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鴻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論致公堂對辛亥革命的積極作用
王小鴻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
以洪門致公堂為主體的海外華僑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的重要依靠對象,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以洪門致公堂為主體的海外華僑的援助是辛亥革命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經(jīng)濟基礎;美洲同盟會與洪門致公堂的聯(lián)合探索了有效的合作形式,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致公堂;辛亥革命;作用
在我們隆重紀念辛亥百年的今天,作為多年從事民主黨派歷史研究的學者,我感覺有責任讓世人知曉今日中國致公黨的前身——洪門致公堂對辛亥革命所作出的無可替代的巨大貢獻和積極作用:正是以洪門致公堂為主體的海外華僑是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的重要依靠對象,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以洪門致公堂為主體的海外華僑的援助是辛亥革命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經(jīng)濟基礎;美洲同盟會與洪門致公堂的聯(lián)合探索了有效的合作形式,為辛亥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毫不夸張地說,沒有以洪門致公堂為主要力量的海外華僑的支持,就沒有辛亥革命的勝利。也許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才有孫中山先生“華僑是革命之母”這一深刻的論斷。
今日中國致公黨的前身為洪門致公堂,它是我國清代初期出現(xiàn)的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民間秘密組織。洪門曾組織過多次反清起義,歷次起義失敗后,都有人逃往海外,尤其是太平天國失敗后,大量洪門人士紛紛逃往美洲、澳洲和南洋各地,洪門組織也就在這些地區(qū)發(fā)展起來。由于洪門致公堂成立的目的是為了適應華僑在海外的生存和斗爭需要,保護華僑的生命安全和正當?shù)纳罟ぷ鳈嘁妫诮?jīng)濟上互助互扶,解決僑胞在異國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困難,因此,廣大華僑愿意加入洪門致公堂,使這個組織得到迅速發(fā)展。到20世紀初,其成員達到20萬人之多,占所在地華僑的十之八九。其中,美洲致公堂逐漸成為當時規(guī)模較大、力量雄厚的海外洪門組織。
此時,中國國內(nèi)資本主義經(jīng)濟力量微弱,民族資產(chǎn)階級尚未以獨立的政治力量走上政治舞臺,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主要社會基礎不在國內(nèi),而在海外華僑中。辛亥革命的領導者,不是國內(nèi)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基礎上烘托出來的資產(chǎn)階級的典型代表人物,而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共和知識分子,他們以華僑中的中產(chǎn)階級為依托,聯(lián)合頗有社會力量的洪門致公堂,在華僑匯集的地區(qū)活動,而這些地區(qū)則成為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華僑中有一部分是反清人士或其后代,他們具有反清思想自不待言,而清政府對華僑長期的歧視以及近代以來政府積弱而導致華僑在海外地位低下,亦是華僑支持孫中山反抗清政府的重要原因。
華僑“迫切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本國政府來保護他們”[1],清政府顯然不能勝任這樣的責任,而孫中山恰恰是面對華僑這樣的一種要求,而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的主張,因此,華僑的愛國感情被導向這樣一個方面:通過推翻腐敗專制的清政府,建立一個新的國家,從而使華僑在海外可以因為國家的強大而得到經(jīng)濟與政治利益的保障,同時,他們在祖國的親人也可以改變其境遇。
在海外,自19世紀60年代美國南北戰(zhàn)爭結束以來,美國逐漸發(fā)展成一個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國內(nèi)工業(yè)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促使為生計所迫而背井離鄉(xiāng)的華僑大批涌入。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對旅美華僑不僅不予保護,反而“以為私利而秘密出國,棄祖宗墳墓之地于不顧”[2]73為由,勾結美國政府對華僑進行壓迫和摧殘,致使與美國政府于1894年訂立了屈辱性的《中美華工條約》,使華僑的生存權益受到了極大威脅。這樣,不僅使華僑對清政府日益反感,而且更希望能有一個獨立、富強的祖國出現(xiàn)。正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美洲洪門致公堂的反清復明宗旨被廣大華僑所接受,并紛紛加入洪門,并且對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給予全力支持。
孫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動,最早始于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興中會明確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的主張。檀香山成立的興中會,基本上是一個商人和小資產(chǎn)者的組織,在美國一般華僑中影響并不大①關于興中會,參閱陳錫祺:《同盟會成立前的孫中山》,廣東人民出版社1957版。。孫中山真正得到美國華僑全面的支持,是在1904年再次到美國加入洪門之后。在美國華僑社會中,洪門是一個基本的社會組織,雖然它仍沿用秘密社會的形式,但在美國因“居于平等自由之域,共和民主之邦,結會聯(lián)盟,皆無所禁”②馮自由:《華僑與辛亥革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頁。,所以洪門勢力極大,據(jù)1907年統(tǒng)計,美洲華僑有272829人③參見《東方雜志》1907年第10期。,而“華僑名列會籍者占十之八九”[3]。這股強大的華僑勢力,是辛亥革命在美洲的重要后援。
孫中山曾謂:華僑的思想開通較早,明白本黨的主義在先,所以他們革命也在先。作為孫中山反清革命的重要支持者,華僑之所謂“思想開通”,主要是指他們遠離中國封建社會本土,同時較直接地與西方文化有所接觸,對于孫中山建立民主共和國的理性目標均較易接受和理解。
然而,為創(chuàng)立中華民國建有卓越功勛的美洲致公堂華僑,到了辛亥革命成功之后,被一些人視作門外之客。某些同盟會元老、以至后來的國民黨人,輕視洪門致公堂,將洪門功績一筆抹去,這是十分不公正的。在臨時大總統(tǒng)選舉會上,華僑因無享受參政權之條文,僅能側身旁聽④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第156頁、第5頁。,甚至連一個“族義獎狀”也得不到⑤馮自由:《革命逸史·四集》,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第138-140頁。。因此,這種做法使廣大華僑深為失望。在以后的有關辛亥革命史書中,對洪門致公堂的作用均無提及。這不僅抹殺了美洲洪門致公堂華僑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而且使后人對美洲致公堂產(chǎn)生誤解,加上其機構神秘、暗語相疊,以內(nèi)部的民間組織面目出現(xiàn),更使人以訛傳訛,難使世人將洪門致公堂和辛亥革命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長期以來,人們遂視洪門致公堂為“下九流”的黑社會會黨,致使原美洲致公堂的一些老會員、老黨員,和孫中山先生同生死共患難的,后來都與餓殍為鄰。在紀念辛亥百年的今天,我們有責任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給致公堂以公正評價。
辛亥革命前期,支援辛亥革命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并非在國內(nèi),而是在海外。孫中山領導下的洪門籌餉局等組織機構,成為革命經(jīng)費的靠山。辛亥革命時期,美洲致公堂積極籌款支持革命,尤其是在1909年以后其所籌款項基本上成為起義經(jīng)費的主要來源。
1911年7月,美洲洪門籌餉局(又稱中華革命軍籌餉局,對外稱作國民救濟局)在舊金山成立,專門負責為國內(nèi)武裝起義籌備軍餉,并頒布了《洪門籌餉局緣起章程》和《革命軍籌餉約章》兩個文件,廣為刊發(fā)。文件重申了革命宗旨,規(guī)定了組織機構、捐款措施及對捐款者的獎勵辦法等。洪門籌餉局成立后,積極進行籌款活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I餉局成立伊始,溫哥華致公堂帶頭捐港幣1萬元,“以為眾倡,僑眾踵趾相接”。在黃三德、司徒美堂等人的領導下,華僑支持革命的熱情更加高漲,上至富商,下至小商販,紛紛慷慨解囊。不少華僑還向親友借債捐獻,甚至傾囊為革命捐款,許多工人將整月的工資都捐了出來。雖然籌餉局發(fā)行了債券,但其籌集的款項絕大部分都屬義捐,并不要求兌換,一些華僑還將債券付之一炬,以示對革命事業(yè)的堅強支持。孫中山曾盛贊華僑為革命捐款是“一團熱誠,只為救國”,“不圖絲粟之利,不慕尺寸之位”。
洪門籌餉局的成立以及演說員不辭勞苦的演講宣傳活動,對爭取美國各地致公堂在財力上支持革命起了重大作用。在洪門籌餉局成立前的十多年,美國華僑的捐款微乎其微,所集不過萬余港銀。然而,經(jīng)過籌款局短短五個月的宣傳籌餉,共募集到美金144130.41元。據(jù)統(tǒng)計,在其成立的一年時間里,僅美國籌餉局就籌得美金40余萬元,是當時起義的主要經(jīng)費來源,其對革命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武昌起義爆發(fā)后,籌餉局繼續(xù)派演說員按原計劃籌款,同時籌集了萬余元美金贈與即將回國的孫中山,并陸續(xù)匯款供應各省義軍,為數(shù)頗巨。據(jù)統(tǒng)計,自武昌首義到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僅舊金山洪門籌餉局一處就提供了20余萬美金。此外,籌餉局還撥款購買了6架飛機以充軍用,并雇傭美國機師威爾霍斯與兩名助手將飛機運送至上海。1912年,洪門籌餉局又籌集資金以充實國庫,將籌餉局的余款30余萬元匯到上海,作為犒賞軍士之用。
辛亥革命前夕,美洲洪門籌晌局的成立,數(shù)十萬美元的財力支持,為辛亥革命直接輸送了軍事活力??梢院敛豢鋸埖卣f,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除了國內(nèi)形勢和革命志士(其中仍不乏有洪門人士)的殊死奮斗外,以美洲致公堂為首的海外華僑的鼎力相助,實是其局成的關鍵。聯(lián)系到以前歷次革命之失敗,由于軍餉之不足的史實,美洲洪門致公堂的助餉在辛亥革命時期當然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了。
孫中山以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綱領為指針,為海外洪門制定了革命化的新章程,將海外洪門致公堂納入民主革命陣容;同時,海外洪門的組織狀況、活動方式以及孫中山與海外洪門合作的經(jīng)驗,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孫中山以后的政治風格。例如,第一次國共合作時,孫中山要求采取“黨內(nèi)合作”的形式,即中共黨員、共青團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這與他曾領導舊金山致公堂與同盟會實行組織聯(lián)合時,采取同盟會員一個個加入致公總堂的“堂內(nèi)合作”形式十分相似,二者不無經(jīng)驗上的聯(lián)系。
美洲致公堂是晚清時期重要的海外華僑組織,辛亥革命時期與孫中山及同盟會關系密切。孫中山先生于1904年加入洪門致公堂①另有1903年之說,見黃珍吾《華僑與中國革命》,臺北市國防研究院1963年版,第220頁;《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頁。1906年之說,見華僑志編委會《華僑志·總志》,臺北1964年版,第571頁。,直至逝世從未宣布過脫離。中山先生加入洪門,贊譽“洪門為中國提倡排滿革命之元祖”,是因其與自己的革命宗旨相合。他在1904年親赴美洲本土之前就已真心加入洪門,并以洪門領袖身份親自改定美洲致公堂章程。在此新章程中,興中會誓詞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被提高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地位,納入到他的革命綱領中。這個綱領又成了后來同盟會的政綱。由此看來,中山先生的“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思想,溯其源還是從美洲致公堂的新章程中產(chǎn)生和奠定基礎的。
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在舊金山成立了美洲同盟會總部。美洲致公堂總部亦設在舊金山,但雙方意見分歧。為充分調(diào)動各方面的力量,進一步爭取海外洪門參加反清革命,1911年孫中山再次赴舊金山,建議美洲同盟會與致公堂聯(lián)合,共同開展籌餉救國活動。經(jīng)過與美洲同盟總會會長李是男、美洲致公堂大佬黃三德多次磋商,議定由致公堂召開特別大會,免除一切繁雜手續(xù),以簡單的儀式宣布全體同盟會會員加入致公堂。雙方于6月18日發(fā)表了“以成大群,合大力,而圖光復之大業(yè)”的聯(lián)合布告,宣布美洲各埠所屬同盟會和致公堂聯(lián)合。這一措施,擴大了同盟會的社會基礎,大大加速了籌餉的進程,對辛亥革命的組織與發(fā)動起了積極作用。
當然,在美洲致公堂與同盟會共舉大事過程中,孫中山先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致使美洲洪門會的革命性能夠達到“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先進地步!但是,如果沒有致公堂原有的反清宗旨,那么,無論怎樣“苦心孤詣”的勸導與改組,也是達不到如此革命境界的。所以,應該說,正是洪門的這個革命導線才是孫中山先生加入洪門致公堂的根本原因。
洪門致公堂對同盟會等革命黨人極為尊重,視為同志、敬為領導,以反清革命為己任而全力以赴。洪門致公堂與同盟會在思想上的一致、行動上的幫助,在辛亥革命前后更是達到了高潮?!爱斘覈鴩窀锩鹆x之消息傳播海外也,南洋、美洲之華僑,因向來對于革命黨頗有好感,故應援革命軍,募捐軍鋦,自不待言。就中歸國挺身參加革命壯舉者亦復不乏人?!耐?、美國等地歸國參加革命軍之華僑,為數(shù)亦復不少?!保?]72
美洲洪門致公堂華僑在辛亥革命時期的作用是巨大的,意義是深遠的。其作用不僅在于,他們思想和行動上與同盟會的一致,而且在于,辛亥前后的歷次革命運動中,他們都是以積極的姿態(tài)盡自已的物力和人力參加了革命,起了舉足輕重的巨大作用。而其意義亦足以藉此促進我國海外華僑愛國忘家、助國忘私精神的發(fā)揚光大,為祖國繁榮昌盛繼續(xù)作出新的貢獻。
[1]史扶鄰.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起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3.
[2]劉士林,徐之圭.華僑概觀[M].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35.
[3]馮自由.革命逸史·初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138.
責任編輯:王文京
On Positive Roles of Chee Kong Tong i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WANG Xiao-hong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Beijing,100081
Overseas Chinese,principally the Chee Kong Tong,provided great support to Dr.Sun Yat-Sen,the leader of Revolution of 1911,laying solid class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The assistance provided by these overseas Chinese,especially the Chee Kong Tong,was themajor source of fund for the Revolution of 1911,laying solid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The cooperation method jointly explored by the United League of China and the Chee Kong Tong became the solid social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 Chee Kong Tong;the Revolution of 1911;positive roles
D665
A
1002-0519(2011)06-0092-04
2011-10-17
王小鴻,女,中央社會主義學院統(tǒng)戰(zhàn)理論教研部政黨制度教研室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多黨合作史、統(tǒng)一戰(zhàn)線史的研究和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