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脈循行: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guān)元、至咽喉,上頜,循面入目。
注釋:
[1]中極——穴名,在腹正中線臍下四寸。楊上善注:“中極之下,即是胞中?!?br/> [2]關(guān)元——穴名,在腹正中線臍下三寸。
[3]至咽喉——《甲乙》作“入喉嚨”,當從各篇作“咽喉”為是。
[4]上頜——指下頜部,承漿穴所在?!峨y經(jīng)》此句。
語譯:
1 沖脈和任脈都起始于胞宮中。
2 聯(lián)絡(luò)陰部,向上通過陰毛處,進入臍中,上沿腹里,進入缺盆中間。
3 缺盆的中間是任脈,穴名天突。
4 任脈起始于中極下的會陰部,向上到陰毛處,沿腹里,上出關(guān)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向上到下頜、口旁,沿面部進入目下。
5 任脈別絡(luò),名尾翳(鳩尾),從鳩尾向下,散布于腹部。實證,見腹皮痛;虛證,見瘙癢。取用其絡(luò)穴。
病候
《素問·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聚(《難經(jīng)》作“任之為病,其內(nèi)苦結(jié),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任脈功能
總?cè)沃T陰,為陰脈之海,主胞胎。
任脈腧穴
起止穴:起于會陰,止于承漿,共24穴。會陰、曲骨、中極、關(guān)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1 會陰
定位: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后聯(lián)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癲狂,驚癇,小便難,遺尿,陰痛,陰癢,陰部汗?jié)?,脫肛,陰挺,疝氣,痔疾,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湮椋号渖耖T治癲狂癇;配水溝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溝治陰癢、陰痛(濕熱下注型);配歸來、百會治陰挺(中氣下陷型);配承山治痔瘡、脫肛;配支溝、上巨虛治便秘;配中極治遺尿、淋癥;配關(guān)元治遺精。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附注:任脈別絡(luò),督脈、沖脈之會。
2 曲骨
定位: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lián)合上緣的中點處。
主治:少腹脹滿,小便淋瀝,遺尿,疝氣,遺精陽痿,陰囊濕癢,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痛經(jīng)。
配伍:配腎俞、志室、大赫、關(guān)元、命門治陽萎、遺精(腎氣虛型);配膀胱俞、腎俞、次謬、陰陵泉、蠡溝治陽萎、遺精、癃閉、淋癥、陰癢、濕疹、帶下(濕熱下注);配中極、關(guān)元、腎俞治腎虛、遺尿、小便不利;配關(guān)元、命門、陰交(針補法或灸)治宮寒不孕、痛經(jīng)。
刺灸法:直刺0.5~l寸,內(nèi)為膀胱,應(yīng)在排尿后進行針刺;可灸。
附注:任脈、足厥陰之會。
3 中極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遺溺不禁,陽痿,早泄,遺精,白濁,疝氣偏墜,積聚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陰痛,陰癢,痛經(jīng),帶下,崩漏,陰挺,產(chǎn)后惡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腫。
配伍:配大赫、腎俞、陰交、三陰交、次謬治陽萎、早泄、遺精、白濁、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崩漏、產(chǎn)后惡露不止、胞衣不下、陰挺等癥(腎氣虛型);配陰谷、氣海、腎俞治遺溺不止;配大敦、關(guān)元、三陰交治疝氣偏墜,配水分、三焦俞、三陰交、氣海、委陽治水腫;中極透曲骨,配三陰交、地機治產(chǎn)后、術(shù)后尿潴留;中極透曲骨,配氣海、膻中、足三里治尿潴留(老年人氣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三陰、任脈之會。
4 關(guān)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主治;中風脫證,虛勞冷憊,贏瘦無力,少腹疼痛,霍亂吐瀉,痢疾,脫肛,疝氣,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頻,尿閉,遺精,白濁,陽萎,早泄,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經(jīng)痛,赤白帶下,陰挺,崩漏,陰門瘙癢,惡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暈。
配伍:配氣海、腎俞(重灸)、神闕(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配足三里、脾俞,公孫、大腸俞治虛勞、里急、腹痛;配三陰交、血海、中極、陰交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沖任不固,針用補法);配中極、大赫、腎俞、次髏、命門、三陰交治男子不育癥、陽萎、遺精、早泄、尿頻、尿閉、遺尿(腎陽虛衰、針補法或艾灸);配太溪、腎俞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三陰、任脈之會。
5 石門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寸。 主治:腹脹,泄瀉,繞臍疼痛,奔豚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精,陽萎,經(jīng)閉,帶下,崩漏,產(chǎn)后惡露不止。
配伍:配陰陵泉、關(guān)元、陰交治四肢水腫、小便不利(腎氣不化);配腎俞、三陰交治遺尿;配關(guān)元、天樞、氣海、足三里治腹脹泄瀉、繞臍痛;配大敦、歸來治疝氣;配三陰交、帶脈穴治崩漏、帶下。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附注:手少陽之募穴。
6 氣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主治: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萎,疝氣,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崩漏,帶下,陰挺,產(chǎn)后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憊,形體贏瘦,四肢乏力。
配伍:配三陰交治白濁、遺精;配關(guān)元治產(chǎn)后惡露不止;配灸關(guān)元、膏肓、足三里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配關(guān)元、命門(重灸)、神闕(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天樞、上巨虛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氣虛弱);配足三里、合谷、百會治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附注:肓之原穴。
7 陰交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
主治:繞臍冷痛,腹?jié)M水腫,泄瀉,疝氣,陰癢,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帶下,產(chǎn)后惡露不止,小兒陷囟,腰膝拘攣。
配伍:配陰陵泉、帶脈穴治赤白帶下;配子宮穴、三陰交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配大腸俞、曲池治臍周作痛;配天樞、氣海治腹脹腸鳴、泄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附注:任脈、沖脈、少陰之會。
8 神闕
定位:在腹中部,臍中央。
主治: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尸厥,風癇,形憊體乏,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脫肛,泄瀉,便秘,小便不禁,五淋,婦女不孕。
配伍:配三陰交治五淋;配公孫、水分、天樞、足三里冶泄痢便秘、繞臍腹痛(脾腎不和);配長強、氣海、關(guān)元治脫肛、小便不禁、腎虛不孕癥;神闕(隔鹽灸)配關(guān)元、氣海(重灸)治中風脫證。
刺灸法:禁刺;可灸。
9 水分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
主治:腹痛,腹脹,腸鳴,泄瀉,翻胃,水腫,小兒陷囟,腰脊強急。
配伍:配天樞、地機治腹水;配內(nèi)關(guān)治反胃嘔吐;配中封、曲泉治臍痛;配脾俞、三陰交治浮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0 下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主治:脘痛,腹脹,嘔吐,呃逆,食谷不化,腸鳴,泄瀉,痞塊,虛腫。
配伍:配天樞、氣海、關(guān)元、足三里(針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足太陰、任脈之會。
11 建里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脹,嘔吐,食欲不振,腸中切痛,水腫。
配伍:配內(nèi)關(guān)治胸中苦悶;配水分治肚腹浮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12 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主治: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臟躁,癲狂,癇證,尸厥,驚風,產(chǎn)后血暈。
配伍:配百會、足三里、神門治失眠、臟躁;配膻中、天突、豐隆治哮喘;配梁丘、下巨虛治急性胃腸炎;配肝俞、太沖、三陰交、公孫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配上脘、梁門(電針20分鐘)治膽道蛔蟲癥;配陽池、胞門、子戶(針灸并用),治腰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不正);配氣海、足三里、內(nèi)關(guān)、百會治胃下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胃經(jīng)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13 上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脹,嘔吐,呃逆,納呆,食不化,黃疸,泄瀉,虛勞吐血,咳嗽痰多,癲癇。
配伍:配豐隆治納呆;配天樞、中脘治噯氣吞酸、腹脹、腸鳴、泄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
14 巨闞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主治:胸痛,心痛,心煩,驚悸,尸厥,癲狂,癇證,健忘,胸滿氣短,咳逆上氣,腹脹暴痛,嘔吐,呃逆,噎嗝,吞酸,黃疸,泄瀉。
配伍:配內(nèi)關(guān)治心絞痛,配章門、合谷、中脘、內(nèi)關(guān)、足三里治呃逆;配足三里、膻中、內(nèi)關(guān)、三陰交、心平穴、心俞治療急性心肌梗塞;配內(nèi)關(guān)、人中治癲狂癇證;配神門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心經(jīng)募穴。
15 鳩尾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jié)合部下1寸。
主治:心痛,心悸,心煩,癲癇,驚狂,胸中滿痛,咳嗽氣喘,嘔吐,呃逆,反胃,胃痛。
配伍:配梁門、足三里治胃痛配三關(guān)、足三里治嘔吐。
刺灸法:斜向下刺0.5~1寸;可灸。
16 中庭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即胸劍結(jié)合部。
主治:胸腹脹滿,噎嗝,嘔吐,心痛,梅核氣。
配伍:配俞府、意舍治嘔吐。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7 膻中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主治:咳嗽,氣喘,咯唾膿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煩,產(chǎn)婦少乳,噎嗝,膨脹。
配伍:配曲池、合谷(瀉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內(nèi)關(guān)、三陰交、巨闕、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中脘、氣海治嘔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陰交、少澤、灸膻中治產(chǎn)后缺乳;配肺俞、豐隆、內(nèi)關(guān)治咳嗽痰喘;配厥陰俞、內(nèi)關(guān)治心悸、心煩、心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心包經(jīng)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
18 玉堂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3肋間。
主治:膺胸疼痛,咳嗽,氣短,喘息,喉痹咽腫,嘔吐寒痰,兩乳腫痛。
配伍:玉堂透膻中、內(nèi)關(guān)、胸夾脊(T1-5)治療胸痹。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19 紫宮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2肋間。
主治:咳嗽,氣喘,胸脅支滿,胸痛,喉痹,吐血,嘔吐,飲食不下。
配伍:配玉堂、太溪治呃逆上氣、心煩。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0 華蓋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脅肋痛,喉痹,咽腫。
配伍:配氣戶治脅肋疼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1 璇璣
定位: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天突下1寸。
主治:咳嗽,氣喘,胸滿痛,喉痹咽腫,胃中有積。
配伍:配鳩尾治喉痹咽腫。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22 天突
定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主治:咳嗽,哮喘,胸中氣逆,咯唾膿血,咽喉腫痛,舌下急,暴喑,癭氣,噎嗝,梅核氣。
配伍:配定喘穴、魚際治哮喘、咳嗽;配膻中、列缺治外感咳嗽;配內(nèi)關(guān)、中脘治呃逆;配廉泉、涌泉治暴嗜;配豐隆治梅核氣,配少商、天容治咽喉腫痛;配氣舍、合谷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刺灸法:先直刺0.2~0.3寸,然后沿胸骨柄后緣,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附注:陰維、任脈之會。
注意:本穴針刺不能過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傷鎖骨下動脈及肺尖。如刺中氣管壁,針下有硬而輕度彈性的感覺,病人出現(xiàn)喉癢欲咳等現(xiàn)象;若刺破氣管壁,可引起劇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現(xiàn)象。如刺中無名靜脈或主動脈弓時,針下可有柔軟而有彈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覺,應(yīng)即退針。
23 廉泉
定位: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結(jié)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主治:舌下腫痛,舌根急縮,舌縱涎出,舌強,中風失語,舌干口燥,口舌生瘡,暴喑,喉痹,聾啞,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配伍:配金津,玉液、天突、少商治舌強不語、舌下腫痛,舌緩流涎、暴喑。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留針;可灸。
附注:陰維、任脈之會。
24 承漿
定位: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主治:口眼喎斜,唇緊,面腫,齒痛,齒衄,齦腫,流涎,口舌生瘡,暴喑不言,消渴嗜飲,小便不禁,癲癇。
配伍:配委中治衄血不止;配風府治頭項強痛、牙痛。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足陽明、任脈之會。
刺灸操作注意事項
(1)針刺任脈胸腹部的腧穴,應(yīng)注意針刺深度,避免誤傷內(nèi)臟;
(2)針刺下腹部腧穴時,針前要排尿,孕婦腹部穴慎用;
(3)神闕穴因消毒不便,一般不宜針刺,多用隔鹽灸;
(4)針刺膻中穴時一般不用電針,防止電流通過心臟,造成心臟停搏;
(5)天突穴應(yīng)沿著胸骨后方刺入,不宜深刺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傷動脈和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