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重原理輕應用的問題,在總結數據庫課程教學特點的基礎上,對數據庫實踐教學改革進行探討,分析附屬式、跟隨式以及結構化實踐三種教學模式,并通過教學效果分析,說明數據庫結構化實踐教學的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數據庫;實驗方法;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1研究背景
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一般包含數據庫原理與數據庫應用開發(fā)兩個部分的內容。原理部分以數據庫設計方法為目標,重點講述數據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術;應用部分以現(xiàn)實需求為基礎,應用數據庫設計方法,在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支持下,采用程序設計語言實現(xiàn)應用系統(tǒng)的詳細過程。數據庫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要求學生掌握數據庫設計方法,同時掌握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的開發(fā)過程。但傳統(tǒng)的教學內容主要以原理為核心,較少涉及數據庫系統(tǒng)的應用,教學過程較為抽象,缺乏直觀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深入理解這些原理。因此,必須大力加強數據庫應用實踐教學,使“原理”與“應用”并重,用“應用”帶動和強化“原理”內容,用“原理”指導“應用”的教學效果。
結合我院數據庫原理及應用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我們已經建立了“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的教材體系[1],并建設了相應的實驗體系、考試體系以及網絡課程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為適應新的教學需求,改變重原理輕實踐的狀況,我們不斷對實驗體系進行改進,并應用于實踐教學中,不斷改革數據庫實踐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
2課程特點
數據庫原理及應用是一門兼有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性課程。它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課堂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大量的實踐教學,使學生能夠結合一種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利用程序設計語言,設計出一個小型的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谶@樣的要求,該課程就不僅僅是單一的課堂理論教學,而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集理論教學和實踐于一體的教學體系。圖1列舉了課程的內容體系。
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的內容體系分為3個部分,分別為數據庫原理、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DBMS以及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因此,數據庫課程教學必須與這3部分內容相適應,將基礎知識講授、上機操作等方式作為課程內容的支撐系統(tǒng)。使學生掌握數據庫設計的理論方法,在某種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的支持下,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語言完成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的設計。
可見,在數據庫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理論課與實踐課必須齊頭并進。理論必須通過實踐來貫徹,而實踐課又要建立在理論課的基礎之上,過去那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已經不能適應新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在數據庫原理的理論課講授中,我們采用了多層次、多環(huán)節(jié)的案例驅動導學模式,促使學生結合案例理解數據庫設計的思想。并通過搭建內容合理、與課程內容相配套的實驗體系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
3實踐教學改革
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對實踐的要求不斷加強。結合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任務,我們對數據庫課程的實踐教學也進行了相應改革。從過去的附屬式實驗課到與課程內容相配合的跟隨式實驗,再到結構化實驗,我們在實踐教學的要求、方法及手段上都進行了大力改進。
3.1附屬式實踐教學
附屬式實踐教學就是將實踐課作為理論課的附屬,在理論課結束后,集中安排一部分課時上機,進行數據庫的實踐[2]。對于本科60學時的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通常安排課內上機10學時,課外上機10學時。上機課一般選用Access或Visual Foxpro這兩種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因為其簡單易用,上手快,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去摸索復雜的軟件系統(tǒng)。上機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學生獨立上機,并進行小組內討論,以每個小組選定的一個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課題為內容,在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下,進行數據庫設計、表設計、SQL查詢設計以及應用程序的表單報表等設計。通常將20學時的上機課統(tǒng)一安排,2個學時一次課,一次課完成一個目標,最后每個小組分別完成一個數據庫信息管理系統(tǒng)應用項目的開發(fā),并提交一份實驗報告,描述整個系統(tǒng)設計實現(xiàn)的過程。
附屬式實踐教學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在短時間內結合理論知識,進行數據庫系統(tǒng)的開發(fā)設計。但由于其不能主動結合理論知識,在實踐過程中,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學生上實驗課時,對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較為陌生,對實驗課的總體要求感覺難度較大,也沒有編程語言的前序學習基礎。因此,除少數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按時按要求完成實驗課程,并通過實驗課進一步掌握了理論知識,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的效果外,大多數學生沒有深刻理解和掌握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的教學要求。
3.2跟隨式實踐教學
跟隨式實驗指實驗課緊緊跟隨著理論課的進度而開設,選用的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為SQL Server 2005。在數據庫原理課程的教學中,用一個學生容易熟悉的大案例——教學管理系統(tǒng)開展,有順序地介紹數據庫的基本概念、關系代數、SQL語言、關系數據庫模式設計方法、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設計以及數據庫的保護技術等內容[3]。我們選用由李俊山教授等編寫、清華大學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教材《數據庫原理及應用(SQL Server)》[1]及配套教材《數據庫原理及應用(SQL Server 2005)教學指導與習題解答》。通過深入理解數據庫課程的特點,制定了數據庫實踐課程的內容,分成5個實驗,如表1所示。
表1中列舉的實驗內容跟隨著理論課的進度開設。當學完相應的理論課內容后,就立刻安排一次實驗課,以利于知識的保鮮和鞏固。在學習完數據庫的基本概念后,安排一次集中上機操作,內容是“認識SQL Server”,教師通過演示SQL Server的安裝過程以及軟件模塊,并結合科研成果,展示一個在SQL Server下開發(fā)的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讓學生對數據庫有一個感性認識,結合理論內容,初步了解數據庫的概念含義。在學習了關系模型后,學生就可以進行“數據庫的基礎操作”的實驗了。數據庫的基礎操作實驗包括建立數據庫、建表等內容,直觀地讓學生了解關系模型的二維表格形式表示的形態(tài)和建立方法。交互式SQL語言實驗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關系數據庫語言SQL的理論知識后進行的,通過交互式方式,在SQL Server中完成表和視圖的定義、數據的查詢以及數據更新操作。完整性控制和恢復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對SQL Server中表的完整性和數據恢復有直觀感受,能夠獨立地根據需要設置數據庫完整性控制,并理解數據庫恢復的重要性。最后,在理論課結束后,再進行一個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設計的大實驗,相當于課程設計。
跟隨式實驗是對附屬性實驗的改革,它解決了附屬性實驗理論與實踐容易脫節(jié)和遺漏的缺點,使學生對知識現(xiàn)學現(xiàn)用,容易理解,興趣較高。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我們采用跟隨式實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但跟隨式實驗沒有考慮到學生運用程序設計語言開發(fā)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的困難,在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設計的大實驗中,往往完成得較粗糙。
3.3結構化實踐教學
結構化實踐教學是將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分成3個部分,分別為數據庫原理40學時的理論課、面向對象程序設計20學時和數據庫課程設計20學時,如表2所示。
其中,數據庫原理為理論課,講述數據庫設計的基本理論。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課為實踐課,通常安排在機房上課,一人一機。考慮到開發(fā)數據庫的支持性與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通用性,選擇PowerBuilder程序設計語言作為編程語言。課程設計課也是在機房上課,主要內容分為兩部分,一為學習SQL Server或Oracle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第二為課程設計。教師準備8~10個數據庫課程設計課題,一般選擇較為實用、貼近生活、學生容易理解的課題,比如學生成績管理系統(tǒng)、圖書管理系統(tǒng)、工資管理系統(tǒng)等。學生分成3~4人的小組,每組選擇一個課題。學生從數據庫設計規(guī)劃、系統(tǒng)需求分析、概念結構設計、邏輯結構設計,再到物理結構設計,最后結合程序設計語言完成數據庫應用行為設計。
結構化實驗教學與數據庫課程內容體系模式相一致,能夠較好地解決在數據庫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學習中的脫節(jié)問題,大大提高了學生采用數據庫設計思想,結合程序設計語言進行數據庫開發(fā)的能力。通常在學習了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結構化教學內容后,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深刻理解數據庫的設計過程,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并能夠獨立完成一個小型數據庫應用系統(tǒng)的開發(fā)。
4考核方法與教學效果分析
按照結構化實踐教學的過程,我們對學生成績考核方法也進行了相應改革??己朔譃?個部分,分別為數據庫原理的筆試考核、程序設計能力考核以及課程設計考核。在原理的筆試考核中,并不單純以期末理論考試為評分依據,還融入了平時成績以及課堂實踐的考核。成績標準為筆試成績(50%)+單元測試成績(40%)+平時表現(xiàn)成績(10%)。程序設計課程用考查方法檢驗成績,即上機考試,按照完成的既定程序設計科目給分。課程設計的成績評定也分為3個部分,分別為程序演示(50%)+課程設計報告(30%)+答辯(20%),按小組評定成績。通過多角度全方面考核,根據學生掌握知識和實際付出的努力情況進行成績評定,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熟練應用程度,還可以正確反映學生實際學習情況。
通過結構化實踐教學,該課的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在近3個學期的數據庫課程教學中,數據庫原理及應用三個階段的課程成績中,綜合成績在80分以上的人數比例占到了35%,較之過去的20%有了大幅度提高。成績在70~80分之間的人數比例占到45%,較過去的30%也提高了很多。不及格率由過去的10%下降到了3%左右。學生在學習完數據庫原理及應用結構化課程體系后,在畢業(yè)設計以及程序設計比賽中都體現(xiàn)出了較強的能力。
5結語
數據庫原理及應用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的課程,只有加強實踐教學的訓練,理論知識才能得到有效鞏固。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斷對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改革與探索,加強實踐教學,通過專門開設課程設計這門課,讓學生在完成一個有分量的課題作業(yè)的過程中,多練習、自己學,在做中學。實踐表明,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使用數據庫原理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分析、歸納、設計和編程的能力,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和實際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團隊合作以及研究創(chuàng)新能力。
隨著計算機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數據庫技術也在不斷的發(fā)展中。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更新,我們除了在教材建設方面下功夫,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將根據學生情況,及時總結教學經驗,調整教學方法,設計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注意教學節(jié)奏,結構化分階段地進行實踐教學,使數據庫原理及應用課程的整個實踐教學更加合理、完善。
參考文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