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益/文 謝春彥/圖
自打初中起,我就沒完沒了要在各種表格上填寫“成份”。這是新社會的規(guī)矩。“成份”這東西究竟是什么,好像很清楚,但好像又很不清楚。不過我知道,“成份”如何,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前途。譬如在農村,成份是雇農、貧農,自然響當當。中農還湊合,沒有什么優(yōu)待可也沒有什么苛待。富裕中農就差點事兒了。若是富農、地主,升學、高考、工作、婚姻、提拔,麻煩可就多了。雖說黨的政策既是有成份論又不是唯成份論,但事到臨頭,“有成份論”好掌握,有硬指標;“不唯成份論”卻難于把握,弄不好,一頂“階級敵人保護傘”的帽子一扣,難免嗚呼哀哉。所以做領導的,總是以穩(wěn)妥為先?!俺煞荨北愠闪丝疾煜聦俚氖走x標準。“文革”初期的一副有名聯(lián)語,叫“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自然是“好出身”家的孩子寫的。雖然后來也被批判為“血統(tǒng)論”,但他們的前途并未受到什么影響。那些“成份”有點問題的,寫篇《出身論》,反對完全以“成份”定優(yōu)劣,最后遭遇的卻是滅頂之災。
《成份》謝春彥 作
“成份”,又分家庭成份和本人成份。大致爹媽是干什么的,就相應有了一個家庭成份。譬如,爹媽是教書的,家庭成份便是“職員”。如果爹媽開爿小店,那就是“小業(yè)主”,開大廠則是“資本家”或“資產(chǎn)階級”。爹媽在解放軍,是“革命軍人”,而爹媽在國民黨軍隊還當過官,孩子的家庭成份就要填“反動軍官”了。至于本人成份,就是指自己是干什么的了,學生、革命干部、革命軍人等等,各就各位。
家庭成份雖然無法選擇,但卻因此會帶來無盡幸?;驘o盡麻煩。我的父母都是教員,家庭出身算是職員,不算太好,也不算太不好,中不溜兒吧。個人成分讀書時是學生,工作后是教員,也就是職員,也算中不溜兒吧。這中不溜兒的成份,在“文革”之前還沒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到了“文革”情況就不同了。我的“老子”執(zhí)行“資產(chǎn)階級教育路線”,這“路線”當初都說是“黨的路線”,運動以來,不認賬了,于是執(zhí)行者都成了“牛鬼蛇神”,從公教人員都要集體參加國民黨的時代過來,雖然履歷清楚,也成了“殘渣余孽”,自然不是“英雄”。作為他的兒子,當然也不會是好漢。至于是不是“混蛋”,因為還沒到運動后期,一切尚未定案,所以暫時也未歸于“混蛋”之列。
不過,那時又有另一個說法,先是“黑五類”,指的是“地、富、反、壞、右”(即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和右派分子)及其子女。后來隨著“文革”發(fā)展,又增加了“叛徒、特務、走資派”,成了“黑八類”。再后來,知識分子成了“革命”的對象,用江青的話說,就是“骨髓里浸透了資產(chǎn)階級思想”。資產(chǎn)階級思想怎么進入骨髓,弄不清楚,但在當時的語境下,有此一言,已經(jīng)臭不可聞,所以叫做“臭知識分子”。于是“黑八類”又成了“黑九類”。知識分子排名第九,所以又借用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匪首的排名,戲稱為“老九”,或稱“臭老九”。那時我已經(jīng)畢業(yè),留校任教,自然也就歸入“老九”行列了。
這一來,我的家庭成份和本人成份都起了 “顛覆性”(套用當今的說法)的改變。這對我個人,是時乎、命乎,無可奈何,顛覆就顛覆吧,但對過去講授的一套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法”,卻也同樣產(chǎn)生了“顛覆性”的改變,過去劃階級的一套辦法統(tǒng)統(tǒng)都被打亂了。
過去講階級劃分,經(jīng)典定義是列寧在《偉大的創(chuàng)舉》中那段話:“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chǎn)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chǎn)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jīng)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泵珴蓶|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一文中,用的大體就是這個標準。
但是,“黑九類”的劃分,就很難用這標準了。就說“走資派”吧,早幾天還是“革命干部”,自然是無產(chǎn)階級。一朝打倒,名列“黑九類”中,又成了資產(chǎn)階級(“資產(chǎn)階級就在黨內”)。再過幾天,說是“解放”了,“三結合”了,于是又從“黑九類”中脫出來,成了“革命干部”,又成了無產(chǎn)階級。說變就變,真像變戲法——“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
共產(chǎn)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所以一切行動都要找到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的依據(jù)。但這樣劃分“階級”,卻完全沒有經(jīng)典著作的支持?!懊徽齽t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盡管后來的“批林批孔”,大批“孔老二”的正名說,但在此之前,沒有“理論依據(jù)”仍是“造反者”的一塊心病。于是就有了據(jù)說是康生的一大發(fā)明。這“發(fā)明”的大意是說,由于革命的變革已經(jīng)使地主、資本家失去了生產(chǎn)資料,按照占有生產(chǎn)資料的多寡等等來劃分階級的方法已經(jīng)不再適用,今后應按思想傾向來劃分階級。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今后如果你的思想同所謂“無產(chǎn)階級司令部”不一致,你就是“資產(chǎn)階級”;如果同所謂“無產(chǎn)階級司令部”一致,你就是無產(chǎn)階級。這倒很符合“文革”的實際。譬如要打倒鄧小平的時候,因為他同“無產(chǎn)階級司令部”思想不一致,所以是“黨內另一個最大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當然是資產(chǎn)階級頭子;一朝需要,希望他保持一致,于是鄧小平復出,立馬成了“政治思想強”、“人才難得”,自然是無產(chǎn)階級領袖了。沒過多久,鄧小平同“文革”無法一致,于是難得的人才又成了“還是白貓黑貓”,再被打倒,又成了資產(chǎn)階級。階級劃分,定于一人一言,真是口含天憲,要怎樣就怎樣,猶如兒戲。當然,這是后話。
我當時尚無此先見,只是感到,按照這種劃分階級的方法,從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研究,成了極度危險的行業(yè)。研究,總要有研究結果,總要講話、寫文章。稍有不慎,一言不合,豈不就會落入“資產(chǎn)階級泥潭”?這危險令我戰(zhàn)栗。后來的事實證明我怕得有理。
大概在林彪座機爆炸之后,毛澤東提出“大學還是要辦的”。又說“‘老九’不能走,還是要”。于是,復旦大學也開始“復課鬧革命”了。一個月前,“干?!钡墓ば犻L成師傅剛跟我談話,說“我要培養(yǎng)你在干校長期留下去”,要我去學開拖拉機,令我過了一把癮,學了兩三回便在海邊大堤上運了一車麥子回干校,差點撞上了停在干校進口處的一輛三輪卡。這時校部的工宣隊又把我們調回學校,說要準備復課了。
不過,我已無心繼續(xù)留在復旦,尤其是得知工宣隊在我們回校之前曾對選拔前來學習的工農兵學員部署“既要聽他們講課,又要隨時準備批判他們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之后,更感到了今后行路的艱難。帽子總是高懸于頭上,一不留神,扣將下來,如何了得!于是,決心離開上海,到一家地處湘北山溝里的工廠謀生了。至于到了那邊,究竟會是什么樣子,實在沒有把握——“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啊。
但事有大出于意料者。這家山溝的工廠是部隊新建的,各級領導大多從總后勤部和軍工單位調來,大多在“文革”中當過走資派,嘗過那些花樣翻新的“階級斗爭”的味道。工人則大多是初中畢業(yè)的學生和復員軍人,大多沒有嘗過無法無天“造反”的樂趣。從科研單位和大學畢業(yè)生中調集的一千多人,構成了這家工廠的基層技術骨干,新來的工人對他們都稱師傅。我從大學來到工廠,年齡又比青工大許多,自然也就成了“師傅”?!拔母铩敝校肮と穗A級領導一切”,“師傅”是尊稱,見人就稱“師傅”,說全了,應當叫“工人老師傅”;就像今天“科教興國”,知識分子吃香,見人就叫“老師”一樣。一個在上海被列為臭知識分子的“老九”,坐了一夜火車,一下子就成了“領導一切”的工人階級一員。昨天工宣隊和革命干部還不斷對我們敲打,要改造思想,脫胎換骨,覺得前路茫茫,不料“脫胎換骨”竟來得如此容易,一宿火車便告完成。這或許也是“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chǎn)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吧。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法忽地又靈了。
幾十年彈指一揮。今天的人,對“成份”這東西已經(jīng)不大在意了。階級斗爭也不再沒完沒了了,于是不少人為我離開上海,離開大學,拋荒專業(yè),感到惋惜。但他們可能忘了,也可能不知道,山溝溝雖然苦點,學業(yè)拋荒固然可惜點,但畢竟換得了幾年不用戰(zhàn)戰(zhàn)兢兢、每天牽頭皮的生活。想起“文革”中這段一夜改變成份的經(jīng)歷,覺得今后或許不再有人會知道這其中的有趣與荒誕,不覺莞爾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