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艷 劉永茂 李 一 王艷玲 施雨露 常雅萍
(吉林大學白求恩醫(yī)學院免疫學系,長春130021)
博士研究生教育代表一個國家的最高教育水平,它的教學質量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著一個國家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及學術聲譽。
本系是國家首批碩士與博士授權點,承擔碩士與博士生免疫學學位課程教學已有三十余年。在長期的研究生教學中,銳意進取,堅持教學改革,本系國內著名免疫學家楊貴貞教授的《高起點免疫學研究生培養(yǎng)教學十年實踐》曾獲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與吉林省教委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為順應當今時代對博士生更高水平的要求,在博士免疫學學位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學術人才,突出科學研究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建立博士免疫學學位課程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方案勢在必行[1]。近年我系對現(xiàn)行我院開設的博士研究生學位課程《高級免疫學理論與技術》中免疫學技術部分進行了新模式的探索,嘗試了以文獻查閱報告為先導與實驗操作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新模式。
實踐表明,此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色: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與參與意識,使其成為課堂的主體;從科研文獻中體味研究思路,領悟作者實驗設計的內涵;科研文獻中采用免疫學技術與學生實驗操作相結合,深入理解免疫學實驗的原理與應用擴展。此教學模式在激勵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探索研究,促進科研思維能力,鼓勵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和開展創(chuàng)造性研究是對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博士生要具有科研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科研思維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嫻熟的實驗技能作為基本功,同時需要一定的科研環(huán)境與氛圍。免疫學作為當今生命科學和醫(yī)學的前沿學科與交叉學科,無論在基礎研究還是臨床應用方面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3]。免疫學作為醫(yī)學博士生的必修學位課程,為博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空間。對于剛入學的博士研究生,課題需要幾乎完全獨立的設計直至實施,通常會使他們感覺不知所措。他們急需了解本專業(yè)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必須閱讀大量本專業(yè)相關最新的高水平論著,并從中找到興趣點和切入點進行研究,所以熟悉和掌握基本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充分調研和閱讀專業(yè)相關英文原始文獻就是其中很重要的訓練。為了使博士生對免疫學技術在科研中的應用,尤其是在本專業(yè)的應用有進一步的認識,我們把對專業(yè)英文原始文獻的報告討論與實際的實驗操作相結合,一方面培養(yǎng)閱讀英文文獻的能力,另一方面探討作者的科研思路,研討英文文獻中免疫學技術的原理與應用。
以往的博士生免疫學實驗課主要形式是以實驗操作為主,輔以教師對實驗技術部分的理論講解。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學生雖然能夠動手操作,鍛煉了實踐能力,但有時往往很盲目地僅僅遵循實驗步驟機械地做,為了做而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也很難將這些實驗技術靈活的應用到自己的課題中。另外,教師補充講解的技術內容如果之前從來沒接觸過,也很難一下子全部接受,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也很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趥鹘y(tǒng)教學模式的不足,我們探索了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學術人才為目標的博士實驗課的新模式,突出科學研究精神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其模式為:查閱免疫學最新英文文獻——制備幻燈片——seminar形式報告——討論文獻研究思路與免疫學技術在其中的應用及應用拓展——結合科研實際進行實驗設計研討。
2.1自講自評體系的建立 我系在七年制實驗教學中已開展多年了免疫學實驗技術的自講自評環(huán)節(jié),并受到同學的廣泛好評[4]。在博士研究生的實驗課上,不是講免疫學實驗技術,而是自講英文文獻。提前兩周進行布置與準備,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學生分工合作,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意識;閱讀文獻、制作幻燈片、文獻報告、課堂討論及報告實驗結果等均由學生分工合作進行;在文獻報告后,結合作者實驗目的、方法、結果、結論進行討論,探討作者的科研思路;對于原文中涉及到的與免疫學相關的技術,在本次課中進行實際操作,并重點學習和討論本實驗的步驟,注意事項,結果判定與分析等;制定評分細則,采取老師給分、同學間互相評分的方式。教學中既要重視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又要充分發(fā)揮博士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要使博士生掌握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又要使他們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2自講文獻的選擇與要求 首先必須是英文原始文獻即論著,有可參考的材料、方法、結果、結論及討論等,目的是讓同學們在能在文章的整體結構和表述方式上有一定的了解,對今后自己撰寫英文文章有一定的啟發(fā)和借鑒。第二,要為近期發(fā)表的文獻,最好是近幾個月發(fā)表的,最遠不能超過一年,選擇影響因子較高的雜志,以便了解最新的最高水平的技術和方法,為自己課題設計及開展課題研究提供好的思路。第三,文獻中必須涉及與應用免疫學技術或本實驗課的操作內容,以充分體會免疫學實驗技術在具體課題研究中的應用。
2.3具體實驗的選擇 實驗課上仍然以實驗操作為主,針對博士生即將面臨科研實際的需要,為了實驗操作部分能更體現(xiàn)典型性和實用性,我們選取了當前最常用和經(jīng)典的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和分子免疫代表性實驗技術進行操作。比如免疫細胞增殖活性測定、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HC)、免疫印跡(Western blot)等,在查找相關的文獻時又增添了免疫PCR、流式細胞術、ELISPOT等技術的內容,結合文獻討論上述實驗的原理與應用拓展,并結合科研實際進行實驗設計研討。
以往免疫學實驗部分的考核是要求同學上交一份實驗設計,由老師評分作為考試成績,由于醫(yī)學博士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從事臨床工作,經(jīng)常會因為主客觀原因而缺課,出勤率無法保證,考核方式比較單一且欠公平。在新的實驗教學新模式中,我們采用新的考核方式,由于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在閱讀文獻、制作幻燈片、文獻報告、課堂討論及報告實驗結果等均由學生分工合作進行。因此,采取老師給分、同學間互相評分的方式,又增加了課堂小測驗等內容,各項內容均有評分標準且處處與出勤掛鉤。此舉不但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意識,又改善和保證了出勤率。很多同學放棄下夜班的休息時間,放棄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參加免疫學實驗課的學習,從而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控制。
多年來,我們堅持在教學結束時,進行教學評價,征集教學反饋意見,包括對實驗內容、實驗安排、教學準備、實驗條件、教師授課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并將教學評價評分計入總成績。教師認真閱讀每一份教學評價,對學生的褒獎與中肯的批評建議進行認真總結,為以后的教學作為借鑒。這次我們重點調查了同學們對新實驗教學模式的意見和建議,對2009級207名博士生進行了教學評價問卷調查及個別訪談,發(fā)現(xiàn)這種方式獲得了普遍的認可(對次教學模式贊同率可達100%),同時也收到了許多好的值得借鑒的建議。
同學1:自講自評可以訓練我們看英文文獻的能力,可以鍛煉表達能力,通過別人的講解還可以啟發(fā)一些設計實驗課題的思維;幾位同學一組共同完成一個任務也可以加強同學之間的協(xié)作與交流,有必要開展下去!
同學2:很贊同自講文獻的做法,不僅能讓學生主動學習,更能鍛煉學生綜合、表達等方面的能力,是個很好的方式。
同學3:自講文獻充分調動了我們的學習主動性,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了邏輯思維,更能活躍課堂氣氛,豐富了實驗課的內容,希望能將這一環(huán)節(jié)繼續(xù)開展下去。
當然這種新模式的開展還需要不斷完善。有同學在教學反饋中指出,每組人數(shù)稍多,不容易把每位同學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會有部分同學不努力參與也拿到同樣的分數(shù),建議多分組,減少每組人數(shù)。還有同學提出,由于專業(yè)方面的差異,講者選擇自己領域的專業(yè)文獻來講,其他專業(yè)的同學聽起來會有些困難,最好在課前讓每位同學都能得到文獻原文,預先看一下,可以對自講內容有大致的了解等。
立足于博士研究生科學研究精神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建立了以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學術人才為目標的博士實驗課的新模式。通過以seminar的形式報告與討論最新英文文獻,提高研究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研究生主動學習、提煉、融匯與表達知識的能力;結合文獻中的免疫學技術與具體實驗操作討論其研究思路及其應用的拓展;結合本學科科研實際進行實驗設計研討,在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時,從中體味其科研思路與實驗設計的科學性,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綜合素質。
1 王少華,諸欣平,胡永秀et al.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課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醫(yī)學教育探索,2010;9(2):248-250.
2 趙漢寧,劉 仿,米 娜et al.研究生醫(yī)學免疫學實驗課改革初探[J].醫(yī)學研究雜志,2009;38(4):141-142.
4 常雅萍,于春雷,臺桂香et al.建立全方位能力培養(yǎng)的免疫學實驗教學模式[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5;21(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