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群,范可新
(1. 淄博師范高等??茖W校 聊齋文化研究中心,山東 淄博 255130;2.曲阜師范大學 文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劉鶚在其《老殘游記》第十六回“自評”中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歷來小說,皆揭贓官之惡,有接清官之惡者,自《老殘游記》始”。其“揭清官之惡”的鮮明主題,與盛極一時的清代俠義公案小說對清官的頂禮膜拜形成巨大的反差。那么,清官究竟有什么“可惡”之處,令劉鶚如此深惡而痛絕之呢?本文擬對此問題作一深入論證,以就教于方家。
較早將“清”作為一種政治品質,明確提出的是孔子。《論語·公冶長》載子張問令尹子文和陳文子為仕的態(tài)度,孔子許子文以“忠”,許陳文子以“清”,而皆未許以“仁”??梢?,在孔子看來,為官者至少應具備“忠”、“清”、“仁”三個方面,才能算作一個好官。在這里,“忠”是對君主的忠心,“仁”體現(xiàn)為勤政愛民,而“清”作為一種政治品質,主要是指“清廉”、“不要錢”。至少,此后的歷代學者文人大都是這樣理解的。
據(jù)晉李秉《家誡》載,晉武帝司馬炎曾對李秉等大臣說:“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三國志》卷十八《李通傳》)清人方大湜進一步解釋說:“晉司馬炎居官三字訣,曰清,曰慎,曰勤。真西山先生云,士大夫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三字之中,自以清為第一要義。官如不清,雖有他美,不得謂之好官。然廉而不慎,則動靜云為,必多疏略;廉而不勤,則政事紛繁,必多廢弛,仍不得謂之好官?!?《平平言》卷一《清慎勤》)將“清”與“廉潔”對舉,而與“慎”、“勤”并列,顯見“不要錢”的官即是“清官”。
宋人羅大經(jīng)曾云:“楊伯子嘗為余言:‘士大夫若清廉,便是七分人了。蓋公、忠、仁、明,皆自此生?!?《鶴林玉露》甲編卷四《清廉》)“清”與“公”、“忠”、“仁”、“明”并列為一個好官的基本政治品質之一。這里的“清”也是“清廉”、“不要錢”。元人徐元瑞說得更具體:“謂甘心淡薄,絕意粉華;不納苞苴,不受賄賂;門無請謁,身無嫌疑;飲食宴會,稍以非義,皆謝卻之?!?《吏學指南·吏員三尚》)“不納苞苴,不受賄賂,門無請謁”就是“清”。可見,不要錢不收賄賂的官即是“清官”。清人唐甄《潛書》下篇上《為政》也認為“已不受財賄,群吏亦不敢受,可不謂清乎?”“不受財賄”即可謂之“清”。
正如宋人羅大經(jīng)所說,大多數(shù)“清官”因為“清”而易于培養(yǎng)“公”、“忠”、“仁”、“明”等居官應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從而成為好官。正因為此,“清官”一詞產(chǎn)生雖晚,但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已經(jīng)開始關注官吏的廉潔問題。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即開始倡廉,春秋戰(zhàn)國時廉政建設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周禮·天官·冢宰第一》,提出了審查官吏的六項標準,號稱“六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政,五曰廉潔,六曰廉辨。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第一是審查他們是否把事情做好,第二是審查他們是否能徹底推行政令,第三是審查他們是否謹慎勤勞,第四是審查他們是否公正廉直,第五是審查他們是否守法,第六是審查他們是否能明辨是非?!逼渲?,廉善是對官吏基本能力的考察,廉能是對統(tǒng)治者是否忠心的考察,廉敬、廉政、廉潔是對官吏自身修養(yǎng)的考察,廉辨是對官吏處理政事能力的進一步要求,即要能察善斷。這六項標準已初步具備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清官”的基本特征,是清官文化的濫殤?!蛾套哟呵铩るs下》更直截了當?shù)卣f:“廉者,政之本也。”可見,能夠做到廉潔自律非常重要。
鑒于此,為官是否“清廉”成為政府選拔官吏和品評官吏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如“漢人取吏,曰廉、平、不苛……人須心中無欲,方能心平。心平方能事平。故廉又為平之本?!?清·陳弘謀《在官法戒錄》卷一《總論》)宋代著名清官包拯也曾上疏說:“臣聞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今天下郡縣至廣,官吏至眾,而贓污擿發(fā),無日無之。……欲乞今后應臣僚犯贓抵罪,不從輕貸,并依條施行,縱遇大赦,更不錄用;或所犯若輕者,只得授副使、上佐。如此,則廉吏知所勸,貪夫知所懼矣。”(《包拯集》卷三《乞不用贓吏》)清人程含章也說:“廉能之吏,上司賢之,百姓愛之,身名俱泰,用度常覺寬然。而貪污之吏,朘民之膏,吮民之血,卒之身敗名滅,妻子流離。天道昭昭,報應不爽,吏亦何樂乎貪而不廉哉!”(丁日昌《牧令書輯要》卷二《屏惡》所錄程含章《與山左屬官書》)
歷代學者文人也對官之“清廉”贊譽有加。宋人真德秀說:“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是大惡。不廉之吏,如蒙不潔,雖有他美,莫能自贖。故此以為四事之首?!?《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潭州諭同官咨目》)南宋大詩人陸游在《春日雜興》詩中云:“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舞時?!痹紡堭B(yǎng)浩說:“普天率土,生人無窮也,然受國寵靈而為民司牧者,能幾何?人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愛也,寧不為世所誚耶?況一身之微,所享能幾?厥心溪壑,適以自賊。一或罪及,上孤國恩,中貽親辱,下使鄉(xiāng)鄰朋友蒙垢包羞,雖任累千金,不足以償一夕縲紲之苦。與其戚于已敗,曷若嚴于未然?嗟爾有官,所宜深戒?!?《牧民忠告》卷上《戒貪》)明人也有“公生明,廉生威。士不畏吾嚴而畏吾公,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廉”的說法。(丁日昌《牧令書輯要》卷二《屏惡》)清人剛毅也曾說:“清節(jié)之操,一塵不染,謂之廉。”(《居官鏡·臣道》)清人王元吉說:“大臣不廉,無以率下,則小臣必污;小臣不廉,無以治民,則風俗必壞。層累而下,誅求勿已,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御定人臣儆心錄》)可見,“清”作為一種政治品質,受到了大多數(shù)學者、文人的肯定和贊賞。
然而,在舊時對官員政治品質的要求中,“清”只是居官的一個方面,官“清”未必一定“公”、“忠”、“仁”、“明”。因此,與市井細民對“清官”的頂禮膜拜不同,文人士大夫在對“清官”贊譽有加之外,還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能夠敏銳地發(fā)現(xiàn)“清官”的某些不足或者缺點。歐陽修就曾批評包拯“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1](P303),王铚《默記》記載的一則小故事恰可作為歐陽修這一批評的注腳:包拯任陜西都轉運使,前往華陰縣視察,發(fā)現(xiàn)華州西岳廟門牌樓被燒,責問知縣姚嗣宗,姚嗣宗答曰為賊所燒。包拯責問賊人為誰,姚答曰黃巢,于是“希仁知其戲己,默然而去”。堂堂朝廷大員,竟然不知道這么重要的歷史典故,以致被下屬所戲,歐陽修批評他“素少學問”,斯言不誣也。
當然,包拯只是學問欠缺,尚不致影響他秉公執(zhí)法,而“清官”的另一些特征卻是致命的缺點:
第一,清官的偏執(zhí)。李漁小說《無聲戲》卷三《清官不受扒灰謗,義士難申竊婦冤》寫成都某知府“做官極其清正,有‘一錢太守’之名;又兼不任耳目,不受囑托。百姓有狀告在他手里,他再不批屬縣,一概親提。審明白了,也不申上司,罪輕的打一頓板子,逐出免供;罪重的立刻斃諸杖下。他生平極看重的是綱常倫理之事,他性子極惱的是傷風敗俗之人。凡有奸情告在他手里,原告沒有一個不贏,被告沒有一個不輸?shù)降住?清·李漁《無聲戲》卷三《清官不受扒灰謗,義士難申竊婦冤》)。如此偏執(zhí)的辦案作風,直接導致他差一點兒冤枉了正直的書生蔣瑜。李漁小說雖是虛構,卻有著現(xiàn)實社會的影子,如明代的海瑞抑制豪強照顧小民的辦案原則是“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其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chǎn)業(yè),與其屈小民,寧屈鄉(xiāng)宦,以救弊也”[2](P117,139)。又如清代的施世綸“遇事偏執(zhí),民與諸生訴,彼必袒民;諸生與搢紳訴,彼必袒諸生”[3](P191)。清人黃六鴻在分析地方官心態(tài)時說:“若事物之來,稍參喜怒于其間,則理與情皆有所偏用,而不能無濫與枉之弊?!?清·黃六鴻《?;廴珪肪硭摹渡W任部戒燥怒》)海瑞、施世綸辦案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當然難免“濫與枉之弊?!笨滴蹙驮u施世綸“夫處事唯求得中,豈可偏私?”(康熙四十年十月上諭)但正是海瑞、施世綸這種偏執(zhí)的辦案作風為他們贏得了更多小民的支持,《施公案》、《海公案》中描寫的各類案件,無不以小民、弱者一方的勝利告終?如此偏頗的辦案風格,司法的公正與嚴肅怎能不妨礙。
第二,清官多苛。袁枚在其《清說》中說:“清、勤、慎三字,司馬昭訓長史之言也,后人奉之,不以人廢言耳。然以畏功為‘慎’,以瑣屑為‘勤’,猶之可也;以溪刻為‘清’,所傷者大,不可以不辨。”黃六鴻也說:“與其濫而近乎苛,毋寧枉而近乎恕。恕猶不失為慈祥,苛則未免流于慘刻矣”(清·黃六鴻《?;廴珪肪硭摹渡W任部戒燥怒》)。遺憾的是,清官們似乎更喜歡苛刻,他們“好事吹求,苛刻是務,以深文巧詆為能,以哀矜勿喜為拙”(明·張萱《西園見聞錄》卷九十七《聽訟前言》引毛愷曰),往往會因之得到升遷。海瑞在就任南直隸巡撫之始就公布了督撫條約三十六款,其中某些條款就過于瑣碎和苛刻:
巡撫在各府縣逗留,地方官供給的伙食標準為每天紋銀二錢至三錢,雞魚肉均可供應,但不得供應鵝及黃酒。境內的公文,今后一律使用廉價紙張;過去的公文習慣上在文后都留有空白,今后也一律廢止。自條約公布之日起,境內的若干奢侈品要停止制造,包括特殊的紡織品、頭飾、紙張之具以及甜食。[4](P121)
如此瑣碎苛刻而又不切實際的舉措,已經(jīng)埋下了失敗的種子。但海瑞雖然在政治上失敗了,卻因其清廉的名聲而屢獲高位。此后,清代的清官更幾乎成為苛刻的代名詞,其潛在的社會危害早已引起當時一些有識之士的關注。如作為一國之君的康熙就曾直截了當?shù)卣f“清官多刻,刻則下屬難安”,并進一步解釋說“為官之人,凡所用之物,若皆取諸其家,其何以濟?”(康熙五十三年上諭)
第三,“不明而廉者”。還有一類清官,他們“不貪而民曰窮,不酷而下曰病”,袁枚稱之為“不明而廉者”。他說:“今人不明之是求,而先廉之是求,不知不明而廉,不如不明而貪也。不明而貪,貪即其醫(yī)昏之藥也,貧者死,富者生焉。不明而廉,則無藥可治,而貧富全死于非法矣”。(袁枚《清說》)話雖說得有些絕對,卻正中“不明而廉者”的軟肋。因為這些不明而廉、有守無才的所謂清官,其為害之烈亦不下于“清而酷”者,他們往往“廉而不慎,則動靜云為,必多疏略”。如明嘉靖年間南直隸“績溪縣知縣黃瑩,忠厚有余而操守不則,剖斷迂緩而智識欠明,政事多出于吏書,號令每撓于典史;萎靡之器,民怨日積而不知;綿薄之才,縣治大壞而可惜”。(吏部考功司題稿覆巡按直隸御史江浚劾官疏》,嘉靖二十二年五月初六日具題。)與袁枚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李漁,他在小說《無聲戲》卷三《清官不受扒灰謗,義士難申竊婦冤》篇首起句“從來廉吏最難為,不似貪官病可醫(yī)。執(zhí)法法中生弊竇,矢公公里受奸欺。怒棋響處民情抑,鐵筆搖時生命危。莫道獄成無可改,好將山案自推移”的詩后敷陳一篇大義說:
這首詩是勸世上做清官的,也要虛衷舍己,體貼民情,切不可說我無愧于天,無怍于人,就審錯幾樁詞訟,百姓也怨不得我。這句話,那些有守無才的官府,個個拿來塞責,不知誤了多少人的性命。所以怪不得近來的風俗,偏是貪官起身有人脫靴,清官去后沒人尸祝,只因貪官的毛病有藥可醫(yī),清官的過失無人敢諫的緣故。
從這個意義上講,“清官”未必一定是好官,甚至在必不得已之時,“清”還可以退居次要地位。王隱《晉書》云:“(李秉)昔侍坐于先帝,時有三長吏俱見。臨辭出,上曰:‘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并受詔。既出,上又問曰:‘必不得已,于斯三者何先?’或對曰:‘清固為本?!螐蛦栁?,對曰:‘清慎之道,相須而成。必不得已,慎乃為大?!显唬骸溲缘弥??!?/p>
第四,“廉而不勤”者。清人方大湜說:“廉而不勤,則政事紛繁,必多廢弛,仍不得謂之好官”。山西太原府清源縣知縣劉祚就是這么一位“廉而不勤”的“清官”。他“性成柔懦,事復周章。詞訟稽于處分,人多淹滯;體統(tǒng)疏于防檢,吏肆奸欺;堡城雖近官而不修,公事則累月而不報,已見人心之不向,實茲地方之受殃”。(吏部考功司題稿覆巡按直隸御史江浚劾官疏》,嘉靖二十二年,五月初二)此類“清官”雖然為官“清廉”,但與國無益、與民無益。
第五,清官的部分措施不利于經(jīng)濟發(fā)展。如上述海瑞督撫條款中的“自條約公布之日起,境內的若干奢侈品要停止制造,包括特殊的紡織品、頭飾、紙張之具以及甜食”等措施,就肯定會對當?shù)厣唐方?jīng)濟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不良影響。在清代俠義公案小說中,清官的類似措施也被作為美德加以宣揚,如惜紅居士的《李公案奇聞》第一回贊揚李公為官清廉,說“凡是他老先生屬下,所有戲園、酒館、估衣、綢緞、古董,以及柳巷花街、秦樓楚館,多弄得一星生意毫無,只好叫苦連天,閉關歇業(yè)?!薄妒┕浮穼懯┕M京后,立刻向康熙進諫,將從事歌舞表演的“秧歌腳”驅逐出境。這些措施,無疑都會嚴重阻礙當?shù)亟?jīng)濟的發(fā)展。
第六,清官的人格缺陷。清官往往并不像市井細民們想象的那么盡善盡美,也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甚至存在嚴重的人格缺陷。如海瑞就因多娶妻妾而為人所詬病,且海瑞逼死親生幼女的舉動更加駭人聽聞。明人姚叔祥在其《見只編》中說:
海忠介有五歲女,方啖餌,忠介問:“餌從誰與?”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豈漫受僮餌?非吾女也!能即餓死,方稱吾女?!迸刺槠伙嬥?。家人百計進食,卒拒之,七日而死。
清人周亮工《書影》亦有類似記載,在“好貨好色”不再受抨擊的明代,海瑞尚如此迂腐,竟然因為如此小事逼死親生幼女,不能不讓人驚詫其心腸之狠之硬。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儒林外史》中那個勸親生女兒自殺殉夫的王玉輝。王玉輝至少還有三次觸景生情,傷心落淚。遺憾的是,在清代俠義公案小說中,清官的這種迂腐甚至人格缺陷竟然被當作一種美德加以宣揚,如海瑞主持太監(jiān)再行閹割場面的殘酷和血腥,施公逼死節(jié)婦的冷酷和動輒將手下差役打得鮮血淋漓的殘忍。甚至,俠客亦受其影響,如黃天霸逼死盟嫂的冷血。這些現(xiàn)象的存在,實乃歷史之倒退。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所謂的“清官”實為沽名釣譽之徒,一旦因為“清廉”的好名聲得到高官厚祿,立刻就會原形畢露??滴蹙驮鴼鈶嵉刂肛熕麄儯骸叭慰频罆r多有敢言沽直聲以得升遷者,及為大僚,輒不敢言,問以小事,皆云不知。前后頓不相符。”(康熙四十一年正月上諭)
退一步講,即使清官個個都是道德楷模、滿腹經(jīng)綸,也不利于實現(xiàn)司法公正。因為“清官崇拜”這一文化現(xiàn)象本身,就包含著個體在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因素。中國古代的地方官多以“父母官”自居,將其治下的百姓稱為“子民”。就是這種不平等關系的具體體現(xiàn),正如馬克思所說:
小農(nóng)人數(shù)眾多,他們的生活條件相同。但是彼此間并沒有發(fā)生多種多樣的關系……。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來保護自己的階級利益,無論是通過議會或通過國民公會,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他階級侵犯,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5](P217)
在中國古代社會,這些“高高站在他們上面”,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的人,就是所謂的“名君”和“清官”。他們以“青天大老爺”的姿態(tài),施舍給那些“不成熟的孩子”[6](P15),使他們感恩戴德,這是何等的不平等!當然,在封建社會里,清官的存在自有其積極的社會意義。但無論如何,清官的作用畢竟有限,正如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一書中評價海瑞與整個官僚制度抗爭的結果是“個人道德之長,仍不能補救組織和技術之短”[7](P135),這與民間文學包括清代俠義公案小說對清官的盲目崇拜形成巨大的落差。于是,清官潛在的社會危害與清代俠義公案小說對清官的盲目崇拜、追捧相互激蕩,并最終促成了《老殘游記》“揭清官之惡”主題的發(fā)現(xiàn)。
[1] 楊國宜.包拯集校錄·附錄一[M].黃山:黃山書社,1999.
[2] 海瑞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3.
[3] 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 [7]黃仁宇.萬歷十五年[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 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6] 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