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然
(唐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從維熙創(chuàng)作論
陳自然
(唐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從維熙的文學創(chuàng)作從新時期初期的“大墻文學”開始引起關(guān)注,他重點描寫淪落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的命運遭遇及其抗爭,挖掘他們真實而復雜的靈魂,引發(fā)人們對歷史和人的反思。痛苦的記憶促使從維熙努力超越苦難。在《北國草》和《裸雪》兩部長篇小說中,他在北國荒原和家鄉(xiāng)大地上尋覓到了精神的故鄉(xiāng)。
從維熙;“大墻文學”;精神故鄉(xiāng)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河北籍作家從維熙以其獨具特色和風格的創(chuàng)作占據(jù)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寫作從20世紀50年代初起步,隨著反右運動的來臨落入低谷,70年代末復出,以“大墻文學之父”的美名享譽文壇。此后,他的目光投向更為久遠的歷史,以自己童年、青年時代的經(jīng)歷及所見所聞為藍本,在記憶的長河里尋找更深的感動,并展開對時代、人生、歷史、文化等問題的思考。他的創(chuàng)作建立在“回憶”的基礎上,又不單純傾訴個人遭際,而是將個人的生活與社會、時代緊密相連,典型地濃縮了一代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折射出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滄海桑田的變化。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說:“小說是回憶?!盵1]一個作家的文學資源大體上由他的個人經(jīng)歷、閱讀范圍、理論素養(yǎng)共同構(gòu)建,而前者則是一切的基礎。
從維熙的全部創(chuàng)作就是以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為起點展開的,其中20世紀50至70年代淪落生活底層的苦難歷程對于他尤為刻骨銘心,這成為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大源泉。在1998年完成的長篇紀實作品《走向混沌》中,他回憶了自己從一個嶄露頭角的青年作家一夜間淪為“資產(chǎn)階級右派分子”的辛酸經(jīng)歷,讓我們真實地觸摸到那個時代翻云覆雨的獨特脈搏?!半p百”方針提出后的寬松氛圍,黨的“鳴放”號召,使得一貫沉默寡言謹小慎微的從維熙有了生命里罕見的一次“曝光期”——出于對“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信條的疑慮,他提筆寫下《對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幾點質(zhì)疑》一文,發(fā)表在《北京文藝》上;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了反映農(nóng)村生活負面因素、批評官僚主義的小說《陽春三月》;在會議上就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傾向直接對周揚提出意見……然而,自認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行為卻落入“引蛇出洞”的“陽謀”中,在接踵而至的反右運動中親手為自己編織了羅網(wǎng)。他順理成章地被劃為右派,相繼流放到京郊、塞外、山西的不同勞改農(nóng)場勞動,由令人尊敬的知識分子變成受人監(jiān)管的體力勞動者。從維熙以全部的激情和心血記錄了20多年淪為階下囚的復雜心路歷程——忐忑、憂愁、痛苦、憤懣、思考、渴望……自己的切身體驗以及目睹的其他同類的命運遭遇,使他對人世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在社會的底層,不僅他的身體得到了鍛煉,他的意志、精神也得到了磨礪和升華。這一切,都為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作了生活經(jīng)驗和思想上的準備和鋪墊。
“文革”結(jié)束后迅速興起的“傷痕”、“反思”文學大潮,給歷經(jīng)磨難獲得新生的一代人提供了一個自由的平臺,話語權(quán)的回歸使得這些“歸來”作家以“井噴”的姿態(tài)和速度回眸歷史,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從反思反右至“文革”歷史的杰作。這些作品角度、寫法各不相同,它們共同織就了一幅以苦難為主色調(diào)的歷史畫卷。宣泄苦難不是目的,正像叢維熙所說:“走過去的路就是歷史……熟讀昨天的歷史后,才能更好地走好今天和明天的路?!盵2]回眸歷史,在反思中前行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
曾經(jīng)的磨難歷歷在目,從維熙很自然地將目光對準了他所熟悉的“大墻”內(nèi)的人。關(guān)注社會主義監(jiān)獄和勞改人員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無疑是文學題材上的一大突破。但出現(xiàn)在他筆下的勞改、勞教人員,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渣滓,而是在政治高壓下遭受不公正對待的人。這種身份的定位首先就決定了作者和讀者的情感傾向?!洞髩ο碌募t玉蘭》、《第十個彈孔》、《燃燒的記憶》、《遠去的白帆》、《雪落黃河靜無聲》、《風淚眼》、《死亡游戲》等小說,訴說著身陷囹圄的右派、知識分子苦難的身心及其無望的抗爭,對那段夢魘般的歲月給予了深刻的批判和反省?!端劳鲇螒颉肪哂凶顬樯羁痰谋瘎∫馕逗蛦⑹疽饬x,它講述了三個敲鐘人的故事,知識分子出身的他們不僅淪落到以“萬物之靈的人向動物靠攏看齊”,甚至生吞老鼠以解饑餓的悲慘境地,更可怕的是他們的知識無用武之地,他們的精神還要承受外界的強大壓力,最終,三個“敲鐘人”不堪忍受身心折磨,分別用半截鐵軌、掉落的電網(wǎng)和皚皚白雪自絕于大墻之內(nèi)。在從維熙看來,苦難不是無意義的,三個敲鐘人以寶貴的生命為人們敲響了警示之鐘;而另一個方面,苦難的意義還在于它激起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熱望,在《遠去的白帆》中,他借兩只被囚禁在籠中的天鵝作了這樣的比喻:“只有把它倆關(guān)在籠子里一些日子,讓它們感到囚籠狹窄,才會使它們向往在藍天飛翔的快樂,產(chǎn)生掙脫牢籠飛上藍天的欲望!”[3]因而,“大墻文學”的基調(diào)不是頹唐絕望,從維熙極力頌揚的是扭曲的環(huán)境中正義之士昂揚向上的精神和情操,他們歷盡苦難癡心不改,始終“有著堅定的政治信念。這種堅定的信念,是從維熙‘大墻小說’著力表現(xiàn)的重點”[4,p288]。作為“大墻文學”開山之作的《大墻下的紅玉蘭》,就塑造了一位深受迫害卻矢志不渝的老共產(chǎn)黨員葛翎的崇高形象,他在大墻之內(nèi)與惡勢力展開斗爭,最后因采摘伸進大墻內(nèi)的玉蘭花悼念周總理而被槍殺?!芭嚒?、“天安門事件”以及劍拔弩張的政治斗爭給小說增添了濃厚的政治色彩,這是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從維熙自己對此感到不滿,認為“它明顯地留有非文學的政治胎記”[2],但它的價值不可否認——它不僅開創(chuàng)了新時期文學一個新的類型,同時更讓剛從夢魘中醒來的人們感受到丑惡中的高尚,給人以面對現(xiàn)實的力量和面向未來的勇氣。
剔除政治因素,在從維熙的“大墻文學”中,險惡環(huán)境中人的不同靈魂的顯現(xiàn)更加值得關(guān)注。在他的多數(shù)小說里,總會出現(xiàn)卑瑣、丑陋與高尚、純凈兩種不同色彩的靈魂,二者的鮮明對峙彰顯了善與惡、美與丑的較量,無論雙方輸贏如何,結(jié)尾總會展現(xiàn)一個光明的前景?!洞髩ο碌募t玉蘭》是戲劇性最強、矛盾沖突最為激烈的一篇。對壘雙方分別被設定為舊社會的土匪惡霸和受到誣陷的勞改局處長,二者同陷牢獄,以往的積怨和現(xiàn)實的矛盾構(gòu)成了雙方?jīng)_突的核心,一個屢施毒計實施報復,一個堅守正義頑強抗爭,二者的矛盾最終在一聲槍響中被終結(jié),至此,雙方人格的優(yōu)劣、靈魂的高下立現(xiàn)。同時,葛翎并未白白犧牲,小說結(jié)局“前進的列車”預示著祖國的黎明即將到來。不能不說,從維熙這個時期的創(chuàng)作還滲透著建國后文學“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人物塑造呈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簡單化、絕對化傾向。從維熙也認識到這一點,在某些篇章中,他努力超越政治批判,試圖對知識分子這一群體的優(yōu)點和弱點展開反思?!蹲呦蚧煦纭防?,他從落難知識分子跌宕起伏的命運沉浮中,“既感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可愛,更感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可悲。說其可愛,是他們中的多數(shù)不計恩怨得失,盡管他們莫名其妙地受到了幾年的懲處,但是仍揣著一顆赤誠報國之心。說其可悲,也正是由于這種屈原精神,限制了他們對社會的透視和洞穿的能力,他們往往不去思考功與罪的界限,而沉溺于個人前程的幻滅感之中?!盵5]他清醒地認識到知識分子群體的個人性、懦弱性格、奴性思想,痛感他們理性思辨能力的缺失,認為這是導致他們命運的一層動因。尤其是他們在殘酷環(huán)境里為求自保而詆毀別人,暴露出知識分子靈魂深處的雜質(zhì)和霉斑:“反右斗爭告訴我,知識分子整知識分子十分兇殘……右派分子泯滅天良地整起右派分子來,比一般知識分子之間的傾軋,還要殘酷十倍。”[6,p58]《風淚眼》,更是將知識分子的軟弱、猶豫、逆來順受與普通農(nóng)村女性的堅韌、自信、知恩圖報進行了對比的描寫,寫出了知識分子在農(nóng)民樸素精神感召下的自我反省。在訴說苦難的同時,從維熙并未推卸知識分子自身的責任,以難得的自審精神還原了歷史和人性的真實。
由于“大墻文學”都取材于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使得從維熙這批作品充溢著飽滿的激情和主觀抒情色彩,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敘述者與人物、情境之間的失去間隔”[6,p269]的弊病,但作為“文革”后剛剛得到恢復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來說,以作家自己的情感影響讀者,是一個作家社會良知的體現(xiàn),也是那個時代文學肩負的重任。
或許是苦難的記憶太過深重,心靈的漂泊太過艱難,從維熙始終在尋找精神的棲息地,來盛放自己疲憊的心。他自然而然地將目光投向了夢魘開始前的歲月,追溯著灑滿陽光的青春和天真無邪的童年,讓自己的精神還鄉(xiāng)之旅落腳在古老的荒原和質(zhì)樸的鄉(xiāng)村,用北國大地的泥土來療治心靈的創(chuàng)傷。在這樣的心態(tài)中,誕生了《北國草》和《裸雪》兩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在噴薄而出的“大墻文學”創(chuàng)作之余,從維熙總是難忘一個記憶——20世紀50年代中期親赴北大荒,與北京青年墾荒隊一同在黑土地上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1956年,他就以《第一片黑土》之名開始創(chuàng)作這部長篇小說,卻因突如其來的反右風暴而中斷。歷經(jīng)20多年的人生坎坷并將其以文學方式重現(xiàn)后,從維熙重新拾起了這個難以忘懷的故事,他說:“這既是出自于一個作家自我的良知感悟,也出自于對歷史使命的自我重荷——因為在共和國成立的初期,天空一片湛藍。”[7]更名為《北國草》的這部長篇小說,既是對一代人青春的追憶,更是對祖國青春的回望,在經(jīng)歷了國家的災難時期和個人的人生磨難后,這種回望尤顯得重要,它會使人們千瘡百孔的心靈照進溫暖的陽光,忘卻痛苦記憶,接過青春的接力棒繼續(xù)滿懷信心地前行。
《北國草》是從維熙的巔峰之作。小說自始至終洋溢著的對祖國建設的澎湃激情,沐浴在新中國陽光下的年輕人無私忘我的奉獻犧牲和理想主義精神,高尚純樸的品質(zhì),對每個讀者都是一次靈魂的凈化。小說塑造的不同階層和出身的青年人——革命家庭的后代馬俊友,集軍人和工人品格于一身的盧華,資產(chǎn)階級家庭的叛逆鄒麗梅,知識分子出身的歐陽井瑞,從法國歸來參加祖國建設的白黎生……為了一個崇高的理想,匯聚到沉睡了千年的處女地北大荒,在開墾荒原的艱苦勞動中,不斷過濾掉自身的缺點,升華了自己的意志品質(zhì),為新中國建設無怨無悔地付出了汗水、心血甚至寶貴的生命。在新的歷史時期到來之際重提理想、價值和艱苦奮斗精神,從維熙以這樣的方式啟示人們從苦難中超拔出來,去尋找人生新的坐標。
如果說催人奮進的《北國草》代表了一代青年走過的共同腳步,喚醒了人們對曾經(jīng)擁有的不摻雜質(zhì)的理想的記憶,那么《裸雪》則在個人化的抒情中,帶給我們一種久違的感動。它將精神的原點定格在逝去的童年時代,一點一滴地挖掘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往事,亦真亦幻的記憶呈現(xiàn)令人或驚訝,或頷首,或微笑,或嘆息。最終它令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精神故鄉(xiāng)就在自己心里,就在那片養(yǎng)育了我們的土地上。
50年代初,剛剛步入文壇的從維熙追隨的是孫犁的創(chuàng)作腳步,文風清新自然、恬淡舒緩,被歸為“荷花淀派”的一員。而20多年后的“大墻文學”卻因個人經(jīng)歷和作品題材的緣故,風格變得莊重沉郁。直至1993年發(fā)表的長篇紀實小說《裸雪》,才又讓人們看到了年輕時的從維熙的影子。小說從內(nèi)而外透著純凈高雅的格調(diào),滿溢著童真和童趣,是一篇飽含深情的心靈告白。小說記敘了自己從童年到少年時代在家鄉(xiāng)玉田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雖然時光短暫,卻在心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在那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有兒時青梅竹馬的玩伴小芹、嘎子哥、春兒姐、小石頭,有性格各異但善良純樸的家人、鄰里,孩子們的嬉戲玩鬧,大人間的矛盾和情誼,自己朦朧的情竇初開,生活中的樂趣和困窘,構(gòu)成了作者對人世的最初記憶。盡管生活中摻雜著疑惑、煩惱、痛楚和不幸——父親追求革命被關(guān)進大牢最后在獄中病逝,小芹媽、瞎表姐等女性擺脫不了生為女人的悲慘境遇,日本入侵給中國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但,記憶的主色調(diào)是溫暖的,它來自于家人濃濃的愛和小伙伴真摯的友情。從維熙深深感受到人在這個世界上最需要的是什么——無論在人生旅途中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有情和愛在,我們就不孤獨?;氐缴B(yǎng)我們的這片熱土,尋覓曾經(jīng)擁有的點滴溫情,每個人都會找到自己精神的故鄉(xiāng)。小說以抒情的筆調(diào)再現(xiàn)了一個時代、幾個家庭、一群頑童的生活,“吸收了他早期清新雋永的風格,又有著后來創(chuàng)作深邃凝重的特點”[8],帶給人們關(guān)于往事、情感和生命的深深的遐思。
從《北國草》到《裸雪》,從維熙在心理的時空完成了精神的還鄉(xiāng)。對世間每一個個體而言,找到自己的精神故鄉(xiāng)是生存的根本性問題。認清生命之根,才會為自我在世間的漂泊找到最終的棲息地。
從維熙及其同時代同命運的作家們,在新時期文壇注重敘事、審美、個性的文學大環(huán)境中,其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無疑顯得較為傳統(tǒng),但他們深入靈魂深處的真誠寫作給當代文學留下了一筆寶貴財富。
[1] 汪曾祺.橋邊小說三篇·后記[J].收獲,1986,(2).
[2] 從維熙.回眸昨天(代序).風淚眼[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3] 從維熙.遠去的白帆.風淚眼[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6∶58.
[4] 王慶生.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8.
[5] 從維熙.走向混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76.
[6]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7] 從維熙.從維熙文集(第一卷)[M].北京∶華藝出版社,1996∶1.
[8] 蔡葵.《裸雪》∶人生黎明風景線[J].文學自由談,1994,(2)∶611.
(責任編輯、校對:任海生)
On Cong Wei-xi’s Creation
CHEN Zi-r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Cong Wei-xi began to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s from “the literature about imprisonment” of new era. He mainly described the intellectuals’ fate and their struggles in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unearthing their real and complex soul, causing people to reflect on the history and human. Cong Wei-xi tried hard to get rid of the sufferings because of the memory of pain. In his two novels Northern grass and Naked snow, he found the spiritual home in his native land and northern wildness.
CONG Wei-xi; the literature about imprisonment; spiritual home
2010-09-08
陳自然(1971-),女,河北霸州人,碩士,唐山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文學、臺港文學。
I206.7
A
1009-9115(2011)03-00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