次日出和日落;欣喜早春萌發(fā)的每一葉嫩芽和嫩草;留心身邊每一朵花兒的盛開和凋零;關注每一陣秋風的拂面和游走;捕捉每一聲痛苦的呻吟和快樂的歡笑……學生的眼睛是純凈的湖水,他們總能在瞬間看見最純粹、最本質(zhì)的美麗。當他們把這些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時,便是詩意的升華、詩意的創(chuàng)造。
俄羅斯有句諺語:“不是蜜,但可以黏住一切的是語言。”優(yōu)美的課堂教學語言常常能使學生如沐春風,獲益匪淺??鬃诱f:“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痹娨獾恼n堂需要詩意的語言,語文老師尤其要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
詩意的教學語言首先應該是生動鮮活的,能夠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對課堂的熱愛,點燃學生的求知欲。其次應該是充滿感情的,充滿著老師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之情,對學生的關切之情,這樣的語言能夠敲開學生的心靈之窗,能夠為師生交流、溝通、互動架設橋梁。要做到這一點,技巧并不重要,關鍵是要發(fā)自內(nèi)心,要真誠。最后應該是有啟發(fā)性的,要講究一定的技巧,讓學生能夠從老師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中迅速理解教學內(nèi)容并內(nèi)化為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要用恰如其分的比喻、詼諧幽默的夸張、具體生動的描繪、激情四溢的情緒去吸引學生。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當老師擁有真情靈動的語言和浪漫鮮活的詩情,當老師本身的語言準確練達,如行云流水般優(yōu)美流暢時,學生才能充滿激情,才能在這樣的語言文字的浸染中聰慧起來,詩意起來,高雅起來。這對教師素質(zh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們不斷進行自我充電,豐富精神境界,滋養(yǎng)情感世界,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努力使自己的課堂語言字字珠璣,文采飛揚。詩意語文大師王崧舟在教學《長相思》一課時說:“在王安石的眼中,鄉(xiāng)愁是那吹綠了江南岸的春風,而到了張繼的筆下,鄉(xiāng)愁又成了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心中,鄉(xiāng)愁又是什么呢?”像這樣精彩的詩一樣的語言,在王老師的課堂上比比皆是,脫口而出,那么輕松,那么自然,這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示范,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語文教育。
總之,詩意的教學語言,能夠化枯燥乏味為生動形象,化艱深晦澀為通俗易懂,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氛圍,讓學生在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
“春夏秋冬,走過四季都是詩;天地之間,人生百味皆成文”。文學是人類靈魂面對自然、面對家園、面對人生的真情流露,是美最凝練、含蓄的表現(xiàn)。語文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去感受語文文本中富有詩意的文學之美。用課文中的美去感染學生,用課本內(nèi)外各種各樣的情來浸潤心靈,當詩意一點點充盈于頭腦的時候,精神會因為詩意而變得更加豐富和美麗。
走進語文教材,就是走進了廣闊深邃的人文世界。語文教材中編選的文章多屬文質(zhì)兼美、歷代傳誦的名篇佳作,那些形象生動,富有審美情趣的經(jīng)典名篇,為語文教學的藝術美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以中學課本中的古代詩詞為例,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雄壯美,又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柔情美;既能感受到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悲傷和惆悵,又能體味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和閑適……這些語言文字滲透了民族個性,負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具有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語文老師要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nèi)涵,并通過詩意的語言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感知美、發(fā)現(xiàn)美、體會美。在充滿詩意、富有情感意味的氣氛中,探求人生的真諦,學生就會感到心靈成長的愉悅,感受到學習生活的幸福。
語文老師應該引領學生吟誦名篇佳作,探尋積淀在課文中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千古流傳的詩詞美文,滋潤學生的精神,為學生營造一片詩意的天空。
要使語文課堂能夠“美如詩”,關鍵在于“緣于情”。讓學生們在詩意的環(huán)境中,在情感的召喚下油然升起對美的感悟和渴望,這是一種多么美妙的語文境界。為了能讓學生進入優(yōu)美意境的課堂,我們應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交融的詩意氛圍。這樣,學生的情感必然會隨著課堂的升華發(fā)生微妙而深刻的變化,在潛移默化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在詩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細細地品味真,從而喚起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感激。
在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上,可以采用多種手段,再現(xiàn)情境,渲染詩意氛圍。比如采用多媒體課件,借助誦讀,感受詩意。
誦讀是學生感知作品意境,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例如學習《滕王閣序》、《赤壁賦》這類寫景抒情的名家名作,其文繪聲繪色,傳情傳形,凝練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道德情操;語言猶如一杯美酒,甜美香醇,回味悠長。課堂上,完全可以借助朗讀、聽錄音、范讀、自讀,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從而獲得美感,陶冶情操。
在詩歌、散文的教學過程中,多媒體課件無疑是最優(yōu)化的教學手段。它聲像結合,很容易把學生引入設定的教學情境,引入詩意的教學氛圍,而且教學效果遠比光憑嘴巴講解好得多。例如我用多媒體課件講授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在時急時緩的背景音樂中配以康橋美麗風光的圖片,讓學生聽著示范朗讀,感受詩歌意境,逐步進入徐志摩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更深入地理解了詩歌的內(nèi)涵,體會了作者的情感。這樣用優(yōu)美的畫面及音樂背景創(chuàng)設和諧美好的教學氛圍和情境,學生就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了詩歌的意境中,和作者產(chǎn)生了共鳴,從而提高了學習興趣,課堂效率也大大提高,這堂課也成為師生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一堂課。
詩意的語文課,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纏綿;詩意的語文課,情景交融,自然流放;詩意的語文課,師生融洽,興趣盎然。也許有時,“詩情畫意”抵御不了應試的窘迫,但是“詩是情感的黃金”,有詩意的語文課堂才動人,有詩意的語文教師才珍貴。我們要用燃燒的激情,喚醒學生心中的那份詩意,譜寫心靈流動的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