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雨誕,張麗,李媛,唐于平,丁安偉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省方劑研究重點實驗室,南京市 210046)
甘遂的毒性成分、炮制方法及炮制減毒機制的研究進展Δ
曹雨誕*,張麗,李媛,唐于平,丁安偉#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江蘇省方劑研究重點實驗室,南京市 210046)
目的:為甘遂炮制減毒機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方法:查閱近20年有關(guān)甘遂研究的中外文獻,綜述其毒性成分和炮制方法以及減毒機制的研究。結(jié)果:甘遂的研究成果較多集中在其生品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毒理作用方面,對其炮制減毒機制的研究成果較少。結(jié)論:甘遂炮制減毒的機制宜從甘遂炮制減毒的物質(zhì)基礎(chǔ)及作用機制相關(guān)性兩方面進行研究。
甘遂;毒性成分;炮制方法;炮制減毒;研究進展
甘遂為大戟科(Euphorbiaceace)大戟屬(Euphorbia genus)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T.N.Liou ex T.P.Wang的干燥塊根[1],因其味微甘而主攻逐,故名甘遂,遂者墜也。甘遂苦、寒,有毒,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侗静菥V目》列入草部毒草類。甘遂為重要峻下逐水藥,具有瀉水逐飲、破積通便的功能,主治水腫脹滿、胸腹積水、風痰癲癇、氣逆喘咳、二便不利?,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甘遂既具有抗腫瘤、抗流感病毒及HIV病毒等多種藥理活性,同時又對口腔、胃腸道及皮膚有嚴重的刺激性,以及致炎、促發(fā)腫瘤等多種毒性[2~4]。由于甘遂的毒性較強,自古就很重視其炮制處理,通過炮制來降低毒性、緩和瀉下作用。近年來通過對甘遂的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其有效成分同時也是毒性成分[5]。因此,有必要全面系統(tǒng)研究甘遂的毒性成分、炮制方法,闡明甘遂炮制減毒機制的科學內(nèi)涵,為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提供科學依據(jù)。本文著重對近些年來甘遂的毒性成分、炮制方法和炮制減毒機制方面的研究進展作簡要綜述。
甘遂的毒性主要表現(xiàn)為強烈的刺激性,具致炎、致癌作用。1974年,Uemura從甘遂中分離出具有刺激性作用的兩類多氧二萜類化合物,之后又有不少研究者從甘遂中分離得到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毒性成分。甘遂的毒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概況見表1。
表1 甘遂的毒性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概況
近來的研究報道均證實甘遂的毒性成分主要是兩類化合物:一類是四環(huán)二萜,以巨大戟烷型(Ingenane type)為結(jié)構(gòu)母核的二萜醇酯類化合物;另一類為大環(huán)二萜,以假白欖酮型(Jatrophane type)為結(jié)構(gòu)母核的二萜醇酯類化合物。
對甘遂的炮制方法,歷代本草收載主要有凈制(去莖、去心、淘)、切制(細銼、捶碎、薄切、切片、搗羅為末、搗碎)、藥汁制(甘草薺制、胡麻制、脂麻制、大麥制、豬腎制、甘草制)、熬、炮、炒、焙制、酥制、煨制、醋制、麩制、煮制、面制(面煮、面炒)等30余種。現(xiàn)代甘遂炮制方法主要有炒、煨、炙、蒸、煮等5種,具體方法有12種之多。現(xiàn)概括《中國藥典》及各地采用的甘遂炮制方法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目前應用最多、最廣的是醋制法,這與201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炮制方法是一致的。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甘遂的藥效作用是通過刺激腸管、促進腸蠕動、增加腸道內(nèi)腸液、加速腸內(nèi)容物的推動而產(chǎn)生瀉下作用、減少內(nèi)容物在腸內(nèi)的停留時間及增加水分的吸收而達到消除腹水、胸腔積液等目的。同時,甘遂的毒性則主要表現(xiàn)為對黏膜、皮膚和胃腸道的強烈刺激,刺激性成分也可能是有效成分,適當?shù)拇碳ひ馂a下等作用產(chǎn)生藥效,作用過度則表現(xiàn)為腹瀉、腹痛等毒副反應。炮制可能會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含量或使其轉(zhuǎn)化為毒性較小的成分[11,12],并且大量的文獻報道表明,醋制確實能降低甘遂的毒性和緩和其瀉下作用。
戴榮興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甘遂經(jīng)醋制和甘草制后,均可使毒性降低,且降低程度相仿。甘遂所含毒性成分對皮膚、黏膜有刺激性,經(jīng)上述炮制法,刺激性下降6倍。實驗中還發(fā)現(xiàn)生甘遂水煎液的刺激性為炮制品水煎液的2~3倍,生甘遂水煎液的刺激性比原藥材刺激性小10多倍。丁安偉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炮制品(醋甘遂、甘草制甘遂)的半數(shù)致死量(LD50)與生品比較,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并且以甘草制甘遂毒性最小。實驗中甘遂與甘草的比例為1∶0.25,經(jīng)炮制后甘遂毒性降低約5倍左右。炮制品與生品水提物及醇提物薄層層析結(jié)果表明,甘遂經(jīng)炮制后所含的化學成分均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引起毒性變化。安天海等[15]比較發(fā)現(xiàn),生甘遂與制甘遂的乙醇提取物都能引起腸管的強烈收縮,經(jīng)醋制后,毒性有所降低,作用變得緩和,炮制品的作用是生品的1/13。李楷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醋甘遂較甘遂的微量元素發(fā)生了變化,提示炮制前后的毒性變化可能與微量元素有關(guān)。程順峰等[17]認為,醋制加熱過程中乙酸與甾醇縮水成酯,甾醇類物質(zhì)含量降低甚至消失,故致峻瀉作用減小。聶淑琴等[18]研究表明,甘遂生品具有體外激活AB病毒早期抗原(EBV-EA)活性、皮膚刺激作用及促進腫瘤發(fā)生作用和峻瀉作用。甘遂經(jīng)醋制、甘草制后可減弱上述作用。王克周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醋制后的甘遂毒性明顯降低,利尿作用有所緩和,并以30%加醋量炮制的甘遂毒性較小、祛痰效果較強。刁義平[20]通過對兔的皮膚和眼刺激實驗及小鼠的急性毒性實驗結(jié)果顯示,生甘遂和醋甘遂醇提取物的刺激性和毒性有很大差異,醋制后的醇提取物的刺激性和毒性均顯著降低。黃海燕、耿婷等[21,22]通過藥理毒理學實驗比較了甘遂醋制前后的急性毒性、刺激性和瀉下作用的變化。結(jié)果表明,甘遂醋制后的LD50提高了4倍左右,皮膚刺激性明顯下降,瀉下作用得到緩和。
表2 《中國藥典》及各地采用的甘遂炮制方法
最近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甘遂炮制后,大部分成分含量下降,成分的種類沒有明顯變化,但不同成分間的含量比例發(fā)生了改變[23,24];甘遂炮制前后指紋圖譜有所變化,各成分含量升降不一,成分的定性尚待進一步研究[25];甘遂炮制增效、減毒的物質(zhì)基礎(chǔ)應與有毒成分的消失、轉(zhuǎn)化或含量減少有關(guān)[26]。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甘遂研究較多的是其化學成分,已經(jīng)知道主要成分為二萜類、三萜類,還有樹脂、有機酸、多糖等,并且對其中的主要化學成分所具有的結(jié)構(gòu)也有深入的研究。但這些化學成分是否具有毒性、是否為甘遂的有效成分,其研究尚欠系統(tǒng);同時還不明確上述甘遂的化學成分在炮制過程中發(fā)生的變化。因此,導致其炮制減毒機制的研究只能通過一些簡單的藥理、毒理學數(shù)據(jù)來說明其刺激性和毒性在炮制后有所降低、瀉下作用有所緩和,而較少涉及到其炮制減毒的物質(zhì)基礎(chǔ)和作用機制的相關(guān)性。上述問題亟需在甘遂毒性成分及炮制減毒研究中加以解決。據(jù)此,筆者認為在甘遂炮制減毒機制研究中宜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現(xiàn)有文獻表明,目前對甘遂物質(zhì)基礎(chǔ)的研究思路仍停留在先系統(tǒng)分離成分,再對所得化合物進行毒性與生物活性評價的層面。此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可得到較多待篩選的化合物,但缺點是分離過程缺乏針對性,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因此,調(diào)整現(xiàn)有甘遂毒效成分物質(zhì)基礎(chǔ)研究的思路,并以毒效評價指標為導向,結(jié)合色譜分離手段,將會極大地提高甘遂毒效成分研究的效率。在毒性評價指標方面,根據(jù)甘遂毒性特點,選擇簡便、快速的方法,如可采用體外培養(yǎng)小鼠脾淋巴細胞和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等細胞模型,分別以MTT法分析脾淋巴細胞增殖和Griess法分析大鼠腹腔巨噬細胞NO釋放情況,進行致炎毒性評價。根據(jù)毒性評價結(jié)果,采用多種現(xiàn)代分析手段對甘遂炮制前后的毒效物質(zhì)分別進行定性、定量比較分析,揭示其變化規(guī)律;采用極性分離與化學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研究甘遂炮制前后的化學成分轉(zhuǎn)化。通過以上研究可以有針對性地了解甘遂毒效部位及毒效代表性物質(zhì),并進一步研究其毒與量之間的關(guān)系,系統(tǒng)地闡明甘遂炮制減毒的物質(zhì)基礎(chǔ)。
現(xiàn)有文獻表明,目前對甘遂炮制減毒作用機制的研究往往僅從整體動物這一方面來進行實驗,缺乏系統(tǒng)、完善的體內(nèi)和體外研究。因此,可采用整體動物、組織器官及分子細胞水平多角度、多層次評價甘遂毒效部位及毒效代表性物質(zhì)對胃腸系統(tǒng)的毒性作用,以及甘遂炮制前后對胃腸系統(tǒng)的毒性作用變化及相關(guān)機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譜-質(zhì)譜(HPLC-MS)、超高效液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UPLC-MSn)等分析檢測技術(shù)對甘遂的體內(nèi)代謝過程進行研究,采用胃腸仿生系統(tǒng)、在體腸回流系統(tǒng)和整體動物模型開展甘遂對胃腸毒性作用的研究工作;利用整體動物、在體腸回流法以及對Caco-2細胞毒性的影響等考察甘遂毒效成分的吸收代謝過程,綜合分析評價甘遂毒效部位及成分(群)與機體的相互作用及密切相關(guān)性。通過建立整體動物實驗模型研究甘遂醋制前后其毒效部位、毒效代表性物質(zhì)的體內(nèi)代謝變化規(guī)律,以揭示甘遂炮制減毒的內(nèi)在機制。在上述研究基礎(chǔ)上,采用計算機技術(shù)對甘遂物質(zhì)基礎(chǔ)及作用機制進行相關(guān)性研究,揭示“有毒宜制”中藥甘遂炮制減毒的物質(zhì)基礎(chǔ)與作用機制,進而為有毒中藥研究其毒與效的物質(zhì)基礎(chǔ)、作用及其機制提供思路與方法,為以甘遂為代表的有毒中藥的進一步開發(fā)利用提供可能的途徑和科學的依據(jù)。
[1]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2010年版.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81.
[2] 鄭維發(fā).甘遂醇提物中4種二萜類化合物的體內(nèi)抗病毒活性研究[J].中草藥,2004,35(1):65.
[3] 鄭維發(fā),陳才法,朱愛華,等.甘遂醇提物抗流感病毒FM1有效部位的篩選[J].中成藥,2002,24(5):362.
[4] 束曉云,丁安偉.甘遂及其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07,18(24):1904.
[5] 嚴亨波,肖新月,馬雙成,等.大戟科5種有毒中藥材的活性成分及質(zhì)量標準研究進展[J].藥學進展,2007,10(6):544.
[6] Wu TS,Li YM,Hirana M,et al.Antitumor agents,119.kansuiphorins A and B,two novel antileukemic diterpene esters fromEuphorbia kansui[J].J Nat Prod,1991,54(3):823.
[7] Pan DJ,Hu CQ,Chang JJ,et al.Kanuiphorin-C and-D,cytotoxic diterpenes fromEuphorbia kansui[J].Phytochemistry,1991,30(9):1018.
[8] Matsumoto T,Cyoun JC,Yamada H.Stimulatory effects of ingenols fromEuphorbia kansuion the expression of macrophage Fcreceptor[J].Planta Med,1992,58(3):255.
[9] Wang LY,Wang NL,Yao XS,et al.Diterpenes from the roots ofEuphorbia kansuiand their in vitro effects on the cell division of Xenopus[J].J Nat Prod,2002,65(9):1246.
[10] Wang LY,Wang NL,Yao XS,et al.Diterpenes from the roots ofEuphorbia kansuiand their in vitro effects on the cell division of Xenopus(part 2)[J].Chem Pharm Bull(Tokyo),2003,51(8):935.
[11] 束曉云.甘遂飲片的炮制工藝、質(zhì)量標準及解毒機理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
[12] 王琳琳,丁安偉.有毒中藥飲片炮制的研究概況[J].中國藥房,2008,19(3):229.
[13] 戴榮興,王興法.甘遂不同炮制方法的實驗研究[J].中藥通報,1984,9(3):18.
[14] 丁安偉,葉定江,全應燦,等.甘遂不同炮制品的研究[J].江蘇中醫(yī)雜志,1986,7:24.
[15] 安天海,孫桂珍,張洪昌.甘遂對家兔腸管的藥理研究[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1990,11(3):125.
[16] 李 楷,王長榮,張 榮.幾種有毒中藥炮制前后微量元素變化[J].佳木斯醫(yī)學院學報,1995,18(1):64.
[17] 程順峰,楊德齋,王建民.甘遂炮制的歷史沿革和現(xiàn)代研究[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1995,14(增):88.
[18] 聶淑琴,李澤琳,梁愛華,等.炮制對甘遂、牛膝、苦杏仁特殊毒性及藥效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1996,21(3):153.
[19] 王克周,車紅軍.醋制甘遂用醋量對其毒性及藥效的影響[J].山西中醫(yī),2005,21(5):49.
[20] 刁義平.生甘遂和醋甘遂提取物急毒性和刺激性實驗研究[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7,9(4):243.
[21] 黃海燕,丁安偉,束曉云,等.甘遂和醋甘遂提取物及不同極性部位的藥效和毒性研究[J].中國藥業(yè),2008,17(17):3.
[22] 耿 婷,黃海燕,丁安偉,等.甘遂炮制前后各部位刺激性和瀉下作用研究[J].中南藥學,2008,6(4):385.
[23] 修彥風,施 貝,王海穎,等.甘遂炮制前后量變成分的初步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3(1):67.
[24] 修彥風,吳 弢,王海穎,等.HPLC-ELSD指紋譜法研究甘遂炮制前后成分差異[J].中成藥,2009,31(2):249.
[25] 束曉云,丁安偉,張 麗,等.內(nèi)標法研究甘遂及其炮制品的指紋圖譜[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7,23(6):638.
[26] 任樹林,張楠楠,劉竹蘭,等.甘遂炮制前后整體化學成分變化的研究[J].中藥材,2007,30(6):639.
R283.3;R284;R931.6
A
1001-0408(2011)19-1817-03
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0973940)
*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藥炮制機制與質(zhì)量標準。電話:025-85811519。E-mail:raindc@163.com
#通訊作者: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中藥炮制機制與質(zhì)量標準。電話:025-85811523。E-mail:awding105@163.com
2010-06-25
201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