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構成

2010-12-29 00:00:00孫顯元
人文雜志 2010年5期


  內容提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內容、形式、途徑和成果等五個方面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是解決中國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是對中國問題的“是什么”和“怎樣做”的回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式是指內容的民族特點和時代特征;從目的到成果的實現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包括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在中國化過程中的實現,即最終結果,它表現為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社會成果。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目的 內容 形式 途徑 成果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0)05-0016-06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稱,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所反映的外延,是在歷史上發(fā)生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一切過程。它不僅是不斷發(fā)展的,而且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fā)展中的實際問題,創(chuàng)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和理論,指導中華民族的復興,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這個過程的豐富內容,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內涵成分的復雜結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等五個方面,構成了這個概念內涵體系的基本成分。進一步揭示這些內涵成分的具體內容及其相互關系,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它的目的是解決中國問題。毛澤東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問題的關系,是“箭”與“靶”、“矢”與“的”的關系?!啊摹褪侵袊锩浮褪邱R克思列寧主義。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所以要找這根‘矢’,就是為了要射中國革命和東方革命這個‘的’的。”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目的,全在于應用,都是為了解決實踐中提出的具體現實問題。解決問題的多少好壞,是檢驗學習馬克思主義效果的標準之一?!叭绻隳軕民R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說明一個兩個實際問題,那就要受到稱贊,就算有了幾分成績。被你說明的東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績就越大?!币虼?,我們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時候,不僅要有問題意識,而且還要有中國問題意識;不僅要有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而且還要有中國立場。
  “中國問題”是時間和空間的統(tǒng)一,它具有特定的時空結構,因而我們不能離開時間和空間來抽象地研究中國問題。
  在時間上,每一個中國問題都有自己演變的歷史,形成“歷時性”問題,即問題在不同時間段上的具體形態(tài);這些歷時性問題的相互關系,構成了問題的時間結構,從而表現出問題的時代性。當前的中國,不僅存在現代性問題,而且也存在前現代和后現代的問題,使中國問題具有不同的時代態(tài)。就今天而言,不管是哪類問題,它們都處于全球化的時代中,在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時候,都應該有全球化的視野。這就要求我們,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把問題意識和時代意識、中國立場和時代立場結合起來,同時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代化。
  在空間上,在不同的領域和同一領域的不同層次,都有各種不同問題的分布,形成了“同時性”問題。這些同時性問題的相互關系,構成了問題的空間結構,從而表現出問題的本土性、領域性和層次性。就這種空間結構來說,首先是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而且這兩個問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相互影響和制約。其次,在這兩類問題中,又可以區(qū)分為不同領域中的問題,例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軍事等,都是不同的領域,它們又都有自己的特定問題。在這些不同領域,又有各自不同層次的特殊問題,例如,在經濟領域,有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較低層次的問題,在這些較低層次的領域,又有更低層次的問題。再次,根據問題對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可以將這些問題劃分為戰(zhàn)略性問題和策略性問題。發(fā)展是中國的一個戰(zhàn)略問題,在當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和任務,首先要解決發(fā)展問題。科學發(fā)展觀的戰(zhàn)略思想,回答了當前中國發(fā)展問題,因而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為了解決戰(zhàn)略問題,必須有一系列為之服務的解決策略性問題的策略思想。戰(zhàn)略性問題和策略性問題是相對的,不同的領域都有自己不同的戰(zhàn)略性問題和策略性問題,而且它們在一定條件下還相互轉化。創(chuàng)新策略思想,解決策略性問題,同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這些策略問題,與民眾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要求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解決民生問題,同時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要求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化、民族化。
  就問題的時間結構來說,無論是戰(zhàn)略性問題,還是策略性問題,都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變化。因此,每個問題都有它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問題的性質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都要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問題是一個時代跨度很寬的問題,而且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眾多方面,必定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對發(fā)展問題的解決,不是一勞永逸的,科學發(fā)展觀基本內涵必定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例如,過去我們要求“又快又好”的發(fā)展,現在則是要求“又好又快”的發(fā)展;過去我們實行“三位一體”的發(fā)展方略,現在則是實行“四位一體”的發(fā)展方略;在不久的將來,是否應該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再加入“生態(tài)”,而成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的“五位一體”呢?這不是說不可能的。
  在所有這些問題的研究中,都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是實踐問題,二是理論問題。我們在分析中國問題的時候,首先是根據中國的國情,對問題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其次是根據這種認識,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次是要把這些認識和方法,見諸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實現社會變革、社會進步和人的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貫徹和落實解決問題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并獲得實際性的成果;而且也只有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實際成果,才能證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真理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
  
  就思想理論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黨的指導思想的中國化,二是馬克思主義學術理論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首要任務是實現指導思想上的中國化。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也是指黨的指導思想方面的內容。同時,馬克思主義又是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在內的多種學科組成的學術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理應包括馬克思主義學術思想的中國化。雖然這兩個方面內容有所不同,但它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解決中國問題,既要解決理論問題,又要解決實踐問題。
  解決問題的結果,必定要創(chuàng)造出新的實踐、新的理論和新的制度,特別是在指導思想上的中國化更是如此。毛澤東說:“如果把理論用到實際上去,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解決中國問題,創(chuàng)造些新的東西,這樣就用得了?!边@里所說的“創(chuàng)造些新的東西”,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包括理論(知)和實踐(行)兩個方面。對任何一個實際問題的研究和解決,首先要回答“知”的問題,即“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然后,根據“知”的認識,則要進一步回答“行”的問題,即“怎樣做”和“不怎樣做”。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知與行的統(tǒng)一。
  我們黨在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發(fā)展的實踐問題中,走的都是這條知行統(tǒng)一的路子。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回答了中國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不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然后創(chuàng)造了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開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在改革開放時期,鄧小平理論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我們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科學發(fā)展觀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和“怎樣實現發(fā)展”的問題。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歷史證明,我們黨就中國面臨的問題,在回答“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怎樣做”和“不怎樣做”的問題中,不斷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我們總是把馬克思主義與共產主義看作同義語,這是由它們的內容決定的?!肮伯a主義是無產階級的整個思想體系,同時又是一種新的社會制度”,而且共產主義還是實踐運動。如果馬克思主義與共產主義是同義語,那么,我們也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馬克思主義是思想體系,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是理論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是實踐運動,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是實踐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在這方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是制度創(chuàng)新。這里的制度創(chuàng)新不僅是理論問題。而且也是實踐問題,它是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的必然結果。
  規(guī)定和制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的,是中國實踐、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就中國實踐來說,一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識和解決中國具體實踐問題,將馬克思主義注入到實踐中去,使之成為中國實踐活動的一種行為意義;另一方面,在解決中國問題的過程中,使馬克思主義帶上中國的特性,從而形成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理論形態(tài),實現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統(tǒng)一。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歷史遺產和中國文化傳統(tǒng)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強有力的影響和制約,它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體理論形態(tài)既包含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體現中國歷史的優(yōu)秀遺產和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證明,將馬克思主義運用于中國實際的過程中,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其原因,除了主體的主觀因素外,主要還是由中國歷史遺產和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和制約造成的;甚至主體的主觀因素也難以擺脫這種影響和制約。這就使中國歷史遺產和中國文化傳統(tǒng)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中,打上了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深刻印記。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式
  
  任何內容都表現為一定的形式。馬克思主義和我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也必須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式,或稱之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形式,它既包括民族形式,又包括時代特點。毛澤東說: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只有“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決不能主觀地公式地應用它。”我們要反對公式化,就必須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民族的特點和中國的特性。
  民族形式往往首先表現為表達和敘述的語言形式,例如,“實事求是”、“小康社會”、“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和諧社會”、“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等等。這些都反映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形式的表達,容易被人民所接受。
  形式與內容的關系,類似于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它們的區(qū)分只有相對的意義。列寧在說明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過程時,提出了由第一本質到第二本質的思想,揭示了現象與本質的相互轉化。同樣,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也是相互轉化的,我們平常所說的外在形式與內在形式,就屬于這種相互轉化的情形。反映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語言表達形式,主要表現為外在形式。這種形式是極其必要的,但僅僅停留于這種形式,自然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進入到內在形式中去。毛澤東所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形式,實際上包括了內在形式,即民族內容。相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這種內在形式是特殊的原理。而在這種特殊原理中,又包含著一般原理,因而這種特殊也就成為一般的表達形式。例如,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內容。在蘇聯(lián),它采取了城市起義的形式;在中國,則采取了農村武裝斗爭,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形式。在這兩種特殊的形式中,都包含了暴力革命的一般內容,但它表現了武裝斗爭的不同道路,反映了民族特色。
  所以,這里所說的內在形式,說到底還是由民族內容決定的,因而它本身也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這同樣是與中國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分不開的。不管我們自覺或不自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都強烈地受到了中國歷史遺產和傳統(tǒng)文化的制約。在這些歷史遺產和文化傳統(tǒng)中,有積極作用的一面,也有消極作用的一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將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和制約。例如,大家都批評中國傳統(tǒng)中的專制文化,同時涉及到我國政治生活中權力過于集中的問題,這不能說是錯的,它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的歷史遺產。但是,權力集中卻不能說都是壞的。當然,權力過于集中會帶來許多弊端,對推進民主化進程造成了某種困難;但權力適度集中,卻又能賦予社會主義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yōu)勢。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也是中國的歷史遺產和文化傳統(tǒng),我們在建立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特別強調計劃與市場的內在統(tǒng)一,強調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實現“看不見的手”與“看的見的手”的結合,使市場經濟中國化,等等,不能說與這種傳統(tǒng)沒有關系。在三民主義中,孫中山把民生主義叫做社會主義,稱它為民生社會主義。人們可以評論這種觀念的對和錯,但它反映了關注民生的中國文化傳統(tǒng),這是不能否定的。今天,這個問題也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突出的文化心態(tài)。“以人為本”,貫徹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發(fā)展經濟,關注民生,促進社會平等,維護社會穩(wěn)定,這也是我們今天馬克思主義者所追求的崇高使命。
  由此可見,所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民族形式,實際上也是一種中國歷史和民族文化的內容。它使馬克思主義帶上了中國的民族特點,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有文本解讀、理論探索、實踐試驗和制度創(chuàng)新等路徑和方法。理論探索和實踐試驗是基礎,是基本途徑,文本解讀是補充,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兩者相輔相成。文本解讀、理論探索和實踐試驗的綜合,表現為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或稱之為綜合創(chuàng)新。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途徑。
  在認識論上,綜合創(chuàng)新就是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調查、試驗、探索和創(chuàng)新,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尋求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和方法,設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要實現的社會變革目標。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并不是專為解決中國問題而創(chuàng)造的。一方面,社會主義事業(yè)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業(yè),沒有完全成功的和現成的經驗借鑒;另一方面,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中國實際,還必須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fā),有的放矢。所以,必須經過調查研究,上下求索,大膽試驗,才能少犯錯誤,不犯大錯誤。這里,首先強調的是,凡事都要經過調查研究,大膽地進行試驗,積累經驗,走出一條新路來。鄧小平說:“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磳α?,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關,也可以快關,也可以慢關,也可以留一點尾巴。怕什么,堅持這種態(tài)度就不要緊,就不會犯大錯誤。”所以,只有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富有敢“冒”的精神,才能不斷地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
  我們需要理論創(chuàng)新,但更重要的、更根本的是實踐創(chuàng)新。它既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基礎,又是理論創(chuàng)新的目的。我們通常都說,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因而強調理論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面。但是,每次實踐的結果,都不是完全按照原先的理論模式運行的。在正確理論指導下的實踐,也不一定就能獲得完全成功,說明制約實踐發(fā)展的不只是理論。還有其他許多社會歷史和文化等客觀因素和實踐者的主觀素質。這說明,實踐的演義不同于理論的邏輯推論,實踐的發(fā)展也不能完全按照理論的邏輯路徑。所以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也是一個反復創(chuàng)新的過程。
  “摸著石頭過河”是對這個認識和實踐途徑的一種形象比喻。有人認為,在改革之初,由于缺乏經驗,沒有系統(tǒng)的理論,我們可以進行“摸著石頭過河”;現在,我們已經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就不應該再“摸著石頭過河”了。其實,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也是通過“摸著石頭過河”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從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黨的八大以后,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我們沒有很好地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只是從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的一般原理出發(fā)進行邏輯演繹,造成了實踐和理論上的重大失誤。
  因為實踐是發(fā)展的,新的問題層出不窮,需要我們去不斷地發(fā)現、分析和解決,使理論也隨之進一步發(fā)展。新的問題解決了,更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又需要我們重新去認識和解決。正如列寧所說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他還引用了德國詩人歌德的詩劇《浮士德》中的話:“我的朋友,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是常青的?!彼源藖碚f明,理論是由實踐賦予活力的。其實,在認識論上,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這條途徑,就是毛澤東所提出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認識總規(guī)律的具體體現。在任何時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要遵循這條總規(guī)律。
  這條總規(guī)律,對于馬克思主義學術思想中國化也是適用的。學術界提出的“馬、中、西”綜合的主張,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如果把“馬、中、西”綜合只看作文本解讀。而且把文本解讀看作是書齋式的研究,可以脫離中國國情和實踐探索,這也是難以成功的。馬克思主義學術思想中國化,同樣要面向中國實踐,面向現時代,面向大眾,把它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化結合起來,才有真正的出路。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
  
  認識中國問題的“知”和解決中國問題的“行”,始終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過程,決定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通過知和行的統(tǒng)一,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最終轉化為結果,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它包括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和社會成果等方面。
  我們過去談得比較多的是理論成果,對實踐成果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這是認識中的一個缺陷。其實,在實踐成果和理論成果中,更重要的是實踐方面的新成果。一方面,創(chuàng)造新理論的目的是指導新的實踐,開辟新的實踐道路;另一方面,新的理論成果是否正確,必須由新的實踐成果來檢驗。毛澤東思想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指導思想,又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的徹底勝利,毛澤東思想也得不到革命實踐的檢驗,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民主革命時期的成果,既表現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又表現為創(chuàng)立毛澤東思想的理論飛躍,進而表現為社會變革,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實踐成果之間,存在著兩個中介性的成果,即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從理論向實踐飛躍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是中國化的道路。“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币驗槲覀冮_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改革開放實踐獲得巨大成功,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建設方面取得了偉大成就,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正確性。中國化的道路和中國化的理論,都屬于理性范疇,前者為實踐理性,后者為理論(純粹)理性,它們的指向都是中國化的實踐。從實踐向理論飛躍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是中國經驗,即我們黨的基本經驗。由于基本經驗是中國化實踐的產物和總結,因此,這些經驗不僅是中國化的,同時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化。通過對基本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飛躍,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成功實現。在這個飛躍的過程中,不僅使馬克思主義適應于中國環(huán)境,而且還使馬克思主義得到了新的發(fā)展。美國學者斯圖爾特·施拉姆在對毛澤東思想的研究中,同樣得出這個結論。他說:“對毛澤東來說,還不僅僅是在中國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問題,我們已經看到,他還提出用中國的經驗豐富馬克思主義。”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與實踐成果的統(tǒng)一,最終表現為社會成果,即完成社會變革,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推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實踐的最終結果,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對舊中國的徹底改造。實現這種社會變革,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終成果。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我們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轉型,同時促進了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都是改革開放實踐所帶來的重大社會成果。
  在歷史的長河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是不會結束的。但是,由于歷史時期的不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具有歷史階段性。在每個時期中和同一時期的不同階段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的,是特定的中國化階段性過程結束時所得到的結果。如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解決中國問題為目的,那么,只有把這個目的轉化為結果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才能實現。理論體系、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都屬于不同層次的理論成果;在這些理論成果指導下的實踐創(chuàng)新,則是實踐成果;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所得到的共同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終成果,即社會成果,完成對社會的改造、重建和進步。
  只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而忽視它的實踐成果和社會成果,不能說是全面的。如果離開實踐成果和社會成果來談論理論成果,這個所謂理論成功也是難以評說的。理論的真理性不是理論內部的問題,而是實踐問題,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馬克思說:“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比绾问谷藗兿嘈盼覀兊睦碚撌邱R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只能由實踐是否成功來說話。如何證明我們的實踐是成功的?這又表現為實踐的目的是否成功地轉化為所預期的社會結果。發(fā)展是第一要務,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了,國家綜合國力增強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會文明進步了,這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勝利,不僅說明這個理論成果的真理性,而且它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反過來說,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xù)革命理論之所以錯誤,是因為它脫離了當時中國的具體國情,致使“文化大革命”對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這個社會后果表明,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的繼續(xù)革命理論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而是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產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給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概念的定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解決中國問題為目的,以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為途徑,以實現社會變革為最終成果,創(chuàng)造具有中國內容、中華民族形式和時代特征的馬克思主義新形態(tài)。
  
  責任編輯:張

鹿泉市| 台安县| 贵阳市| 思南县| 楚雄市| 平远县| 哈尔滨市| 呼伦贝尔市| 海宁市| 三都| 高州市| 张掖市| 乐清市| 云阳县| 红河县| 和田县| 达拉特旗| 南岸区| 东方市| 松潘县| 陇南市| 衡阳县| 浮山县| 富川| 清徐县| 永寿县| 揭西县| 尤溪县| 和政县| 京山县| 泰和县| 壶关县| 武定县| 邵武市| 内江市| 甘孜| 齐齐哈尔市| 天峻县| 剑河县| 琼海市|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