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認為,編輯的工作主要有:策劃、組織、審讀、選擇和加工作品等。其實,編輯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拒絕。目前,學術期刊稿件數量眾多,能上版的稿件所占比例較小(核心期刊尤其如此),絕大部分稿件都會被拒絕,再加上學術研究的特殊性(大多數論文都是精心寫作,作者一般會得到稿件的處理意見和結果,也會在意稿件的審稿情況),這就決定了“拒絕”是編輯的一項重要工作。本文即結合筆者從事學術期刊編輯工作的體會,擬從拒絕的對象、態(tài)度、方式等方面進行探討,以供學術期刊編輯在工作中參考。
一 拒絕的對象
編輯拒絕的對象很明確,就是作者,這點沒有疑問。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弄清對象——作者是做好拒絕工作的前提所在。對象不同,拒絕的方式和態(tài)度等亦有所不同。以筆者所熟悉的學術期刊為例,從作者的身份和層次看,有碩士、博士等在讀研究生,職稱上有初級、中級、副高甚至高級研究人員;從作者的單位看,有學校的,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研究院(所)的,有來自政府部門的,還有來自其他單位的;從作者的年齡階段看,有青年、中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等群體;按性格分,有平和型的,有急躁型的,有隨和型的,還有較真型的……當然,按照不同的標準和方法,我們可以把作者分成更多不同的類別,而學術期刊的編輯要做的,就是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地接觸、了解、認識作者。積累得越多,編輯就越能夠分清作者。
二 拒絕的態(tài)度
有作者認為,編輯的拒絕就是退稿,哪怕講得再好聽也沒有用。事實并非如此,編輯退稿的重要原因固然是稿件質量存在一些缺陷,達不到用稿標準,但這并代表稿件一無是處。事實上,有很多被退的稿件在選題、研究方法、研究過程等某一方面很突出,這就需要編輯在拒絕時給予充分肯定。說來說去,這個分寸很難把握。那么,遇到這類拒絕工作,編輯應采取一個什么樣的態(tài)度呢?
1.真誠、親和。編輯是作者和讀者兩者之間的橋梁,做好交流工作非常重要,而真誠、親和正是能否做好交流工作的首要因素。真誠是人類的一種精神美德,同時也是編輯應具備的一種品質,它能夠使編輯和作者的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從我們所熟知的編輯大家如鄒韜奮、葉圣陶、周振甫等身上都可以看出,他們無不以真誠的心對待作者,深受作者特別是年輕作者的尊敬。在拒絕過程中,編輯應站在作者的位置上,充分理解作者的想法和觀點,同時把編輯的想法和觀點傳達給作者,這樣一種親和的態(tài)度,交流的結果必然能得到作者的理解和尊重,效果肯定比敷衍了事甚至直接粗暴地拒絕要好得多。
2.包容。做好拒絕工作還需要編輯具有包容的心態(tài),很多情況下,被退的稿件有些是因為作者自身的原因,如視野不開闊、研究不仔細、方法錯誤等原因造成;還有一些是客觀條件造成的,以碩士、博士生為例,他們初步涉及科研,所撰寫的論文可能不成熟、不完善甚至出現錯誤,但這并不能否定其科研能力的潛力,他們中有一部分人將來很可能成為專家、學者,如果沒有包容的態(tài)度,則很可能失去這些潛在的作者。這就需要編輯有包容的態(tài)度,拒絕的同時更多地給予鼓勵。另外,對于作者委托專家、學者或編輯的同事、朋友、親戚、領導向編輯推薦或說情等行為,也應給予足夠的理解,以平和心態(tài)待之。
3.明確。明確是編輯做好拒絕工作的關鍵所在。對于不能采用的稿件,編輯的態(tài)度應該是十分明確的,決不能含糊不清,而對待關系稿、人情稿等,就更應該如此。這就要求編輯拒絕的態(tài)度應是十分明確,要明確地告訴作者稿件處理的結果,不能含糊不清讓作者產生誤解,否則就達不到編輯本來的目的。
三 拒絕的方式及過程
因拒絕的對象情況不同,所以編輯拒絕的方式也應有所差別。對待質量低下的關系稿、人情稿或明顯不符合刊物風格的稿件,編輯應直截了當地拒絕,這樣既可以避免浪費編輯的精力,也可以讓薦稿人獲得真實信息,盡快通知作者轉投其他刊物,避免耽誤時間;對待研究生、有潛力的中青年學者及專家學者等群體,編輯的拒絕應是委婉、溫和的,既要十分明確地告訴作者稿件中的不足,不能采用,同時也應耐心地傾聽作者的意見,幫助作者分析其中的不足,努力做好說明工作,鼓勵作者加強科研,爭取早日產出佳作。對于拒絕的過程,筆者以為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1.做足夠的準備。眾所周知,學術期刊作者的層次一般較高,他們所撰寫的論文大多經過長時間思考、調研而來,一般情況下論文篇幅較長,飽含作者的心血,其中不乏閃光點,但因為種種情況不能采用,這就要求編輯在拒絕之前做好功課,吃透論文。否則,輕描淡寫、敷衍了事地拒絕不僅會打擊作者的投稿積極性,還會使作者對學術期刊產生看法。準備工作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編輯在認真閱讀、研究稿件后形成具體的審稿意見,并且要論證自已的意見是否站得住腳,同時具有說服力;一部分是如果編輯不能很好地把握稿件,就應該盡快與相關領域專家交流,將稿件送專家審查。有的學術期刊有稿件外送專家審稿的機制,這時編輯就應將自己的意見與專家的意見結合起來,形成比較合理的意見。這樣在與作者交流的過程中,編輯的工作才能主動。
2.破除戒備心理。學術期刊編輯和作者的總目標應是一致的,就是發(fā)表高質量、高水平的論文。所以,編輯不能視作者為對立面,也不能將自己視為作者的指導者,而應該將自己定位為服務者角色,這樣才能與作者產生良好的互動關系。目前,編輯學者化已經顯現,許多學術期刊的編輯具有學科背景,學歷層次較高,對待某一領域有比較成熟的看法。還有的學術期刊聘請專家、學者做兼職編輯,這些專家學者在某一領域學術素養(yǎng)很高,學術成果豐富,這樣有可能導致編輯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形成一己之見,進而對不同觀點、方法的作者產生戒備心理,極不利于編輯工作的開展和學術期刊水平的提高。這就需要編輯要破除戒備心理,對作者包容待之。
3.做充分的交流,不做雄辯。正如前文所說,學術期刊的投稿人——作者的論文一般都有亮點或可取之處,但因種種原因不能采用。所以,編輯在與作者交流過程中,不妨耐心聆聽作者講述自己的思路,再從思路中指出不足或缺點,使其信服,進而結合學術期刊的風格、用稿標準等與作者交流,使其能夠充分了解期刊的用稿風格、標準和編輯程序,在以后的投稿中做到有的放矢。當遇到觀點不一致時,作者、編輯即使互不相讓,編輯也應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作者信服則可,如不信服,也大可不必強制使然。遇到針鋒相對的問題時,切忌與作者雄辯。因為,編輯和作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完全沒必要分出高低上下來,只要雙方將各自的觀點、道理闡述清楚,就達到目的了。
4.有足夠的耐心。一般情況下,學術論文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有的論文經過長時間實驗或調查獲得,其中不乏邏輯嚴密、觀點新穎、論證合理等閃光點,作者對論文質量非常自信,也有的論文是經過整合、借鑒或匯總而成,作者自以為很高明。一旦被編輯拒絕,想要作者在短時間內接受編輯的意見非常困難,甚至很長時間內或者很多次交流后都不能完全接受。這就要求編輯擁有足夠的耐心,不為一時溝通的困難而陷入不解甚至困惑,而應該對自己充滿信心,對作者有一定的期待,相信作者會轉變思想。
可以說,做好拒絕工作是編輯的一項重要工作。一個高明的拒絕不僅不會讓作者感到沮喪甚至反感,反而會讓作者心悅誠服,使作者發(fā)自內心地尊重學術期刊的編輯,令兩者之間產生良好的互動。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作者從編輯那里得到了結果,還收獲了知識,而編輯與作者交換了思想,贏得了作者的尊重,學術期刊編輯部也必將收到作者更多優(yōu)質的稿件,這對于構建編輯和作者之間和諧的關系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單位: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科版)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