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觀

2011-03-20 09:43陳雅珺
文化學刊 2011年2期
關鍵詞:文化史布克哈特

陳雅珺

(南京大學世界史系,江蘇 南京 210093)

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觀

陳雅珺

(南京大學世界史系,江蘇 南京 210093)

雅各布·布克哈特是19世紀著名的瑞士歷史學家,是文化史學的奠基人。本文致力于追溯布克哈特這位19世紀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的生平,并從他的各方面著作來探討他的文化史觀,探析其歷史研究的本質所在,并且做出適當?shù)脑u析。

布克哈特;文化史觀

維也納會議后的第三年,1818年5月25日,雅各布·克里斯托弗·布克哈特誕生于巴塞爾,1897年8月8日,他在那里逝世。這也就是說,他與卡爾·馬克思、理查德·華格納誕生于同一個年代。弗利德利希·根道爾夫說,在歷史主義的時代,那些偉大的德意志歷史學家中,布克哈特最富有想象力,他是“歷史學家中的圣人”。

19世紀中葉,正當西方傳統(tǒng)史學——蘭克及其學派發(fā)展到頂峰的時候,對它的挑戰(zhàn)也揭開了序幕。而發(fā)難者,正是蘭克的弟子、瑞士文化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F(xiàn)代英國歷史學家古奇認為:直到19世紀中葉,由于三個著名作家的同時努力,西方的文化史研究才獲得了一個穩(wěn)定的地位。[1]這三位中成就最高的即雅各布·布克哈特,他被溫特勞步稱之為“最卓越的文化史家”。他所宣揚的“歷史就是解釋”、“歷史就是判斷”等觀念與蘭克所標榜的客觀主義史學大異其趣,更主要的是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觀念與其師的那種狹隘的政治軍事史傳統(tǒng)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文擬對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觀作簡要探析,以饗讀者。

一、雅各布·布克哈特生平

雅各布·布克哈特出生于巴塞爾。巴塞爾位于歐洲的中心,三個國家于此中心處接壤,瑞士、德國和法國。這是一個具有偉大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的城市,神學家艾伊尼阿斯·西爾維烏、畫家孔拉德·威茨都曾生活于此。瑞士第一所大學就在這兒建立。1500年前后,巴塞爾在商業(yè)上頗為重要,它在文化上也取得突出的地位,這得力于人本主義者伊拉斯謨、印刷商約翰內(nèi)斯·弗羅本等人。布克哈特出生之時,巴塞爾在文化上是個充溢富足、自滿自足、極其保守的城市。

巴塞爾由貴族統(tǒng)治,他們幸免于法國大革命的平等思想的沖擊和拿破侖的征服,他們是由富有的牧師和學者這些特權階層人物組成。布克哈特的先人中有許多就是牧師和教授。他的父親即是一個牧師。甚至1848年革命也未能將這座城市推向變革。它毫不動搖,依然是那種貴族式的。直到1875年,即瑞士鞏固了它的全國性的民主政府后一年,巴塞爾才通過了一個民主憲法。

布克哈特在這樣的正統(tǒng)加爾文主義和保守的環(huán)境中差不多生活了一生。他的中學教育,有幾個月在瑞士法語地區(qū)度過,因此有了“第二精神故鄉(xiāng)”,他還在德國學習了幾年。他曾到意大利旅游過幾次,到過奧地利、英國和法國,以擺脫家鄉(xiāng)的偏狹。然而,他依然為自己是一個巴塞爾的兒子以及大學的一員而自豪。這種自豪感如此強烈,以至于他謝絕了蘭克提供的柏林大學的教席。對于他來說,巴塞爾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與保守的生活方式與他自己的觀點是一致的,雖然他有時也對其極為不滿。

布克哈特的時代,是立憲主義的時代,國家不再是像專制主義時代的那種極權主義怪物。爭取建立立憲政府、建立一個最少控制的政府的運動,受到英國、美國、法國的革命和放任主義學說的推動,這一運動造成對于國家權力的限制。更讓人不得不為之感嘆的是工業(yè)化的高速發(fā)展及與工業(yè)化有關聯(lián)的法國革命以來的政治上的變革。另外還有充斥18世紀的主要由市民階層參加的革命,大多數(shù)普魯士-德意志歷史學家把民族國家的形成看做是歷史的最終目標。在這些巨大的變化面前,布克哈特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保守主義觀,他討厭和蔑視新的工業(yè)化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在他自己的生命過程中,他預見到了一個“可怕的簡約”和蠱惑民心的政客時代的到來,它將控制大眾,給歐洲帶來災難。[2]

可見,布克哈特的生活背景和其對現(xiàn)實世界的厭惡及害怕在某種程度上是造成他進行文化史研究的關鍵因素。他戴上一副藝術愛好者的面具,沉浸在他的工作和他為數(shù)不多的朋友中,全身心地投入歐洲文化的研究,也就是他所指的過去的藝術、文學和精神成就,把它們放到當時的語境中,把它們解釋為歷史力量的產(chǎn)物。[3]

二、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觀

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觀具有一種系統(tǒng)和完整的格局。他企求以更開拓的視界,來透視各個時代(主要是歐洲)的文化特征與時代風貌。布克哈特主要的歷史學著作是《君士坦丁大帝時代》(1852年)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1860年),二者都是在他有生之年出版的,而《希臘文化史》和《世界歷史論》都是按講稿出版的遺稿。《君士坦丁大帝時代》是研究有關文化衰落的,它有意識地喚起了一種有關羅馬帝國衰落和即將來臨的歐洲文明終結的比較。[4]《文藝復興》是一部獨具匠心的著作,布克哈特幾乎是獨立創(chuàng)作出一幅為近代學術界了解的那個時代文化繁榮的圖畫。這兩部著作,一部有關衰亡,一部有關復興,但討論的卻是同一個問題,即在危機時代文化的命運,對于世界歷史巨大的強制性力量——在布克哈特看來就是宗教和國家——一種是屈服,一種是從中解放出來。《君士坦丁》表明,文化擺脫了古代世界專制國家的桎梏,但在中世紀卻受到宗教限制關系的束縛?!段乃噺团d》討論的是宗教精神的崩潰,以及在18世紀近代強勢政府建立之前,文藝復興時期個人主義文化的繁榮。

布克哈特對文化是這樣定義的。他提出,在人類歷史上有三種偉大的“力量”,它們是歷史的法則,是歷史學家在全力對歷史作出解釋時所遵循的原則。它們就是國家、宗教和文化。從根本上講,每一個都依賴于其他兩個而存在;前面兩個,是政治和精神需要的表達,對其特定的人們,確切地說是對于整個世界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因而它們是持久的要素。但文化是“某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他認為,文化是為了促進物質生活而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東西的綜合,是一種精神和道德生活——所有的社會交往、技術、藝術、文學和科學——的表達方式。它是一個變化無常的、自由的、而不是必然具有普遍性的王國,所有的文化都不能訴諸具有強迫性的權威。文化與物質和精神的需求緊密相關,它包含了所有促進物質發(fā)展的因素。

另外,文化具有其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與國家和宗教一樣,文化的每一個因素都有其產(chǎn)生和繁榮的過程,然后開始衰落并且沉淀到傳統(tǒng)中去(假如它有個這個能力和有這方面的價值的話)繼續(xù)存在。這被布克哈特稱為文化的自我實現(xiàn)。人們并不能感知到文化中的許多因素,因為它們從歷史的某個時代積淀到人類共同的血液中,但是我們應知道,這種無意識的文化成果的積累不僅發(fā)生在每個民族中,而且也發(fā)生在每個人身上。

布克哈特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文化的重要性:

(一)對人類精神的闡釋

他認為,只有達到卓越高度的人類精神之中才有必然的自由。他熱情地相信人類精神,相信它在最嚴酷的環(huán)境中也能上升到卓越的高度。因為歷史的重大意外中有許多是因為人類個體的力量而發(fā)生的。換言之,必然之中有自由。比如在《希臘人與希臘文明》一書中,布克哈特認為希臘文化是通過實現(xiàn)精神的自由而形成的,因此它意味著歐洲文化的源頭。希臘人把自然所賦予的生存狀態(tài)看做是整個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而沖破了由自然強加在他們頭上的束縛。希臘人的神話和藝術實際上是他們用來在精神層面上調整人世生活的形式。[5]這兩種形式使他們不需要任何外力,而完全通過感官上的直觀性輕松地確保了自己的價值訴求。[6]因為擁有了上述兩種形式,希臘人能夠把一般的人類生活上升到神圣和藝術的高度,同時他們也不需要任何受某個社會階層控制的強制性機構和任何由某些人隨意篡改的救贖學說。相反,上述兩種形式為希臘人提供了成為自由的個體的先決條件,同時在理論上為他們賦予了客觀地觀察周圍世界的能力。希臘人描繪了在和諧且有秩序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充分實現(xiàn)的人類精神,由此,希臘人培養(yǎng)了受“自由意志”支配的、客觀地觀察世界的思辨能力。由此,布克哈特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自由的最高形式是內(nèi)在的,要保持靈魂和精神充分疏離和獨立于當下主導激情和習俗智慧的自由,而作為一個自由的社會,必須維護那些促進知識、藝術和精神自由的制度,諸如獨立的財產(chǎn)和經(jīng)濟中心。而作為真正自由的載體的人類精神,只有意識到與遙遠時代的精神和文明的聯(lián)系,它才能不斷得到更新和推崇。只有通過與存在于一切時代的東西,即永恒不變的東西相比較,它才能了解自己,重視自己崇高的性質。[7]

(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待藝術

布克哈特認為,歷史科學的目的在于幫助人成為一個自由的個體,而只有當我們從美學的角度考察流傳下來的往事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達到上述的目的。像蘭克以及那些民族自由主義批評家一樣把往事用神學的和政治的方式進行解讀,這是行不通的,因為,隨著人們在神學領域采用了世俗的和歷史的研究方法,過去那種以上帝拯救人類的眼光考察往事的手法已經(jīng)失去了根基,而且在現(xiàn)今赤裸裸的權力斗爭的情況下,傳統(tǒng)完全喪失了它原本應有的效力。[8]對歷史的回憶如若想發(fā)揮其促進文化和創(chuàng)造文化的作用,前提是要以藝術作為主線來表現(xiàn)歷史;在當時極端仇視文化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狀態(tài)中,人們只有在接受藝術的工程中才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毋庸置疑,文化是人類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表現(xiàn),但是只有在以藝術的形式得到表現(xiàn)的時候,人類精神才顯得那樣純真和源遠流長。[9]

對布克哈特來說,藝術與科學相比完全處于人類社會不同的位置??茖W代表著人類的實用精神,它是對浩瀚繁多的物質世界的系統(tǒng)化,并試圖發(fā)現(xiàn)個別的事物或者一個普遍的原理;哲學則在于發(fā)現(xiàn)整個世界的最高原理。但是在兩者產(chǎn)生之前,這個世界就能夠存在并且事實上也早就存在,而且將永遠存在下去。[10]

但藝術與此截然相反。因為如果藝術不存在,那么藝術所關注的對象也失去了存在根基。[11]藝術的主旨在于追求一種更高層次的生活,假如沒有藝術,那么這種生活可能就不存在。藝術是人與被關注的對象之間的共鳴,這種共鳴被布克哈特稱為“神秘的振動”,且它是存在于人的靈魂深處的,于是它就不再被時間或者現(xiàn)實所限制,而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和在時間上永恒的東西。布克哈特認為,藝術的創(chuàng)造實質上是從世界、時間和自然中收集所有普遍有效和人人能夠看懂的畫面,[12]因此它其實是對時代的一種反映,與哲學一樣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標志。另外藝術品也避免不了遭到破壞或毀滅,但是從這些藝術品中流傳下去的部分具有能力讓幾百年以后的人借此獲得自由、讓他們受鼓舞甚至在精神方面把他們聯(lián)合起來。

根據(jù)以上對藝術本質的闡釋,布克哈特從歷史的角度描寫了語言、詩歌、戲劇、建筑、雕塑和繪畫等各方面的藝術。他認為語言能夠最直接地、高度專門地表達一個民族的精神,因此可以說是相關民族的理想映像,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借以保存其精神生活之本體的最經(jīng)久耐用的材料,那些偉大的詩人和思想家的文字尤其如此。[13]詩歌則在我們認識人的本質方面做出了更大的貢獻。因為詩歌所能夠提供給詩人的洞察和刻畫的手法優(yōu)越于偉大的歷史學家所能支配的手法。而且我們能在詩歌中找到歷史最重要的源泉,它在理解時間方面和民族方面的問題上為歷史提供了很多的啟發(fā)。詩歌本身就是最古老的歷史,詩人不僅描寫他們所處的時代和他們所屬的民族在客觀上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面貌,而且還表達他們主觀的感受和態(tài)度。而戲劇實際上是表達人類意愿的一種方式,布克哈特認為,我們?nèi)祟愒趦?nèi)心深處天生就有一種需要戲劇的本能,這一點從那些處于半野蠻狀態(tài)的部落做出的一些舉動得到了證明,他們用大聲喊叫、打手勢等方式,好像在模仿戲劇演員的動作。[14]關于建筑、雕塑和繪畫等各方面的藝術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相關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內(nèi)涵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

因此,藝術是具有崇高地位的,它是一種權力和一種力量,它能夠完成偉大的事情。那么一個藝術家就是高大的和深不可測的,他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所表現(xiàn)的就可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或者是一種宗教,是個人精神的迸發(fā),甚至是主宰過世界的力量。

(三)文化對國家和宗教的作用

布克哈特認為,對于國家和宗教來說,這兩者是我們生活中兩個相對穩(wěn)定的機制,而文化對國家和宗教總是起到催化劑式的或者瓦解性的作用,文化對它們來說意味著批判,因為文化沒有什么需要掩飾的。在國家所代表的實際生活和宗教所代表的虛幻生活中,文化喚起的東西是一種“次要的理想創(chuàng)造,是世上惟一永恒的事物,它避免了個人無常的限制,是一種世俗的不朽、一切民族的語言”。[15]雖然這種“理想創(chuàng)造”的外在形式是物質的,可能會遭受時間的蹂躪,但是,要想起最初激勵它們的想象所具有的“自由、靈感和精神統(tǒng)一”,并不需要恢復全部而只需要一個片段就可以了。

布克哈特高度贊揚了希臘人的城邦,他認為,在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地中,文化(包括貿(mào)易、手工業(yè)以及能夠自由地探討哲學問題等)從一開始構成了起決定作用的因素。[16]其次,雅典民主的出現(xiàn)應該被看作是文化戰(zhàn)勝了國家,因為原來作為文化承載者的上等社會階層或者社會等級已經(jīng)無法再壟斷文化,文化從而變成了整個社會的共同的財富。他提出,文化乍看起來只是起到阻礙或者延緩的作用,但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原因不是因為國家占據(jù)絕對的優(yōu)勢,而是因為它太軟弱。

依據(jù)以上對文化的闡述,布克哈特得出了他自己的文化史觀。他認為史學研究的目標是歷史思想或觀念,也就是喜歡“通古今之變”的通透見識,反感業(yè)已盛行的史料考據(jù)技術,把蘭克等學者運用實證主義方法苦心孤詣求證出來的“歷史真實”視為一堆“純粹的歷史事實垃圾”,浪費歷史家的精力。他的歷史觀所關注的不是行動、事件或那些看上去促成這些事件的偉人,而是這些事件發(fā)生時的文化背景,這些背景或許可以比把它們歸之于個人的行為或偶然性的作用更能夠對歷史上的變化給予令人滿意的解釋。他認為應把一個時代當作一種文化現(xiàn)象,而不僅僅當作某種政治和權力機構或政府組織來看待。他的歷史研究的指導思想是文明的進程,是不同民族之間以及各個民族自身之中諸文化層次的演替。[17]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發(fā)展的高度評價充分地證明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觀。他認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能夠體現(xiàn)屬于整個歐洲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典范。他進而認為,當代的文化是在克服了中世紀的生活形式,并且尊重個人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它已經(jīng)到了危急關頭。只要我們以深思熟慮的態(tài)度看待和利用過去的文化,我們就有可能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基礎上非??陀^地認識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和我們自己,并且在精神層面上領會到自由的自我。那么如何復興歐洲文化呢?布克哈特認為唯一的辦法是重建歐洲文化的源頭——古典文化。因為,在他看來,進行回憶的人應當有能力把回憶起來的歷史價值轉化為自己所處世界的生活現(xiàn)實,換句話說,我們應當借助回憶這個模式讓歷史變成一個具有改變現(xiàn)狀之潛力的文化酵母,讓那些歷史的價值在人類精神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構成文化的恒定因素,并且使得一個文化時代的結尾同時成為另外一個新的文化時代的開頭。[18]

因此,歷史在復原過去的人物和事件的時候不應當拘泥于時間順序,而是應當關注那些人物和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歷史科學才能稱得上完成了自身的任務,才起到了創(chuàng)新文化的作用。因為那些人物和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實際上構成了文化的內(nèi)核,而且歷史值得傳承的價值也在于此。由此可以說,布克哈特所構思的文化史在很大程度上暗含著重塑歷史科學的意圖。

從這種觀點出發(fā),布克哈特認為,評價一個時代的進步與否不能僅僅從物質利益入手,“在上帝面前,一切時代皆平等”,某個時代可能在物質財富或知識和藝術造詣上低于別的時代,但并不因此就在其精神洞見的能力或尊嚴上低人一等。每個時代都有其自身的內(nèi)在意義,都對人類累積的知識和藝術財富有其貢獻要作。歷史學家在探尋歷史的時候,他的評判不應基于當前時代的真理,而應基于更為普遍的價值,他必須注意到那些超越政治和經(jīng)濟的、無價的人類精神成就,因為它們令文明史增光,使后人鼓舞。他提出,我們今天受過教育的人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是因為我們?nèi)狈⒓夹g和物質成就與知識和道德成就區(qū)別看待的能力。[19]那么,歷史研究就應該不作任何關于幸或不幸的評價,拋開任何沒用的贊同或不滿,只管去思考和理解那些起作用的力量,它們的演替、互動和嬗變。我們必須更多地按現(xiàn)象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來理解它們,在這種聯(lián)系中它們構成了各種條件和持久的事態(tài)。[20]這時文明史便派上用場。但布克哈特所指的文明史并非是知識文化的興衰和對地球的物質開發(fā),而是對總體上更加重要和有效的力量有所理解,并對由這些力量造成的各種持久的狀況有所理解。

綜上所述,布克哈特持有一種鮮明的文化史觀點,在他那里,歷史研究的目標是已經(jīng)逝去的人性的內(nèi)核,描述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的希望、思想、洞察力以及能夠做些什么。在這一過程中,它將達到那些持久的東西,最終這些持久的東西比那些短暫的東西要偉大和重要得多,品質比行動更偉大,更有意義。[21]這樣的話,我們可以避免通常意義上的敘述事件的歷史學所具有的那種偶然性,而從文化史的角度把握歷史所具有的確定性。

三、對布克哈特文化史觀的評析

若要論及歷史學與文化的關系,首先應該明白歷史這一概念的含義。《大英百科全書》對歷史是這樣定義的: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那么歷史所包含的雙重含義實際上構成了它的兩種層次:歷史I(人類往事)和歷史II(對前者的記述及其研究)。顯然,史學史的研究是對歷史I的一種反思過程,它應當屬于第二層次。歷史學的這種概念決定了它的性質,即它將致力于對古往今來的人類社會做出探討,是一門包容極廣的學科,這也就決定了它在整個人類文化中的地位。

毋庸置疑,我們生活的世界處于各種變化之中,它們似乎可以歸結為兩大類:自然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或社會現(xiàn)象)。①在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的著作中,當他們使用文化與社會這兩個詞時,幾乎是作為同義詞來使用的,文化史也就是社會史。人類文化的積淀,是人類長期的歷史與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質的,諸如觀念、制度、行為方式、意識形態(tài)、科學技術等等??梢?,文化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顯示其全部內(nèi)容的?!拔幕褪悄J交睾头磸偷爻霈F(xiàn)在歷史中的因素。”[22]因此,歷史學應致力于人類的整個文化領域,它實際上是廣義的文化史,世界史就是整個人類文化的歷史,正如布克哈特所說的,文化史即是從整體上來考察的世界史。由此可見,布克哈特的文化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大文化”,是指政治、經(jīng)濟制度等在內(nèi)的人類的整個活動方式、行為模式以及全部物質與精神的創(chuàng)造。這種對文化的理解實質上是擴大了文化的范圍,并在某種程度上將其升華,因為其已經(jīng)包括了政治和經(jīng)濟因素。它的關注對象是人類的整體史,而非將各個時代或民族隔開,以一種探索不同時代和民族的精神洞見的方法來探討歷史,以往時代和以往民族的歷史形成一種文化積淀,不自覺地對后來的社會和民族產(chǎn)生作用。這種整體史觀擺脫了單純的敘事史易于將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割裂的缺點;另外,它還摒棄了單純的敘事史力圖還原歷史真相的客觀目的,而將歷史的研究從對史實的追求上升到對歷史精神的探索。但是,布克哈特在敘述其文化史觀的過程中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其所處時代的物質利益和政治運作的厭惡,他嘆息人們對于物質利益的一味追求和對政治權力的操控。這與其從整體上來考察世界歷史的觀點是相矛盾的,人類的整個活動方式、行為模式以及全部物質與精神的創(chuàng)造是不可避免地包括政治和經(jīng)濟因素的。因此,布克哈特對于“文化”實際上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在某種程度上包含主觀因素,按論及需要而言。

布克哈特對歷史的定義決定了他的歷史創(chuàng)作風格。他認為,歷史學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它具有主觀性,甚至帶有想象,用他自己的話說,歷史是“所有學科中最不科學者”。對于同樣的事件,不同的歷史學家會進行不同的解釋,不同的敘述。在書寫整體的歷史時對于根本的前提和目的可以有不同觀點,以至于同樣的事實對于一個作者來說可能是必要而重要的,但對于另一個作者來說則可能是毫無意思的廢物。這樣的觀點導致布克哈特的歷史書寫難免具有忽視客觀歷史事實的缺點,比如他的《希臘人和希臘文明》被當時的人批評為“一個聰明的半瓶子醋的業(yè)余愛好者為半瓶子醋的業(yè)余愛好者們寫的一本書”。其實布克哈特已經(jīng)完全意識到自己可能被指責為主觀性的,在他看來,在對已有的記敘進行批評性分析的基礎上,撰寫一部新的歷史,并且在全書中引用適當數(shù)量的原始文獻,風險的確會小得多,但這樣的著作不可能具有內(nèi)在的吸引力。實際上,布克哈特的文化史是一種對歷史的多元解釋,開創(chuàng)了文化史的新方法。事實證明他的歷史研究是建立在歷史實證主義的長久反思的基礎之上的,他并非不重視史料,而是從不同角度理解史料,在他看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業(yè)已存在和發(fā)生過,正因為他們存在和發(fā)生過,我們才有可能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他們,但是我們不應當用所謂的方法論來歪曲歷史人物和事件,因為這個方法論把歷史人物和事件看做是無關緊要的史料,從而否定了這些人物和事件的現(xiàn)實性。只有以這種特別的角度探察史料我們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人類歷史中“恒定的東西”。

另外,布克哈特體現(xiàn)出鮮明的對于其所處時代對物質利益和政治權利追逐的厭惡之情。比如在《意大利文藝復興》一書中,他對“城邦”的整幅描繪是消極具有諷刺意味的,表達了他對政治力量的厭惡和害怕,他認為“權力從本性上說就是邪惡的”。他還認為現(xiàn)在的人缺乏一種將技術和物質成就與知識和道德成就區(qū)分的能力,因此盲目追求物質的增長。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一個頗為重要的觀點,即以什么標準來衡量一個時代的“進步”,我們現(xiàn)在的所謂進步和道德并不比過去優(yōu)越,只是通過多樣和豐富的文化,并且借助國家權力對個性加以束縛;這種束縛有時甚至可以發(fā)展到令個性完全退出社會領域的程度。[23]布克哈特懷疑與從前那些粗俗的時代相比,現(xiàn)在的道德作為一種潛力并不比那個時候大多少,而且從總量上講也不比那個時候更豐富,而我們的智力水平也不一定比以前有所提高。筆者認為,他的這種不以物質標準來評判一個時代的進步與否,而以過去時代的精神內(nèi)容為衡量的觀點,為我們今天權衡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一個新的方法,也給那些沉浸在盲目追求物質利益的人以清醒的一擊。

對布克哈特的文化觀有一種批評是有道理的,那就是他自身基本上只關注高級文化,關注受過教育的精英階層的行為和信仰當中的價值觀念。他的文化史觀與現(xiàn)代大學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觀念存在著根本的不同,在那里,“文化研究”是指對大眾文化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考察。但布克哈特的研究為儀態(tài)、風俗和行為模式以及節(jié)日和其他種類的大眾文化的表達方式的研究打開了大門,因為他具有很多歷史學家所不具有的寶貴的一點,即一種多種文化并存的平等主義的社會觀念。而他之所以對精英文化如此重視,這與他自身和其所處時代的局限性是脫不了干系的。

四、結 語

綜上所述,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觀確實為19世紀的史學研究注入了一脈新鮮的血液,盡管他的文化史觀具有無法避免的缺陷,但他對歷史的認識、看待歷史的方法以及對人類社會的思考為多元的歷史解釋劃下了濃重的一筆,值得我們探討和深思。

[1][22]張廣智,張廣勇.史學,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史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323.15.

[2][3][21][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希臘人和希臘文明[M].王大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15][美國]海登·懷特.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4.3.340.

[5][6][8][9][10][11][12][13][14][16][18][23][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世界歷史沉思錄[M].金壽福,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7][17][19][20][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歷史講稿[M].劉北成,劉研,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18.2.6.33.

【責任編輯:王 妍】

G09

A

1673-7725(2011)02-0154-07

2010-01-18

陳雅珺(1987-),女,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英國史研究。

猜你喜歡
文化史布克哈特
下雪了
布克要燙頭
熾盛與深化——中國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五年歷程(2010—2014)
新文化史視野下的高中歷史教學
船王挑選接班人
凸顯價值:文化史教學的應然追求
路徑與旨趣:近代浙江文化史研究嬗變
導向的重要性
種糖果
船王挑選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