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瀾滄江中下游沿岸的山岳地帶,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勐海、景洪、雙江、永德、云縣、耿馬、瀾滄、墨江等地,人口數(shù)約為9萬人。永昌一帶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區(qū),部族眾多,其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現(xiàn)今布朗族的先民。隋唐以后,有“濮人”、“樸子”、“撲”、“蒲滿”、“蒲人”等名稱。唐宋時期受南詔、大理政權(quán)統(tǒng)治;明朝設順寧府,以“蒲人”頭人充任土知府。后來原居于云南南部的部分“蒲人”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布朗族。布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部分人通曉漢文、傣文。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分布朗與阿爾佤兩種方言,部分人會講傣語、佤語或漢語。
撒拉族撒拉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海東地區(qū)的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地,人口數(shù)約為10萬人。撒拉族自稱“撒拉爾”,因信仰伊斯蘭教,又被稱為“撒拉回”,當?shù)仄渌褡宸Q之為“撒拉”。十三世紀,中亞撒馬爾罕人經(jīng)新疆東遷到循化地區(qū),與周圍的藏族、漢族、回族、蒙古族等長期融合,約在明代中葉逐漸發(fā)展形成撒拉族。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不少人會講漢語和藏語,一般使用漢文。
毛南族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該市的南丹、都安等縣和貴州平塘縣,人口數(shù)約為11萬人。毛南族自稱“阿南”,意為“這個地方的人”。毛南族由嶺南百越支系發(fā)展而來,與唐代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有淵源關系,舊稱“毛難族”,1986年改為“毛南族”。毛南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文字,毛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shù)人能講壯語和漢語,通用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