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余運彪
2008年12月,我去山東省昌邑尋訪到姜氏族譜之后,于次年寫成了論文《〈紅樓夢〉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及發(fā)現(xiàn)的新材料——關(guān)于姜氏族譜的初步研究及對有關(guān)問題的看法》,文后僅僅附列了我從姜氏族譜上復(fù)印下來的清光緒年間第六次修版的族譜中,標有李鼎、李鼐兄弟倆的部分。據(jù)當時正在主持姜氏族譜第七次修版工作的姜龍啟(音譯)介紹,這第六次修譜的時間是光緒三十四年,則距今已然近一個世紀矣。當時,我一同復(fù)印下來的,還有第一版康熙三十七年、第二版康熙六十一年的族譜中李士楨、李煦、李鼐祖孫三人的部分,其他的如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的族譜,以及除李煦、李鼐之外的其他親屬的族譜部分沒有復(fù)印,一則數(shù)量太多,統(tǒng)統(tǒng)復(fù)印下來既不現(xiàn)實也感覺無太大必要;另外,既然其族人已經(jīng)在做族譜的再次修訂工作,將來即使是因為研究的需要,查找起來也不困難。我當時也告誡他們,這些族譜具有國家文物的價值,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同時,這也是姜氏族人的一份榮耀。
我根據(jù)近幾年搜求到的資料,通過嚴謹?shù)臍w納整理分析之后,已經(jīng)基本上可以確定李鼐是《石頭記》的原作者。系列的考證論文,我已公開發(fā)表。此番再次對姜氏族譜予以分析研究,也是深入研究《紅樓夢》所必須做的工作之一。
姜氏族譜每次續(xù)修之后,其內(nèi)容皆有改變,這本應(yīng)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有些地方的變化,則有十分令人費解之處,還需要其他的史料來予以旁證,方能解惑釋疑。上次發(fā)表論文時,只選取了最近的一次(第六次)修譜后的定稿刻印本的復(fù)印件,也有不想造成“大家”迷茫的考慮。此番將我復(fù)印下來的第一版、第二版姜氏族譜復(fù)印件的部分附列在此文后,以供“大家”參考;至于第三版、第四版、第五版姜氏族譜中,同一個人的生辰履歷等概況是否還有異同,則有待今后再詳加以研究。
現(xiàn)今留存下來的姜氏族譜系列版本中,最早的是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早先的族譜,據(jù)說早已毀于戰(zhàn)火中。此第一版開頁上,黑邊框頂頭凸起,內(nèi)書一個“演”字,十分醒目(附錄一)?!都t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中,在《石頭記》甲戌抄本此處,在“寧國公”三字旁邊,有一個朱筆的“演”字,“榮國公”三字旁有一個朱筆的“源”字。此版族譜中,在“煦”字旁邊,特地注寫“存譜一部”四個字,耐人尋味。令人奇怪的是,在這個“頭譜”中,李煦的字是“旭如”,而在另二譜(康熙六十一年及光緒三十四年的族譜)中,列明李煦的字為“旭東”?!叭纭迸c“東”二字的字形相差極大,不可能是粗心所導(dǎo)致的訛誤。按照中國人修譜的慣例,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基本上是會再核實一番的,以修改上次族譜中的訛誤及增加新成員等,由此,則李煦的字當以“旭東”為準,但出于穩(wěn)妥謹慎起見,還是存疑較好。此第一版族譜中,僅列有“以鼎”,下注“煦長子”一條。按既有長子,則必然會有次子等,但譜中卻未列出。按此后譜中列明李鼐生于康熙丁丑年(公元1697年),康熙三十七年時已有一歲多,但此譜中不標注,不知何故。
康熙六十一年,姜氏族譜進行了第二次修訂(附錄二),比照二十多年前的族譜,除了子嗣增加入譜的部分之外,第一版族譜上面,未敢寫入的一些“細節(jié)”,則據(jù)“史料”加以“補充”了。如李士楨(應(yīng)當為“姜”士楨)之兄士橒,在第二版姜氏族譜上,加入了“明崇禎壬午守東城殉難載邑志”字樣,即為康熙三十七年第一版姜氏族譜上所無。此次修訂族譜,李鼐已入譜中,為“以”字輩,故書為“以鼐”。有“生于康熙”字樣,但無具體的年月日。此時的“以鼐”,是“聘吳氏”,表明在該譜定稿付刻之時,李鼐還未正式成親。按此時(康熙六十一年)李鼐已二十五六歲了,不知何故只是“聘”?“以鼎”條下,則為“生于康熙甲戌年娶巴氏”?!叭ⅰ迸c“聘”二字是很分明的,絕不會弄錯。
光緒三十四年,姜氏族譜又進行了第六次的纂修定譜工作,又有了一些與第一譜(康熙三十七年修),第二譜(康熙六十一年修)不同的地方,也是很令人費解的??滴趿荒晷拮V時,李鼐早已是二十五六歲的成人了,譜中卻未標明其生辰時日,卻“需要”在后面的族譜中“出現(xiàn)”,實在是令人費解。因為我未將第三、第四、第五次纂修的姜氏族譜中,李士楨、李煦、李鼐祖孫三輩人的部分復(fù)印,故難以研究其不同之處,至今看來,確實是一個遺憾,也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加以彌補和完善。光緒三十四年,第六次纂修(附錄三)的姜氏族譜中,“以鼐”條下,先是書寫“煦镸子”三字,而后用黑圈勾去“镸”字,但“镸”字依然清晰可見,應(yīng)當是刊刻完后,發(fā)現(xiàn)錯誤而勾改所致。因為前面已經(jīng)有“以鼎”為“煦镸子”了,很明顯“以鼐”不可能還是“镸”子。勾掉“镸”字,卻沒有在旁邊補上任何字,有點遺憾。據(jù)“傳說”,李鼎死得很早,故“以鼐”條下的那個“镸”字,并非是粗心大意的筆誤,很有可能是“族人”再次修譜,前往“查訪”時,李鼎已死,修譜之人也沒有對照前譜仔細校核,就“以為”李鼐是“镸子”了。此乃猜測,僅存一說而已,是否真實,當需考證?!捌竻鞘稀弊兂闪恕叭鞘稀?,一字之差,在告訴人們“修成正果”的同時,卻依然是留下了諸多令人困惑之處。有一點可以“推定”的是,李鼐娶親的時間,不能晚于康熙六十一年,即康熙皇帝死之前,否則雍正登基之后,即查抄了李煦全家,李鼐也是不能幸免的,幾無完婚的可能??滴趿荒曜遄V刊刻時,還是“聘”字,或許李鼐成親,就在康熙六十一年的前一年,這主要是考慮到一般情況之下,大家族的修譜工作,多半需要一些時間而作的某種推測,是否真實,也還需要可靠的史料來予以作證矣。
“傳說”,當年姜氏族人找到已經(jīng)“致仕”在北京家中的李士楨,拿出族譜稿請求李士楨出資贊助時,李士楨則不允不見其族人;及李士楨死后,族人再次找到了李煦,央請出資修族譜。李煦在聽完了族人的陳述之后,唏噓不已,感慨萬分,當即慷慨解囊,由是族譜得以付梓?;蛟S,這也就是如今保存在姜氏祠堂內(nèi)的這部姜氏族譜上,“煦”字旁邊特書“存譜一部”的“隱情”。是否真有其事,也有待查考。李士楨死于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李鼎出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初譜”修成于康熙三十七年,李鼎“恰好”入譜。從時間上“看”,此有關(guān)修譜的“傳說”,是不矛盾的。
姜氏族譜上,注明李士楨死后葬于通州城西紅果園,現(xiàn)今一些資料上有訛誤。
自從我考證出《紅樓夢》的原作者是李鼐之后,則今后研究《紅樓夢》的視野就被極大地打開了。下面僅簡單地就幾個方面來論述一下,也還是圍繞著作者及其版本這兩個方面。
李鼐晚年生活在北京城中,且依據(jù)敦敏《瓶湖懋齋記盛》中所透露的信息,則李鼐晚年曾用名“于景廉”。根據(jù)于氏風箏這條線索,則可以進一步弄清楚其家族及后人的一些情況,既可補姜氏族譜的遺憾,又可更多地了解到有關(guān)李鼐晚年的生活狀況,對于理解《石頭記》的創(chuàng)作及動機等等是大有裨益的。李士楨有子六人,據(jù)姜氏族譜上記載,除第六子李煒無官職外,其他五子皆有官銜;特別是李煦、李炆倆人曾先后任過暢春園總管,按理說,在清宮檔案中,是應(yīng)當有所記載的,今后可以詳加勘察,以核實情。
雖說資料很不全,但吳玉峰、孔梅溪皆實有其人,當不是隨意猜測的。因為李鼐娶妻吳氏,則吳玉峰多半為李鼐的內(nèi)親屬,故能夠較早地看到李鼐早期創(chuàng)作的《石頭記》,并戲謔取名為《紅樓夢》。孔梅溪其人,為孔子后裔的可能性極大,但與李鼐之間是如何的親屬關(guān)系,則有待查考,因而《風月寶鑒》之名,也當不為妄說。深挖吳玉峰、孔梅溪其人,不僅對于研究《石頭記》的版本問題大有裨益,而且反過來又可加深對李鼐的了解,進一步弄清楚關(guān)于《石頭記》作者的問題。另外,李煦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一定會有交往的,只不過他們之間的一些事情早已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有待有緣人細心地搜求發(fā)現(xiàn)。
曹雪芹的生平,在民間仍有很豐富的傳說代代口傳下來。無論其真?zhèn)闻c否,皆不可統(tǒng)統(tǒng)視為“胡言亂語”,細細爬梳,定當會有令人意外的收獲。以往的“紅學家”,在“故紙堆”中用功甚勤,不太重視“田野調(diào)查”,對于吳恩裕先生生前所作的調(diào)研工作,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實在是令人感到非常的遺憾。
民間藏書家中,定當還有早期的《石頭記》抄本存在,并且,《石頭記》抄本也有流散于海外的可能。希望國家重視《石頭記》抄本的搜求工作。
“紅學”研究中的歷史遺留問題很多,我于此處不一一道來了。當務(wù)之急,是查實有關(guān)《廢藝齋集稿》、《南鷂北鳶考工記》及《瓶湖懋齋記盛》的真實情況。根據(jù)我的研究,判斷《廢藝齋集稿》應(yīng)當是李鼐的另外一部書稿,書中講了十幾種手工藝,彌足珍貴。我近年來,與此方面的調(diào)研工作用力甚多,但局限于各種主客觀條件限制,遭遇到的阻力較大,希望國家能夠出面,解決此一大難題。
《紅樓夢》乃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屬于全人類的。在做好去偽存真考證工作的同時,應(yīng)當破除藩籬,毫無成見地將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chǎn)好好地繼承下來,并發(fā)揚光大,從而造福于子孫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