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瑾(福建商業(yè)高等??茖W校外語系,福建福州,350012)
語言學理論是各民族語言綜合比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學結論,中外許多著名學者都曾著書立說,通過各自母語和外國語的對比分析來揭示不同語言之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近年來,在我國以英語為交流媒介的各種涉外活動與日俱增,換言之,英語作為工作語言正逐步滲透到各行各業(yè)。基于此,筆者試對英漢語表述邏輯連接范式作一番對比,旨在考察這兩種語言句法邏輯連接的潛在范式及其中差異,以獲得對英漢兩種語言更深刻的認識。
語言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也是人類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集合,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價值觀、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等人類社會固有的特征。不同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統(tǒng),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無可替代的文化差異。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真實地反映著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變化,而根植于特定文化土壤的思維方式與語言之間存在著多層面、多形式的聯(lián)系,同時也影響和制約著語言的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謀篇功能。有鑒于此,專家學者們曾從多視角對英漢語進行對比研究,不僅從語言的內(nèi)部結構,如語音、語法、語義、詞匯等方面展開大量的對比;也從宏觀上把語言置于情景語境中,探討語篇中信息傳遞、邏輯推理、篇章結構等方面相對獨立和完整的模式;進而尋求語義生成和表述邏輯構建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由于語篇包含著連貫的邏輯思維,這是人類語言所特有的普遍性。借助話題邏輯分析與語篇連貫認知的理論框架,本文試對英漢語表達邏輯進行對比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語言表述的根本。篇章的每一個話題都表達著參與者特定的言語和非言語活動、有關事物的特征及言語活動的效應。這些相對獨立而又邏輯連貫的話題構成了篇章連貫的語義層次。具體地說,篇章話題結構是實現(xiàn)語篇內(nèi)各個語義層次組織成一個整體的重要銜接機制,其自上而下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從屬/依附模式,即后續(xù)語義層由前一語義層引出;二是并列模式,新的語義層為獨立的內(nèi)容,與之前的話題沒有依附關系。它們既帶有社會文化常規(guī)所賦予的定式性語義結構特點,又具有現(xiàn)實性語篇的結構特點,如鄰近配對、話輪、層級性結構、語篇宏觀結構、語類結構等(張德祿,2003)。
語言學界普遍使用Hartmann稱之為A類語料的雙語對應篇章作為翻譯對應語料來進行雙語比較分析。換言之,翻譯對應語料在語義上是對等的,而在形式上,譯文既保留了原文的語言特色,又遵循著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在這類兩兩對應的語料中,盡管由于文化的不同,原語與目的語之間在邏輯結構、連貫模式上可能有較大的區(qū)別,但在相同的題材、文體、話題、情景語境的背景下,整個篇章或句式的意義總體上保持較大的一致性,這一特點使得A類語料的比較研究更具可操作性和實踐性,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將不具可比性的語篇、語段進行比較。
在兩個意義相通的互為翻譯文本里,不同信息之間的邏輯銜接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基于上述比較理論,本文大體上將英語原文和該文本的漢語譯文納入比較范圍。這使得所選取的比較對象不但具有語域、文體、話題均相同的可比基礎,而且是英漢相對應的表述。為能客觀地對比英漢語句式邏輯連接模式,筆者擬從選定的英漢互譯文本中比照話題之間的時空、因果、轉折、遞延等四種主要的邏輯關系,探索英漢語之間表達邏輯連接關系的共同性與特殊性。
首先,英漢語中表示時空關系的連接詞大體上是對應的,在英漢互譯中可以直譯。我們把“when”,“now”,“then”,“just”“then”,“at the same time”,“before”,“in the end”,“at once”,“soon”,“l(fā)ater”,“next time”,“until”,“secondly”,“finally”,“here”,“there”對等于漢語中的“當……時候”、“現(xiàn)在”、“而后”、“就在那時”、“與此同時”、“之前”、“最后”、“立刻”、“不久”、“后來”、“下一次”、“到那時為止”、“其次”、“最后”、“這兒”、“那兒”等。
其次,漢語句法結構中常見時間順序原則PTS(Principle of Time Sequences)。例如:
(1)我刷完牙再去喝水。(再字句)
(2)他要出去走走。(聯(lián)動式)
(3)我們請他吃飯。(我們請他+他吃飯,兼語式)
從以上例句,我們不難看出時空邏輯關系是漢語表達中最普遍的語序原則。漢語中無論是“再”、“就”、“才”,還是連動式、兼語式的并列謂語結構,抑或是漢語的動結式表達都是按照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的。
再則,漢語組織句子時,是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和事理推移的邏輯順序,從意義上逐層地描述。舉例如下:
(4)A high degree of carelessness,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on the part of some of the hospital staff,took place.//醫(yī)院某些醫(yī)護人員在手術前后都非常粗心。
如果上述例句完全按照英語原文的表達轉述成漢語“非常粗心+在手術前后+醫(yī)院某些醫(yī)護人員+發(fā)生”就完全不合適,因為它違背了漢語的自然順序原則。
(5)昨奉大函,誦悉一是。尊稿極佳,唯篇幅甚長,本志地位有限,故不克刊登,良用歉然。
大多數(shù)人會做如下翻譯:
your letter yesterday.I read it and noted its contents.Your article is very good.But it is very long.This magazine has only limited space.Therefore I cannot publish your article.I am very sorry.
這樣的譯文全然是標準的中式英語,而葛傳椝先生是這樣翻譯的:
your letter yesterday.Your article is very good,but I am very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綜觀以上例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就時空邏輯關系而言,英語行文呈凸顯順序,開門見山,先予陳述觀點、結論等歸納性的信息,然后再交代理由、事實、原因、條件等補充信息。潘文國教授指出,“漢語是以事件為中心來組織,而不是以人物為中心來組織,人們注意的是一件件事順著時間順序在進行,動作所述及的人物相對處在次要的地位。這與要求主位在形式上嚴格維持一直關系的英語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區(qū)別”(潘文國,1997)。
廣義的因果關系包括條件、假設、目的和推論等語義關系,也是語義表達中普遍的聯(lián)接形式。這種邏輯關系在英漢語言表達和語義構建中大體上是一致的,差別主要在于邏輯聯(lián)結語的使用,也就是說,這種邏輯連貫是顯性的或是隱性的,其中包括與其他銜接手段相互轉換等。
首先,英文中的顯性因果在漢譯時可變?yōu)殡[性的意義關系。如:
(6)The strong walls of the castle served as a good defense against the attackers.//那座城墻很堅固,在敵人的進攻中起了很好的防御作用。
(7)Engels spoke with the authority and confidence,born of forty years'closest friendship and intellectual intimacy,during which he had grasped,as no other man had,the full significance ofMarx'steachings.//由于四十年最親密的友誼和思想契合,恩格斯對馬克思學說的意義比任何人都了解的徹底,他就是以這四十年所給他的資格和信心說這些話的。
原句的“層層相托”式結構突出,借助詞語與語法手段引出新信息,各信息相互依存,映射出完整的思維過程和對語段的主題的全面說明。而漢語譯文打破英語原句的結構,按漢語遵循時間順序的規(guī)律對行文進行重新組合,先陳述兩位主人公的“友誼和思想契合”,再遞進式地說明恩格斯對馬克思學說意義的“了解的徹底”,最后由上述條件導出推論“說這些話”。
此外,在漢語中長期以來形成了原因、條件、假設在前,結果在后的“先因后果”的表達定式,而在英語中這樣的“因果”表達卻可前可后。舉例如下表(劉宓慶,1992):
?
從上面這個表里的常見詞組中不難看出詞組內(nèi)部的因果關系,也反映出漢語與其相對應的英譯的區(qū)別。
語言表達中另一種常見的邏輯關系是轉折關系。它是具有相反、相異、對比類語義關系的邏輯連接,如最為常見的“雖然……但是……”、表示讓步的“盡管……而且……”、對比與類比、轉換話題等。在表示轉折的語境下,英漢語的描述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聯(lián)結語的使用上。如上述關聯(lián)詞在漢語中既可成對出現(xiàn),也可以單個呈現(xiàn),甚至可以省略,但在英語中則不盡然。另外,轉折關系除了狹義的“但是”,還包括讓步、對比、轉題、替換等語義關系。由于種種邏輯形式、范疇的互通和交疊,在英漢互譯時有時會出現(xiàn)因果關系和轉折關系互換。如:
(8)個人力量有限,集體力量無窮。//The power of an individual is finite,but the power of a collective is infinite.
(9)舍近求遠。//Reject what is near at hand while seeking what is far away.
(10)In Thailand,back-seat passengers are advised not to rest their feet on the seat in front of them,which drivers consider rude as feet are considered the lowest dirtiest part of the body.//在泰國,坐在后坐的乘客被勸告不要把腳擱在自己身前的座位上,因為司機覺得這很粗魯。
英語用“which”引導一個非限定性定語從句限定前句內(nèi)容,實質暗含著因果關系,而漢語中卻用“因為”明示因果的邏輯關系。
遞延邏輯關系,也叫語義的添加,包括并列、增補、解釋說明、總結等四項,它是使整個語言層次結構合理、表述意義完整的一種重要的邏輯聯(lián)系之一。就這一邏輯連接范式而言,英漢語之間的差異可見一斑。
第一,英文呈現(xiàn)直線形的邏輯特點,就是先表達出中心意思,進而展開層層推進、逐項分列,隨后的意思都由先行的文字自然引出。而漢語呈現(xiàn)螺旋式的邏輯特點,遵守“起、承、轉、合”的表達范式,采用表示相應關系的連接詞方位順序來實現(xiàn)邏輯關系的遞延。不僅如此,英語是形合語言,注重形式,所以語段無論大小、長短總有一定的框架。句子的主語、謂語作為主干支撐著整個表達,當要表達更為細節(jié)化的意思時,就需增加具體的結構層次進行補充。漢語是意合語言,往往在意義的構建中先宣稱主題的重要性,繼而展開反復的論述,最后回歸到主題并對它反復強調(diào)。
(11)Thevillage of Marlottlay amid the northeastern undulations of the beautiful Vale of Blakemore or Blackmore afore said,an engirdled and secluded region,for the most part untrodden as yet by tourists or landscape painter,though within a four hours'journey from London.(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前面說過的那個美麗的布雷谷或布萊谷,是一個群山環(huán)抱、幽靜偏僻的地方,雖然離倫敦只有不過四個鐘頭的路程,但是它的大部分都不曾有過游歷者和風景畫家的足跡。馬勒村就在它東北部那塊起伏地帶的中間。
上段翻譯與原文在這一點上有著根本的區(qū)別:英語直截了當以主題“馬勒村”為重心擴展直到倫敦;中文則以一個已知信息“布雷谷或布萊谷”為主位,先提及倫敦,再回到作為主場的近景“馬勒村”。
第二,漢語句子注重語義,不完全局限于語法規(guī)則的嚴格限制。漢語句式結構中可以沒有主語,同一個句子中可以有多個主謂結構的短語并列存在;而英語句式則不同,英語句子重形式和語法結構的整體性,所以,英文中常采用長句套短句的復雜的句式結構。一個英語句子中只允許包含一個表示主干的主謂結構,其他成分即便存在邏輯上的主謂關系,也只能以語法手段,如非謂語動詞等其他形式來表達。試比較下面的漢語句子及其譯文:
(12)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西藏的生態(tài)建設與環(huán)境保護,為加強西藏的生態(tài)建設與環(huán)境保護,促進西藏經(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質量,做出了巨大的努力。//The ChineseGovernmentattachesgreatimportance to ecologicalimpro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ibet.It has made tremendous efforts to strengthen ecological impro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in Tibet,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ts economy and society,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eople of its various ethnic groups.
不難發(fā)現(xiàn),漢語時常用總結性詞語來表達對所陳述的細節(jié)信息的總結,因此漢語可以只用一個句子傳遞的信息,譯成英語時需用兩個句子或更多的句子才能完成。同時,漢語中的多個謂語動詞譯成英語時也必須按照目的語的語法規(guī)則進行處理,即只保留一個主謂動詞,其他的含主謂邏輯關系的動詞用不定式的形式等非謂語動詞的形式與主干相聯(lián)。
(13)We traveled the 1000 miles from the west coast to the eastbyroad,railandair.//我們從西海岸到了東海岸,行程1000英里,有時乘汽車,有時乘火車,有時乘飛機。
在這個看似簡單卻邏輯銜接緊密的例子中,英語原句并沒有出現(xiàn)明確的銜接詞,只通過介詞“by”的介賓語法關系完成邏輯連接。但漢語譯文中出現(xiàn)了三個“有時”小句的并舉銜接構成語義連接。
東西方文化具有極強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這種文化差異反映在各自的語言上便產(chǎn)生了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本文以英漢句式互為參照的文本進行英漢句法邏輯連接范式的比較研究,從邏輯連接的角度,透視英漢語篇的時空邏輯關系、因果邏輯關系、轉折邏輯關系和遞延邏輯關系。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人類思維規(guī)律的普遍性,邏輯關系在本源上是共通的,這種互通性緣于邏輯連接范式的多樣性。英民族遵循多層面信息溶合的思維方式,英語表達以主謂結構為主干,其他從屬結構作為支撐,層層套接,語義大多通過嚴謹?shù)恼Z法結構來表現(xiàn),句式大體上都先陳述中心意思,進而逐步圍繞主題展開說明,并為后續(xù)描述做好鋪墊;而漢民族采用信息展開的思維方式,在語法結構上注重語義上合乎邏輯,更多地呈現(xiàn)出并列句式。
語言是思維的直接體現(xiàn),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漢英語言文化和思維也在不斷地相互借鑒吸收。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若受限于原文的字面形式,把原文句法結構一成不變地體現(xiàn)在目的語中,常常是不知所云、不能達意的。惟有充分了解和尊重目的語的形式特征、連接范式及語言習慣,以保持目的語的自然、流暢,才能譯出好的文字。
[1] 張德祿,劉汝山.語篇連貫與銜接理論的發(fā)展及應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蔡基剛.英漢寫作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294.
[3] 潘文國.英漢語對比綱要[M].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261.
[4] 劉宓慶.英漢對比與翻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162.
[5] 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12.
[6] 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7] 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8] Halliday.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Continuum,1999.